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01 10:3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1
一、教材分析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是学习后续章节(如蛋白质、核酸等)的基础。本节通过分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认识生命的物质性,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并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生命本质是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为构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分类及其作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结果分析。
2. 教学难点
元素含量差异的生物学意义:理解细胞元素比例与无机环境的差异及其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实验设计与现象分析: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不同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核心素养渗透
1. 生命观念:理解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2. 科学思维: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归纳,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 科学探究:设计并实施实验,提升观察、操作及问题解决能力。
4. 社会责任:联系健康饮食,关注营养与细胞组成的关系,倡导科学生活方式。
四、教学流程
【环节一】创新导入——从“舌尖上的科学”出发
活动设计:
1. 情境创设(5分钟)
PPT展示:播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关键数据,呈现“我国居民营养健康问题”。
问题链引导:
问题1:为什么不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不同?(如谷物提供能量,蔬菜补充维生素)
问题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何转化为细胞内的分子?
问题3:若长期缺乏某种元素(如钙、铁),人体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2. 学生讨论(5分钟)
分组列举日常饮食中的营养成分,并推测其与细胞组成的关系。
案例支撑:
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需要Fe元素,缺铁导致氧气运输障碍。
骨质疏松:骨骼中的Ca元素不足,影响骨密度。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生活问题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元素→细胞功能”的逻辑链,为新课内容铺垫。
【环节二】探究细胞中的元素——统一性与差异性
活动设计:
1. 数据分析(10分钟)
任务1:对比地壳与细胞(鲜重)的元素组成(表1)。
元素 地壳含量(%) 细胞含量(%)
O 48.6 65
C 0.087 18
H 0.14 10
N 0.03 3
问题引导:
为何细胞中C、H、O含量远高于地壳?
生物体如何选择性地吸收元素?
2. 核心概念构建(10分钟)
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元素均能在自然界中找到。
差异性:元素比例不同,体现生命活动的选择性。
分类归纳: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案例解析:
Mg与光合作用:叶绿素含Mg,缺Mg导致叶片发黄。
Zn与酶活性:多种酶依赖Zn,缺Zn影响代谢。
3. 思维拓展(5分钟)
小组任务:绘制“元素层级关系图”(图1),区分自然元素、细胞元素、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和案例分析,理解元素分类及其生物学意义,渗透科学思维与生命观念。
【环节三】揭秘细胞中的化合物——含量与功能
活动设计:
1. 化合物含量分析(10分钟)
饼图展示:细胞鲜重与干重的化合物比例(图2)。
鲜重:水(85%)、蛋白质(10%)、其他(5%)。
干重:蛋白质(50%)、脂质(40%)、其他(10%)。
问题探究: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为何干重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2. 化合物功能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列举化合物实例及其功能。
案例1:水——溶剂、参与化学反应(如水解)。
案例2:蛋白质——结构蛋白(胶原蛋白)、功能蛋白(酶、抗体)。
实验链接:后续将检测蛋白质,验证其存在形式。
设计意图:结合图表分析与实例讨论,理解化合物的分布与功能,强化生命观念。
【环节四】实验探究——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
活动设计:
1. 实验原理与设计(15分钟)
任务1:阅读教材,归纳三种物质的检测方法(表2)。
检测物质 试剂 条件 现象
还原糖 斐林试剂 水浴加热 砖红色沉淀
脂肪 苏丹Ⅲ染液 显微镜观察 橘红色颗粒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常温 紫色反应
问题讨论:
斐林试剂为何需沸水浴?双缩脲试剂为何分步添加?
2. 实验操作与观察(20分钟)
分组实验:
材料选择:苹果匀浆(还原糖)、花生切片(脂肪)、豆浆(蛋白质)。
操作要点:
脂肪检测:苏丹Ⅲ染色→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
蛋白质检测:双缩脲试剂A液(NaOH)→B液(CuSO )→摇匀观察。
现象记录:
苹果匀浆加热后呈现砖红色,花生细胞中橘红色颗粒明显,豆浆遇双缩脲试剂变紫色。
3. 实验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关键问题:
若用西瓜汁检测还原糖,结果是否可靠?为什么?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有何异同?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实证意识与严谨态度。
【环节五】知识整合与迁移应用
活动设计:
1. 习题巩固(10分钟)
例题1:分析元素含量柱形图,判断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例题2:设计实验检测小麦种子中的淀粉和蛋白质。
2. 生活应用(5分钟)
案例讨论:
运动员食谱为何需高蛋白、适量碳水?
植物缺B会导致“花而不实”,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与案例,促进知识迁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五、板书设计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1. 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元素种类相同。
差异性:元素比例不同。
2. 分类
大量元素:C、H、O、N、P、S…
微量元素:Fe、Mn、Zn…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 含量
鲜重:水>蛋白质>其他
干重:蛋白质>脂质>其他
2. 功能
水:溶剂、反应介质
蛋白质:结构支撑、催化、运输
三、有机物检测实验
物质 试剂 现象
还原糖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肪 苏丹Ⅲ染液 橘红色颗粒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六、课后拓展
1. 实践任务:调查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分析其营养结构是否合理。
2. 文献阅读:查阅“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撰写200字小论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导入、数据分析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微观本质,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实验环节需注意试剂使用的规范性,避免操作误差;习题设计可进一步增加开放性,鼓励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