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酶的作用与本质、酶的特性。通过实验探究和科学史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本质特征及其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教材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分解”实验建立酶催化作用模型,结合科学史资料培养科学思维,并借助探究实验深化对酶特性的认知。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奠定基础,是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核心知识。
二、核心素养渗透
1. 生命观念:理解酶是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 科学思维:通过变量控制实验设计,培养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及科学史讨论,提升实验设计与问题解决能力。
4. 社会责任:联系酶在医疗、工业中的应用,认识生物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机制
2. 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难点:
1. 活化能概念的抽象性及数学模型理解
2. 探究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的控制
3. 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分析
第1课时教学设计
四、教学流程
(一)创新导入:生活情境启发
情境创设:
展示加酶洗衣粉包装说明:“40℃温水去污效果更佳”,提出问题:
1. 为何温水能增强去污效果?
2. 酶与普通催化剂有何区别?
设计意图:
从生活实例切入,激发探究兴趣,自然过渡到“酶的作用与本质”学习。
(二)核心内容推进
模块1:细胞代谢与酶的作用
1. 概念建构
细胞代谢:通过动画展示细胞内葡萄糖分解、蛋白质合成等反应,归纳“细胞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问题链引导:
Q1:细胞代谢可能产生哪些有害物质?(如过氧化氢)
Q2:细胞如何避免这些物质积累?(引出过氧化氢酶)
2. 实验探究:比较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实验设计:
试管 处理条件 预测现象
1 常温(对照组) 气泡极少
2 90℃水浴加热 气泡增多
3 常温+Fe 溶液 气泡明显
4 常温+肝脏研磨液 气泡剧烈,复燃
任务:
分组操作实验,记录气泡产生速率及卫生香复燃情况。
数据分析:
加热为何能加速反应?(提供能量)
Fe 与酶的作用差异?(活化能降低幅度不同)
模型构建:
活化能(Ea)= 分子从常态→活跃态所需能量
酶催化效率 = 反应速率提升幅度
绘制能量变化曲线(图1),对比酶与无机催化剂降低活化能的效果。
案例:
以“汽车上坡需燃料”类比化学反应需要活化能,酶的作用相当于“降低坡度”。
模块2:酶的本质探索
1. 科学史探究
角色扮演:分组模拟巴斯德(活细胞论)与李比希(酶溶解论)的学术争论。
关键实验:
毕希纳:无细胞酵母提取液仍可发酵→酶可脱离细胞发挥作用。
萨姆纳:脲酶结晶实验→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 归纳总结
酶的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板书框架:
酶的本质
├─来源:活细胞合成
├─化学本质:蛋白质/RNA
└─功能:生物催化剂
(三)深度巩固
案例应用:
1. 多酶片:为何外层为糖衣,内层为肠溶衣?(保护酶活性)
2. 加酶洗衣粉:为何不能用于丝质衣物?(蛋白酶分解蚕丝蛋白)
习题精练:
(2023·北京海淀模拟)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通过降低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B. 酶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
C. 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RNA
D. 酶在细胞内、外均可发挥作用
答案:C
第2课时教学设计
四、教学流程
(一)悬念导入:矛盾现象引发思考
情境展示:
播放视频“青蒿素提取工艺优化”:高温破坏青蒿素活性,低温提取效率低。
问题链:
1. 温度如何影响物质活性?
2. 酶的活性是否受环境条件限制?
(二)核心内容推进
模块3:酶的特性探究
1. 高效性再探究
数据对比:展示过氧化氢酶与Fe 催化效率差异(10 倍)。
模型应用:
反应速率(V)= k·[E]·[S] / (Km + [S])
(米氏方程简化版,说明底物浓度与速率关系)
2. 专一性实验设计
探究任务:验证淀粉酶是否催化蔗糖水解。
步骤 试管1(淀粉+酶) 试管2(蔗糖+酶)
处理 60℃水浴5min 60℃水浴5min
检测 斐林试剂→砖红色 斐林试剂→无变化
关键讨论:
为何选择斐林试剂而非碘液?(蔗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果糖)
若使用蔗糖酶处理淀粉,结果如何?(无变化,说明酶专一性)
3. 作用条件温和性探究
实验设计: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试管 处理 现象(碘液检测)
A 0℃预处理酶+底物 蓝色
B 37℃预处理酶+底物 无色
C 100℃预处理酶+底物 蓝色
数据分析:
绘制“温度酶活性”曲线(图2),明确最适温度概念。
极端温度影响:高温导致酶变性(不可逆),低温抑制活性(可恢复)。
模块4:实践应用与拓展
1. 工业案例:
啤酒发酵中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6070℃)与pH(4.55.5)。
2. 医疗应用:
溶菌酶含片治疗咽喉炎的原理(分解细菌细胞壁)。
(三)综合提升
探究任务:设计实验探究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方案示例:
组别 pH条件 蛋白块消失时间
1 2.0 5min
2 7.0 30min
3 10.0 无明显变化
结论:胃蛋白酶最适pH为1.52.0,强碱性环境导致酶失活。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作用
1. 降低反应活化能(Ea↓)
2. 高效性:比无机催化剂高10 10 倍
二、酶的本质
1. 来源:活细胞产生
2. 化学本质:蛋白质/RNA
3. 功能:生物催化剂
三、酶的特性
1. 高效性
2. 专一性(锁钥模型)
3. 作用条件温和
温度:最适温度→活性最高
pH:最适pH→活性最高
六、教学反思
1. 亮点:通过实验探究与科学史融合,深化核心概念理解;生活案例贯穿始终,提升课堂趣味性。
2. 改进点:可增加数字化实验(如传感器实时监测反应速率),强化数据可视化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