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1 08:5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共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B.弗敢加也 加:增加
C.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D.望其旗靡 靡:倒下
2.下面句子中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选文通过鲁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明白)
C.及鲁肃过寻阳(过:到)
D.即更刮目相待(更:另外)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B.蒙乃始就学 去后乃至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求闻之若此
D.结友而别 温故而知新
6.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而别”,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B.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C.孙权劝吕蒙学习,首先指出“学”的可能性,继而指出“学”的必要性,现身说法说明学习的好处,使吕蒙无可推辞。
D.文章略写了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但也充分说明了孙权劝学的成功性。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C.及鲁肃过寻阳 过:拜访 D.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见:了解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结友而别 博学而笃志
B.择其善者而从之 及其家穿井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自以为大有所益 静以修身
10.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本文语言凝练,结构紧凑。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孙权赞学、吕蒙就学、鲁肃劝学的过程。
D.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努力学习,才略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11.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舟记
魏学洢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一一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 ) (2)则题名其上( )
13.请你抄写核舟船舱左右小窗上的对联,并回答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左: 右: 作用:
14.《核舟记》一般被视为说明文,但文中包含了大量的描写,你是如何理解的?
班级开展“经典佳文大家赏”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5.字里有乾坤。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乃不知有汉
16.句中有深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 。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村里人告诉(渔人)说:“ ”。
17.在赏读环节,有同学提出,文中描绘的桃花源其实是作者对理想社会与政治愿景的具象化表达。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桃花源究竟美在何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游琅琊山记
宋濂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①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②,兵后③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历代山水游记选》,有删节)
【注释】①凉烟白草:苍凉的烟雾荒草。②颇夥:非常多。③兵后:战乱后。
18.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兵后焚炼为垩尽 为坻
B.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 乃记之而去
C.沿溪而过薛老桥 以其境过清
D.栏下压以巨石 以我酌油知之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
2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2处)
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
21.【甲】【乙】两文体裁上都是A ,两文都写水,都写出了水B 的特点,【甲】文作者表达的情感是C ,【乙】文作者表达的情感是D 。
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2.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B.以告先帝之灵(祭告)
C.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D.以彰其咎(表彰)
23.下列加点词语与其它三项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宜妄自菲薄 B.诚宜开张圣听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开头,既有对先帝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深切痛惜,又含继承遗志的告诫。
B.“表”这一文体本是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其用语多谦卑低微,但《出师表》的行文循循善诱、不卑不亢,同时也不失臣子身份。
C.诸葛亮的忠心仅是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是一种愚忠心理。
D.文章这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之中,也贯穿一条抒情线索,即叙述先帝刘备对贤臣的“殊遇”,鼓励刘禅效法先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异:
(2)便要还家 要:
(3)寻病终 寻:
26.下列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B.处处志之 称善者久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D.乃不知有汉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2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逐渐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C.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其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摈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2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送之 走:跑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借,借给
C.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右备容臭 臭:腥臭的气味
30.下面句子中加点字为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3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作者“嗜学”而“家贫”,所以求借于藏书之家抄书,体现出作者少时读书的艰难。
B.文中“未尝稍降辞色”表现了老师的言辞、脸色很严肃,这里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衬托作者求师的恳切。
C.第二段作者将富家子弟与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突出自己甘于敝衣粗粝,是因为“中有足乐者”。
D.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意在强调求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包括: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坚持不懈。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2.解释文中词语的意思。
(1)唯闻女叹息 唯:
(2)愿为市鞍马 市:
(3)赏赐百千强 强: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因为她有儿女的心事,也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年老,家中又无长兄,木兰代父从军,心不甘情不愿,无可奈何。
C.木兰十来年的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她英勇善战,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给她很多的赏赐,但是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团聚。
D.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皆出酒食 脱口而出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志,与民由之 悠然自得
C.故自号曰醉翁也 阴风怒号 发号施令
D.山水之乐 乐亦在其中矣 乐极生悲
3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7.选文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38.选文写到了“醉翁亭”,链接材料写到了“心远亭”,两亭命名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
台石使君属邕守,捐赢金①买其地,为辟荒径,植卉竹,结亭其间……其在衢巷②之亭岿然,爽垲名之曰心远,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岁甲子竣工,属余为记。
(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心远亭记》)
【注释】①赢金:指经营所获之利。②衢巷:街巷。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北冥有鱼:
(2)志怪者也:
40.下列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几千里也 B.去以六/月息者也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亦若是/则已矣
41.翻译句子。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2.本文作者是______(朝代)文学家张岱。
4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持,执) B.拥毳衣炉火(拥抱)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客此(客人)
4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45.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
B.作者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文字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D.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
46.文章结尾,舟子说他们是“痴人”,你认为痴人“痴”在何处?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痴”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归田录》)
4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挑着 B.但微颔之 颔:点头
C.康肃忿然曰 忿然:气愤的样子 D.惟手熟尔 惟:只
48.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公亦以此自矜。
(2)尔安敢轻吾射!
4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篇,陈康肃就以出众的才能和狂傲的个性亮相。
B.陈康肃被卖油翁的态度激怒了,觉得卖油翁瞧不起自己。
C.本文详写陈康肃射箭,略写卖油翁酌油,详略安排得当。
D.卖油翁酌油的技艺精,还会讲道理,陈康肃无法再生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A锦贵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耶。B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5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好书画 ②今乃掉尾而斗
③今乃掉尾而斗 ④处士笑而然之
51.文中划线的B句漏掉了标点,请你用“/”标出正确的停顿(画4处)。
牛 斗 力 在 角 尾 搐 入 两 股 间 今 乃 掉 尾 而 斗 谬 矣。
5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53.说说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4.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B.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说每个人只要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儿女,就会实现“大同”社会。
D.选文最后“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一句,拿现实社会跟“大同”社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现象,在“大同”社会都将不复存在。
5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此文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B.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各尽所能,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C.文章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强盛,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D.文章末句是全文的结论,用现实与理想社会对比,从而得出现实中的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将出现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
56.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57.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一个你熟悉的名人的事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8.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马为喻,托物寓意,第一段描述伯乐和千里马的遭遇,表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作用。
B.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在不利于其施展所长的客观条件下,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而“不知马”就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C.第三段语言生动辛辣,剖析了“食马者”的浅薄和愚妄,表达了对不能识别、重用人才者的愤慨之情,批判讽刺效果极强。
D.本文含义深刻,文辞犀利,饱含感情。如文中的“而”经常表达的是转折语气,“也”传达出诘问语气,“其”在文中表达出感叹语气。
59.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中,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
D.本文对“千里马”的称呼有两种方式:直称和暗称,这样的表达使表意简洁含蓄。
60.“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用原文回答,作者另翻新意,提出的新颖观点是什么?
6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揣摩此句的语气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2.《陋室铭》作者刘禹锡是 (填朝代)文学家。
6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 )
6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5.本文题为“陋室铭”,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呢?
66.小文同学读完本文后,想到了颜回,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说说小文想到颜回的主要原因。
链接材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6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2)及其家穿井( )
(3)国人道之( ) (4)丁氏对曰( )
6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因往晓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夫君子之行 D.宋之丁氏
6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氏穿井得一人。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0.从“吾穿井得一人”中可以感受到丁氏 的心情;“令人问之于丁氏”表现了宋君 的做事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7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狼仍从 从:跟从 B.意暇甚 意:神情、态度
C.一狼洞其中 洞:洞穴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通道
7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学而时习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以刀劈狼首 静以修身
D.其一犬坐于前 非得一人于井中
7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文中“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贪婪凶残的本性。
B.面对困境,屠户最初“投以骨”,可看出他的怯懦及侥幸心理,但他最终选择“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又可见他的勇敢。
C.本文结构紧凑,情节曲折生动,作者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屠户遇狼、御狼、惧狼、杀狼的过程。
D.本文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妥协,不能抱有幻想,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7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内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B 2.B 3.A
4.C 5.D 6.C 7.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8.C 9.B 10.C 11.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12. 靠近 题写 13.对联:左: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右: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点明核舟作品的内容取材于苏轼游赤壁(赤鼻矶);牵动想象,使人恍见协友游赤壁的情景,自然转到对苏轼及友人的介绍;突出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巧妙及技艺的精湛。 14.①说明文是今天的文体分类,古人的文体分类中并无说明文。《核舟记》属于杂记。②描写放在说明性文本中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属于摹状貌。③本文写作目的在于表现核舟的精雕细琢,赞叹匠人的高超技艺,描摹的足够细致能够实现写作目的。
15. 整齐的样子 同“邀”,邀请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竟然,居然 16.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7.示例:①美在自然环境优美。桃花源与外界隔绝,景色如画,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②美在生活富足,物产丰富。桃花源中的村民生活自给自足,土地肥沃,房屋整齐,鸡犬相闻,显示出一种富足、安康的生活状态。③美在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桃花源中没有战乱、压迫和纷争,村民们彼此友好,互相帮助,呈现出和睦共处、关系融洽的社会图景。
18.A 19.①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②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向下流。 20.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 21. A.写景游记 B.清澈 C.贬谪后内心无法摆脱的落寞 D.面对古今兴亡的惆怅和叹息
22.D 23.A 24.C
25. 对……感到惊异 同“邀”,邀请 随即,不久 26.B 27.(1)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
(2)到了郡城,(他)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28.C
29.D 30.B 31.D
32. 只 买 有余 33.(1)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2)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之后胜利归来。 34.B
35.D 36.为亭子命名的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37.选文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和命名的缘由,突出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点出“乐”字,贯穿全文。 38.醉翁亭以人名来命名,心远亭以诗句来命名。
39. 同“溟”,海 记载 40.B 41.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42.明末清初 43.C 44.运用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写出西湖雪后雾气弥漫,天地一台的景象,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45.D 46.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三日后独自去看雪;金陵人的“痴”表现在于亭中铺毡饮酒赏雪。一个“痴”字,形象地刻画了他们都不顾天寒地冻,前往赏雪,醉心于雪景,用情雅趣异于常人的形象;体现了痴迷于山水、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47.A 48.(1)他也以此自夸。
(2)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 49.C
50. 喜爱∕喜欢 却 摆动,摇 认为他说得对 51.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52.用锦缎作画囊,用玉做画轴,常常带在身边。 53.要认真仔细的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事实出发。
54.C 55.D 56.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外户而不闭”。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57.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康有为《大同书》的社会构想。
58.D 59.D 6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1.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文章的气势,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食马者”无知的谴责。(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抨击。)
62.唐代 63. 出名,有名 指官府文书 64.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65.作者借诸葛庐、子云亭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引名贤自况),也表明了作者以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66.因为刘禹锡和颜回有相似之处,他们一个身处陋室,一个身在陋巷,但是面对物质条件的恶劣,他们却坦然面对,安贫乐道,所以小文读《陋室铭》想到了颜回。
67. 浇灌、灌溉 待,等到 讲述 应答,回答 68.A 69.(1)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2)得到一个人使唤,并不是在井中挖出来一个人。 70. 开心 去伪存真
71.C 72.D 73.C 74.狼也太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