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补漏·备战期中】八年级科学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 专题04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刷题补漏·备战期中】八年级科学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 专题04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01 23:13:2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刷题补漏】八年级科学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考题猜想
专题04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提示:知识点与易错点可参考单元大串讲
一.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共6小题)
1.【答案】D
【分析】分析、判断物质通常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物质的宏观组成方面考虑,二是从物质的微观构成方面考虑。
【解答】解:A、H2O2、Na2O、SO2三种物质均为纯净物,都不含氧气,故A错误;
B、H2O2、SO2两种物质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Na2O中不含氧原子,含有的是氧离子,故B错误;
C、H2O2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SO2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Na2O是由钠离子与氧离子构成的,均不含氧分子,故C错误;
D、H2O2、Na2O、SO2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两方面的内容,难度不大。
2.【答案】D
【分析】①根据带电荷的微粒,进行分析判断。
②根据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是原子、分子或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③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等,故推理错误。
②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故推理错误。
③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推理错误。
故①②③都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3.【答案】C
【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低钠盐中的钠指的是钠元素,选项说法错误;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由钠离子与氯离子保持,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钾是由钾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选项说法正确;
D、在碘酸钾(KIO3)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3=0,x=+5,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D
【分析】A、根据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B、根据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物理性质可能不同进行分析;
D、根据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故A说法正确;
B、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B说法正确;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故C说法正确;
D、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不是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知识的迁移,难度不大,结合学过的知识的题中的提示即可解答.
5.【答案】C
【分析】A、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只分子,还有其他的微粒也能构成物质;
B、根据单质的定义解答;
C、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根据化合物的定义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除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故错误;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C、质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因此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故正确;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以是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6.【答案】(1)原子;
(2)A。
【分析】(1)根据汞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过氧化氢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则①表示的是原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原子能构成分子。
(2)A.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说法正确。
B.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含氢气和氧气,故说法错误。
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原子;
(2)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共9小题)
7.【答案】A
【分析】根据氦原子的结构模型判断。
【解答】解:由氦原子的结构模型可知,●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故图中●表示的微粒是电子。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很小,明确氦﹣3的原子结构模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分析】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B、原子的质量大小取决于质子和中子数的和的大小;
C、元素的种类取决于质子数;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解答】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说法正确;
B、原子的质量大小取决于质子和中子数的和的大小,两种原子的质量一个是16,另一个是18,说法错误;
C、元素的种类取决于质子数,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它们同属于一种元素,说法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结构及其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和电性、数量关系等即可解答.
9.【答案】C
【分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中子是由夸克构成。
【解答】解:AB.质子、中子由夸克构成,故A和B正确;
C.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最终也是由夸克组成的,故C错误;
D.人类主要目前研究原子和分子,夸克不是一个热点问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构成和模型,是一道记忆性问题。
10.【答案】D
【分析】A、根据中子是否带电考虑;
B、根据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关系考虑;
C、要从中子的带电情况考虑;
D、从元素的质子数是0考虑。
【解答】解:A、因为中子不带电,又因为该粒子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所以不显电性,故A正确;
B、一个氦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因为1个质子的质量约等于1个中子的质量,所以2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质量约等于4个中子的质量,故B正确;
C、因为中子不带电,所以失去一个中子后仍不显电性,故C正确;
D、因为是“零号元素”,质子数是0,与铍(Be)的质子数不同,故D错。
故选:D。
【点评】通过本题考查了中子和质子的质量关系,1个质子的质量=1个中子的质量。
11.【答案】A
【分析】氢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反氢原子的结构刚好和它相反。
【解答】解:氢原子由1个带正电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故反氢原子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反粒子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12.【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小塘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由图示可知,核外有2个电子,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也为2,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核内有2个质子,故该模型表示的是氦原子,故A错误;
B、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核内有2个质子,核电荷数为2,故B正确;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C错误;
D、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熟练掌握原子的结构,掌握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C
【分析】利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且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利用题干信息结合电荷计算解决。
【解答】解:A.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时不带电,不符合实际,故A错误。
B.d、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时,带电量为e,不符合实际,故B错误。
C.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夺克和2个d夺克构成时,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符合实际,故C正确。
D.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时,中子带正电,与实际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对于子结构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原子结构要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结合题干中提供的信息解决。
14.【答案】(1)中子;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相等;
(2)+1。
【分析】(1)根据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结合它相对原子质量,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进行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解答】解:(1)三种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所以氕氘氚三种原子中所含有的中子数分别为0,1,2,如此便对应了图中的“〇”;这三种原子的质子数都相等,因为对于原子而言,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这三者的核外电子数也是相同的;故答案为:中子;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相等;
(2)D2O中O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D2O中D的化合价为+1价;故答案为:+1。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原子结构、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并结合新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1)AC;
(2)质子;
(3)原子发生了改变。
【分析】(1)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进行分析解答,原子内部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原子内有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荷的微粒,据此解答;
(2)原子是由原子核及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3)根据变化的特征分析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答】解:(1)A、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方向就可以顺利穿过,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原子核体积很小,故A正确;
B、有少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是因为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故B错误;
C、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质量大体积小的微粒,故C正确。
(2)氮原子和氧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7和8,由“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可知,氮原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由7变成了8个,因为α粒子中含有2个质子,且α 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所以打出了的粒子为2﹣1=1个质子;
(3)从物质的变化上看,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相同点是都产生了新的物质;从原子的变化上看,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在核变化中原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本身不变。
故答案为:(1)AC;
(2)质子;
(3)原子发生了改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构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三.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共7小题)
16.【答案】C
【分析】道尔顿首先提出了原子的实心球模型;汤姆生在发现阴极射线(电子)后推翻了道尔顿的模型,提出了枣糕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轨道,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描绘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结构学说。
【解答】解:A.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实心小球模型,故选项A说法正确;
B.汤姆生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认为原子不是实心的,推翻了实心小球模型,并提出了枣糕模型,为原子的电中性提供了解释,故选项B说法正确;
C.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出原子核带正电、居于原子中心、质量很大、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的结论,故选项C说法错误;
D.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提出了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我们对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历程,难度不大,但是易错。
17.【答案】D
【分析】根据原子内部的结构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故A正确;
B.1913年玻尔提出了玻尔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故B正确;
C.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故C正确;
D.20世纪20年代以来提出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④②③,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电子带电情况的了解,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18.【答案】B
【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原子核体积小;
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说明α粒子与原子核相互排斥,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来判断原子核的带电情况;少数α粒子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因为受到原子核的作用力的缘故;
极少数α粒子会反弹回去,说明原子核质量大。
【解答】解:A、由于α粒子带正电,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α粒子与原子核相互排斥,说明原子核带正电,同种电荷发生相互排斥,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
B、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没有涉及,故B符合题意;
C、由于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同种电荷之间存在排斥力,故α粒子的运动状态改变,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
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α粒子散射实验考查了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力和运动的关系,比较综合,难度不大。
19.【答案】C
【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原子核体积小;
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说明α粒子与原子核相互排斥,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来判断原子核的带电情况;少数α粒子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因为受到原子核的作用力的缘故;
极少数α粒子会反弹回去,说明原子核质量大。
【解答】解:①、由于α粒子带正电,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α粒子与原子核相互排斥,说明原子核带正电,同种电荷发生相互排斥,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涉及,故①符合题意;
②、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没有涉及,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由于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同种电荷之间存在排斥力,故α粒子的运动状态改变,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涉及,故③符合题意;
④、极少数α粒子会反弹回去,说明原子核质量大,α粒子是氦原子的原子核,故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涉及,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α粒子散射实验考查了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力和运动的关系,比较综合,难度不大。
20.【答案】(1)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间;
(2)③;
(3)3。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个实心球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1)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这表明α粒子在穿过金属箔时几乎没有受到阻碍。因为α粒子带正电,在穿过金属箔时未受明显阻碍,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间,使得α粒子能够顺利通过。
(2)α粒子带正电,原子核也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靠近原子核的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而发生偏转,但是不会出现像③那样向原子核靠近的轨迹,因为同性相斥,α粒子不会被吸引向原子核运动。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锂是 3 号元素,所以锂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3。从丙图基于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锂原子结构模型也可以看出,原子核内有 3 个带正电的粒子(质子)。
故答案为:(1)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间;
(2)③;
(3)3。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结构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1.【答案】(1)原子核;(2)C;(3)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只有少数发生了小角度的偏转,极少数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4)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解释,这是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基础。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 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解答】解:(1)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而α粒子也带正电,因此它们之间会相互排斥。为了模拟这种排斥作用,实验中使用了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这个磁体产生的磁场可以模拟原子核对α粒子的排斥力,使得α粒子在接近原子核时受到偏转。因此,这个磁体在这里用来模拟的是原子中的原子核。
(2)考虑到α粒子带正电,并且质量相对大(尽管在原子尺度上仍然很小),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同样带正电且质量相对更大的物体。C选项5g质量小,符合α粒子在原子尺度上质量相对较大的特点(尽管与辐射环磁体相比仍然很小)。同时,内环S极、外环N极的配置使得它在磁场中会受到与α粒子相似的力(如果假设辐射环磁体产生的磁场类似于原子核周围的电场)。故答案为C。
(3)关于α粒子散射的结果,卢瑟福发现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甚至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度,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度,被反弹回来)。这个现象表明原子核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4)由于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只有少数发生了小角度的偏转,极少数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因此我们需要选择一个能够反映这种分布情况的环形金属板空间构型。选项D中的构型符合这种情况:大多数α粒子沿着直线穿过环形金属板(对应实验结果中的“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在穿过环形金属板时发生了小角度的偏转(对应实验结果中的“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对应实验结果中的“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1)原子核;(2)C;(3)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只有少数发生了小角度的偏转,极少数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4)D。
【点评】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 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解答此题目需要深入掌握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2.【答案】(1)C;(2)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3)C;(4)D。
【分析】(1)(2)根据原子结构分析解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个实心球体;
(3)核式原子结构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4)用能被感知的现象来表现难以感知或度量的事物、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法,分析四个选项中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即可。
【解答】解:(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即α粒子偏转角度为0,这是由于它们穿过了原子内部的空间,这也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图乙中C点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2)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碰到了比它质量大得多的物质,即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
(3)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推测出原子结构为如图丙所示中的C;
(4)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用的是转换法,
A、用小磁针的转动来检查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使用了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使用了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如果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摆动,那么说明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使用了转换法,故C不符合题意;
D、引入磁感线研究磁场性质,使用了模型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故答案为:(1)C;(2)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3)C;(4)D。
【点评】本题考查了α粒子散射实验,人类对科学世界的探索是不断深入、永无止境的,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共3小题)
23.【答案】D
【分析】根据金属单质是由同种原子聚集而成的,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3层含义:微观:表示一个原子;宏观: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解:Pb是一种金属元素。则:
A、Pb可以表示铅元素,说法正确;
B、Pb可以表示金属铅,说法正确;
C、Pb可以表示一个铅原子,说法正确;
D、Pb是由铅原子构成的,不存在铅分子,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式的含义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24.【答案】B
【分析】根据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的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或这种物质,其它的元素符号只有2个意义,即表示一个元素或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进行解答。
【解答】解:A、H可表示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故A错误;
B、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可表示3个意义,即Fe可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表示铁这种物质,故正确;
C、N表示氮元素或一个氮原子,故错误;
D、元素符号表示3个意义只有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的元素符号,O是气态非金属元素符号,只表示2个意义,即氧元素或一个氧原子,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符号的意义,题目较易。
2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题意,A、B2﹣、C+三种微粒都具有10个核外电子,A为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0,则为氖原子;B2﹣、C+分别是原子得到2个电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其原子核外电子数分别是8、11,即其核内质子数分别是8、11,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A、B2﹣、C+三种微粒都具有10个核外电子,A为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0,则为氖原子,其元素符号为Ne;B2﹣、C+分别是原子得到2个电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其原子核外电子数分别是8、11,即其核内质子数分别是8、11,B、C分别为氧元素、钠元素;C2B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O;B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物质为水或过氧化氢,化学式分别是H2O、H2O2.
故答案为:Ne;Na2O;H2O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五.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共6小题)
26.【答案】B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锶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8;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锶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8,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8;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8,一个Sr2+中含有38﹣2=36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7.【答案】D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元素核外电子层数是几,所处周期就是几。
【解答】解:A、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01,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铝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不一定为1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铝元素是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铝元素和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这是因为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28.【答案】C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A、B、C位于同一横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D、E位于同一横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B<C,故选项说法错误。
B、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则核内质子数A<E,故选项说法错误。
C、A、B、C位于同一横行,位于同一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D、D、E位于同一横行,位于同一周期,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9.【答案】(1)①;
(2)N2O5;
(3)质子。
【分析】(1)根据元素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
(3)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来分析。
【解答】解:(1)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①表示锂元素,②表示氟元素,③表示磷元素,其中属于金属的是锂元素;故答案为:①;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显﹣2价,则化合价为+5价的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5;故答案为:N2O5;
(3)由题意,该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18,由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原子核中一定含有118个质子;故答案为:质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30.【答案】(1)Na2O(合理即可);
(2)①③;④;
(3)C60;二;
(4)非金属;118。
【分析】(1)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来分析;
(2)根据同一族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结构以及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
(4)根据元素的名称及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来分析。
【解答】解:(1)由①、②在表格中的位置可知,②是钠元素,①是氧元素,所以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以是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
(2)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所以在①②③④四种元素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①③;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稀有气体元素,④为稀有气体元素氩,化学性质最不活泼;
(3)足球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故足球烯分子由60个C原子构成,化学式为C60;C元素位于第二周期;
(4)118号元素的名称偏旁是“气”字头,因此属于非金属元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则它的核外电子数为118。
故答案为:
(1)Na2O(合理即可);
(2)①③;④;
(3)C60;二;
(4)非金属;118。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31.【答案】(1)Li;
(2)BCD。
【分析】(1)根据纽兰兹“八音律表”,与Na性质相似的元素是Li。
(2)A、研究复杂的现象往往需要寻找规律,据此分析;
B、纽兰兹的“八音律表”中没有稀有元素,不能说明他的理论是错误,没有作用的,据此分析;
C、德国的迈耶和俄国的门捷列夫几乎同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据此分析;
D、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元素周期表没有包含所有元素,据此分析。
【解答】解:(1)根据纽兰兹“八音律表”,与Na性质相似的元素是Li。
故答案为:Li。
(2)A、研究复杂的现象往往需要寻找规律,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纽兰兹的“八音律表”中没有稀有元素,不能说明他的理论是错误,没有作用的,该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C、直到19世纪末才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事实上,在1869年,德国的迈耶和俄国的门捷列夫几乎同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所以该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D、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元素周期表没有包含所有元素,该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共6小题)
32.【答案】D
【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O2”可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CO2”可表示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CO2”可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CO2”可表示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3.【答案】C
【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H2O可以表示水;表示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表示一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Fe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铁属于金属,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O2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可以表示一个分子,表示一种物质,但1个分子由2个原子构成,故选项C符合题意;
D、H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化学式的意义,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4.【答案】B
【分析】A、根据题意,在制取“氮5”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设备。因此科学家认为,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它可以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理想燃料,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每个N5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D、根据题意,在真空条件下,成功制得盐粒状的“氮5”(化学式为N5),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在制取“氮5”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设备。因此科学家认为,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它可以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理想燃料,则可推断“氮5”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B、每个N5分子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氮5”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氮5”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真空条件下,成功制得盐粒状的“氮5”(化学式为N5),真空条件下“氮5”是盐粒状的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单质与化合物的特征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答案】(1)NaNO2;
(2)BaO2。
【分析】(1)根据硫酸钠和亚硫酸钠,硫元素的化合价相差2,化学式中氧原子的角码少了1进行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的化学式进行分析。
【解答】解:(1)观察硫酸钠和亚硫酸钠,硫元素的化合价相差2,化学式中氧原子的角码少了1,则氮元素的+5、+3相差2,则亚硝酸钠的化学式也在硝酸钠化学式的氧原子角码少1,即:NaNO2;
(2)分析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的化学式,得到过氧根的化合价是﹣2价,钡的化合价是+2价,则过氧化钡的化学式是:BaO2。
故答案为:(1)NaNO2;
(2)Ba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书写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36.【答案】(1)物理性质;
(2)C3H8或CH3CH2CH3;
(3)单质。
【分析】(1)根据是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分析;
(2)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
(3)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通过压力变化使二氧化碳汽化实现制冷,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如图是丙烷分子微观示意图,则丙烷的化学式为C3H8或CH3CH2CH3;
(3)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故答案为:(1)物理性质;
(2)C3H8或CH3CH2CH3;
(3)单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微观示意图的含义、单质和化合物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7.【答案】(1)68;
(2)48:7;
(3)2。
【分析】(1)根据磷酸奥司他韦的化学式即可确定1个磷酸奥司他韦分子所含的原子数目;
(2)元素质量之比等于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据此计算;
(3)根据题文信息进行分析计算。
【解答】解:(1)磷酸奥司他韦的化学式C16H38N2O4 H3PO4,磷酸奥司他韦分子由16+38+2+43+1+4=68个原子构成;
(2)磷酸奥司他韦中碳和氮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6×12):(2×14)=48:7;
(3)由用法及用量表可知,体重为38千克的小明一次服用50毫克磷酸奥司他韦,每日2次,连续服用5日为一个疗程,因此小明一个疗程共需要50mg×2×5=500mg,医生需为他开出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的数量为20袋,一盒10袋,因此需要2盒;
故答案为:
(1)68;
(2)48:7;
(3)2。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学式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七.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共5小题)
38.【答案】B
【分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由可以确定RO3的化合价;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根据离子方程式中等号两边电荷数相同可知,n+2=1+2,则n=1,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可以确定RO3的化合价为﹣1价。
设R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2)×3=﹣1,则x=+5价。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9.【答案】B
【分析】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解答】解:设Na2SeO3中硒元素的化合价为x。
(+1)×2+x+(﹣2)×3=0
x=+4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40.【答案】C
【分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据此分析;
【解答】解:已知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价法则,设金元素的化合价为x,x+(﹣1)×4=﹣1,则金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故选:C。
【点评】掌握化合价法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1.【答案】B
【分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据此进行分析计算。
【解答】解: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nXO2n+1,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因此X的化合价为+(3n+2);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掌握化合价法则是解答的关键。
42.【答案】(1)+3;
(2)5。
【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在化合物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硼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4x+(﹣2)×7=0,则x=+3价。
(2)因为硼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原子核内中子数为6,则质子数为11﹣6=5;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外电子数为5。
故答案为:
(1)+3;
(2)5。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八.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计算(共6小题)
43.【答案】A
【分析】要求备选答案中哪种化肥中氮的质量分数最大,方法有多种,最基础方法就是根据公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也可以根据我们日常生活常识判断;还可以根据平时熟记的。
【解答】解:A、CO(NH2)2中氮的质量分数为100%≈46.7%;
B、NH4HCO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100%≈17.7%;
C、NH4NO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100%=35%;
D、NH4Cl中氮的质量分数为100%≈26.2%。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化学式进行相对分子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能力;同时将内容的考查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在一起,具有实践性。
44.【答案】C
【分析】由化学式FeO、Fe2O3、Fe3O4可知,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3):(16×4)=21:8,要满足混合物中铁、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也为21:8,则样品中含有任意量的Fe3O4都可以;关键是FeO和Fe2O3中的元素的质量比,而FeO和Fe2O3的分子个数比为1:1时,可以看成是Fe3O4,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恰好为21:8;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于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任意质量的Fe3O4都可满足混合物中铁、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1:8;FeO和Fe2O3的分子个数比为1:1时可看成Fe2O3 FeO即Fe3O4形式,此时FeO与Fe2O3质量比为(56+16):(56×2+16×3)=9:20时,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恰好为21:8;由选项可知,只有C中FeO和Fe2O3的质量比为40:18=20:9,不符合题意;而A、C、D中FeO和Fe2O3的质量比为均为9:20,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化学式的计算,明确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在解题过程中注意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恰好为21:8是解题关键。
45.【答案】B
【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C.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元素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B.河豚毒素(C11H17N3O8)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1×17):(14×3):(16×8)=132:17:42:128,故正确;
C.河豚毒素的晶体受热不易分解,所以稍稍加热不能除去河豚毒素的毒性,故错误;
D.河豚毒素(C11H17N3O8)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其中碳元素属于固态的非金属单质,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6.【答案】A
【分析】先根据(NH4)2SO4化学式进行计算,如果(NH4)2SO4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比18.7%大,应该混入一种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小的氮肥;如果硫酸铵(NH4)2SO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比18.7%小,则应该混入一种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氮肥.据此计算分析.
【解答】解:(NH4)2SO4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21.21%>18.7%,说明混入的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比18.7%小。
A、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7.7%<18.7%.故A适合;
B、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6.67%>18.7%.故B不合适;
C、NH4NO3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5%>18.7%.故C不合适;
D、NH4Cl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26.2%>18.7%.故D不合适。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来进行计算,学生应能从平均值的角度来分析解答此类习题,注意计算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4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三种有机物中碳、氢的质量比相等,可根据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而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2)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选项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氯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符合题意。
【解答】解:(1)在三种化合物中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都为1:2,故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都为:12:1×2=6:1,故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而三种有机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a%%=(100)%;
故填:=(100)%;
(2)NaClO、KCl中K的相对原子质量=39,Na、O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23+16=39,故NaClO、KCl中Cl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即两者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其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在三种化合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一定的,进而正确解答本题;关键找出氯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的两种物种。
48.【答案】(1)48:7:7:16;
(2)0.9%;
(3)90。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3)首先用儿童的体重确定每次用量,在乘以一个疗程内的次数得到总用量,最后除以每粒药品的含量得到药品的体积。
【解答】解:(1)奥司他韦中C、H、N、O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28):(14×2):(16×4)=48:7:7:16;
答:奥司他韦中C、H、N、O元素的质量比48:7:7:16;
(2)奥司他韦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奥司他韦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数为0.9%;
(3)患病儿童的体重是20kg,每次用量为45mg,一个疗程内的总用量为45mg×2×5=450mg;一个疗程需服用混悬液的体积为450mg÷6mg/mL=90mL;故答案为:9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刷题补漏】八年级科学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考题猜想
专题04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提示:知识点与易错点可参考单元大串讲
01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1.(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H2O2、Na2O、SO2三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气 B.都含有两个氧原子
C.都含有氧分子 D.都含有氧元素
2.(2022秋 慈溪市期末)推理是初中科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①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②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③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①②③都不正确
3.(2024春 拱墅区期末)如图所示为某品牌低钠盐包装袋上的标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低钠盐中的钠指的是钠原子
B.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由氯化钠分子保持
C.氯化钾是由钾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D.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4.(2024春 浙江期中)最近,科学家制造出了含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针对以上事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新型“氧分子”与氧气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B.每个新型“氧分子”与每个氧气分子含有氧原子个数不同
C.氧气分子与新型“氧分子”的化学性质应该有不同之处
D.一个新型“氧分子”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
5.(2024春 鹿城区校级期中)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因此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因此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6.(2024春 杭州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和氧气混合而成的
C.过氧化氢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D.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02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7.(2024春 鹿城区校级月考)2024年,嫦娥六号将出征月球,从月球背面的土壤中采集更多的样品,争取实现2000克的目标。月壤中富含氦﹣3,可参与核反应产生巨大能量以供发电。如图是氦﹣3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表示的是(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8.(2024春 东阳市月考)一种原子的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另一种原子的核内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B.它们的质量相同
C.它们同属于一种元素 D.它们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
9.(2024春 东阳市月考)下列有关夸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10.(2023 江干区校级二模)法国里昂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显电性 B.相当于一个He﹣4原子的质量
C.失去一个中子后也不显电性 D.在元素周期表中与铍(Be)元素占同一位置
11.(2023春 龙湾区月考)推理是研究和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
C.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
D.由1个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12.(2024 钱塘区一模)如图为小塘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中子和2个电子构成
13.(2023春 西湖区月考)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构成的。u夸克带电量为e,d夸克带电量为e,e为基元电荷(一个单位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B.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C.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14.(2023春 上城区期末)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表。试回答: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1)由图可知,原子结构模型中的“〇”表示的粒子是  ,这三种原子的共同特点是 。
(2)一个重水分子由两个氘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D2O,D2O中D的化合价为   。
15.(2023春 西湖区校级期中)科学理论的建立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证据。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卢瑟福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回答:
(1)1911年,卢瑟福等人进行了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用一些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负电
C.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集中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3)从原子变化上看,上述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     。
03 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16.(2024春 滨江区校级期末)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历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得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下列相关科学史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B.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且原子是电中性的
C.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
D.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7.(2024春 拱墅区月考)原子结构模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④所示的四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B.如图②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C.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
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④③
18.(2023春 鹿城区月考)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的金箔高速α粒子流,轰击一片很薄的金箔,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要解释本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下列知识中不需要用到的是(  )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19.(2023春 东阳市期末)1909年起,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一束带正电荷的高速α粒子流轰击一片很薄的金箔,并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和已有知识,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要解释本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下列知识: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②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④一个α粒子的质量比一个电子的质量大得多。需要用到的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2024春 上城区期中)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0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属箔实验(如图甲),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实验现象】
①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
②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③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了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了180°,像是被弹回来了。
【分析应用】
(1)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说明     。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乙所示的运动轨迹不可能是     。(填图中序号)
(3)丙图是基于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锂原子结构模型,观察模型可知:锂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
21.(2024春 金东区期末)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模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小科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使用若干辐射环磁体(如图乙所示,两个磁极分别位于内外两环)、金属板、橡皮筋等器材制作了一个演示模型,用以模拟α粒子散射的动态过程,演示模型的制作过程如下。
①如图甲所示,将长条金属板弯折成环形(保留10cm的缺口),并固定在桌面上。
②在环形金属板中央放置一块直径5cm、重40g的辐射环磁体。
③在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连接一段橡皮筋(图中未画出),用以向环内“发射α粒子”。
根据演示模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用来模拟的是原子中的哪一结构     ?
(2)下列四个辐射环磁体中最适合用作模拟被发射的“α粒子”的是     (填字母编号)。
A.直径2cm、重5g、内环N极、外环S极 B.直径5cm、重40g、内环S极、外环N极
C.直径2cm、重5g、内环S极、外环N极 D.直径5cm、重40g、内环N极、外环S极
(3)该实验很好地模拟了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即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的运动情况为:    。
(4)小科同学通过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向内依次发射12颗“α粒子”,这些“α粒子”最终会吸附在环形金属板上。在模拟实验完成后,将环形金属板展平,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填字母编号,金属板上的点代表被吸附的“α粒子”)。
A. B.
C. D.
22.(2024春 浙江期中)为探究原子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现象如图甲。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并绘制成图像如图乙。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2: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图乙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     点(用字母表示)。
(2)请分析现象3的原因     。
(3)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推测出原子结构为如图丙所示中的     。
(4)用能被感知的现象来表现难以感知或度量的事物、现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卢瑟福用该研究方法来说明原子核的存在。下列实验研究与该方法不同的是     (填字母)。
A.用小磁针来检测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B.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
C.灵敏电流计的偏转判定电路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D.引入磁感线研究磁场性质
04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23.(2024春 吴兴区期中)据报道铅(Pb)污染是目前土壤无机污染中较为严重而且广泛存在的问题。长期暴露于低浓度铅污染环境可以严重影响儿童的成长和神经功能,包括智力发育。符号“Pb”不能表示(  )
A.铅元素 B.金属铅 C.一个铅原子 D.一个铅分子
24.(2023春 杭州期中)化学中元素符号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不同的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不同.下列对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解释正确的是(  )
序号 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A H 只表示氢元素
B Fe 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表示铁这种物质
C N 只表示一个氮原子
D 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表示氧气这种物质
25.(2023春 金东区月考)A、B2﹣、C+三种微粒都具有10个核外电子,A的元素符号为    ,C2B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B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为   。
05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26.(2024秋 宁波期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锶原子光晶格钟,准确度可达到1.38亿年不差一秒。如图是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锶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锶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8
C.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g D.一个Sr2+中含有38个电子
27.(2023 杭州模拟)为庆祝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对相关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01g
B.铝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一定为13
C.碳、铝、硅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铝元素和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28.(2022秋 鄞州区校级期末)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E代表五种不同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C<B B.核内质子数:A=E
C.A、B、C同周期 D.D、E同族
29.(2024春 临海市期末)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按一定规律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便于我们研究他们的性质和用途。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三种元素中,属于金属的是     。
(2)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多种,当氮为+5价时,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3)随着新元素不断发现,元素周期表还将不断完善。最近科学家用钙﹣40离子轰击人造元素锎﹣249,并合成了118号元素——,元素原子核中一定含有118个     。
30.(2024春 杭州期中)根据截取的元素周期表回答问题:
(1)写出由表格中①②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2)在①②③④四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更相似的是     ,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     。(用序号表示)
(3)足球烯分子由60个某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学式为   ,该种元素位于第   周期。
(4)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向社会发布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名称。其中118号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则该元素是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的核外电子数为     。
31.(2023春 龙湾区期中)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来研究元素,始于19世纪初。
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纳提出了锂钠钾、钙锶钡、磷砷锑、氯溴碘等15种元素,他把这些元素称为“三种元素组”。
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耶,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顺序制定了一个“六元素表”。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顺序,将已知元素作了排列。发现第八个元素就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似(元素的排列每逢八就出现周期性)。这好像音乐上的八个音阶一样重复出现,于是提出“八音律”的理论(下表是“八音律表”的前部分)。
H Li G Bo C N O
F Na Mg Al Si P S
1869年,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对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物理性质(熔点、密度等)进行了比较,直到19世纪末才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事实上,在1869年,德国的迈耶和俄国的门捷列夫几乎同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分析上述科学史料,并结合当代的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回答:
(1)根据纽兰兹“八音律表”,与Na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
(2)分析上述科学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有     (可多选)。
A.研究复杂的现象往往需要寻找规律,有时还要会用简单的方法表述复杂的问题
B.纽兰兹的“八音律表”中没有稀有元素,说明他的理论是错误的,起不到任何作用
C.科学家是在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才最终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D.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元素周期表已包含所有元素
06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32.(2024秋 慈溪市期末)下列关于“CO2”表示的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
B.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和氧分子组成
33.(2024春 东阳市期中)四位同学对某化学式的意义进行了讨论,甲说:“表示一种物质。”乙说:“表示一个分子。”丙说:“表示该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丁说:“表示一个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下列符号中,满足上述说法的是(  )
A.H2O B.Fe C.O2 D.H
34.(2023秋 余姚市期末)美国科学家卡尔 克利特在真空条件下,成功制得盐粒状的“氮5”(化学式为N5),在制取“氮5”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设备。因此科学家认为,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它可以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理想燃料。有关“氮5”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5”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B.每个N5分子由1种元素组成
C.“氮5”是一种单质 D.真空条件下“氮5”是一种固体
35.(2024春 西湖区校级期中)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中应用广泛。类推法就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特点,推出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结论的方法。请用此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6、+4是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相应的钠盐有Na2SO4和Na2SO3;以此类推,+5、+3是氮元素常见的化合价,相应的钠盐有NaNO3和     (填化学式)。
(2)氢的氧化物有:水(H2O)与过氧化氢(H2O2);钠的氧化物有:氧化钠(Na2O)与过氧化钠(Na2O2);以此类推,过氧化钡的化学式为     。
36.(2023春 永嘉县期中)2022北京冬奥会将“科技奥运”显现得淋漓尽致!
(1)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采用当前冬季运动场馆最环保的制冰技术之一——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通过压力变化使二氧化碳汽化实现制冷,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     。(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北京冬奥会火种灯的火种燃料为丙烷,如图是丙烷分子微观示意图,则丙烷的化学式为     。
(3)颁奖服内胆使用了第二代石墨烯(由碳元素组成)发热材料,石墨烯属    (填“单质”或“化合物”)。
37.(2023春 瑞安市期中)春季是流感多发季节,磷酸奥司他韦(化学式C16H38N2O4 H3PO4)是治疗和预防流感的特效药,它能够抑制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从而减少了流感病毒的播散。以下为某品牌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冲剂说明书。
【规格】一盒10袋,每袋25毫克
【用法用量】口服:1岁以上儿童(按体重推荐剂量):体重≤15千克,一次30毫克;体重15~40千克,一次50毫克;体重大于40千克,一次75毫克,均为每日2次,连续服用5日为一个疗程。
(1)磷酸奥司他韦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
(2)磷酸奥司他韦中碳和氮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3)体重为38千克的小明需治疗流感一个疗程,根据药品说明书,医生需为他开出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的数量为     盒。
07 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
38.(2025春 象山县校级月考)一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的电荷守恒。现有如下离子方程式:F2+2OH﹣2F﹣+H2O,由此可知在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
A.+4 B.+5 C.+6 D.+7
39.(2024 下城区校级三模)人体吸入的O2有2%转化为活性氧,它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夺命杀手”,我国科学家尝试用Na2SeO3清除人体内的活性氧,Na2SeO3中Se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 B.+4 C.+6 D.﹣2
40.(2024 西湖区校级二模)2024年法国巴黎奥运会的金牌制作应用了镀金技术,即把银牌放在含有金元素的镀液中形成镀层。镀液中含有离子AuC已知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金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41.(2023春 金东区月考)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nXO2n+1,则元素X的化合价是(  )
A.+(5n+1) B.+(3n+2) C.+(4n﹣1) D.+(3n+1)
42.(2022秋 余姚市校级期末)一款名为“史莱姆”的水晶泥玩具,其主要成分是普通胶水、硼砂晶体和水。硼砂晶体(Na2B4O7 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用作清洁剂、杀虫剂。
(1)硼砂(Na2B4O7)中硼(B)元素的化合价为     。
(2)硼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原子核内中子数为6,则核外电子数为     。
07 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计算
43.(2024秋 余姚市期末)立春后,给小麦合理施用氮肥可助于小麦返青拔节,使小麦增产。下列化肥中,氮含量第一的化肥是(  )
A.CO(NH2)2 B.NH4HCO3 C.NH4NO3 D.NH4Cl
44.(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末)现有由FeO、Fe2O3、Fe3O4组成的混合物,经测知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此混合物中FeO、Fe2O3、Fe3O4的质量比不可能为(  )
A.9:20:3 B.9:20:5 C.40:18:7 D.27:60:8
45.(2024 杭州模拟)河豚虽然肉质鲜美,但不宜食用,经分析得知它含有剧毒物﹣﹣河豚毒素(C11H17N3O8),河豚毒素的晶体是无色棱状体,受热不易分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河豚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7g
B.河豚毒素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32:17:42:128
C.稍稍加热,就能除去河豚毒素的毒性
D.组成河豚毒素的元素都为气态非金属元素
46.(2024春 西湖区校级期中)实验测得某(NH4)2SO4化肥的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18.7%,则其中可能混入了(  )
A.NH4HCO3 B.CO(NH2)2 C.NH4NO3 D.NH4Cl
47.(2022春 温岭市期中)初中阶段化学计算中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固定的比例(如质量比等),比如关于化学式的一些计算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而在计算中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灵活变通,利用固定的比例经常会发现一些巧解巧算的方法。请你来试一试:
(1)已知有机物丁烯(C4H8)、乙醛(C2H4O)和丙酸(C3H6O2)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下列各物质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其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的是   。
A.HClO4、KClO3 B.NaClO、KCl C.KClO、KCl D.NaCl、KCl
48.(2024春 上城区校级期中)春季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奥司他韦作为抗流感药物成为了家中的常备药品。如图是奥司他韦干混悬剂的相关信息,请计算:
(1)奥司他韦中C、H、N、O元素的质量比?
(2)奥司他韦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3)对1岁以上的儿童推荐按照下列“体重——剂量表”服用“奥司他韦”。
体重 小于等于15kg 15~23kg 23~40kg 大于40kg
每次用量 30mg 45mg 60mg 75mg
假如患病儿童的体重是20kg,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服用“奥司他韦”2次,一个疗程5天,那么该患儿一个疗程需服用混悬液     mL。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