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
净。
3.主观题答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 (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
【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下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1
准考证号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情境试题】一、基础·运用
1.
默写
2.
三、诗歌鉴赏
3.
【情境试题】四、名著阅读
4.
第1页 共2页
五、现代文阅读
5.
6.
第2页 共2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下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1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情境试题】一、基础·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邂逅节气之美”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在展览区,每张展板都由一名“节气小使者”负责内容设计和现场宣讲。请你帮负责“前言”展板的小使者完成下面的准备工作。
作为农耕社会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行走在二十四节气里,我们会邂逅不同的美。
节气里有风物之美。四季风物均听节气调遣:它引导着草生木长、杨柳堆烟,它演示了新麦登场、流萤点点【甲】它蕴育出柿红谷黄、露重霜寒,它铺陈开梅花朵朵、风雪漫天。自“立春”始,至“大寒”终,① ,物候流转,不曾停歇。
节气里有农事之美。辛勤劳作的农家人在“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夏谷子小满薯”“寒露荞麦收到家”等农谚智慧的哺育中,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里,一日一时都不曾虚度。
节气里有诗词之美。节气,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它是韦应物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是( )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苏轼的“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每句诗词的背后都藏着一时的天气【乙】一时的心情和一段动人的故事。
节气里有哲理之美。比如四“立”,“立”即开始,当立则立,不可迟疑;比如二“分”,“分”即平分,当分则分,不可独占;比如“芒种”,一收一种,种因收果,不劳不获。细细品读节气,你的心胸会② ,你的生命也会澄澈丰盈。
(1) “节气小使者”对文稿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产生了疑问。请帮他指出不正确的一项( )
A. “应”应读为“yìng” B. “蕴育”应写为“孕育”
C. “哺”应读为“bǔ” D. “虚度”应写为“虚渡”
(2) 请帮他确定【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 【乙】、 B. 【甲】; 【乙】、
C. 【甲】, 【乙】, D. 【甲】; 【乙】,
(3) 他一时想不起画线诗句的作者,你提醒他作者是曾写过《赤壁》的晚唐诗人_________。
(4) 请帮他确定文中画线处应填入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周而复始 ②大彻大悟 B. ①周而复始 ②豁然开朗
C. ①无穷无尽 ②豁然开朗 D. ①无穷无尽 ②大彻大悟
(5) 负责“夏至”展板的小使者正在为搜集到的语句排序,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 )
①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过两三个星期,炎炎盛夏才真正来临。
②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是第十个节气,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
③这是一年中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④“夏至”的“至”,是“到达极点”的意思,是指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⑤虽然夏至这天日照时间最长,但它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日子。
⑥此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所以民间会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A. ④②⑤③⑥① B. ④③②⑤⑥①
C. ②④③⑥⑤① D. ②④⑥⑤③①
【答案】【小题1】
D
【小题2】
A
【小题3】
杜牧
【小题4】
B
【小题5】
C
【解析】1.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D项,虚度:白白地度过。“虚渡”为错别字。
故选D。
2.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甲】联系前文“它引导着草生木长、杨柳堆烟”,后文“它蕴育出柿红谷黄、露重霜寒”中标点符号的提示,且前后为并列关系,是对“四季风物均听节气调遣”的解释,应使用逗号;
【乙】“一时的天气”与“一时的心情”为并列关系间的短暂停顿,应使用顿号。
故选A。
3.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髓所在。
4.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①处: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无穷无尽:没有止境。
在此形容物候流转,应使用:周而复始;
②处: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变为宽阔明亮,比喻顿时通达领悟。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
在此形容心胸,应使用:豁然开朗。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该语段围绕“夏至”展开,②句点明夏至的时间,接下来④句,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至”,点明其地理特点“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③句具体说明“夏至”的白昼与黑夜的特点;⑥句,以“夏至”为时间点,点明此后的白昼与黑夜的时间长短变化;⑤句与①句,按照时间顺序,点明真正的炎炎盛夏在夏至后;故正确的排序为:②④③⑥⑤①。
故选C。
二、默写: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想从政却无人引荐的想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衿》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女子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解析】略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3.古诗文阅读。
过山农家
顾况①
板桥②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③焙茶④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顾况(727-815),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②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1) 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
B.“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的爽直性格。
C.“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晴,能翻晒谷子的喜悦。
D.作者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
(2) 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
抖音脚本(部分)
画面内容 画面声音 预期表达效果
板桥人
渡泉声 山溪、木板桥、诗人 ① ______ 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
茅檐日
午鸡鸣 ② ______ 悠长的鸡鸣声 ③ ______
【答案】【小题1】
D
【小题2】
①潺潺的流水声②茅屋、阳光、人、鸡③田园的悠闲和诗人的闲适自在
【解析】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有误,根据题目《过山农家》可以看出作者未“亲自参加”活动,所以错误。
故选D。
2.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板桥人渡泉声”句意: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人渡泉声”,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我;来到农家门前,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鸡在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山农陪伴我参观焙茶,深表歉意地说,不要嗔怪被烟熏了;到打谷场上,山农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禁。
【情境试题】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4.《经典常谈》的阅读活动开始了,请你一同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 任务一:经典作品中往往有许多成语典故,下面选项中的成语典故出自哪部经典作品呢?请你将选项填入表格中的对应位置。
经典作品 成语典故
《论语》 ①
《史记》 ②
《战国策》 ③
A.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
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C.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
(2) 任务二:《经典常谈》全书所涉及的经典著作,是按照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经、史、子、集来划分的,其中《史记》和《汉书》属于“A ______ ”,《周易》《尚书》属于“B ______ ”,《离骚》《古诗十九首》属于“C ______ ”,《孟子》《墨子》属于“D ______ ”。
(3) 任务三: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请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答案】【小题1】
B
A
C
【小题2】
史,经,集,子
【小题3】
示例:首先我会浏览目录,初步了解十三篇文章的内容,然后我根据兴趣或目的进行选择性阅读。因为我对历史感兴趣,所以会对《经典常谈》中有关历史的论述认真阅读,如《《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我还会根据目的进行选择。比如班级开展以汉字文化我来谈为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我就会认真阅读《说文解字第一》。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知识的积累。
A.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B.择善而从:选择好的来跟随。指向好的学习。出自《论语 述而》
C.亡羊补牢:丢失了羊以后修补羊圈。比喻出了差错以后,马上想法子补救,以防止出现更大的问题。出自《战国策 楚策》。
故答案为:①B②A③C。
2. 本题考查识记。《经典常谈》全书所涉及的经典著作,是按照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经、史、子、集来划分的,其中《史记》和《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经”,《离骚》《古诗十九首》属于“集”,《孟子》《墨子》属于“子”。
3. 本题考查阅读方法。解答此题时,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内容以及阅读体验进行阐述,比如首先通过浏览目录了解全书大概章节,然后我们可以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某个问题等等,可以直接根据目的选择书中自己最需要或者最感兴趣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选择其他角度进行选择性阅读,进行阐述也可以。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的龙
许进雄
①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最受人们称崇的。它的形象虽然有些凶恶却被中国人选为吉祥及高贵的象征,广受欢迎。不像西欧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把吐火焰的龙看成恶势力的象征。龙与中国文化圈的关系非常密切,常被用以代表中国。
②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的动物,但它应是源于人们见过的存在的动物。因其罕见,形象才慢慢起变化,后又被神化,才脱离实际,成为虚构的动物。河南濮阳几个6000多年前的墓葬,发现有用蚌壳在尸体旁边排列的龙的围案,寓有宗教信仰的作用。其形象为写实,有窄长的嘴,长身,短腿,粗长尾巴,但无犄角。发展至商代的甲骨文,龙字已是个头有角冠、上颌长、下颌短而下曲、身子蜷曲的动物形状。从流传的文物看,龙早期的形象较写实,后来为了夸张其神奇,就选择九种不同动物的特征加以修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当然就不可能在现实的世界找到它的形象。
③龙是古代的图腾,围腾大多是自然界实有其物的。春秋时代的铜器铭文有过龙的记载。西周早期的《周易》,把龙描写成能潜藏于深渊,飞跃于天空,相斗于地面,流出的血是玄黄的颜色。《左传》记载公元前523年,郑国道受大水,有龙相斗于城门外的洧渊;还记载龙有黄河龙及汉水龙的不同种类,还有人能豢养它们。从这些描写及遗留的图形,可知龙原是种两栖类爬行动物的总称,能生息于陆地及水中,有些还能跳跃甚高,像是能飞翔的样子。
④至于认为龙能飞翔和致雨,可能和栖息于长江两岸的扬子鳄的生活习性有关。龙的特征、脸部粗糙不平、嘴窄扁而长,且有利齿。在中国地区,除鳄鱼以外,这些特征是他种动物所无的异征。扬子鳄除了没有角外,身躯、面容酷似龙,可能就是龙形象的取材。何况远古的龙是无角的。扬子鳄每在雷雨之前出现,有秋天隐匿、春天复醒的冬眠习惯。古人每见扬子鳄与雷雨同时出现,雨下自空中,因此想象它能飞翔。
⑤人们认为龙有致雨的神力,起码可以追溯到商代。有甲骨贞辞作“其作龙于凡田,又雨?”是有关卜问建造土龙以祈雨的仪式。西汉的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中,详载建造土龙以祈雨时,如何依五行学说的原则,在不同的季节,建造不同数量、不同大小的土龙,面对不同的方向,涂以不同的颜色,并以不同的人数去舞蹈。这种传统延续到近代,农民还要向海龙王求雨。
⑥龙后来还成为皇家的象征。它很可能与汉高祖刘邦的出生传说有关。汉代的《史记》有两则刘邦与龙有关的记载:“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汉高祖出身普通人家,有必要编造故事说明凡人接受天命而登上帝位的合理性。不清楚的是,到底是因为龙为高贵者的象征才据之以编造故争呢,还是偶然选择了龙以编故事,才使龙成为皇族的象征?
(选文有删改)
(1)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2) 第⑤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选文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对象:中国的龙。特点:形象虽有些凶恶,却象征着吉祥、高贵。
【小题2】引资料。引用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建土龙祈雨的记载,有力说明了在中国古人眼中“龙有致雨的神力”
【小题3】逻辑顺序。先总体介绍龙在十二生肖中备受中国人称崇,成为吉祥高贵的象征。接着从龙的来源、龙的图腾、龙有致雨的神力、龙是皇家的象征等四个方面逐一介绍,说明了中国龙为什么备受人们称崇。
【解析】1. 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结合题目可知。根据①段“它的形象虽然有些凶恶却被中国人选为吉祥及高贵的象征”、②段“龙早期的形象较写实,后来为了夸张其神奇,就选择九种不同动物的特征加以修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④段“龙的特征、脸部粗糙不平、嘴窄扁而长,且有利齿”等可知,龙的形象怪异、凶恶,在人们心目中却象征吉祥,高贵。
2.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解答时,阅读画线句子,从说明方法角度去品析它,并联系上下文,对其作用进行分析。根据划线句“西汉的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中”可知,使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文中常引用史料,作用有二,一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二是为文章提供有力的佐证。本句中引用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建土龙祈雨的记载,说明了在中国古人眼中“龙有致雨的神力”,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3.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根据方位词判断,逻辑顺序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解答时,阅读并理解全文,结合文中具体句子,对其运用的说明顺序进行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龙。①段“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最受人们称崇的。它的形象虽然有些凶恶却被中国人选为吉祥及高贵的象征,广受欢迎”可知,作者用中国的十二生肖引出说明对象。先总体介绍龙在十二生肖中备受中国人称崇,成为吉祥高贵的象征。根据②段“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的动物,但它应是源于人们见过的存在的动物”、③段“龙是古代的图腾,围腾大多是自然界实有其物的。④至于认为龙能飞翔和致雨,可能和栖息于长江两岸的扬子鳄的生活习性有关”、⑥段“龙后来还成为皇家的象征。它很可能与汉高祖刘邦的出生传说有关”等可知,作者探究了龙的形象来源,龙为何会成为古代图腾、龙具有神力以及龙成为皇家象征的等四个方面内容,说明了中国龙备受人们称崇的原因。这种由总到分、由现象追溯其本质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
6.阅读《酸奶成“泻药”,益生菌不是越多越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酸奶成“泻药”,益生菌不是越多越好
史诗
①“喝完两个小时开始腹痛、恶心,当晚就肠胃绞痛腹泻六七次”“一杯酸奶价值700元:酸奶45元,凌晨胃痛到痉挛去医院治疗斥资600多元”……这是网友购买某网红酸奶后的体验。
②近日,不少网友称喝了该网红品牌酸奶后,出现腹泻、发烧、肠胃炎等症状。这到底是酸奶,还是“新型泻药”?商家宣称,该酸奶每杯活性益生菌为5000亿,且含有40.5克的膳食纤维。这种额外添加的益生菌和膳食纤维安全吗?人体需要额外补充益生菌和膳食纤维吗?
③在食品中添加益生菌的现象并不少见。 “这杯网红酸奶的活性益生菌含量几乎是每日益生菌推荐量(10亿—50亿)的100倍,远超常规剂量,膳食纤维含量也超出每日上限。”北京营养源研究所研究员崔亚娟告诉科普时报记者,这一杯下肚,确实有可能造成肠蠕动过快,或者出现腹泻的情况。
④益生菌是指从动物、植物、人体中分离出的正常菌群,经过多道工序后生产出的活菌制剂。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益生菌有益于肠道健康,有些益生菌还能促进脂肪和糖的代谢。
⑤崔亚娟介绍,人体吃进去的益生菌其实不能直接被消化,而是在大肠里被肠道菌群发酵利用了。“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益生菌并不是越多越好,适量补充益生菌可以增强结肠发酵作用,但是如果量太多而发酵太剧烈,就会让人产生腹胀、腹痛这些症状,甚至引起腹泻。”
⑥医疗常识告诉我们,因摄入某种食物或过量摄入某种食物而使人拉肚子,都是不健康的现象。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舒晴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每个人因自身情况不同所需的益生菌也不一定相同,如果过度摄入并且在肠道里定植(长期存在),可能会引起肠道本身菌群的失调。
⑦崔亚娟提醒,健康人群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益生菌,因为肠道内的菌群一直在保持平衡状态。“如果出现需要使用药用益生菌的疾病,如便秘、腹泻、胃肠不适等,应遵医嘱服用。”
(1)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益生菌有益于肠道健康,有些益生菌还能促进脂肪和糖的代谢。
B.人体吃进去的益生菌其实不能直接被消化,而是在大肠里被肠道菌群发酵利用了。
C.医疗常识告诉我们,因摄入某种食物或过量摄入某种食物而使人拉肚子是健康现象。
D.健康人群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益生菌,因为肠道内的菌群一直在保持平衡状态。
(2)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在食品中添加益生菌的现象并不少见。
B.使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在食品中添加益生菌的现象很常见。
C.使用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这杯网红酸奶不可能造成肠蠕动过快,或者出现腹泻的情况。
D.使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这杯网红酸奶确实有可能造成肠蠕动过快,或者出现腹泻的情况。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列举网红酸奶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
B.益生菌是从每天的食物中摄取来的非正常菌群。
C.第⑥段中加点词“可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益生菌不是越多越好。
【答案】【小题1】
C
【小题2】
D
【小题3】
B
【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原文第⑥段说“医疗常识告诉我们,因摄入某种食物或过量摄入某种食物而使人拉肚子,都是不健康的现象”,并非选项中说的“是健康现象”。
故选C。
2.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文中画线句子“这杯网红酸奶的活性益生菌含量几乎是每日益生菌推荐量(10亿—50亿)的100倍,远超常规剂量,膳食纤维含量也超出每日上限”使用了作比较(将网红酸奶中益生菌的含量与每日益生菌推荐量作比较)和列数字(“100倍”“10 亿—50 亿”等)的说明方法,说明这杯网红酸奶确实有可能造成肠蠕动过快,或者出现腹泻的情况。
故选D。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有误,原文第④段说“益生菌是指从动物、植物、人体中分离出的正常菌群”,并非选项中说的“非正常菌群”。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下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1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情境试题】一、基础·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邂逅节气之美”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在展览区,每张展板都由一名“节气小使者”负责内容设计和现场宣讲。请你帮负责“前言”展板的小使者完成下面的准备工作。
作为农耕社会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行走在二十四节气里,我们会邂逅不同的美。
节气里有风物之美。四季风物均听节气调遣:它引导着草生木长、杨柳堆烟,它演示了新麦登场、流萤点点【甲】它蕴育出柿红谷黄、露重霜寒,它铺陈开梅花朵朵、风雪漫天。自“立春”始,至“大寒”终,① ,物候流转,不曾停歇。
节气里有农事之美。辛勤劳作的农家人在“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夏谷子小满薯”“寒露荞麦收到家”等农谚智慧的哺育中,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里,一日一时都不曾虚度。
节气里有诗词之美。节气,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它是韦应物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是( )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苏轼的“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每句诗词的背后都藏着一时的天气【乙】一时的心情和一段动人的故事。
节气里有哲理之美。比如四“立”,“立”即开始,当立则立,不可迟疑;比如二“分”,“分”即平分,当分则分,不可独占;比如“芒种”,一收一种,种因收果,不劳不获。细细品读节气,你的心胸会② ,你的生命也会澄澈丰盈。
(1) “节气小使者”对文稿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产生了疑问。请帮他指出不正确的一项( )
A. “应”应读为“yìng” B. “蕴育”应写为“孕育”
C. “哺”应读为“bǔ” D. “虚度”应写为“虚渡”
(2) 请帮他确定【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 【乙】、 B. 【甲】; 【乙】、
C. 【甲】, 【乙】, D. 【甲】; 【乙】,
(3) 他一时想不起画线诗句的作者,你提醒他作者是曾写过《赤壁》的晚唐诗人_________。
(4) 请帮他确定文中画线处应填入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周而复始 ②大彻大悟 B. ①周而复始 ②豁然开朗
C. ①无穷无尽 ②豁然开朗 D. ①无穷无尽 ②大彻大悟
(5) 负责“夏至”展板的小使者正在为搜集到的语句排序,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 )
①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过两三个星期,炎炎盛夏才真正来临。
②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是第十个节气,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
③这是一年中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④“夏至”的“至”,是“到达极点”的意思,是指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⑤虽然夏至这天日照时间最长,但它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日子。
⑥此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所以民间会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A. ④②⑤③⑥① B. ④③②⑤⑥①
C. ②④③⑥⑤① D. ②④⑥⑤③①
二、默写: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想从政却无人引荐的想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衿》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女子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3.古诗文阅读。
过山农家
顾况①
板桥②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③焙茶④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顾况(727-815),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②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1) 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
B.“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的爽直性格。
C.“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晴,能翻晒谷子的喜悦。
D.作者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
(2) 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
抖音脚本(部分)
画面内容 画面声音 预期表达效果
板桥人
渡泉声 山溪、木板桥、诗人 ① ______ 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
茅檐日
午鸡鸣 ② ______ 悠长的鸡鸣声 ③ ______
【情境试题】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4.《经典常谈》的阅读活动开始了,请你一同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 任务一:经典作品中往往有许多成语典故,下面选项中的成语典故出自哪部经典作品呢?请你将选项填入表格中的对应位置。
经典作品 成语典故
《论语》 ①
《史记》 ②
《战国策》 ③
A.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
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C.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
(2) 任务二:《经典常谈》全书所涉及的经典著作,是按照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经、史、子、集来划分的,其中《史记》和《汉书》属于“A ______ ”,《周易》《尚书》属于“B ______ ”,《离骚》《古诗十九首》属于“C ______ ”,《孟子》《墨子》属于“D ______ ”。
(3) 任务三: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请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的龙
许进雄
①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最受人们称崇的。它的形象虽然有些凶恶却被中国人选为吉祥及高贵的象征,广受欢迎。不像西欧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把吐火焰的龙看成恶势力的象征。龙与中国文化圈的关系非常密切,常被用以代表中国。
②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的动物,但它应是源于人们见过的存在的动物。因其罕见,形象才慢慢起变化,后又被神化,才脱离实际,成为虚构的动物。河南濮阳几个6000多年前的墓葬,发现有用蚌壳在尸体旁边排列的龙的围案,寓有宗教信仰的作用。其形象为写实,有窄长的嘴,长身,短腿,粗长尾巴,但无犄角。发展至商代的甲骨文,龙字已是个头有角冠、上颌长、下颌短而下曲、身子蜷曲的动物形状。从流传的文物看,龙早期的形象较写实,后来为了夸张其神奇,就选择九种不同动物的特征加以修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当然就不可能在现实的世界找到它的形象。
③龙是古代的图腾,围腾大多是自然界实有其物的。春秋时代的铜器铭文有过龙的记载。西周早期的《周易》,把龙描写成能潜藏于深渊,飞跃于天空,相斗于地面,流出的血是玄黄的颜色。《左传》记载公元前523年,郑国道受大水,有龙相斗于城门外的洧渊;还记载龙有黄河龙及汉水龙的不同种类,还有人能豢养它们。从这些描写及遗留的图形,可知龙原是种两栖类爬行动物的总称,能生息于陆地及水中,有些还能跳跃甚高,像是能飞翔的样子。
④至于认为龙能飞翔和致雨,可能和栖息于长江两岸的扬子鳄的生活习性有关。龙的特征、脸部粗糙不平、嘴窄扁而长,且有利齿。在中国地区,除鳄鱼以外,这些特征是他种动物所无的异征。扬子鳄除了没有角外,身躯、面容酷似龙,可能就是龙形象的取材。何况远古的龙是无角的。扬子鳄每在雷雨之前出现,有秋天隐匿、春天复醒的冬眠习惯。古人每见扬子鳄与雷雨同时出现,雨下自空中,因此想象它能飞翔。
⑤人们认为龙有致雨的神力,起码可以追溯到商代。有甲骨贞辞作“其作龙于凡田,又雨?”是有关卜问建造土龙以祈雨的仪式。西汉的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中,详载建造土龙以祈雨时,如何依五行学说的原则,在不同的季节,建造不同数量、不同大小的土龙,面对不同的方向,涂以不同的颜色,并以不同的人数去舞蹈。这种传统延续到近代,农民还要向海龙王求雨。
⑥龙后来还成为皇家的象征。它很可能与汉高祖刘邦的出生传说有关。汉代的《史记》有两则刘邦与龙有关的记载:“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汉高祖出身普通人家,有必要编造故事说明凡人接受天命而登上帝位的合理性。不清楚的是,到底是因为龙为高贵者的象征才据之以编造故争呢,还是偶然选择了龙以编故事,才使龙成为皇族的象征?
(选文有删改)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第⑤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请作简要分析。
6.阅读《酸奶成“泻药”,益生菌不是越多越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酸奶成“泻药”,益生菌不是越多越好
史诗
①“喝完两个小时开始腹痛、恶心,当晚就肠胃绞痛腹泻六七次”“一杯酸奶价值700元:酸奶45元,凌晨胃痛到痉挛去医院治疗斥资600多元”……这是网友购买某网红酸奶后的体验。
②近日,不少网友称喝了该网红品牌酸奶后,出现腹泻、发烧、肠胃炎等症状。这到底是酸奶,还是“新型泻药”?商家宣称,该酸奶每杯活性益生菌为5000亿,且含有40.5克的膳食纤维。这种额外添加的益生菌和膳食纤维安全吗?人体需要额外补充益生菌和膳食纤维吗?
③在食品中添加益生菌的现象并不少见。 “这杯网红酸奶的活性益生菌含量几乎是每日益生菌推荐量(10亿—50亿)的100倍,远超常规剂量,膳食纤维含量也超出每日上限。”北京营养源研究所研究员崔亚娟告诉科普时报记者,这一杯下肚,确实有可能造成肠蠕动过快,或者出现腹泻的情况。
④益生菌是指从动物、植物、人体中分离出的正常菌群,经过多道工序后生产出的活菌制剂。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益生菌有益于肠道健康,有些益生菌还能促进脂肪和糖的代谢。
⑤崔亚娟介绍,人体吃进去的益生菌其实不能直接被消化,而是在大肠里被肠道菌群发酵利用了。“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益生菌并不是越多越好,适量补充益生菌可以增强结肠发酵作用,但是如果量太多而发酵太剧烈,就会让人产生腹胀、腹痛这些症状,甚至引起腹泻。”
⑥医疗常识告诉我们,因摄入某种食物或过量摄入某种食物而使人拉肚子,都是不健康的现象。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舒晴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每个人因自身情况不同所需的益生菌也不一定相同,如果过度摄入并且在肠道里定植(长期存在),可能会引起肠道本身菌群的失调。
⑦崔亚娟提醒,健康人群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益生菌,因为肠道内的菌群一直在保持平衡状态。“如果出现需要使用药用益生菌的疾病,如便秘、腹泻、胃肠不适等,应遵医嘱服用。”
(1)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益生菌有益于肠道健康,有些益生菌还能促进脂肪和糖的代谢。
B.人体吃进去的益生菌其实不能直接被消化,而是在大肠里被肠道菌群发酵利用了。
C.医疗常识告诉我们,因摄入某种食物或过量摄入某种食物而使人拉肚子是健康现象。
D.健康人群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益生菌,因为肠道内的菌群一直在保持平衡状态。
(2)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在食品中添加益生菌的现象并不少见。
B.使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在食品中添加益生菌的现象很常见。
C.使用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这杯网红酸奶不可能造成肠蠕动过快,或者出现腹泻的情况。
D.使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这杯网红酸奶确实有可能造成肠蠕动过快,或者出现腹泻的情况。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列举网红酸奶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
B.益生菌是从每天的食物中摄取来的非正常菌群。
C.第⑥段中加点词“可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益生菌不是越多越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