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1 09:0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非徒愈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 ”。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释】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5.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7.【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8.根据语段【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①先府君②。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③,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垂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④,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⑤,戚党⑥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⑦。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⑧,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⑨,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注】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②先府君:指作者已逝去的父亲。③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了”的意思。④铨:作者蒋士铨自称。⑤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⑥戚党:亲戚和乡党。⑦吟哦声:读书的声调。⑧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⑨扑之:责打我。之,铨自指。
9.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在停顿处画“/”。(限断两处)
时 府 君 年 四 十 馀 任 侠 好 客 乐 施 与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越二载,生铨,家益落
②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
③先府君苟有过 , 母必正色婉言规
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辄指壁问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②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12.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止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报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笑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哉,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媚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三山,一播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④一钵⑤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传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⑥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
(注)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诗: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⑥顾:难道,反而。
1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安陵君其许寡人
B.而山不加增/日出而林霏开
C.以告富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6.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①,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②,方③北面④而持⑤其驾⑥,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⑦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⑧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⑨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⑩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①衣焦不申:衣着憔悴,形容衣着不整。②大行:大路,③方:正。④北面:向北。⑤持:驾驭,赶,⑥驾:马车,⑦奚为:为什么。⑧用:路费。⑨御:驾驭车马,⑩动:和下文的“举”都是行动的意思。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中道而反
(2)我欲之楚
(3)举欲信于天下
(4)恃王国之大
1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0.为劝魏王不攻打邯郸,季梁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用下面哪个成语概括?( )
A.围魏救赵 B.纸上谈兵 C.南辕北辙 D.老马识途
21.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王义士传
姚鼐
王义士者,以气节自重。任侠好义。甲申国亡后,同邑布衣许元博德溥不肯剃发,刺臂誓死。有司以抗令弃之市,妻当徙。王适值解,高德溥之义,欲脱其妻而无术,乃终夜欷歔 不成寐。其妻怪之,问曰:“君何为彷徨如此耶?”王不答。“子第语我,我能为子筹之。”王语之故,妻曰:“子高德溥义而欲脱其妻,此豪杰之举也。诚得一人代之可矣。”王曰:“然。顾安得其人哉?”妻曰:“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王曰:“然乎?戏耶?”妻曰:“诚然耳。何戏之有?”王乃伏地顿首以谢随以告德溥妻使匿于母家而王夫妇即就道。每经郡县驿舍,就验时,俨然官役解罪妇也。历数千里,抵徙所,风霜艰苦,甘之不厌。于是皋人感之,敛金赎归,夫妇终老于家焉。
(节选自《虞初新志》)
2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其妻怪之 ( ) (2)子第语我 ( )
(3)王语之故 ( ) (4)于是皋人感之 ( )
2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高德溥之义 B.其妻怪之
C.诚得一人代之可矣 D.于是皋人感之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当成子之义,愿代以行。
25.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
王乃伏地顿首以谢随以告德溥妻使匿于母家而王夫妇即就道。
26.根据文章内容,对“然乎?戏耶?”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然乎?戏耶?”可以用现代汉语翻译成“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开玩笑?”
B.“然乎?戏耶?”中的“乎”“耶”表示疑问语气,写出王义士不确定妻子的态度。
C.“然乎?戏耶?”隐含王义士赞成妻子的决定。
D.“然乎?戏耶?”与后文“诚然耳。何戏之有?”形成照应,突出王义士的义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⑨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2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河中漱广
(2)窥深悸魄
(3)浚波颓垒
28.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0.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善明,平原人。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躬食①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全济。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骥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②。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泣固请,见③许。元徽初,遣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建元二年卒,诏曰:“善明勤绩昭著,不幸殒丧,痛悼于怀,谥烈伯。”善明家无遗储,唯有书八千卷。
(选自《二十四史·南齐书》,有删节)
[注] ①(zhān):稠粥。②持丧:守丧。③见:被。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多获全济( )
(2)甚异之( )
(3)见许( )
(4)朝议令善明举( )
3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两处)
善 明 举 州 乡 北 平 田 惠 绍 使 虏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
3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B.为之叹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善明以母在虏中/以刀劈狼首 (《狼》)
D.痛悼于怀/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救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3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委而去之
(3)亲戚畔之
(4)故治国常富
3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37.甲乙两文都论述了 (用乙文中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 (原文中两字概括)乙文强调要 (原文中两字概括)
38.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这两个“道”意思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 ”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 ”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3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余问故
(2)不胜惊错
(3)鼠何名老虫
(4)不寡矣
4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
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中安得有此兽?
(2)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4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什么?
4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召公谏厉王止谤》)
【乙】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谏诤之徒,以正人君之失尔,必在得言之地,当尽匡赞之规,不容苟免偷安,垂头塞耳;至于就养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则罪人。故《表记》云:“事君,远而谏,则谄也;近而不谏,则尸利[注]也。”《论语》曰:“未信而谏,人以为谤己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尸利:比喻受禄而不尽职责。
4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矣(堪:忍受)
B.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弭:消除)
C.行善而备败(备:准备)
D.事君,远而谏,则谄也(事:侍奉)
4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知之为知之
B.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其人舍然大喜
C.以正人君之失尔/水陆草木之花
D.近而不谏,则尸利也/面山而居
4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2)未信而谏,人以为谤己也。
47.“谏”在古代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君臣对待“谏”分别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请根据两则文言文材料,简要回答。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4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   上:
(2)谈笑有鸿儒 鸿儒:
(3)无案牍之劳形 劳:
(4)亭亭净植 亭亭:
(5)予谓菊 谓:
4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0.【甲】文的主旨句是“   ”,作者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了  的生活态度;【乙】文中,作者借莲花赞美君子   的高尚品质。
51.【甲】 【乙】两篇短文都提到了前贤古人,但写法不同。请结合这两篇短文的相关内容,简析其写法特点及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5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或旦而不鸣 或:
(2)皆足取祸也 取:
5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54.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55.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圯上敬履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
[乙] 原谷①谏父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 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5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一老父,衣褐
(2)顾谓良曰
(3)笑而去
(4)谷年十有五
(5)是负义也
(6)乃载祖归养
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58.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59.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言文阅读理解
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⑴,国人尽服之⑵。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⑶。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⑷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肉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晏子春秋》)
注释:(1)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丈夫:成年男子。(2)服:穿。(3)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4)内:指王宫内。
60.下列“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之意的( )
A.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 B.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D.国险而民附
6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 )
例:国人尽服之。
A.而国人莫之服 B.而禁之于外
C.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D.吾道一以贯之
6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原句: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译句:
6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 使 服 之 于 内 而 禁 之 于 外 犹 悬 牛 首 于 门 而 卖 马肉 于 肉 也
64.灵公有个什么爱好?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的一个什么优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小题。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6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属: ②去:
6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苛政猛于虎也。
67.桃花源人和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豫章【注】胡叔俊,以高才硕学隐居进贤官溪之上,治乃祖西园,筑亭其间而游息之。以东南先朝阳夕阴,宜木果,而树桃、李、梨、栗。南为正阳之方宜芳华而列种海棠。松、竹者贯岁寒而后凋,故以植乎西北。中又杂植梅数十株,曰:“梅,松、竹之友也。”今皆蔚然为林矣。若菊,若牡丹、芍药之属,丛生而可爱,皆列于亭之左右,以便观赏。合而名其亭曰“园趣”。
(节选自揭侯斯《胡氏园趣亭记》,有删改)
【注】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文中的“进贤”为县名。
68.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有“阻塞不通”“尽”“不得志”等意思,在“欲穷其林”中“穷”的意思为“尽”。
B.“仿佛若有光”的“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与乙文中“若菊”中的“若”意思相同。
C.“以”有“因为”“凭借”“用”等意思,在“以东南先朝阳夕阴”中“以”的意思是“因为”。
D.“中又杂植梅数十株”中的“数”是约数,“夹岸数百步”的“数”也表示约数。
69.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0.说说甲文中桃花源内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71.陶渊明的诗文多向往田园归隐,结合《桃花源记》分析陶渊明与胡叔俊选择归隐的原因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欣然规往 (2)其岸势犬牙差互
7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4.阅读甲、乙两文后,小语说:“这两篇文章都有不合理之处,甲文渔人‘处处志之’结果‘不复得路’;乙文同游者五人,作者却说‘寂寥无人’。”请你为小语解惑。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②、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③。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④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①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②文首:花脑袋。文,花纹。③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④堙:填,堵塞。
75.根据语境,下面对文中“赤足”和“少女”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
赤足:①红色的脚;②光脚。 少女:①少年女子;②幼小的女儿。
A.①① B.②② C.①② D.②①
76.《山海经》是一本包含了丰富神话传说的奇书。本文写了女娃 的故事,由这个故事而产生的成语是 ,该成语用来比喻 的坚强意志。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起,被任用;只,仅仅。 2.①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给这个人。
②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3.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4.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观点:选拔人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
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看法的相同之处:要注重选拔人才,会任用人才。
5.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6.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7.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8.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9.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 10. 更加; 行走,来回走动; 过错; 停止 11.①(母亲)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把它作为游戏。②(母亲)命令(我)跪着朗读直到熟练才停止,我从来不曾倦怠。 12.母亲“垂涕扑之”,是指母亲流着泪打儿子。流泪是因为心疼儿子,而仍责打儿子是因为严格要求儿子,希望儿子成才。值得我们称赞的行为有:①虽然家中贫困,但母亲没有任何愁容;②教儿子学习经典,没有丝毫放松;③教育孩子有方法,且方法不单一。
13.D 14.(1)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2)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穷)和尚吗? 15.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16.示例:愚公不愚蠢,他挖山体现的是一种锲而不舍、不放弃、有毅力、有长远打算的精神。从他不愿绕山开路,而愿意去挖山中,也能看出愚公不逃避问题。他想要挖山的本质,也是为他人着想,但他挖山的行为却不值得借鉴。
17. 同“返”,“返回” 往,去 取得威信 倚仗 18.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9.马虽然不错,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20.C 2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2. 怪:对……感到奇怪 语:告诉,对……说 故:原因、缘故 感:被……感动 23.A 24.我应该成全你的义举,愿意替她前往。 25.王乃伏地顿首以谢/ 随以告德溥妻/ 使匿于母家/ 而王夫妇即就道。 26.D
27.(1)冲击,冲荡(2)看,望(3)大的波浪 28.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29.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30.示例一:“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突出了水流急,水雾大的特点。
示例二:“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突出水流的湍急。
31. (1)救助,救济,帮助。 (2)对……感到惊异。 (3)允许。 (4)推荐,推举。 32.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 33.善明穿布衣吃素食,悲伤得如同守丧。 34.D
35.(1)围(2)放弃(3)同“叛”,背叛(4)所以,或因此 36.(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因此,善于主持(或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37. 治国之道 得道或“人和” 富民 38.不一样。【甲】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施行的“仁政”(取得战争胜利),【乙】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途径。
39. 原因 经得住(能承担) 取名(命名) 少 40.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 41.(1)城里怎么会有这种野兽?(2)然而今日天下冒虚名以欺世的人真不少! 42.方言的差异,把老鼠当作老虎。 43.假冒盛名来吓唬世人的人。
44.C 45.C 46.(1)百姓没有人敢说话了,在道路上相见,(只能)用眼神示意。
(2)(如果)没有取得信任就去劝谏,对方就会认为你是在毁谤他。 47.①君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②臣子:尽职尽责、勇于进谏。
48.(1)上: 长到……上  (2)鸿儒: 博学的人  (3)劳: 使……劳累  (4)亭亭: 耸立的样子  (5)谓: 认为  49.(1)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 (2)我只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0.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安贫乐道(或:甘于淡泊)  洁身自好(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1.【甲】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或:引用孔子说的话),强调“陋室不陋”。【乙】文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格。
52.(1)有的 (2)招致 53.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54.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55.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56.(1)穿着。
(2)回头看。
(3)离开。
(4)同“又”。
(5)这。
(6)于是,就。 57.(1)张良感到很奇怪,随即望着老人(离开)。
(2)怎么能因为他年老就抛弃他呢? 58.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
第二问: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59.我们要培养敬老爱老的美德。
60.B 61.C 62.宫内禁止女扮男装了,不超过一个月,国内没有再女扮男装的了。 63.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肉也 64.“妇人而丈夫饰”。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65.(1)类(2)离开 66.(1)桃花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 67.桃花源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苛捐杂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和美安乐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泰山妇人深知苛政带来的灾难比老虎惨烈;令人不堪忍受。
68.B 69.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70.过着自给自足,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的美好生活。 71.《桃花源记》描绘了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压迫和战乱的世外桃源生活,而当时的现实社会无法实现,所以陶渊明选择归隐的原因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胡叔俊则是因为有高超的才学和渊博的知识选择隐居。
72. 打算,计划 像狗的牙齿一样 73.(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74.甲文渔人“处处志之‘结果’不复得路”,一方面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加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所在。乙文中同游者有五人,作者却说“寂寥无人”,这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后理想受挫,内心忧郁而无人理解,这种“寂寥无人”是作者内心孤独的一种表达。 75.C 76. 示例:淹死在东海后,化为精卫鸟,经常衔木石投海以填平东海 精卫填海 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