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六单元
单元主题:多彩童年
语文要素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习作要求
故事集
故事集
童年
童年
第一站《我的童年水墨画》
漫步童年花园
第二站《剃头大师》
演绎童年轶事
第三站《肥皂泡》
畅玩童年游戏
第四站《我不能失信》
聆听童年之诺
第五站《身边有特点的人
描绘身边风采
18.童年的水墨画
水墨画,是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也称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
任务一
为你读诗
自读要求:
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扑腾 葫芦 蘑菇
轻声
水墨画 染绿 碎了
浪花 你拨我溅
suì
làng
jiàn
mò
rǎn
溪
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
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林
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任务二
诗里寻画
再读要求:
找一找:
诗歌中,张继楼爷爷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水墨画?
(地点+做什么)
小妙招
钓鱼
戏水
采蘑菇
任务三
赏溪边景
溪
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自读诗歌,圈出藏在诗里的景物;
2.你在溪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读到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的画面。
溪
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比喻
比喻
联系上文
溪
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联系“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我知道“染绿”的原因是:
溪水平静、碧绿,所以倒映在水面的影子也变绿了。
联系上文
溪
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rǎn
溪
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rǎn
溪
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静
动
为什么说“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鱼儿上钩了,孩子们用力将鱼竿扯出水面,于是扑腾一声,人影碎了,随着鱼儿的蹦跳,孩子们很开心,也跟着哈哈直笑,笑声就和着鱼儿的蹦跳,也回荡在草地上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溪
边
抓关键词,
背诵课文
垂柳 ,
山溪 。
人影 ,
红蜻蜓。
忽然 ,
草地上 。
18.童年的水墨画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
想象画面
回顾:如何理解难懂的句子?
任务一
赏析画中景
合作提示:
1.运用学到的方法,理解后两首诗歌中难懂的句子。
2.寻找诗歌中的快乐画面。
江
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学名凤眼蓝,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因为在它根与叶之间有一个像葫芦状的大气泡。
江
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江上》这首诗,就是对我童年生活的回忆。记得小时候一个夏天,我在家乡的小河里玩水,和一位表哥在水中争夺一根撑船的竹竿。两人面对面站在齐胸深的水里,一拉一推,互不相让。竹竿在我俩胸前晃动,就听“啪”的一声,竹竿重重地砸在我的嘴上,当时就把我的一颗门牙打断了,终身有了“缺牙巴”的诨名,对“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终生难忘。
与作家面对面
江
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指孩子们?
林
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孩子们
小蘑菇
小蘑菇和孩子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请模仿课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写一节小诗。
任务二
诗画童年
大树把阳光当作温暖的衣裳,
树荫像绿伞一样静静张开。
孩子们在树下嬉戏,
秋千上荡着一只小鸟。
忽然一阵风吹过笑声飞扬,
树叶间洒落着阳光和欢乐。
树
下
松树披上雪袍一身洁白无瑕,
松枝上一簇簇雪花晶莹透亮。
小雪人立在雪地戴一顶红帽,
像一个个精灵在雪中守望。
是谁一声欢笑把雪球抛起,
只见雪地里一个个身影像雪人一样。
雪
中
爽
拨
先写左边的两个撇点,然后再写右边的两个,四个撇点要收紧,最后写竖撇和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单元内容概述】
人文主题:
本单元按课标要求,以“多彩童年”为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念,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和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学过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教材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并用上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一个人,能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单元学习任务】编写童年故事集
18 童年的水墨画
第一课时
一、教材解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诗歌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一“绿”一“红”,既是和谐唯美的相互映衬,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使画面充满色彩的美感;再看,静静的溪水映着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空气仿佛都停止了流动,塑造了一种静态之美,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动感十足,形成动态之美,这一静一动的转换,使画面变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
《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一群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你泼我溅地嬉戏,诗中把戏水的孩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双臂比作“扇动翅膀”,这是儿童的思维与想象,充满童趣。接下来,“一阵水花”与“两排银牙”,信手拈来的比喻,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皴染得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仿佛也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松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诗的第二句将小蘑菇钻出泥土顶着菌盖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第三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蘑菇。两句诗将“小蘑菇”与“斗笠”互为比喻,妙趣横生,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蘑菇的小孩子,都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
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淡淡的水墨画。近处,一溪绿水缓缓流过;远处,雨后的松树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水墨画的插图与儿童诗的意境非常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生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每一节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通过文中所描绘的儿童生活场景,感受孩子们自由自在、休闲快乐的心情。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创编诗歌,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过程】
发布单元任务
阅读导语,聚焦童年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第六单元,【出示篇章页】。谁来说说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多彩童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是什么呢?
指名读
2.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充满了快乐、好奇和成长。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通过阅读课文,感受不同作者的童年生活,并且结合自己的经历,创作一本《童年故事集》。
3.在这个单元,我们要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完成以下五个任务。今天让我们先漫步诗意花园,欣赏作家张继楼为我们描绘的童年水墨画。
4.齐读课题
“墨”字在写的时候注意,它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墨汁是用黑灰制成的,所以上面是“黑”,下面是“土”。
5.了解水墨画吗?看几幅图,说说这种画有什么特点?( 水墨画,是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也称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
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这三首短诗,一起为你读诗。出示任务一
任务一:为你读诗
1.自读要求:
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
第一组:扑腾、蘑菇、水葫芦。
读准字音,注意“腾、菇、芦”在这里都读轻声。
第二组:水墨画 染绿 碎了 浪花 你拨我溅
3.生字都会读了,优美的诗句能读好吗?
谁来挑战第一首诗,好,请你。
读错字——哪个词谁来提醒一下他?
没读错——读的真好,掌声送给他。
第二首,谁来读?
生评 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一起读。
第三首谁来读?
谁再来读?我们一起读。
太棒了,咱们班的孩子真了不起。但这还不够,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现在让我们一起到诗里去寻画吧。
任务二:诗里寻画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出示再读要求:
找一找: 诗歌中,张继楼爷爷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水墨画?
2.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试着用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将三幅画面说清楚。
预设1:《溪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溪边钓鱼的情景。
预设2:《江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江上戏水的情景。
预设3:《林中》主要写了儿童在林间采蘑菇的情景。
这就是藏在小诗中的三幅水墨画,画出了孩子们五彩的童年。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名字吧!【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蘑菇】
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任务三:赏溪边景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读诗歌,圈出藏在诗里的景物;
(2).你在溪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诗句里的景物(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3.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请用上“读到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的画面。”的句式
交流:
(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生说。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溪水比作镜子和绿玉带,写出了溪水平静、碧绿、清澈的特点。
这里为什么说山溪像绿玉带?溪水不是透明的吗?
预设:上一句说垂柳倒映在溪水里,垂柳是绿色的,那溪水也就变成绿色的了。你能联系上文的句子,理解了为什么是绿玉带。
朗读:
多么平静而温柔的画面啊,谁来用朗读赞美一下?
这条小溪绿得发亮呢。请你读。
溪面平静得没有一点波纹呢。你再读读。
满眼都是绿色的,垂柳是——(生说)绿的,倒映在溪水里,水也是——(生说)绿色的,多美呀,你再来读读。
过渡:在这样一个绿色的世界中,还有绿色的?【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生说。
①在这句话中大家有难理解的句子吗?
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的人影被染绿了呢?
谁来帮他解答?
联系“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我知道“染绿”的原因是:溪水平静、碧绿,所以倒映在水面的影子也变绿了。
通过联系上文,又理解了这个难懂的句子。
②一个“染”字,让画面活起来了,也更多了一份色彩。看看“染”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
“染”这个字,下面的木表示从植物中提取色素。三点水表示把提取出来的色素放到水里,经过反反复复着色、浸染就有了颜色。
树染绿了水,水染绿了人影,就像画水墨画一样,简直太美妙了。谁来读?③在这绿色的世界里,还有没有其他颜色?(红色:红蜻蜓)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拿着一个鱼竿,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说明当时也是非常静了,
在这绿意盎然的溪边,有了一抹红色画面,该多美呀,谁再来读?(个别读,齐读)
红色的蜻蜓立在钓竿上,多轻巧呀,读的时候可以轻一些,千万别惊动它呀。你再试试。
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有生机的画面啊!一起来读读。
继续往下看,刚才平静的画面现在怎么样了?谁来读?
(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一下子画面就变得生动有活力了。
师:哎,刚才人影是绿的,怎么又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请你说。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鱼儿上钩了,孩子们用力将鱼竿扯出水面,于是扑腾一声,人影碎了,随着鱼儿的蹦跳,孩子们很开心,也跟着哈哈直笑,笑声就和着鱼儿的蹦跳,也回荡在草地上
是呀,结合生活经验也是读懂句子的好方法。
②朗读:鱼上钩啦,孩子们蹦呀跳呀,发出银铃般的笑声,笑声时大时小,你来读出他们的快乐。
突然,鱼上钩啦!多意外!重读“忽然”、“扑腾”,惊喜的感觉会更强呢。
小结:虽然整首诗没有直接写孩子在钓鱼,但当我们把这些句子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处处都有孩子的身影,刚才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也帮助我们理解了难懂的句子。
四、指导背诵
抓关键字词,背诵课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溪边》这首诗。感受到了孩子欢乐的童年生活。下节课,我们再去江上、林中看看。
18 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溪边”,感受了童年的水墨画,谁能把第一首童年的小诗背诵一下?(指名背诵、全体背诵)
2.还记得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理解诗中难懂的句子?(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这节课,我们继续使用这些好办法去读懂《江上》和《林中》。
任务一:赏析画中景
1.出示合作提示:
(1)运用学到的方法,理解后两首诗歌中难懂的句子。
(2)寻找诗歌中的快乐画面。
先自己读一读后两首诗,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和同桌交流,说说你你感受到的快乐画面。
学习《江上》
2.先来看一下《江上》,谁来交流一下你画出难理解的地方?
“水葫芦”“银牙”……
3.谁来运用所学的方法说说这里的“水葫芦”是谁?
预设:我们小组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的。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泼我溅笑哈哈。这里看出来了,应该是孩子们。
预设:我们小组是用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来理解的,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有一个孩子在水里钻来钻去,笑得很开心的样子。
出示“水葫芦”的资料:学名凤眼蓝,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因为在它根与叶之间有一个像葫芦状的大气泡。
在这首诗中,这个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它在这里指的是水鸟吗?(不是,这里用水鸟来指代孩子们。)
4.在这句诗中还有哪个词语也指孩子?
“两排银牙”
两排银牙。可是张继楼爷爷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回忆。让我们与作家面对面,聆听他的童年记忆。
播放语音:江上这首诗。就是对我童年生活的回忆。记得小时候一个夏天。我在家乡的小河里玩水。和一位表哥在水中啊争夺一根撑船的竹竿。两人面对面站在齐胸深的水里,一拉一推,互不相让。竹竿在我俩胸前晃动,就听啪一声。竹竿重重的砸在我的嘴上。当时就把我的一颗门牙给打掉了。哎,也就是从那以后我便有了缺牙巴的诨名。对一阵水花两排银牙,那是终生难忘。
谁能通过朗读读出孩子们的欢乐:指名读 齐读
看看前面的句子还有没有哪些词语也指孩子?
交流:(1)一群刚下水的鸭群
“鸭群”指的是什么?一群小孩儿
谁来读读这句话?你欣赏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像泥鳅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
预设2:孩子们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
预设3:孩子们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正在比赛谁游得快……:
总结: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 比喻小孩的胳膊, 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朗读:那你能读出诗中的情感吗?
还有哪些事物也是指的孩子们?
(2)一双双小手
谁来读读这句话?你欣赏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手在水中不停地挥动,溅起一片片浪花。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水中互相追逐,互相泼水。
预设3:我仿佛听到了水花和水花撞击的声音。
预设4: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清脆的笑声。
朗读:看来诗中不仅有画,还藏着声音。指名读。
6.诗我们品完了,在诗中,我们感受的了孩子们的欢乐,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吗?
同桌合作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配乐齐读。
过渡: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林中”去继续欣赏孩子们的童年水墨画吧。
学习《林中》
1.谁来读读这首诗
2.说说从这首小诗中你找到孩子们的身影了吗?
学生交流;是谁一声欢叫、斗笠
3.一声欢叫很好理解,是孩子们发出的。斗笠是什么意思呢?文章有两处斗笠,都跟孩子有关系吗?谁来说说两处的斗笠分别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孩子们” 。
4.小蘑菇和孩子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地上的蘑菇一个个从土里钻出来,像顶顶斗笠;戴着斗笠的孩子呢,蹲在地上摘蘑菇,远远望去,一个个斗笠又似一只蘑菇,
真有趣,前面把蘑菇比作斗笠,后面又把孩子们头上的斗笠比作蘑菇,大蘑菇们穿行在林中,采摘着小蘑菇。
5. 这真是一场快乐的采蘑菇图,雨后的山林中,蘑菇多多,人影绰绰。一起把这首小诗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这三首小诗都读完了,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请模仿课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写一节小诗。
任务二:诗画童年
接下来我们也来当小诗人,借助图片自己去创编属于自己的《童年水墨画》。丰富我们的童话故事集。先来尝试填写下面的小诗,读一读。
1.学生活动:学生仿写小诗。
2.组内交流
3.上台交流
书写指导:拨 爽
总结: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请大家课下回忆自己的生活趣事,试着为自己的生活趣事画一幅水墨画。
【板书设计参考】
想象画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类文阅读-18童年的水墨画
怎么去奶奶家
我们怎么去奶奶家?
是骑自行车
还是坐火车
或者乘公交车
还是坐飞机?
当然了,要是我们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
我们就会骑着驴或者马
去看望奶奶
要是我们生活在未来
我们就可以坐火箭去
顺便在我们的太空服口袋里
装一颗星星送给奶奶
怎么去奶奶家?
我们还可以坐轿车去
不过我们还是走着去吧
奶奶就住在
马路那头的
另一个街区里
1.奶奶家离“我们”(远 不远),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用“ ”画出来。
2.“我”想了哪些去奶奶家的方法?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1.画:不远。奶奶就住在马路那头的另一个街区里
2.很久很久以前,可以骑驴或者马;未来,可以坐火箭;现在,可以做轿车和走路。
3.“我”是个有奇思妙想的孩子。
雨
窗外,
已经下起了雨。
可是,妈妈,
你不要阻拦我呀,
我要到雨中去。
我戴上草帽。
我跑到雨里。
我变成一把伞。
伞在风雨里飞着,
给没带伞的行人遮雨。
当雨停了,
我就又飞走了,
飞进雨后翠绿的树林里。
妈妈,也许你不见了女儿,
你很着急,
你怕我淋湿了雨。
你跑到街上,
问雨后的风,
问天上的虹,
问每个行人:
我的女儿,她在哪里
你来到林中,
问小鸟,
问花朵,
问叶子上滴落的雨滴:
我的女儿,她在哪里
它们都说:
那可是个淘气的小姑娘呀,
她又在和我们捉迷藏吧,
谁知道她会藏到哪儿呢!
雨后。
林中。
蘑菇洒了一地。
它们最喜欢在雨后游戏。
妈妈,当你伸手刚要采下那个最白,
最胖的蘑菇时,
忽然,
它变了,
变成了你的女儿,
她眨巴着眼睛,
笑眯眯地望着你
——妈妈,我又回来了!
你看,我仍戴着草帽呀,
草帽上还挂着彩色的雨滴。
1.“我”没有变成( )。
A.雨伞 B.雨滴 C.蘑菇
2.“我”要去雨里干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要去树林中寻找大大的蘑菇 B.“我”要去给没带伞的行人遮雨
C.“我”要去和小鸟、花朵、叶子捉迷藏
3.在雨中,“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
A.着急 B.害怕 C.高兴
4.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1. B
2. A
3. C
4.“我”是个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自由的小姑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