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4.2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01 10:4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新课改核心素养导向)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一、基本信息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材版本:人教版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生命观念:
理解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维持物质交换的动态平衡,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培养归纳与概括能力;通过曲线分析,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 科学探究:
设计实验探究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社会责任:
结合囊性纤维病等实例,认识物质运输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增强健康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主动运输的过程、特点及意义。 1. 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异同分析。
2. 胞吞、胞吐的过程及生物学意义。 2. 物质运输方式与膜结构特性的联系。
四、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资源:
甲状腺细胞吸收碘的动画、Na K 泵工作视频、胞吞胞吐动态示意图。
2. 实验案例: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实验数据表、物质运输速率曲线图。
3. 社会案例:
囊性纤维病资料、药物靶向运输技术应用实例。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创新情境导入
问题链驱动思考:
提问:“剧烈运动后,人体大量排汗导致钠离子流失,但血液中钠离子浓度仍保持稳定。细胞如何逆浓度梯度补充钠离子?”
学生活动:结合“被动运输”知识讨论,初步感知逆浓度运输的必要性。
视频导入:
播放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的微视频,展示碘离子逆浓度梯度运输的现象。
追问:“这种运输是否需要能量?能否用被动运输解释?”
【新课讲授】
环节1:主动运输的探究(20分钟)
1. 主动运输的概念建构
任务驱动:
资料分析:
> 资料1:肾小管每天滤过500g钠离子,但尿液中仅排出35g。
问题:
1. Na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什么?
2. Na 运出细胞是否需要载体和能量?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后总结:
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通道蛋白协助)。
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需载体和ATP供能)。
模型建构:
展示Na K 泵动态模型,结合教材P69内容,归纳主动运输特点:
> 特点: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蛋白、消耗能量。
2. 主动运输的意义与拓展
案例分析:
资料2: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分泌H ,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问题:“若主动运输受阻,可能引发哪些疾病?”
社会联系:
介绍囊性纤维病(氯离子运输异常导致黏液堆积),引导学生分析病因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实验探究:
资料3:不同氧气浓度下K 吸收速率曲线图。
任务:绘制曲线并分析影响因素(能量、载体数量)。
环节2:胞吞与胞吐的探究(15分钟)
1. 过程与特点
动态演示: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动画,学生描述胞吞过程:
> 步骤:识别→膜内陷→形成囊泡→分离运输。
对比分析:
任务:阅读教材P71,列表比较胞吞与胞吐的异同:
项目 胞吞 胞吐
方向 物质进入细胞 物质排出细胞
能量需求 需要ATP 需要ATP
膜变化 膜面积减少 膜面积增加
2. 生物学意义
实例分析:
案例1:神经递质释放(胞吐);案例2:巨噬细胞清除病原体(胞吞)。
讨论:“若细胞膜失去流动性,对胞吞胞吐有何影响?”
环节3:物质运输方式对比(5分钟)
任务驱动:
表格归纳:
学生完成运输方式对比表,教师补充总结:
运输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需求 能量需求 实例
自由扩散 顺浓度 不需要 不需要 O 、CO
协助扩散 顺浓度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逆浓度 需要 需要 Na 运出细胞
胞吞/胞吐 需要 需要 分泌蛋白、细菌
【习题巩固】(5分钟)
1. 基础巩固:
选择题:分析囊性纤维病与载体蛋白功能异常的关联(选项略)。
2. 能力提升:
曲线分析:绘制氧气浓度与物质运输速率关系图,解释不同区段限制因素。
【课堂小结】(3分钟)
思维导图回顾:
教师总结:
“主动运输是细胞选择性吸收物质的核心机制,胞吞胞吐则解决大分子运输难题,二者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密运行。”
六、板书设计
第2节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一、主动运输
1. 概念:逆浓度梯度 + 载体蛋白 + 能量(ATP)。
2. 过程:
结合载体 → 能量驱动 → 载体构象变化 → 物质转运。
3.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物质平衡(如Na 、K 浓度梯度)。
二、胞吞与胞吐
1. 基础:生物膜流动性。
2. 特点:
消耗能量、依赖膜蛋白识别、不直接穿过膜结构。
3. 实例:
胞吞:白细胞吞噬病原体;
胞吐: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
七、教学反思(课后补充)
亮点:问题链导入有效激发探究兴趣,动态资源助力抽象概念理解。
改进:可增加“模拟载体蛋白工作”的课堂活动,深化学生对主动运输机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