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下历史期中测试04
范围:第1-11课(建议用时: 60分钟 满分: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商旅往还,船乘不绝” 。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 曰:“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表明大 运河( C )
A. 推动了隋朝的对外贸易 B. 有利于巩固隋朝的统治
C. 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D. 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2.“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 不特泯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 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B )
A. 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 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 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 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3.唐太宗曾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 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A )
A. 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 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C. 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 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4.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表所示的史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 证唐朝( A )
敦煌莫高窟第445 窟壁画中的曲辕犁 图片史料 三彩釉陶载乐 骆驼 实物史料 (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 行(行业),四面立邸(货 栈),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 市……店肆如东市,浮寄流寓 (流动人口),不可胜计。 ——摘编自王孝通《中国商业 史》 文献史料
A. 社会经济繁荣 B. 民族关系和睦
C. 社会风气开放 D. 文学艺术灿烂
5.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而 亦是引起外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的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这场 “兵变”( C )
A. 使唐朝国库空虚 B. 引发了黄巢起义
C. 使唐朝由盛转衰 D. 造成了唐朝灭亡
6.右图描绘的是唐代前期十分流行的中亚胡旋舞。“禄 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惑君心”的诗句也透露出这种 舞蹈在当时的风靡。材料可以反映唐朝( C )
A. 政府重视美术教育 B. 民族交往十分密切
C.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D. 国势开始由盛转衰
7.《宋史》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 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这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 是( D )
A. 无为而治 B. 藩镇割据 C. 封闭自守 D. 崇文抑武
8.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 场流入辽国,影响了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出榷场的设 置( C )
A. 主要服务于辽国的文化需求 B.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C. 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D. 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9.宋徽宗在其名作《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中写道:“凭寄离恨重重,
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宋徽 宗“北行”的原因是( B )
A. 澶渊之盟 B. 金灭北宋 C. 岳飞抗金 D. 元灭南宋
10.“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 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由此 可见行省制度( A )
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C. 导致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 D. 造成相权威胁皇权
11.“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注: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 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注:吐蕃)之地, 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C )
A. 理藩院 B. 中书省 C. 宣政院 D. 行中书省
12.元朝时,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来自 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这表明( B )
A. 元朝民族政策开放 B. 人口流动促进民族交融
C. 元朝民族关系和谐 D. 回回是我国最新的民族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地方行政与社会治理】(9分) 材料一:
时期 地方行政区划及组织层级
秦汉 郡 县
隋、唐前期 郡(州) 县
宋朝 路(府) 州 县
元朝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材料二:《尚书》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记载:“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贞观政要》记载:“为君之道,必须先 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并指出变 化的根本目的。(4分)
[答案] 特点:①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②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③地方行政区划的数量(层级)增多;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2分)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治国思想?唐太宗是如何践行这一 思想的?(3分)
[答案] 治国思想:以民为本。(1分)
践行: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 产。(2分)
(3)通过以上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理国家的认识。(2分)
[答案] 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②关注民生,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等等。(言之有理即 可,2分)
14.【中国古代的邮驿事业】(8分) 材料一:
急脚递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设立了一种 金字牌急递铺,主要用来递转皇帝所下达 的紧急军务。据说其传递速度可以达到一 天五百里,了解北宋与西夏的战争状 况……
材料二:蒙古统治者为满足政治、军事需要,在其统治区域内广开驿 道、设置驿站,东西交通沿线的驻军为往来商旅提供安全保障;星罗 棋布的驿站为商业活动提供信息的传递,为商旅往来提供食宿便
利。 ……“于是四方来往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 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第2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金字牌急递铺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产生的背景。(4分)
[答案] 功能:专门服务于军事。(2分)
背景:北宋与西夏、辽等战事不断。(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的作用。(3分)
[答案] ①方便政府部门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调度;②为商旅、驿卒 和普通人等提供交通和住宿方面的帮助;③维护驿路的安全。
(每点1分,共3分)
(3)结合生活实际,宋元时期的邮驿事业可能是我们生活中什么行业 的起源?(1分)
[答案] 邮差、快递业。(1分)
15.【唐、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9分)
材料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发兵击败东、西突厥,使西起阴山、 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区尽入版图。在大部分仍居原处的东突厥地区,设 置羁縻府州,任命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辖部众。西域、北疆各 族君长请尊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大首领——天可汗。唐高宗时期,西 突厥诸部纷纷归属唐朝,唐政府在西突厥地区设置都护府。唐朝统一 西域后,遣军戍边、屯田驻守,中原地区许多汉人也迁往西域谋生。
材料二:元朝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 当中传授耕作技术,在民族复杂的东北地区,设立了辽阳行省。云南 行省的长官教当地人民播种、兴修水利、创建孔子庙等。巡行劝农使 向他们传授内地的先进养蚕方法,使“收利十倍于旧,云南之人由是益 富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与突厥关系的方式。(3分)
[答案] ①用军事手段击败突厥;②设置机构进行管理;③任用本族首 领管辖部众;④遣军驻守,屯田开垦。(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统治边疆地区的措施。(4分)
[答案] ①实行行省制度;②向边疆移民;③向少数民族传播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文化;等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3)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2分)
[答案] 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中有冲突、有对立,但和平交往、民族交 融是主流。(言之有理即可,2分)
16.【文学与时代】(10分) 材料:
文化 名人 时代背景 代表作品
杜甫 (712— 770 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 期,官场不得志, 目睹了唐 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 机。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辗 转多地,躲避战乱,但仍然 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
续表
文化 名人 时代背景 代表作品
文天 祥(1236— 1283年) 元军进攻南宋时,文天祥 率领兵士保卫京城。南宋 灭亡后,他转移到南方继 续开展抗元斗争。后来兵 败被俘,他宁死不屈,壮 烈牺牲。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 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 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 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过零丁洋》
根据材料, 自拟一个观点来概括文学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围绕这一关 系,结合所学加以说明(可以选取材料之外的史实)。(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观点:文学反映社会现实。(2分)
论述:杜甫生于大唐盛世时期,此时唐朝繁荣昌盛,政治清明,长安 尽显盛景,其早期诗作《望岳》创作于开元时期,“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彰显出盛世文人的壮志与社会的积极风貌。天宝年间安史之乱 爆发,叛军所到之处,人民流散,经济崩溃。杜甫用《春望》“国破山 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对国家破碎的痛心。
综上所述,文学紧密关联社会现实,反映着历史的兴衰变迁,成为历 史的生动写照。(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统编2024七下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统编2024版七下历史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下历史期中测试04
范围:第1-11课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
曰:“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表明大
运河( )
C
A. 推动了隋朝的对外贸易 B. 有利于巩固隋朝的统治
C. 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D. 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2.“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
不特泯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
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
B
A. 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 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 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 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3.唐太宗曾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
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
A
A. 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 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C. 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 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4.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表所示的史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
证唐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
行(行业),四面立邸(货栈),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店肆如东市,浮寄流寓(流动人口),不可胜计。
——摘编自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文献史料
敦煌莫高窟第445
窟壁画中的曲辕犁
图片史料
三彩釉陶载乐
骆驼
实物史料
A. 社会经济繁荣 B. 民族关系和睦
C. 社会风气开放 D. 文学艺术灿烂
√
5.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而
亦是引起外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的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这场
“兵变”( )
C
A. 使唐朝国库空虚 B. 引发了黄巢起义
C. 使唐朝由盛转衰 D. 造成了唐朝灭亡
6.右图描绘的是唐代前期十分流行的中亚胡旋舞。“禄
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惑君心”的诗句也透露出这种
舞蹈在当时的风靡。材料可以反映唐朝( )
C
A. 政府重视美术教育 B. 民族交往十分密切
C.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D. 国势开始由盛转衰
7.《宋史》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
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这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
是( )
D
A. 无为而治 B. 藩镇割据 C. 封闭自守 D. 崇文抑武
8.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
场流入辽国,影响了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出榷场的设
置( )
C
A. 主要服务于辽国的文化需求 B.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C. 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D. 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9.宋徽宗在其名作《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中写道:“凭寄离恨重重,
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宋徽
宗“北行”的原因是( )
B
A. 澶渊之盟 B. 金灭北宋 C. 岳飞抗金 D. 元灭南宋
10.“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
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由此
可见行省制度( )
A
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C. 导致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 D. 造成相权威胁皇权
11.“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注: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
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注:吐蕃)之地,
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C
A. 理藩院 B. 中书省 C. 宣政院 D. 行中书省
12.元朝时,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来自
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这表明( )
B
A. 元朝民族政策开放 B. 人口流动促进民族交融
C. 元朝民族关系和谐 D. 回回是我国最新的民族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地方行政与社会治理】(9分)
材料一:
时期 地方行政区划及组织层级 秦汉 郡 县
隋、唐前期 郡(州) 县
宋朝 路(府) 州 县
元朝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材料二:《尚书》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记载:“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贞观政要》记载:“为君之道,必须先
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并指出变
化的根本目的。(4分)
[答案] 特点:①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②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③地方行政区划的数量(层级)增多;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2分)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治国思想?唐太宗是如何践行这一
思想的?(3分)
[答案] 治国思想:以民为本。(1分)
践行: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
产。(2分)
(3)通过以上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理国家的认识。(2分)
[答案] 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②关注民生,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等等。(言之有理即
可,2分)
14.【中国古代的邮驿事业】(8分)
材料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设立了一种
金字牌急递铺,主要用来递转皇帝所下达
的紧急军务。据说其传递速度可以达到一
天五百里,了解北宋与西夏的战争状
况……
急脚递
材料二:蒙古统治者为满足政治、军事需要,在其统治区域内广开驿
道、设置驿站,东西交通沿线的驻军为往来商旅提供安全保障;星罗
棋布的驿站为商业活动提供信息的传递,为商旅往来提供食宿便
利。……“于是四方来往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
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第2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金字牌急递铺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产生的背景。(4分)
[答案] 功能:专门服务于军事。(2分)
背景:北宋与西夏、辽等战事不断。(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的作用。(3分)
[答案] ①方便政府部门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调度;②为商旅、驿卒
和普通人等提供交通和住宿方面的帮助;③维护驿路的安全。
(每点1分,共3分)
(3)结合生活实际,宋元时期的邮驿事业可能是我们生活中什么行业
的起源?(1分)
[答案] 邮差、快递业。(1分)
15.【唐、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9分)
材料一: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发兵击败东、西突厥,使西起阴山、
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区尽入版图。在大部分仍居原处的东突厥地区,设
置羁縻府州,任命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辖部众。西域、北疆各
族君长请尊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大首领——天可汗。唐高宗时期,西
突厥诸部纷纷归属唐朝,唐政府在西突厥地区设置都护府。唐朝统一
西域后,遣军戍边、屯田驻守,中原地区许多汉人也迁往西域谋生。
材料二:元朝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
当中传授耕作技术,在民族复杂的东北地区,设立了辽阳行省。云南
行省的长官教当地人民播种、兴修水利、创建孔子庙等。巡行劝农使
向他们传授内地的先进养蚕方法,使“收利十倍于旧,云南之人由是益
富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与突厥关系的方式。(3分)
[答案] ①用军事手段击败突厥;②设置机构进行管理;③任用本族首
领管辖部众;④遣军驻守,屯田开垦。(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统治边疆地区的措施。(4分)
[答案] ①实行行省制度;②向边疆移民;③向少数民族传播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文化;等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3)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2分)
[答案] 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中有冲突、有对立,但和平交往、民族交
融是主流。(言之有理即可,2分)
16.【文学与时代】(10分)
材料:
文化 名人 时代背景 代表作品
杜甫 (712—770 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辗转多地,躲避战乱,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文化 名人 时代背景 代表作品
文天 祥(1236—1283年) 元军进攻南宋时,文天祥率领兵士保卫京城。南宋灭亡后,他转移到南方继续开展抗元斗争。后来兵败被俘,他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续表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观点来概括文学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围绕这一关
系,结合所学加以说明(可以选取材料之外的史实)。(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观点:文学反映社会现实。(2分)
论述:杜甫生于大唐盛世时期,此时唐朝繁荣昌盛,政治清明,长安
尽显盛景,其早期诗作《望岳》创作于开元时期,“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彰显出盛世文人的壮志与社会的积极风貌。天宝年间安史之乱
爆发,叛军所到之处,人民流散,经济崩溃。杜甫用《春望》“国破山
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对国家破碎的痛心。
综上所述,文学紧密关联社会现实,反映着历史的兴衰变迁,成为历
史的生动写照。(8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下历史期中测试04
范围:第1-11课(建议用时: 60分钟 满分: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商旅往还,船乘不绝” 。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 曰:“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表明大 运河( C )
A. 推动了隋朝的对外贸易 B. 有利于巩固隋朝的统治
C. 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D. 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2.“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 不特泯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 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B )
A. 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 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 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 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3.唐太宗曾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 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A )
A. 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 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C. 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 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4.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表所示的史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 证唐朝( A )
敦煌莫高窟第445 窟壁画中的曲辕犁 图片史料 三彩釉陶载乐 骆驼 实物史料 (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 行(行业),四面立邸(货 栈),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 市……店肆如东市,浮寄流寓 (流动人口),不可胜计。 ——摘编自王孝通《中国商业 史》 文献史料
A. 社会经济繁荣 B. 民族关系和睦
C. 社会风气开放 D. 文学艺术灿烂
5.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而 亦是引起外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的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这场 “兵变”( C )
A. 使唐朝国库空虚 B. 引发了黄巢起义
C. 使唐朝由盛转衰 D. 造成了唐朝灭亡
6.右图描绘的是唐代前期十分流行的中亚胡旋舞。“禄 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惑君心”的诗句也透露出这种 舞蹈在当时的风靡。材料可以反映唐朝( C )
A. 政府重视美术教育 B. 民族交往十分密切
C.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D. 国势开始由盛转衰
7.《宋史》记载:“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 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这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 是( D )
A. 无为而治 B. 藩镇割据 C. 封闭自守 D. 崇文抑武
8.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 场流入辽国,影响了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出榷场的设 置( C )
A. 主要服务于辽国的文化需求 B.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C. 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D. 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9.宋徽宗在其名作《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中写道:“凭寄离恨重重,
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宋徽 宗“北行”的原因是( B )
A. 澶渊之盟 B. 金灭北宋 C. 岳飞抗金 D. 元灭南宋
10.“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 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由此 可见行省制度( A )
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C. 导致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 D. 造成相权威胁皇权
11.“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注: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 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注:吐蕃)之地, 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C )
A. 理藩院 B. 中书省 C. 宣政院 D. 行中书省
12.元朝时,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来自 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这表明( B )
A. 元朝民族政策开放 B. 人口流动促进民族交融
C. 元朝民族关系和谐 D. 回回是我国最新的民族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地方行政与社会治理】(9分) 材料一:
时期 地方行政区划及组织层级
秦汉 郡 县
隋、唐前期 郡(州) 县
宋朝 路(府) 州 县
元朝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材料二:《尚书》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记载:“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贞观政要》记载:“为君之道,必须先 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并指出变 化的根本目的。(4分)
[答案] 特点:①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②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③地方行政区划的数量(层级)增多;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2分)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治国思想?唐太宗是如何践行这一 思想的?(3分)
[答案] 治国思想:以民为本。(1分)
践行: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 产。(2分)
(3)通过以上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理国家的认识。(2分)
[答案] 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②关注民生,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等等。(言之有理即 可,2分)
14.【中国古代的邮驿事业】(8分) 材料一:
急脚递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设立了一种 金字牌急递铺,主要用来递转皇帝所下达 的紧急军务。据说其传递速度可以达到一 天五百里,了解北宋与西夏的战争状 况……
材料二:蒙古统治者为满足政治、军事需要,在其统治区域内广开驿 道、设置驿站,东西交通沿线的驻军为往来商旅提供安全保障;星罗 棋布的驿站为商业活动提供信息的传递,为商旅往来提供食宿便
利。 ……“于是四方来往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 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第2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金字牌急递铺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产生的背景。(4分)
[答案] 功能:专门服务于军事。(2分)
背景:北宋与西夏、辽等战事不断。(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的作用。(3分)
[答案] ①方便政府部门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调度;②为商旅、驿卒 和普通人等提供交通和住宿方面的帮助;③维护驿路的安全。
(每点1分,共3分)
(3)结合生活实际,宋元时期的邮驿事业可能是我们生活中什么行业 的起源?(1分)
[答案] 邮差、快递业。(1分)
15.【唐、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9分)
材料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发兵击败东、西突厥,使西起阴山、 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区尽入版图。在大部分仍居原处的东突厥地区,设 置羁縻府州,任命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辖部众。西域、北疆各 族君长请尊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大首领——天可汗。唐高宗时期,西 突厥诸部纷纷归属唐朝,唐政府在西突厥地区设置都护府。唐朝统一 西域后,遣军戍边、屯田驻守,中原地区许多汉人也迁往西域谋生。
材料二:元朝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 当中传授耕作技术,在民族复杂的东北地区,设立了辽阳行省。云南 行省的长官教当地人民播种、兴修水利、创建孔子庙等。巡行劝农使 向他们传授内地的先进养蚕方法,使“收利十倍于旧,云南之人由是益 富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与突厥关系的方式。(3分)
[答案] ①用军事手段击败突厥;②设置机构进行管理;③任用本族首 领管辖部众;④遣军驻守,屯田开垦。(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统治边疆地区的措施。(4分)
[答案] ①实行行省制度;②向边疆移民;③向少数民族传播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文化;等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3)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2分)
[答案] 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中有冲突、有对立,但和平交往、民族交 融是主流。(言之有理即可,2分)
16.【文学与时代】(10分) 材料:
文化 名人 时代背景 代表作品
杜甫 (712— 770 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 期,官场不得志, 目睹了唐 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 机。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辗 转多地,躲避战乱,但仍然 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
续表
文化 名人 时代背景 代表作品
文天 祥(1236— 1283年) 元军进攻南宋时,文天祥 率领兵士保卫京城。南宋 灭亡后,他转移到南方继 续开展抗元斗争。后来兵 败被俘,他宁死不屈,壮 烈牺牲。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 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 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 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过零丁洋》
根据材料, 自拟一个观点来概括文学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围绕这一关 系,结合所学加以说明(可以选取材料之外的史实)。(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观点:文学反映社会现实。(2分)
论述:杜甫生于大唐盛世时期,此时唐朝繁荣昌盛,政治清明,长安 尽显盛景,其早期诗作《望岳》创作于开元时期,“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彰显出盛世文人的壮志与社会的积极风貌。天宝年间安史之乱 爆发,叛军所到之处,人民流散,经济崩溃。杜甫用《春望》“国破山 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对国家破碎的痛心。
综上所述,文学紧密关联社会现实,反映着历史的兴衰变迁,成为历 史的生动写照。(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