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版本:人教版(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
二、核心素养渗透
1. 生命观念:理解细胞增殖是生命延续的基础,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 科学思维:通过模型构建、数据分析,培养归纳推理和逻辑分析能力。
3.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4. 社会责任:探讨癌细胞增殖的机制,关注健康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
2. 细胞周期的概念及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的划分。
3. 实验“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操作与结果分析。
教学难点:
1. 染色体、DNA数量变化的动态分析及曲线绘制。
2. 区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3. 理解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解释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教学资源准备
1. 多媒体资源:细胞增殖动画、显微照片、数据图表。
2. 实验材料:洋葱根尖、盐酸、酒精、甲紫染液、显微镜等。
3. 模型工具:染色体动态变化模型、细胞周期示意图。
4. 案例素材:癌细胞增殖案例分析、不同生物细胞周期数据表。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细胞周期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1. 教学导入(10分钟)
【创新情境导入】
视频展示:播放《种子萌发与植物生长》延时摄影视频,展示种子从萌发到长成植株的动态过程。
问题链引导:
1. “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如何支持植物体的快速生长?”
2. “若细胞仅通过体积增大实现生长,是否会存在生物学限制?”
3. “生物体的生长主要依赖细胞数量增加还是体积增大?”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并总结: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的基础。
2. 新课讲授(30分钟)
(1)细胞增殖的意义与方式
核心概念:
细胞增殖: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的过程。
增殖意义: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案例对比: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通过增殖繁衍后代。
多细胞生物(如人类)通过增殖补充衰老、损伤的细胞。
(2)细胞周期与阶段划分
模型展示:动态演示细胞周期示意图(间期→分裂期→间期)。
核心概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全过程。
阶段划分:分裂间期(物质准备)占90%95%,分裂期(M期)占5%10%。
数据分析:
细胞类型 细胞周期总时长(h) 分裂间期(h) 分裂期(h)
蚕豆根尖 19.3 17.5 1.8
小鼠小肠 15.0 13.5 1.5
结论: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差异主要源于分裂间期。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动态视频演示: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动画。
分阶段讲解:
前期:
特点:染色质螺旋成染色体,核膜解体,纺锤体形成。
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
中期:
特点: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形态稳定便于观察。
口诀:形定数清赤道齐。
后期:
特点: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口诀:粒裂数增均两极。
末期:
特点:染色体解螺旋,核膜重建,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
口诀:两消两现重开始(核膜、核仁重现,细胞壁形成)。
学生活动:绘制2条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各时期模式图,标注关键特征。
3. 巩固练习(15分钟)
【例题1】
下图为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判断各时期并填写染色体与DNA数目:
答案:
①前期:染色体4条,DNA 8个;
②中期:染色体4条,DNA 8个;
③后期:染色体8条,DNA 8个;
④末期:染色体4条,DNA 4个。
【例题2】
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发生在( )
A. 分裂间期
B. 分裂前期
C. 分裂中期
D. 分裂后期
答案:A
4. 课堂小结(5分钟)
板书提纲:
```
一、细胞周期
1. 概念:连续分裂细胞的周期性过程
2. 阶段:间期(物质准备)→ 分裂期(M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1. 前期:染色体形成,核膜解体
2. 中期:赤道板排列
3. 后期:染色体均分
4. 末期:细胞板形成
```
第2课时:动物细胞与无丝分裂、实验观察
1. 教学导入(10分钟)
【情境回顾】
图片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显微照片。
问题引导:
1. “动物细胞是否以相同方式进行分裂?”
2. “如何通过实验观察细胞分裂过程?”
学生活动:对比动植物细胞结构差异,推测分裂过程的不同点。
2. 新课讲授(30分钟)
(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
视频演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动态过程。
对比分析:
差异点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纺锤体形成方式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
细胞分裂方式 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 细胞膜内陷缢裂
(2)无丝分裂的特点与实例
过程图解:
1. 细胞核延长并缢裂为二。
2. 细胞质随后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特点: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变化,但有DNA复制。
实例:蛙的红细胞分裂。
(3)实验: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
实验步骤:
1. 根尖培养:洋葱根尖置于清水中培养至12cm。
2. 装片制作:
解离(盐酸+酒精)→ 漂洗 → 染色(甲紫) → 制片。
3. 显微观察:低倍镜找到分生区,高倍镜观察各时期细胞。
结果分析:
间期细胞最多:占细胞周期90%以上。
无法连续观察:解离导致细胞死亡。
3. 模型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实验设计】
材料:不同体积琼脂块(模拟细胞大小)。
步骤:
1. 将琼脂块浸泡于NaOH溶液中,计算物质扩散效率。
2. 分析表面积/体积比与运输效率的关系。
结论:
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细胞核调控能力有限,限制细胞无限增大。
4. 巩固练习(15分钟)
【例题3】
下列哪项是鉴别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最可靠依据?
A. 染色体行为
B. 纺锤体形成方式
C. 细胞质分裂方式
D. DNA复制次数
答案:C
【例题4】
癌细胞的特征不包括( )
A. 无限增殖
B. 形态结构改变
C. 代谢速率降低
D. 易分散转移
答案:C
5. 课堂小结(5分钟)
板书提纲:
```
一、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1. 中心体参与纺锤体形成
2. 细胞膜缢裂完成分裂
二、无丝分裂
1. 特点:无染色体变化
2. 实例:蛙的红细胞
三、实验观察
1. 关键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 结果分析:间期细胞占比最大
```
三、课后拓展
1. 实践任务: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 社会议题讨论:结合癌细胞增殖特点,撰写短文《如何科学预防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