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下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2 (学生版+教师版+答题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下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2 (学生版+教师版+答题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1 08:41:45

文档简介

(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
净。
3.主观题答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 (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
【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下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2
准考证号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情境试题】一、基础·运用
1.
2.
二、默写:
3.
三、诗歌鉴赏:
4.
第1页 共2页
四、名著阅读
5.
五、现代文阅读
6.
7.
第2页 共2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下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2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情境试题】一、基础·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1.某中学初二某班,开展以“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有同学收集南充市顺庆区西山万卷楼景区门口的一副对联时,不小心把下联顺序打乱了,请你根据上联意思,给下联正确排序,并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上联:登万卷楼,阅千载史,掬百世忧。逢迎东南西北客,吟赏冬夏并春秋。看西山十里,遗洒一屏画图美卷春雨后。
下联句子有:①望左坡廿顷,②浏览前后左右史,③指点苍天与雪港。④破百尺浪,⑤揽括万点红梅乌枝雪冬藏。⑥攀千仞山,⑦摇万里浆。
下联正确序号: ______
2.下面语段中每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写出修改意见。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后果。②种种迹象都在警告人类,碳排放量如果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而且还将继续恶化。这绝非危言耸听。③科学研究表明,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④遏止这一趋势继续有效发展的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
(1) 句子①:
病因为:_____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句子②:
病因为:_____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句子③:
病因为:_____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句子④:
病因为:_____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3.默写。
中华古诗里尽是创作者的智慧和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美好的事物可望而不可即,凄美中不减的是人们追寻梦想的热情;“③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扫离别诗的悲戚之感,王勃的诗句给了人们以积极向上的力量;“④气蒸云梦泽, ”,虽然投赠问路,心怀忐忑,但盛唐恢宏磅礴的气势犹存。中华古诗似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每一个为理想打拼的人。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5分。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清平乐
李白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①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②。
盛气光引炉烟③,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注释】①帘栊(lián lóng):窗帘或门帘。②皓色:洁白的颜色。庭砌:庭阶。③盛气:雪花狂舞的气势。光引炉烟:那景象好像引发的炉烟。
(1) 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只是规定了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
B.这是一首瑰丽、新奇的咏雪词。写作者晨起忽见雪花漫天飞舞,皓色茫茫的景象,想象奇特瑰丽,不落窠臼,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风格。
C.词的上阕写观看雪景,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高卷”见兴致之高,“远迷”是指远近迷漫、迷蒙,到处一片苍茫迷离的白色,显露出作者喜悦、痴迷之情。
D.下阕前两句由屋内写到屋外,先写屋内炉烟蒸腾,再写屋外的花草晶莹剔透,闪着寒光,好像挂满玉佩。
(2) 词的最后两句”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不带一个“雪”字,却是写雪的名句,请你简要赏析。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1分。
5.名著阅读。
(1) 下面是“集”的几种字体,指出字体为隶书的一个,并推知其本义。
隶书是 (填序号),“集”本义是 。
(2) 《经典常谈》共13篇,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进行编写。为深入认知某一方面的内容,请大家把下面列出的篇目按要求进行归类,以便更加高效地进行选择性阅读。
①经:
②史:
③子:
④集:
A.柳宗元《小石潭记》
B.《周亚夫军细柳》
C.《<庄子>二则》
D.《<礼记>二则》
(3) 下面是四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前四章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小华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6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 篇,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小明 《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小文 八卦相传是女娲氏画的。传说那时候有匹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女娲氏照着描下来了。
小红 《诗经》中的“雅”又分《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①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②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4) 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为了更加通俗易懂、使用方便,汉字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秦始皇统一文字后,规定官方文字为“隶书”,汉字才逐渐大众化、统一化。
D.“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88分。
6.永远的红灯笼
杨轶晨
①春节又到了。因为禁止燃放爆竹,街上院里干干净净。路上几乎空寂无人,彩灯孤寂地闪烁着,无声地诉说着没有红灯笼的春节的荒谬可笑。严峻的高楼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似乎在嘲笑这古老的节日。
②逃离。是的,我几乎是逃离这座城市的。我在秦岭脚下沣河旁的奶奶家寻回我的春节,寻回我的红灯笼。车子掠过一个个村镇,乡村的集市,红艳艳的大灯笼,长长的对联在风中摇曳,小孩子玩的彩灯挂成长长一排。彩灯近些年愈加精致,塑料的外壳色泽艳丽,闪烁的灯泡发出明亮的光。儿时的彩灯不过是纸壳上用彩笔涂绘,在灯笼中间插根蜡烛,不似如今的精致,却给了我无尽的欢乐。而今,我再不会牵着爷爷的手挑选我喜欢的彩灯,再不会小心翼翼地举着彩灯,担心蜡烛倾倒,而纸质的彩灯也随之消失在喧闹中了。
③“吱呀”,古拙的黑色木门颤巍巍地打开,跨过齐膝高的门槛,走进中庭,庭中有些朦胧,充盈着浓郁而熟悉的烟火气息。奶奶一定在蒸包子。走进厨房,大铁锅中腾起的白雾和炊烟纠缠着旋转而上,模糊了视线,只隐约看见奶奶坐在那沉重而古老的小木凳上,悠悠地拉着那风尘满面的、古老得不知年代的风箱,不时弯腰抓起一把柴草或几根木棍添入灶膛中。炉火缓缓腾起,舔着大铁锅的锅底,红润了奶奶的脸。舒缓而有节奏的风箱“咣当咣当”声混杂着柴草的“噼噼啪啪”声,吟唱着重复千年的古老曲调。恍惚中,我记起儿时在玉米收获的时节,亲手掰下当年第一根玉米,扔进大铁锅里煮。我眼巴巴地趴在锅边,当锅盖揭开的一瞬,雾气升腾,甜甜的香气在厨房中弥漫开来。而如今,再名贵的玉米也没有了当年的香甜,也许是失去了柴火铁锅的味道吧。
④邻居端着一个粗瓷碗站在门口,两三米长的大对联已写好摆在桌上。我接过碗,里面是用最原始的植物纤维泡成的乳白色黏稠的糨糊,我用棕毛刷蘸了蘸,刷在对联背面,递给高高站在梯子上的父亲。梯子被邻居稳稳地扶着,另一个邻居远远站着,高声指挥着对联的高低左右,不时玩笑几句,大红灯笼在欢笑声中高悬在门前。然后父亲又去加入邻居家的帮忙大军中去了。一会儿工夫,整条街上家家贴上了对联,门前飘起大红灯笼,昭告着一年的欢乐幸福,笑声祝福声充满了整条街道。
⑤爷爷到祖坟祭祖回来,把写着世代祖辈名讳的“中堂”挂在墙上,供品、蜡烛、香炉依次摆在桌上,香烟袅袅,清幽的檀香气息又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增添了对祖先怀念的肃穆。
⑥院子的棕榈树高高地直立着,儿时被我燃放爆竹失手点着的棕毛已悄然长回,那件被爆竹烧了大洞的新衣早已穿不上了,而我也不再是拿着小花炮满院子跑的小丫头了。奶奶站在木门边:“来,比比,今年长高了多少。”木门的边缘,一道道刻痕记录着我长大的轨迹。垂眸,几代人踏过的木门槛斑斑驳驳,恍惚看到曾经那个小小的身影摇摇晃晃地站在门槛上,冲着爷爷骄傲地比画:“我要长到这么高!”一弹指,小小的人已比奶奶高了。是的,我已经长大了。大红灯笼被风微微吹起,抬头望着一年年挂在门口的红灯笼,我舒心地笑了,还好,红灯笼一直在这里。
⑦当我穿行在城市灰蒙蒙的街道,当我走过炫目而庸俗的彩灯,我知道,这不是我的春节。我的春节,永远是那个样子:黑夜中,火红的灯笼照亮了大红的春联,映红了厚厚的白雪。笑声、祝福声填满了整条街。爆竹为人们铺出一条长长的红地毯,地毯尽头,依然闪烁着暖人心脾的红灯笼。
(10分)(1)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2) 作者逃离了城市,回到了向往已久的乡村,都看到了哪些乡村春节所特有的景象?有怎样的感受?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景 象 感 受
奶奶拉着风箱蒸包子 ①
② 欢乐、幸福
③ ④
(3) 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10分)(1)路上几乎空寂无人,彩灯孤寂地闪烁着,无声地诉说着没有红灯笼的春节的荒谬可笑。严峻的高楼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似乎在嘲笑这古老的节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2)我接过碗,里面是用最原始的植物纤维泡成的乳白色黏稠的糨糊,我用棕毛刷蘸了蘸,刷在对联背面,递给高高站在梯子上的父亲。梯子被邻居稳稳地扶着,另一个邻居远远站着,高声指挥着对联的高低左右,不时玩笑几句,大红灯笼在欢笑声中高悬在门前。(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4) 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永远的红灯笼”的作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5) 从文中你能找到哪些有关春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年 灯
肖复兴
①去年的大年夜,我家后面老爷子家的那盏年灯,在他家封闭阳台的落地窗前,照往年一样,又亮了起来。
②老爷子是位老北京,讲究老理儿。老爷子家这盏年灯,好几年过年的时候,都在点亮。从我家的后窗一眼就能望见,正对面老爷子家阳台窗前的这盏年灯,就这样一直亮到正月十五满街花灯绽放的时候。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持守候过年老理儿的人,不多见了。
③每年过年期间,望着老爷子家这盏年灯,我都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母亲还在世,不管晚上我回家多晚,她老人家都会让家里的灯亮着。每次骑着自行车回家,四周房屋里的灯光都没有了,一片漆黑,老远,老远,一望见家里那盏橘黄色的灯,灯光闪亮着,跳跃着,像跳跃着一颗小小的心脏,我的心里便会充满温暖,知道母亲还没有睡,还在等着我。母亲去世之后,我晚上回家,再也看不见那盏橘黄色的灯光了,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心里都会有些伤感。对于我,灯,就是家;灯下,就是母亲。无论你回来有多晚,无论你离家有多远,灯只要在家里亮着,母亲就在家里等着。
④因为老爷子的儿子和我的儿子都在美国,一样读完博士,在美国成家、生子、工作,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比较熟,也比较说得来。我知道,前些年,老爷子和老伴还常常去美国看他的儿子,帮助带带孙子。如今,孙子都上中学了,老爷子真的老了。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快80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坐不了喽,前列腺不争气,总得上厕所,便盼望儿子能够带着媳妇和孙子回来过一回春节。盼了好几年,不是儿子和儿媳妇工作忙,就是孙子春节期间正上学请不了假,都没有能够回来。每年春节,老爷子家阳台的窗前都会亮起年灯。
⑤去年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变了花样。以往,都只是一盏普通的吊灯,半圆形乳白色的灯罩,垂挂着一支暖色的节能灯。有时候,为了增添一些过年的气氛,老爷子会在灯罩上蒙上一层红纸或红纱。去年,换成了一盏长方形的八角宫灯,下面垂着金黄色的穗子,木制,纱面,上面绘着彩画,因为距离有点儿远,看不清画的是什么,但五颜六色的,显得很漂亮,过年的色彩一下子浓了。不知道老爷子是从哪儿淘换了这么一个玩意儿。
⑥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就这样又像往年一样,在大年夜里亮了一宿。烟花腾空,缤纷辉映在他家窗前的时候,暂时遮挡了年灯,但当烟花落下之后,年灯又亮了起来。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它像礁石一样立在那里不动。那岿然不动的样子,那执着旺盛的心气,颇有点儿像老爷子。
⑦大年初一过去了,大年初二也过去了……老爷子的年灯,就这么一直亮着。在整个小区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到有这样一盏年灯;在偌大的北京城,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能守着这么一份过年的老理儿,点亮这样一盏守候着亲人回家过年的年灯。
⑧一天半夜里,我起夜,在厕所的后窗前瞥见那盏年灯,无月无星只有重重雾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的童话。心里不禁有些感慨,既为老爷子,又为老爷子的儿子,同时,也为自己。
⑨大年初五的早晨,我起床后,从后窗望去,忽然发现,老爷子家阳台落地窗前的那盏年灯,没有了。这一天的天气难得格外晴朗,太阳斜照在他家阳台的落地窗上,明晃晃地反光,直刺我眼睛。我以为眼花了,没有看清。定睛再细看,年灯真的没有了。
⑩正有些奇怪,看见一个男人领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走进阳台,他们都穿着一身运动衣,两人做起了体操来。不用说,老爷子的儿子和孙子回家了。虽然没有赶上年夜饭,毕竟赶上了当天晚上破五的饺子。离正月十五还有10天,年还没有过完呢。
又要过年了,想起老爷子的那盏年灯。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2月25日)
(10分)(1)文章围绕“年灯”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0分)(2)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它像礁石一样立在那里不动。
(10分)(3) 全文反复出现“年灯”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加以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新情境·新趋势】2025年八年级下册 (语文)期中情境模拟卷2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情境试题】一、基础·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1.某中学初二某班,开展以“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有同学收集南充市顺庆区西山万卷楼景区门口的一副对联时,不小心把下联顺序打乱了,请你根据上联意思,给下联正确排序,并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上联:登万卷楼,阅千载史,掬百世忧。逢迎东南西北客,吟赏冬夏并春秋。看西山十里,遗洒一屏画图美卷春雨后。
下联句子有:①望左坡廿顷,②浏览前后左右史,③指点苍天与雪港。④破百尺浪,⑤揽括万点红梅乌枝雪冬藏。⑥攀千仞山,⑦摇万里浆。
下联正确序号: ______
【答案】④⑥⑦②③①⑤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仄起平收。
上联中“登万卷楼”“阅千载史”“掬百世忧”均为动宾短语,对应④“破百尺浪”,⑥“攀千仞山”,⑦“摇万里浆”,④⑥⑦中的“百”“千”“万”均为量词,且由小到大;
上联中“逢迎东南西北客”“吟赏冬夏并春秋”均为动宾短语,其中的“东南西北客”“冬夏并春秋”分别为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与②“浏览前后左右史”,③“指点苍天与雪港”结构对应;
上联中“看西山十里”为动宾短语,且“十里”为量词,与①“望左坡廿顷”结构对应;
上联中“遗洒一屏画图美卷春雨后”为动宾短语,“后”为仄声,与⑤“揽括万点红梅乌枝雪冬藏”结构对应,字数相同,“藏”为平声,符合仄起平收原则。
综上所述,下联正确序号为:④⑥⑦②③①⑤。
2.下面语段中每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写出修改意见。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后果。②种种迹象都在警告人类,碳排放量如果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无法维持,而且还将继续恶化。这绝非危言耸听。③科学研究表明,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④遏止这一趋势继续有效发展的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
(1) 句子①:
病因为:_____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句子②:
病因为:_____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句子③:
病因为:_____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句子④:
病因为:_________;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搭配不当 将“影响”改为“造成”
【小题2】
语义重复 删去“如果”或“若”
【小题3】
成分残缺 在第一个“将”前加“气候变暖”
【小题4】
语序不当 将“有效”移至“途径”前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题是搭配不当。将“影响”改为“造成”
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题语义重复,删去“如果”或“若”。
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本题成分残缺 在第一个“将”前加“气候变暖”
4.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本题语序不当,将“有效”移至“途径”前。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3.默写。
中华古诗里尽是创作者的智慧和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美好的事物可望而不可即,凄美中不减的是人们追寻梦想的热情;“③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扫离别诗的悲戚之感,王勃的诗句给了人们以积极向上的力量;“④气蒸云梦泽, ”,虽然投赠问路,心怀忐忑,但盛唐恢宏磅礴的气势犹存。中华古诗似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每一个为理想打拼的人。
【答案】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道阻且长
宛在水中央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波撼岳阳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注意“窈窕、淑、逑、撼”的书写。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5分。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清平乐
李白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①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②。
盛气光引炉烟③,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注释】①帘栊(lián lóng):窗帘或门帘。②皓色:洁白的颜色。庭砌:庭阶。③盛气:雪花狂舞的气势。光引炉烟:那景象好像引发的炉烟。
(1) 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只是规定了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
B.这是一首瑰丽、新奇的咏雪词。写作者晨起忽见雪花漫天飞舞,皓色茫茫的景象,想象奇特瑰丽,不落窠臼,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风格。
C.词的上阕写观看雪景,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高卷”见兴致之高,“远迷”是指远近迷漫、迷蒙,到处一片苍茫迷离的白色,显露出作者喜悦、痴迷之情。
D.下阕前两句由屋内写到屋外,先写屋内炉烟蒸腾,再写屋外的花草晶莹剔透,闪着寒光,好像挂满玉佩。
(2) 词的最后两句”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不带一个“雪”字,却是写雪的名句,请你简要赏析。
【答案】【小题1】
D
【小题2】
天仙一旦豪饮了银河的美酒酩酊大醉后,竟然也顾不得自身的天生丽质,使出如此粗鲁的手段来把白云乱揉得碎末纷飞,化作漫天大雪,遍地银涛。大胆新奇,新颖独特。
【解析】1.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D.有误,下阕前两句从空中,地下写所见迷人雪景,气势豪迈,瑰丽生姿。“盛气光引炉烟”是写空中雪花纷扬的气势象引发的炉烟蒸腾,“素草寒生玉瑕”,是写地上花草,晶莹剔透,闪着寒光,象挂满玉碾,真是美丽极了。
故选D。
2. 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诗句的赏析能力。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把雪比作是揉碎的白云,这漫天飞雪应该是天上的神仙喝醉了酒,胡乱把白雪揉碎而幻化来的,想象十分奇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洁白、轻盈,也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气势盛大的景象之美。表达了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参考译文:
清晨刚刚起床来到堂舍,家丁来报外面已是雪花飘坠。高卷窗帘看瑞雪飘飞,白雪渐渐弥漫了庭阶。
雪花狂舞的气势如炉烟蒸腾,白色花草寒光闪闪挂一身玉琨。该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1分。
5.名著阅读。
(1) 下面是“集”的几种字体,指出字体为隶书的一个,并推知其本义。
隶书是 (填序号),“集”本义是 。
(2) 《经典常谈》共13篇,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进行编写。为深入认知某一方面的内容,请大家把下面列出的篇目按要求进行归类,以便更加高效地进行选择性阅读。
①经:
②史:
③子:
④集:
A.柳宗元《小石潭记》
B.《周亚夫军细柳》
C.《<庄子>二则》
D.《<礼记>二则》
(3) 下面是四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前四章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小华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6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 篇,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小明 《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小文 八卦相传是女娲氏画的。传说那时候有匹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女娲氏照着描下来了。
小红 《诗经》中的“雅”又分《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①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②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4) 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为了更加通俗易懂、使用方便,汉字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秦始皇统一文字后,规定官方文字为“隶书”,汉字才逐渐大众化、统一化。
D.“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答案】【小题1】

群鸟停息在树上
【小题2】
D
B
C
A
【小题3】
小明
把“西汉”改为“东汉“
小文
把第一个“女娲”改为“伏羲”
【小题4】
C
【解析】1.
本题考查字义、汉字识别。
③是隶书,因为字体扁方,多用挑笔;“集”本义是群鸟停息在树上。
2.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文学常识。
“经史子集”是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A.柳宗元《小石潭记》为古代诗词文集,属于“集”;
B.《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属于“史”;
C.《<庄子>二则》为先秦庄子著作,属
于“子”;
D.《<礼记>二则》为儒家著作,属于“经”。
故依次选DBCA。
3.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和名著内容的把握。
①由《说文解字》可知,《说文解字》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故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小明,修改为:《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
②由《经典常谈 周易第二》可知,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那时候有匹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伏羲只照着描下来罢了。故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小文,修改为: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
4.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常识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规定官方文字为“小篆”。
故选C。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88分。
6.永远的红灯笼
杨轶晨
①春节又到了。因为禁止燃放爆竹,街上院里干干净净。路上几乎空寂无人,彩灯孤寂地闪烁着,无声地诉说着没有红灯笼的春节的荒谬可笑。严峻的高楼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似乎在嘲笑这古老的节日。
②逃离。是的,我几乎是逃离这座城市的。我在秦岭脚下沣河旁的奶奶家寻回我的春节,寻回我的红灯笼。车子掠过一个个村镇,乡村的集市,红艳艳的大灯笼,长长的对联在风中摇曳,小孩子玩的彩灯挂成长长一排。彩灯近些年愈加精致,塑料的外壳色泽艳丽,闪烁的灯泡发出明亮的光。儿时的彩灯不过是纸壳上用彩笔涂绘,在灯笼中间插根蜡烛,不似如今的精致,却给了我无尽的欢乐。而今,我再不会牵着爷爷的手挑选我喜欢的彩灯,再不会小心翼翼地举着彩灯,担心蜡烛倾倒,而纸质的彩灯也随之消失在喧闹中了。
③“吱呀”,古拙的黑色木门颤巍巍地打开,跨过齐膝高的门槛,走进中庭,庭中有些朦胧,充盈着浓郁而熟悉的烟火气息。奶奶一定在蒸包子。走进厨房,大铁锅中腾起的白雾和炊烟纠缠着旋转而上,模糊了视线,只隐约看见奶奶坐在那沉重而古老的小木凳上,悠悠地拉着那风尘满面的、古老得不知年代的风箱,不时弯腰抓起一把柴草或几根木棍添入灶膛中。炉火缓缓腾起,舔着大铁锅的锅底,红润了奶奶的脸。舒缓而有节奏的风箱“咣当咣当”声混杂着柴草的“噼噼啪啪”声,吟唱着重复千年的古老曲调。恍惚中,我记起儿时在玉米收获的时节,亲手掰下当年第一根玉米,扔进大铁锅里煮。我眼巴巴地趴在锅边,当锅盖揭开的一瞬,雾气升腾,甜甜的香气在厨房中弥漫开来。而如今,再名贵的玉米也没有了当年的香甜,也许是失去了柴火铁锅的味道吧。
④邻居端着一个粗瓷碗站在门口,两三米长的大对联已写好摆在桌上。我接过碗,里面是用最原始的植物纤维泡成的乳白色黏稠的糨糊,我用棕毛刷蘸了蘸,刷在对联背面,递给高高站在梯子上的父亲。梯子被邻居稳稳地扶着,另一个邻居远远站着,高声指挥着对联的高低左右,不时玩笑几句,大红灯笼在欢笑声中高悬在门前。然后父亲又去加入邻居家的帮忙大军中去了。一会儿工夫,整条街上家家贴上了对联,门前飘起大红灯笼,昭告着一年的欢乐幸福,笑声祝福声充满了整条街道。
⑤爷爷到祖坟祭祖回来,把写着世代祖辈名讳的“中堂”挂在墙上,供品、蜡烛、香炉依次摆在桌上,香烟袅袅,清幽的檀香气息又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增添了对祖先怀念的肃穆。
⑥院子的棕榈树高高地直立着,儿时被我燃放爆竹失手点着的棕毛已悄然长回,那件被爆竹烧了大洞的新衣早已穿不上了,而我也不再是拿着小花炮满院子跑的小丫头了。奶奶站在木门边:“来,比比,今年长高了多少。”木门的边缘,一道道刻痕记录着我长大的轨迹。垂眸,几代人踏过的木门槛斑斑驳驳,恍惚看到曾经那个小小的身影摇摇晃晃地站在门槛上,冲着爷爷骄傲地比画:“我要长到这么高!”一弹指,小小的人已比奶奶高了。是的,我已经长大了。大红灯笼被风微微吹起,抬头望着一年年挂在门口的红灯笼,我舒心地笑了,还好,红灯笼一直在这里。
⑦当我穿行在城市灰蒙蒙的街道,当我走过炫目而庸俗的彩灯,我知道,这不是我的春节。我的春节,永远是那个样子:黑夜中,火红的灯笼照亮了大红的春联,映红了厚厚的白雪。笑声、祝福声填满了整条街。爆竹为人们铺出一条长长的红地毯,地毯尽头,依然闪烁着暖人心脾的红灯笼。
(1)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逃离了城市,回到了向往已久的乡村,都看到了哪些乡村春节所特有的景象?有怎样的感受?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景 象 感 受
奶奶拉着风箱蒸包子 ①
② 欢乐、幸福
③ ④
(3) 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1)路上几乎空寂无人,彩灯孤寂地闪烁着,无声地诉说着没有红灯笼的春节的荒谬可笑。严峻的高楼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似乎在嘲笑这古老的节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接过碗,里面是用最原始的植物纤维泡成的乳白色黏稠的糨糊,我用棕毛刷蘸了蘸,刷在对联背面,递给高高站在梯子上的父亲。梯子被邻居稳稳地扶着,另一个邻居远远站着,高声指挥着对联的高低左右,不时玩笑几句,大红灯笼在欢笑声中高悬在门前。(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永远的红灯笼”的作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文中你能找到哪些有关春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内容上,写城市春节的孤寂,与下文家乡春节的热闹形成对比;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家乡春节的描写。
【小题2】①温暖、熟悉  ②“我”和父亲与邻居互助贴春联  ③爷爷祭祖 ④清幽、肃穆
【小题3】(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城市中没有红灯笼的春节的索然无味,表现了作者对红灯笼的珍视以及对家乡的春节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2)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过春节时邻里互相帮助贴春联的情景,表现了家乡人的纯朴和相处的融洽。
【小题4】标题中的“红灯笼”,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红灯笼”是家乡春节的象征,用“永远的”来修饰,揭示了“我”珍视红灯笼、热爱家乡的主题。
【小题5】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蒸包子、祭祖先等。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开头段落作用的能力。开头段落的作用有: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开篇点题,照应题目(照应下文);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通过分析可知,内容上,写城市春节的孤寂,下文家乡春节的热闹形成对比;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家乡春节的描写。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熟读全文,锁定相关段落,然后概括作答。从“走进中庭,庭中有些朦胧,充盈着浓郁而熟悉的烟火气息”中可以得出:①处应填“温暖、熟悉”;②③处可根据第④⑤段来概括;从“清幽的檀香气息又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增添了对祖先怀念的肃穆”中提取“清幽”和“肃穆”两个关键词语,作为④处的答案。
3.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要求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如(1)题,首先从句子中“诉说”“俯视”“嘲笑”等词语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喜欢城市中的春节,觉得这样的春节十分可笑,从而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春节的向往和喜爱。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情感)。(2)题,这段话运用了细节描写,“我”蘸糨糊刷对联递给父亲,父亲贴对联,邻居扶梯子,另一个邻居远远地看对联的位置,描绘了和谐温馨的一幕。
4. 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标题常见的作用有: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明文章的主旨;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文章行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红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也是家乡春节的象征。用“永远的”来修饰,揭示了“我”珍视红灯笼、热爱家乡的主题。
5.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这里从文中找到有关春节的习俗即可。如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蒸包子、祭祖先等。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年 灯
肖复兴
①去年的大年夜,我家后面老爷子家的那盏年灯,在他家封闭阳台的落地窗前,照往年一样,又亮了起来。
②老爷子是位老北京,讲究老理儿。老爷子家这盏年灯,好几年过年的时候,都在点亮。从我家的后窗一眼就能望见,正对面老爷子家阳台窗前的这盏年灯,就这样一直亮到正月十五满街花灯绽放的时候。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持守候过年老理儿的人,不多见了。
③每年过年期间,望着老爷子家这盏年灯,我都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母亲还在世,不管晚上我回家多晚,她老人家都会让家里的灯亮着。每次骑着自行车回家,四周房屋里的灯光都没有了,一片漆黑,老远,老远,一望见家里那盏橘黄色的灯,灯光闪亮着,跳跃着,像跳跃着一颗小小的心脏,我的心里便会充满温暖,知道母亲还没有睡,还在等着我。母亲去世之后,我晚上回家,再也看不见那盏橘黄色的灯光了,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心里都会有些伤感。对于我,灯,就是家;灯下,就是母亲。无论你回来有多晚,无论你离家有多远,灯只要在家里亮着,母亲就在家里等着。
④因为老爷子的儿子和我的儿子都在美国,一样读完博士,在美国成家、生子、工作,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比较熟,也比较说得来。我知道,前些年,老爷子和老伴还常常去美国看他的儿子,帮助带带孙子。如今,孙子都上中学了,老爷子真的老了。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快80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坐不了喽,前列腺不争气,总得上厕所,便盼望儿子能够带着媳妇和孙子回来过一回春节。盼了好几年,不是儿子和儿媳妇工作忙,就是孙子春节期间正上学请不了假,都没有能够回来。每年春节,老爷子家阳台的窗前都会亮起年灯。
⑤去年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变了花样。以往,都只是一盏普通的吊灯,半圆形乳白色的灯罩,垂挂着一支暖色的节能灯。有时候,为了增添一些过年的气氛,老爷子会在灯罩上蒙上一层红纸或红纱。去年,换成了一盏长方形的八角宫灯,下面垂着金黄色的穗子,木制,纱面,上面绘着彩画,因为距离有点儿远,看不清画的是什么,但五颜六色的,显得很漂亮,过年的色彩一下子浓了。不知道老爷子是从哪儿淘换了这么一个玩意儿。
⑥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就这样又像往年一样,在大年夜里亮了一宿。烟花腾空,缤纷辉映在他家窗前的时候,暂时遮挡了年灯,但当烟花落下之后,年灯又亮了起来。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它像礁石一样立在那里不动。那岿然不动的样子,那执着旺盛的心气,颇有点儿像老爷子。
⑦大年初一过去了,大年初二也过去了……老爷子的年灯,就这么一直亮着。在整个小区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到有这样一盏年灯;在偌大的北京城,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能守着这么一份过年的老理儿,点亮这样一盏守候着亲人回家过年的年灯。
⑧一天半夜里,我起夜,在厕所的后窗前瞥见那盏年灯,无月无星只有重重雾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的童话。心里不禁有些感慨,既为老爷子,又为老爷子的儿子,同时,也为自己。
⑨大年初五的早晨,我起床后,从后窗望去,忽然发现,老爷子家阳台落地窗前的那盏年灯,没有了。这一天的天气难得格外晴朗,太阳斜照在他家阳台的落地窗上,明晃晃地反光,直刺我眼睛。我以为眼花了,没有看清。定睛再细看,年灯真的没有了。
⑩正有些奇怪,看见一个男人领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走进阳台,他们都穿着一身运动衣,两人做起了体操来。不用说,老爷子的儿子和孙子回家了。虽然没有赶上年夜饭,毕竟赶上了当天晚上破五的饺子。离正月十五还有10天,年还没有过完呢。
又要过年了,想起老爷子的那盏年灯。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2月25日)
(1) 文章围绕“年灯”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 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它像礁石一样立在那里不动。
(3) 全文反复出现“年灯”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加以分析。
【答案】【小题1】①年轻时,母亲为我点灯,温暖着“我”;②老爷子从美国回来后,年年点亮年灯,但没能盼回儿孙;③去年大年夜老爷子点年灯,全家团聚。
【小题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爷子年年挂年灯的执着,期盼全家团圆的强烈愿望。
【小题3】①结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形成整体;②内容:写出了老爷子每年点年灯,盼儿孙回家团聚,突出他内心的执着。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细读选文可知,文章围绕“年灯”主要写了:①年轻时,母亲为我点灯,温暖着“我”;②老爷子从美国回来后,年年点亮年灯,但没能盼回儿孙;③去年大年夜老爷子点年灯,全家团聚。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如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爷子年年挂年灯的执着,期盼全家团圆的强烈愿望。
3.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思考:①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紧凑;②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交代环境,渲染气氛,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全文反复出现“年灯”作用是:①结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形成整体;②内容:写出了老爷子每年点年灯,盼儿孙回家团聚,突出他内心的执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