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5.2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01 10:3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1 第5章 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一、核心素养融入
1. 生命观念:理解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结构基础与功能特性,形成能量流动与转化的生命观念。
2.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推理与模型建构能力。
3. 科学探究:设计对照实验验证ATP的供能机制,强化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
4. 社会责任:结合ATP在医学与科技中的应用实例,感悟生物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ATP的分子组成、结构特点及高能磷酸键的特性。
2.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机制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 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难点
1. 通过ATP水解与合成的动态平衡,解释其“能量货币”的实质。
2. 区分ATP与其他能源物质(如糖类、脂肪)的功能差异及联系。
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一:创新导入——情境激趣
活动设计:
1. 视频导入:播放“深海发光生物”的短视频(如荧光水母、发光乌贼),提问:
问题1:深海生物发光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2:发光需要能量,这些能量直接来源于哪种物质?
学生讨论:推测可能与ATP有关,但需实验验证。
2. 类比启发:展示“货币流通”动画,类比“ATP是细胞内的能量货币”,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链:货币如何循环使用?ATP如何实现能量的存储与释放?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情境与生活类比,激发兴趣,引出核心问题。
环节二:探究新知——ATP的结构与功能
活动1:模型构建——ATP的分子组成
1. 任务驱动:
学案任务:结合教材与资料卡,完成ATP结构分析表。
组成成分 具体内容
中文名称 腺苷三磷酸
结构简式 A—P~P~P
元素组成 C、H、O、N、P
特殊化学键位置 高能磷酸键(~)
2. 模型展示:
3D动态模型演示ATP的分子结构,标注腺苷(A)、核糖、磷酸基团及高能磷酸键。
学生活动:用黏土或磁贴拼接ATP模型,强化结构记忆。
活动2:实验探究——ATP的直接供能作用
1. 实验设计:
材料:离体萤火虫发光器粉末、蒸馏水、葡萄糖溶液、ATP注射液、荧光素试剂。
步骤:
试管A:荧光素 + 蒸馏水 → 观察是否发光。
试管B:荧光素 + 葡萄糖 → 观察是否发光。
试管C:荧光素 + ATP → 观察是否发光。
结论:只有ATP能直接驱动发光,验证其直接供能作用。
2. 数据分析:
展示“ATP含量与肌肉收缩时间关系”图表(如图),引导学生分析ATP快速再生的必要性。
关键提问:若人体ATP总量仅2~10mg,如何满足剧烈运动的需求?
环节三:深度学习——ATP与ADP的转化机制
活动1:动态模型分析
1. 动画演示:
播放ATP水解与合成的动态过程,标注能量释放与储存的关键位点(γ位磷酸基团)。
反应式书写:
水解:ATP → ADP + Pi + 能量(30.54 kJ/mol)。
合成:ADP + Pi + 能量 → ATP。
2. 资料探究:
案例:对比实验组(肌酸激酶阻断剂处理)与对照组肌肉ATP含量变化(如表),分析磷酸肌酸在ATP再生中的作用。
组别 ATP含量变化 ADP含量变化
对照组 稳定 稳定
实验组 减少 增加
活动2:概念辨析——ATP循环的不可逆性
1. 小组讨论:
问题:ATP与ADP的转化是否是可逆反应?
结论:物质可逆,能量与酶不可逆,故整体不可逆。
环节四:拓展应用——ATP的利用与延伸
活动1:实例分析
1. 案例库:
吸能反应:主动运输(载体蛋白磷酸化)。
放能反应:肌肉收缩、神经冲动传导。
社会应用:ATP作为信号分子在神经传递中的作用(如疼痛信号传递)。
2. 模型完善:
展示“ATP能量流通”示意图(如图),学生补充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的箭头方向。
活动2:跨学科延伸
1. 资料阅读:
NTP家族:GTP(蛋白质合成)、UTP(多糖合成)、CTP(磷脂合成)的直接供能作用。
科技前沿:ATP生物传感器在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环节五:巩固提升——分层练习
1. 基础题:
判断题: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直接用于细胞分裂。(×,需转化为其他形式)
2. 综合题:
分析线粒体疾病患者ATP合成障碍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3. 创新题:
设计实验验证“ATP的合成需要膜结构的参与”。
板书设计
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1. ATP的结构
简式:A—P~P~P
组成:腺苷(A)+ 3磷酸基团
高能键:γ位磷酸键易断裂
2. ATP与ADP的转化
水解:ATP → ADP + Pi + 能量(供能)
合成:ADP + Pi + 能量 → ATP(储能)
特点: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3. ATP的利用
直接供能:主动运输、肌肉收缩
信号传递:神经递质作用
教学资源清单
1. 多媒体资源:ATP结构3D模型、动态转化动画、深海生物发光视频。
2. 实验材料:萤火虫发光器粉末、ATP注射液、荧光素试剂。
3. 学案工具:结构分析表、实验设计模板、能量流通模型图。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设计特点:以问题驱动为主线,融合实验探究与模型建构,强化核心素养,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