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朱英,字时杰,桂阳人。举进士,授御史。浙、闽盗起,帝简御史十三人与中官分守诸府,英守处州。而叶宗留党四出剽掠,处州道梗。英间道驰至,抚降甚众,戮贼首周明松等,贼散去乃还。天顺初,两广贼愈炽,诸将多滥杀冒功。巡抚叶盛属英督察。参将范信诬宋泰、永平二乡民为贼,屠戮殆尽,又欲屠进城乡。英驰讯,悉纵去。信忿,留师不还。英密请于盛,檄信班师,一方始靖。潮州贼罗刘宁等流劫远近,屡挫官兵。英会师破灭之,还所掠人口数千,别置一营以处妇女,人莫敢犯。自韩雍大征以来,将帅喜邀功,利俘掠。英至镇以宁静约饬将士毋得张贼声势妄请用师。招抚瑶、僮效顺者,定为编户,给复①三年。于是马平、阳朔、苍梧诸县蛮悉望风附。而荔波贼李公主有众数万,久负固,亦遣子纳款②。自是归附日众。英淳厚,然持法无所假借。与市舶中官韦眷忤,眷奏英专权玩贼。浔州知府史芳以事见责,亦讦英奸贪欺罔。按皆无验,乃镌芳二官,谕眷协和共事。
(选自《明史》)
【注释】①给复:免除赋役。②纳款:归顺;降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简御史十三人 简:挑选
B.巡抚叶盛属英督察 属:嘱托
C.悉纵去 纵:纵容
D.讦英奸贪欺罔 讦:揭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英至镇以宁静约饬将士毋得张贼声势妄请用师
A.英至镇/以宁静约饬将士/毋得张/贼声势妄/请用师
B.英至/镇以宁静/约饬将士/毋得张贼声势/妄请用师
C.英至镇/以宁静约/饬将士/毋得张贼声势/妄请用师
D.英至/镇以宁静/约饬将士毋得张/贼声势妄/请用师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浙江、福建盗贼起事,朱英被派守处州,招抚劝降了很多人。
B.潮州有盗贼到处抢劫,朱英联合各部队剿灭盗贼,保护妇女。
C.朱英对归顺的瑶、僮族给予优待,其他少数民族也望风归顺。
D.韦眷不仅自己上奏诬陷朱英专权轻敌,还指使史芳参与诬陷。
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英密请于盛,檄信班师,一方始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答刘正夫书(节选)
韩愈
愈白①,进士刘君足下,辱笺②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
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①愈白:愈,韩愈自称;白,说。②辱笺:承蒙来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古代上称下或同辈相称的谦辞。
B.“于先进之门”与“皆以美于徐公”两个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或问”与“或异二者之为”的“或”,都是“或许”的意思。
D.“宜何师”即“宜师何”,与《曹刿论战》“何以战”句式相同。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节选自韩愈写给刘正夫的一封回信,从中能看出韩愈态度谦虚,感情真挚。
B.关于提携后辈之事,韩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愤怒和无奈。
C.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书信中表示,写文章要多多向古代圣贤们学习。
D.韩愈认为,在为人为官方面要圆融开明,不要坚决提倡或坚决禁止人们做什么。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辱笺A教以所B不及C既荷D厚赐E且愧F其G诚然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宁可以不答其意邪?
9.在解答“为文宜何师”这个问题时,韩愈提出了哪些见解?请简要概括。(答出两点)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0.解释加点词语。
(1)积三十年不辍 辍: (2)直三百万 直:
(3)笔未尝停 尝: (4)具饭遨之 具: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众人异之,或问其故。
(2)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12.结合选文内容,你觉得张友正有哪些行为异于常人?请简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房景伯①为清河太守,有民母讼子不孝,景伯母崔氏曰:“民未知礼,何足深责?”召其母,与之对榻②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未旬日,悔过求还,崔曰:“此虽面惭,其心未也,且置之。”凡二旬余,其子叩头出血,母涕泣乞还,然后听之,卒以孝闻。
【乙】
弘治③时,有希④进用者上章,谓山西紫碧山产有石胆,可以益寿。遣中官⑤年采取,不获,民咸告病⑥。按察使王维⑦,令采小石子类此者一升,以示中官。中官怒,曰:“此搪塞耳其物载诸书中何以谓无”公曰:“凤凰、麒麟,皆古书所载,今果有乎?”
①房景伯:人名。②榻:古代一种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③弘治;明孝宗年号。④希:希图,谋求。⑤中官:宫内、朝内之官。后专指宦官。⑥告病:这里是诉苦的意思。⑥王维:人名,时任山西按察使。
13.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母涕泣乞还 涕:
(2)卒以孝闻 卒:
(3)可以益寿 益:
(4)民咸告病 咸: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虽面惭,其心来也,且置之。
(2)凤凰、麒麟,皆古书所载,今果有乎?
15.给甲文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
什其母与之对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
16.甲文中房景伯母崔氏的方法有什么高明之处?
17.乙文中按察使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白云寺游记①
(明)徐霞客
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前后架阁两重。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楹②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个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由阁西再北上半里,为流米洞。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余。洞前凭临诸峰,翠浪千层,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逾而北,开坪甚敞,结静庐数处,而南京井当其中。石脊平伏岭头,中裂一隙,南北横不及三尺,东西阔约五尺,深尺许;停水其间,清冽异常,而不减不溢。余初至,见有巨鱼,戏水面,见人掉入窍去,波涌纷激,半晌乃定。是日下午,抵白云庵。老僧迎客坐,庐前艺地种蔬,有蓬蒿菜,黄花满畦。四望乔木环翳,如在深壑,不知为众山之顶。对谈久之,薄暮乃返。
【注释】①选自《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三》,有删节。②楹:房屋的柱子。特指厅堂的前柱。
18.下列选项中不是地名的一项是( )
A.白云寺 B.流米洞 C.临诸峰 D.南京井
19.请摘录文中描写跪勺泉特点的句子(原句)。
2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为白云寺 为宫室、器皿、人物
B.东西阔约五尺,深尺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C.见人掉入窍去 停数日,辞去
D.不知为众山之顶 不可知其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平子问于叔向曰:“刚与柔孰坚?”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脃①,其死也枯槁。因此观之,柔弱者生之徒②也,刚强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毁而必复,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坚于刚也。”
平子曰:“善哉!然则子之行何从?”叔向曰:“臣亦柔耳,何以刚为③?”平子曰:“柔无乃脃乎④?”叔向曰:“柔纽⑤而不折,廉⑥而不缺,何为脃也?天之道,微者胜,是以两军相加⑦而柔者克之;两仇争利,而弱者得焉。《易》曰:‘天道亏满而益谦⑧,地道变满而流谦,鬼神害满而福谦,人道恶满而好谦。’夫怀谦不足之,柔弱而四道者助之,则安往而不得其志乎?”平子曰:“善!”
[注]①脃:同“脆”,脆弱,易折断。②徒:类。③何以刚为:为什么要刚强呢?④无乃……乎:难道……吗?⑤纽:弯曲。⑥廉:有棱角。⑦相加:相战,交锋。⑧亏满而益谦:“亏”“益”是使动用法。
2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孰( ) (2)至( ) (3)克( )
2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
(2)则安往而不得其志乎?
23.叔向认为“柔之坚于刚”,他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①,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②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③矣。
②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③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④,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节选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注释】①中书左司掾: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宫,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把政、军、监察三权。中书省下置左右司,分管省事,明初尚沿元制,掾:古代属官的通称。下文的词,指挥司:明代在各省设置的地方军事机关。照磨:指挥司的属官,主管文书。②擢:提升。③侈:大,多。④颜回、原宪:都是孔子的学生,一生穷困而德行很高。
2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屡从大将北征 ( ) (2)越三年( )
(3)然吾闻古之贤士 ( ) (4)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 )
25.用“/”标出波浪线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既 览 必 发 为 诗 以 纪 其 景 物 时 世 之 变 于 是 其 诗 益 工。
26.翻译画横线句子。
(1) 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2)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27.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都是赠序,都有劝勉之意,两文的劝勉内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公政教
[明]沈德符
王锐,永平府迁安县人,进士。景泰间,为彰德知府,锐长身修髯顾眄生威有权术尚严政。治察郡中吏民,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沟,雨潦得泄,中道隆,立令水赴沟中。巷口树栅门,有钥,甲夜即阖门钉板,柝竟夜鸣,奸人莫敢入郡地也。尤留心学校,凡朔望①谒先师庙已,坐明伦堂②,听诸生说经。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政少暇,令隶持数筹,造明伦堂。诸生持筹来,自临试,或背诵书,或作义。其他出及不衣冠居者,受笞。当是时,黉序③间读书声洋洋盈耳。丁祭④,陈钟鼓,鸣弦管,升降揖逊甚都。参政姚龙行部至府,往见之,出而叹曰:“此虽国学⑤,亦无以加也。”
(选自《万历野获编》,有删节)
[注]①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②明伦堂:古代讲学、弘道、研究之所。③黉(hóng)序:古代学校。④丁祭:旧时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师孔子。⑤国学:国子监。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都是皇帝年号。
B.“吏民畏之如神”与“无丝竹之乱耳”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与“乃重修岳阳楼”的“修”,都是“修建”的意思。
D.“筹”的本义指小竹片,“筹识姓名”这句话意思是用小竹片标识学生的姓名。
2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锐防涝有法,要求百姓深挖排水沟渠,这样下大雨时可以及时泄洪。
B.王锐重视安全,在巷口处设置栅门,入夜便关门上锁,彻夜有人打更。
C.结尾使用对比,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借参政姚龙的话肯定王锐的政绩。
D.文章以叙为主,从防涝、治安、教育等方面记录王锐施政有为的事迹。
3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锐A长身B修髯C顾眄D生威E有权F术G尚严政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
32.请结合《送东阳马生序》,简述王锐和宋濂分别使用怎样的方法督促后辈学习。
陶庵记①
〔明代〕归有光
①余少好读司马子长②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③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
②已而观陶子④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⑤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⑥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⑦,而性情不挠。昔虞伯生⑧慕陶,而并诸邵子⑨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注释】①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减。②司马子长:即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③勃勃:兴盛的样子。④陶子: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⑤势分fèn:权势、地位。⑥查:同渣,即渣滓。⑦憯cǎn于肤:使身体受伤痛。⑧虞伯生:即元代著名学者虞集,字伯生,号道园,卒谥文靖。⑨邵子:即邵雍,字尧夫,北宋哲学家。卒谥康节。
33.下列关于司马迁之书描述正确的是( )
A.感慨激烈、愤郁不平 B.平其心志、怡其性情
C.平淡冲和、悠然势分 D.以穷为娱、性情不挠
34.归有光认为君子对于事物权衡的尺度,应该① ,陶渊明的诗文可以穿越时间使读者的心灵② 。(用原文句子回答)
3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亦必有其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B.而直以穷为娱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C.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D.夫穷苦迫于外 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溪集》序
杨万里
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①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②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③。学之愈力,作之愈寡。尝与林谦之屡叹之,谦之云:“择之之精④,得之之艰,又欲作之之不寡乎?”予喟曰:“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
戊戌三朝⑤,时节赐告⑥,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窹⑦,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浏浏⑧焉无复前日之轧轧⑨矣。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⑩,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 ,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盖诗人之病,去体将有日矣。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 之难也。
(节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序跋卷》)
【注】①后山:北宋著名诗人陈师道,晚年号“后山居士”。②半山老人:王安石,他自号“半山老人”。③唐人:特指晚唐诗人。④择之之精:从众多流派中选择某一家或几家作为学习对象,又单单挑选所选对象特别擅长的一种体裁来学习模仿。⑤三朝:元旦,正月初一。⑥时节赐告:节日放假。⑦窹:同“悟”,领悟。⑧浏浏:顺利流畅的样子。⑨轧(yà)轧:思致艰苦的样子。⑩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状物。 雠(chóu):同“酬”,酬答。 作州:这里指做州官。
【注】①第五访:人名,第五为复姓。②司空伦:即司空第五伦,东汉时期大臣。司空,官职名。③功曹:郡府功曹,官职名。④孝廉: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⑤归:归附。⑥敝:破敝,难关。⑦惧谴:害怕被责问。⑧玺书: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
3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尝 (2)是 (3)毕
3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
(2)方是时,不惟未觉作诗之难,亦未觉作州之难也。
38.诗人说“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作者所说的“诗人之病”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初,操壮①关羽之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使张辽以其情问之,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②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辽以羽言报操,操义之,及羽杀颜良,操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刘备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操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壮:欣赏。②刘将军:指刘备。
3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察其心神 察: (2)不可背之 背: (3)及羽杀颜良 及:
40.请用“/”对文中画线的部分进行断句(限断两处)。
羽 尽 封 其 所 赐 拜 书 告 辞 而 奔 刘 备 于 袁 军
41.参考示例,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点的语气词。
示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字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孙权听到吕蒙的推脱之辞,明确说自己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语气强烈,言辞恳切。
(1)吾终不留,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
(2)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42.文中“操义之”,曹操认为关羽很有情义。关羽的“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分析。
43.曹操和孙权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结合本文和《孙权劝学》的内容,分析两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有哪些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昭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曰:秦欲往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隋侯之珠,可以示诸?令尹子西对曰:不知也。召昭奚恤而问焉。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得失而图之,不在宝器,在贤臣。珠玉玩好之物,非宝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陈于西门之内,为东面之坛一,为南面之坛一,为西面之坛一。
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欲观楚国之宝器乎?楚国之所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圭璧,使诸侯,解忿悁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之忧,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枹鼓以动百姓之众所使皆趋汤火司马子反在此。怀霸、王之余议,摄治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
秦使者戄然无以对。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遂不伐楚。
4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于西门之内 阵:列队 B.奉圭璧 奉:尊奉
C.邻国亦不见侵 见:被 D.谨境界 谨:严守
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枹鼓以动百姓之众所使皆趋汤火
A.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枹鼓/以动百姓之众所使皆趋汤火/司马子反在此
B.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枹鼓以动百姓之众所/使皆趋汤火/司马子反在此
C.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枹鼓以动百姓/之众所使皆趋汤火/司马子反在此
D.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枹鼓以动百姓之众/所使皆趋汤火/司马子反在此
4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王没有明白秦国派使者前来看楚国“宝器”的真正意图。
B.昭奚恤从民生、国家关系、军事等角度展示了楚国的实力。
C.昭奚恤觉得自己善于给想称霸的君主出谋划策、治理乱世。
D.拥有众多贤臣、珍视贤臣是楚国不被秦国攻打的主要原因。
47.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欲观吾国得失而图之,不在宝器,在贤臣。
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③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堵:墙。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③纵:放开。
48.下面对本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二精通拳术,但很傲慢。 B.卖蒜老头让杨二吃了苦头。
C.卖蒜老头名字叫做卖蒜叟。 D.卖蒜老头有真功夫且谦虚。
4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旁睨而揶揄之 睨之久而不去(欧阳修《卖油翁》))
B.叟能如是乎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C.能以一死成君之名 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D.杨故取势于十步外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50.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魏征上疏①
[宋]司马光
魏征上疏,以为:“《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自王道休明②,十有馀年,然而德化未洽③者,由待下之情未尽诚信故也。今立政致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小人。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④;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有败;况内怀奸宄⑤,其祸岂不深乎!夫虽君子不能无小过,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既谓之君子而复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陛下诚能慎选君子,以礼信用之,何忧不治!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上赐手诏褒美曰:“昔晋武帝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位极台司⑥,不能直谏,乃私语子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⑦。”
【注释】①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②休明:美好而清明。③洽:和谐,融洽。④狎:亲昵,亲近。⑤宄(guǐ):盗窃或作乱的坏人。⑥台司:三公等辅弼大臣。⑦弦、韦:指西门豹、董安于佩戴弦、韦以自警的典故,象征着警醒和自我约束。
51.选文中魏征进谏提及的建议是( )
A.公文言简意赅 B.奖惩依法而行 C.深入民间考察 D.用君子而不疑
52.邹忌和魏征的劝谏艺术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5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必委之君子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B.苟不害于正道 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C.斯可略矣 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
D.上赐手诏褒美曰 吾妻之美我者(《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高宗浙,字叔胥,山阴人,读书好礼,积①而能散。尝捐山七十亩为义阡②,给槥③以葬贫者。里④有簪缨⑤之裔盗其牛,或以其人告,辄讳而隐之,不忍污其世。岁大饥,籴⑥旁郡米七百斛⑦归给乡人,全活甚众。明年饥,又出私廪助公贷,后二年又饥,亦如之时。
(选自《绍兴府志》,有删减)
【乙】
马禄,字天祥,居城北,谨悫⑧孝友。家贫,父病常负薪易直⑨四求医药,终夜侍卧侧,不即私寝者数月。父病革⑩怜其幼且孝嘱厚之田不受。长力商 ,常旅常州,友人以四百金寄禄,所同旅者盗金亡去,禄秘不言,罄 已赀 偿之。已而盗败,得所寄金,友人始知初偿金禄代之也,乃访至禄所,邀禄里人置酒宴会以前金为寿,禄竟不受。人义之。
(选自《祁门县志》,有删减)
①积:蓄积的钱物等。②义阡:这里指公共的坟墓。③槥(huì):粗陋而薄的小棺材。④里:乡里。⑤簪缨:这里指大户人家。⑥籴(dí):买进粮食。⑦斛(hú):量器名。容十斗。⑧悫(què):恭谨,诚实。⑨直:报酬,工钱。⑩革(jí):急,重。 力:勉力,尽力。 罄(qìng):尽,用尽。 赀(zī):同“资”,钱财。
5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或以其人告 或:
(2)辄讳而隐之 辄:
(3)父病常负薪易直求医药 易:
5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父病革怜其幼且孝嘱厚之田不受。
5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二年又饥,亦如之时。
(2)友人以四百金寄禄,所同旅者盗金亡去。
57.结合两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语:两篇选文中的主人公遇到东西被偷时,态度竟然都是“隐”,你发现了吗?
你:是的,【甲】文中高宗浙“隐”的原因是(1)“ ”;【乙】文中马禄的做法是(2)“ ”。(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语:你怎样看待高宗浙的做法?
你:我认为高宗浙隐瞒坏人坏事的做法不妥,无论何时何地,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任。
小语:你又怎样看待马禄的做法呢?
你:(3)
示 儿 燕①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注】①燕:孙枝蔚之子孙燕。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
58.解释下列加点词。
(1)惜书之甚 (2)不妨更买一本
(3)然贫家止有此器 (4)儿当知之
5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60.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作者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①(选自《说苑·敬慎》)。
61.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D.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62.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6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使臣受吏民之垢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C.位已高意益下 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D.岂有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少勤学业,登甲科。充①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迁殿中侍御史,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真卿度安禄山必反。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
李希烈僭②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延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违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注】①充:担任。②僭:超越本分。
6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度( ) (2)宜( ) (3)缢( )
6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2)真卿恐摇人心,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
66.选文中的颜真卿在面对逆贼时坚守了怎样的精神品质?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因拥有此品质一直被后人敬仰,请你试举一例。
活水源记(节选)
(明)刘基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①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②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莒蒲。有鸟大如鸜鹆③,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共音如竹鸡而滑④。有二脊令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⑥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⑦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注释】①潴:汇聚。②秘书卿白野公:秘书卿,元代官名。白野公,元末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世居白野山,故称白野公。③鸜鹆(qú yù):八哥。④滑:宛转流利。⑤脊令:鸟名。⑥群动:各种动物。⑦上人:指奎上人,刘基的朋友。
67.作者说活水源“有君子之德”,下列对原因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深不过一尺 B.溪水清澈澄明
C.源头永不枯竭 D.各种生物依附活水而活
68.作者借“活水源”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探究。
【链接材料】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的诗文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至元二年,他被元政府授为高安县丞。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一身正气赢得百姓赞誉。大明建立后,他严厉整肃纲纪,教化民众。
6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恒鸣其上 人恒过(《生于忧患,于安乐》)
B.浴饮毕,鸣而去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C.至是悉出 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D.能使群动咸来依 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越王句践世家(节选)①
《史记》
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②。允常之时,与昊王阖庐③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句践立,是为越王。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句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④,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槜李⑤,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三年,句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注释】①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节。越王勾践gōu,现常写作“勾践”,越国国君。②允常:越侯夫谭之子。③吴王阖庐:吴国国君。④陈:同“阵”。⑤槜zuì李:地名。
70.元年,越王句践战胜吴国军队采用的战术是( )
A.文身断发,战相怨伐 B.死士挑战,趁机偷袭
C.范蠡献计,好用凶器 D.联合他国,追而围之
71.下面是根据选文改编的剧本片段,请填写横线处的内容.
句践(拔剑指天)吴王日夜练兵,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传令三军,即刻伐吴!
范蠡(急切地)不可! ,此时出兵,实乃下策!
句践(怒拍王座)范大夫,卿看这吴钩锋芒,可会容我喘息!
范蠡天道忌满,兵道忌盈。今若强行用兵,必遭天谴!
句践 )孤意巳决!击鼓!出征!
7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阖庐且死 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B.其先禹之苗裔 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C.乃兴师伐越 齐师伐我(《左传·曹判论战》)
D.吴师观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C 2.B 3.D 4.朱英秘密地向叶盛请求,发公文让范信班师回朝,这一地区才安定下来。
5.D 6.D 7.ACE 8.怎么能够不回应他们的心意呢? 9.①写文章应该向古代圣贤学习;②学习古代圣贤应师其意不师其辞;③写文章要不分难易,追求恰当、正确(惟其是尔)。
10. 停止 价值 曾经 准备 11.①大家都对此感到奇怪,有的人就问其中缘故。
②有人把纸送给他,(他)不管纸的数量时多时少,一拿到手就开始书写,直到把纸写完才停止。 12.①卖别馆买纸;②舍弃故居,租小屋与染工为邻借素娟学书;③高价酬谢染工借素娟,每日坚持书写;④邀请苏轼做客,边喝酒边写字。
13. 眼泪 最终 增加 都 14.(1)这虽然表面上感到惭愧,他内心并没有真正悔悟,暂且先放一放。(2)凤凰、麒麟,都是古书上记载的,现在真的有吗? 15.召其母/与之对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 16.崔氏没有直接惩罚不孝子,而是让他亲眼看到别人对母亲的孝顺,用实际行动感化他,这种方法更能触动不孝子的内心,使其真正悔悟。 17.王维是一个体恤百姓、敢于直言、机智聪慧的人。他用凤凰、麒麟的例子反驳宦官,巧妙地阻止了不合理的采办行为。
18.C 19.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楹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个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 20.A
21. 哪一个 最 战胜(攻克) 22.(1)我(年龄)已经八十岁了,牙齿一再脱落但是舌头尚且在。
(2)那么到哪里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呢? 23.示例:在当今社会,叔向“柔之坚于刚”的观点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态度温和、懂得包容的人往往更受欢迎,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如在职场中,面对同事的不同意见,以温和、柔性的沟通方式去交流,比强硬地坚持己见更容易达成共识,推动工作进展。这些都体现了“柔”在当今社会以温和、持久的力量实现目标、获得成功的重要性。(言之有理即可)
24. 跟随 到 听说 探求 25.既 览 必 发 为 诗/ 以 纪 其 景 物 时 世 之 变/ 于 是 其 诗 益 工。 26.(1)想要像庭学那样游历天下,还有可能吗?
(2)如果庭学有什么收获,就要告诉我,那样的话我将不只是惭愧而已。 27.《送东阳马生序》作者用自己的艰苦求学的经历来劝勉马生要勤奋学习;节选《送天台陈庭学序》用颜回、原完等贤士的成功经验来劝勉陈庭学,不仅要游历名胜古迹,还要安贫乐道,静心研学,提高个人修养。
28.C 29.C 30.CEG 31.他亲自处理政务,底下的官吏就无法进行邪恶的行为。 32.《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说明 学习要勤奋专心,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来督促后辈认真学习。王锐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尊师重教,亲自督促后辈学生认真学习,检查学习情况,对不遵守规矩和违法规定的进行惩戒,使他们认真学习。
33.A 34. 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 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 35.D
36. 曾经 这 全部、都 37.(1)诗人大概缺点(不足)不同,但根源却是一样的,难道只有我是这样吗?。
(2)这个时候,我不只不觉得作诗的困难,也不觉得做州官的艰难。 38.仅仅模仿,没有创新,难以写出自己的作品,更难以写出好作品。
39. 观察 背叛 等到 40.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刘备于袁军 41.(1)“耳”字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关羽说“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表明他心意已决,虽然知道曹操待他优厚,但他受刘备之恩,一定要立功报答曹操后才会离开,语气坚定,体现出他重情重义且坚守原则。(2)“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加强肯定的语气。曹操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语气平和却态度坚决,表现出他对关羽为其主的理解和大度,展现出他作为领导者的胸怀。 42.关羽的“义”体现在:一是他不忘刘备的恩情,虽知曹操待他优厚,但仍坚守与刘备共死的誓言,不背叛刘备,体现出他对旧主的忠诚;二是他要立功报答曹操的厚待,杀颜良以报曹操,说明他懂得感恩,是个重情重义之人。 43.曹操和孙权对待人才的相似之处:①都重视人才,曹操欣赏关羽的为人,孙权劝吕蒙学习,希望他能增长才略,提升能力;②都能尊重人才的选择,曹操知道关羽要离开,没有派人追赶,尊重关羽为其主的选择;孙权没有强迫吕蒙学习,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劝说,尊重吕蒙的想法,最终吕蒙主动学习并有所成就。
44.B 45.D 46.C 47.这是想要观察我国政事的得失而图谋利益。其目的不在于观看宝物,而是想看贤臣的有无。
48.C 49.A 50.示例: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为人要虚心,不可恃才傲物。
51.D 52.①邹忌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通过类比,委婉劝谏。②魏征犯颜直谏,忠心劝导君王。 53.C
54. 有的人 就 交换 55.父病革/怜其幼且孝/嘱厚之/田不受。 56.(1)又过了两年,发生饥荒,(他)也像以前那样(帮助乡人)。(2)友人把四百两银子寄放在马禄那里,一起出行的人偷了银子后逃跑了。 57. 不忍污其世 禄秘不言,罄已赀偿之 马禄的做法体现出他的诚信和担当,虽然友人的钱财被盗不是他的责任,但他却主动赔偿,这种行为值得赞扬,他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朋友间的信任,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58.(1)很 (2)再,又 (3) 只,仅 (4)明白 59.大概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空闲去效仿这种做法。 60.告诉儿子,藏书必须读书,若不读,便失去了藏书的意义,而读书必须动手圈圈点点。(读书不要过分爱惜书本,应该勤动手圈圈点点,否则读书就成了一句空话。)
61.C 62.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孙叔敖是个善于听从别人意见、并能虚心接受的好官员。 63.A
64. 猜测,估计 应该 用绳子勒 65.(1)杨国忠恼火他不亲附自己,调(他)出京任平原郡太守。(2)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于是腰斩段子光,秘密藏起三人的首级。 66.精神品质:忠心于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示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坚持抗元,宁死不屈,从容殉国,被称为“宋末三杰”。
67.A 68.示例:①作者在文中寄托了对活水源的喜爱及对其恩泽他人的赞誉之情。②作者在文中寄托了做人也应像“活水源”一样恩泽他人,拥有君子之德的志趣。文中写活水源滋养了周围的动植物,象征着作者希望自己也像活水源一样恩泽百姓,让百姓来依附。这与材料中他的诗文有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为官期间深入乡间、体察民情、赢得百姓赞誉,大明建立后他教化百姓这些方面所体现的爱惜百姓的民本思想是相统一的 69.B
70.B 71. 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此时出兵,违背天意,实乃下策! (态度坚决,眼神坚定) 7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