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01 10:3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设计
第3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知识定位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的核心概念"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学习细胞器、物质运输、细胞通讯等内容的基础。
知识关联
前导知识: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物质基础)
后续延伸: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器膜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深化)
核心素养渗透
核心素养维度 具体体现
生命观念 理解结构与功能观、系统与整体观
科学思维 模型建构、归纳推理、批判性思维
科学探究 科学史分析、实验设计能力培养
社会责任 联系医学检测技术(如台盼蓝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突破
1. 细胞膜三大功能的生物学意义
2. 流动镶嵌模型的核心要点
难点化解
1. 膜成分与结构的内在联系(蛋白质分布的动态性)
2. 科学史中假说验证方法的理解(三层结构模型到流动镶嵌模型的演变)
三、教学流程设计
◆ 创新导入:生活化情境创设(8分钟)
【沉浸式实验观察】
1. 视频展示:
生鸡蛋置于蓝墨水中清洗后刺破卵黄膜(蛋黄未染色)
煮熟的鸡蛋同条件处理(蛋黄被染色)
2. 问题链驱动:
Q1:为什么活细胞的卵黄膜能阻挡染色剂?
Q2:死亡细胞的膜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Q3:由此推测细胞膜具有什么特性?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实验直观呈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建立"结构决定功能"的初步认知,同时渗透生命观念中"系统边界"的概念。
◆ 主体教学环节
模块一:细胞膜功能探究(15分钟)
【功能一:边界作用】
1. 科学史重构:
展示原始地球环境模型(3D动画)
关键问题:原始细胞膜的出现对生命进化的意义?
2. 概念生成:
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稳定
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
【功能二:控制物质进出】
1. 案例实证:
台盼蓝染色实验(显微图像分析)
苋菜细胞液泡色素释放实验(凉水vs热水处理对比)
2. 小组探究:
设计实验验证细胞膜控制作用的相对性(如病毒入侵模拟)
【功能三:信息交流】
1. 多模态呈现:
激素调节(胰岛素分泌动画)
精卵识别(受精过程显微录像)
植物胞间连丝(电镜照片+3D模型)
2. 批判性思考:
错误观点辨析:"所有细胞通讯都需要膜受体参与"
【巩固训练】
> 例题:下列现象未体现细胞膜信息传递功能的是( )
> A. 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
> B. 抗原刺激引发淋巴细胞增殖
> C. 胰岛素促进血糖吸收
> D. 台盼蓝排除活细胞外
> 解析:D选项体现选择透过性,属物质运输功能
模块二:膜成分探索之旅(20分钟)
【科学史线索】
时间轴 关键发现 科学方法 认知发展
1895年 欧文顿通透性实验 归纳推理 膜含脂质
1925年 红细胞膜提取实验 离心技术 磷脂双层
1935年 表面张力测定 类比推理 存在蛋白质
1970年 荧光标记融合实验 同位素示踪 膜的流动性
【小组探究活动】
1. 实验模拟:
利用油水界面模拟磷脂分子排布(实验材料:大豆磷脂、载玻片)
观察不同温度下色素扩散速度(理解膜的流动性)
2. 数据分析:
细胞类型 蛋白质含量 功能特点
神经髓鞘 22% 简单绝缘
红细胞膜 49% 物质运输
肝细胞膜 44% 多功能性
核心问题:膜蛋白含量与功能复杂性的关系?
【认知冲突设置】
矛盾点:早期"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厚度测算值与电镜观测值不符
突破点:引入冰冻蚀刻技术证据链(展示电子断层扫描图像)
模块三:模型建构(12分钟)
【流动镶嵌模型拼图活动】
1. 材料包分发:
磁性磷脂分子模型(亲水头部/疏水尾部)
不同形状蛋白质模块(载体、受体、通道)
糖链贴纸(糖蛋白标记)
2. 建构任务:
小组协作构建动态膜结构模型
模拟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等过程
【模型要素解析】
graph TD
A[基本支架] > B[磷脂双分子层]
C[膜蛋白] > D{分布方式}
D > D1(镶嵌)
D > D2(嵌入)
D > D3(贯穿)
E[特殊结构] > F(糖蛋白)
F > G[细胞识别]
◆ 课堂小结与升华(5分钟)
【概念网络构建】
细胞膜系统
├── 成分探索史
│ ├── 脂质(欧文顿)
│ ├── 蛋白质(表面张力实验)
│ └── 动态性(荧光标记)
├── 结构模型
│ ├── 静态三明治→流动镶嵌
│ └── 技术推动(电镜、同位素)
└── 功能体系
├── 边界作用
├── 选择通透
└── 信息枢纽
【学科价值延伸】
联系临床医学:人工肾膜材料研发
前沿科技:基于膜结构的靶向药物输送系统
四、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层
1. 绘制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并标注关键结构
2. 解释台盼蓝法鉴别细胞活性的原理
提高层
1. 设计实验验证膜蛋白的流动性(提示:荧光标记技术)
2.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膜结构的异同
拓展层
1. 撰写小论文:《从细胞膜研究看科学技术与理论发展的关系》
2. 调研生物膜仿生学应用案例(如海水淡化膜)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一、三大核心功能
1. 系统边界 → 原始生命形成
2. 物质调控 → 选择通透性
· 台盼蓝实验(活/死细胞鉴别)
3. 信息枢纽 → 三种交流方式
体液传递(激素)
膜接触(精卵识别)
胞间连丝
二、成分探索历程
1895 欧文顿 → 脂质假说
1925 红细胞 → 磷脂提取
1935 张力实验 → 蛋白存在
1970 荧光标记 → 动态证据
三、流动镶嵌模型
◇ 磷脂双分子层(流动支架)
◇ 蛋白质分布:
镶嵌/嵌入/贯穿
◇ 糖蛋白(识别标记)
◇ 结构特点:流动性
◇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六、教学反思预设
1. 跨学科衔接:与化学(物质扩散)、物理(膜张力)的知识联结
2. 可视化难点:通过3D建模软件动态展示膜结构演变
3. 探究深度:根据学情调整科学史分析的详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