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 能力目标: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 情感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线、绳子、直尺、皮尺、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5页。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
1. 老师有一种本领,可以一笔画出一个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想见识一下吗?
2. 师示范用一笔画出:树叶、花朵、小动物等物体的外部形状。
3. 同学们想学老师这样画一笔画吗?从起点开始用一笔画出图形的外部形状,再回到起点为止,不间断,不重复。
4. 学生尝试用一笔画出简单的图案。
二、描一描,量一量
1. 将自己采集的、喜欢的树叶放在纸上,描出它的外形。
2. 你有没有办法量出你所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请试一试。(培养动手能力。)
3. 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4. 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肯定不同的探究过程和不尽相同的探究结果。)
5. 小结:同学们刚才测量的是一片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摸一摸
1. 摸一摸课桌桌面的周长。(注意:怎样才是“一周的长度”。)
2. 找一些身边的事物,摸一摸它们面的周长。(如:课本、黑板、文具盒、橡皮、窗户、门等物体)
四、算一算,比一比
1. 教科书第45页第2题: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测量,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三角形要量几条边?四边形要量几条边?为什么?”(了解求一般三角形、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教科书第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1) 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 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 班级集中发言,教师结合学生的想法,借助多媒体(或小棒)展示边线的移动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为什么一样或不一样。
五、课堂回顾
六、课后活动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适当的测量方法,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将测量方法和结果记录下来,并与同伴说一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