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化学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全国通用)模板04电解质溶液图像分析(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化学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全国通用)模板04电解质溶液图像分析(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02 19:07:13

文档简介

模板04 电解质溶液图像分析
第一步:仔细审题 阅读题目获取对解题有价值的信息,排除无效信息,并作标记。
第二步:明确曲线含义 明确横、纵轴代表的物理量,明确曲线的含义。
第三步:分析图像 分析不同类型的图像选择不同的特殊点,计算平衡常数、比较微粒浓度大小关系等。 ①pH-V图像:起点、半反应点、中心点、反应终点、过量点。 ②分布系数图像:曲线交点、最高点。 ③对数图像:对数值为0的点、曲线交点、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标有具体坐标的点、曲线上方的点、曲线下方的点等。
第四步:综合判断 结合“三大守恒”(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反应原理及题干信息等进行分析判断。
技法01 酸碱滴定图像
1.强酸与强碱滴定过程中pH曲线(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盐酸为例)
2.滴定曲线特点
氢氧化钠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醋酸的滴定曲线 盐酸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氨水的滴定曲线
曲线起点不同:强碱滴定强酸、弱酸的曲线,强酸起点低;强酸滴定强碱、弱碱的曲线,强碱起点高
突跃点变化范围不同:强碱与强酸反应(强酸与强碱反应)的突跃点变化范围大于强碱与弱酸反应(强酸与弱碱反应)
室温下pH=7不一定是终点:强碱与强酸反应时,终点是pH=7;强碱与弱酸(强酸与弱碱)反应时,终点不是pH=7(强碱与弱酸反应终点是pH>7,强酸与弱碱反应终点是pH<7)
技法02 电离/水解平衡图像
1.分布系数图象,简称分布曲线,是指以pH为横坐标,分布系数即组分的平衡浓度占总浓度的分数为纵坐标,分布系数与溶液pH之间的关系曲线。
一元弱酸(以CH3COOH为例) 二元酸(以草酸为例) 三元酸(以H3PO4为例)
δ0为CH3COOH,δ1为CH3COO- δ0为H2C2O4、δ1为HC2O4-、δ2为C2O42- δ0为H3PO4、δ1为H2PO4-、δ2为HPO42-、δ3为PO43-
随着pH增大,溶质分子浓度不断减小,离子浓度逐渐增大,酸根离子增多。根据分布系数可以书写一定pH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同一pH条件下可以存在多种溶质微粒。根据在一定pH时的分布系数和酸的浓度,就可以计算出各成分在该pH时的平衡浓度
2.对数图像。将溶液中某一微粒的浓度[如c(A)]或某些微粒浓度的比值[如c(A)/c(B)]取常用对数,即lg c(A)或lg[c(A)/c(B)],与溶液中的pH或溶液的体积等关系作出的图像称为对数图像。常考对数图像的类型如下:
图像种类 具体类型 含义 变化规律
对数图像 lg 生成物与反应物离子浓度比的常用对数 lg越大,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程度越大
lg 稀释后与稀释前体积比的常用对数 lg越大,稀释程度越大
AG=lg 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比的常用对数 AG越大,酸性越强,中性时,=1,AG=0
负对数图像  pH=-lg c(H+) 氢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负值 pH越大,c(H+)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
pC=-lgc(C) C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负值 pC越大,c(C)越小
对数图像的解题策略
(1)先确定图像的类型是对数图像还是负对数图像。
(2)再弄清楚图像中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是浓度对数还是比值对数。
(3)抓住图像中特殊点:如pH=7、lg x=0,交叉点。
(4)理清图像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含义,根据含义判断线上、线下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5)将图像中数据或曲线的变化与所学知识对接,作出选项的正误判断。
技法03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
1.双曲线型
(1)阳离子~阴离子单曲线图: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
以“BaSO4(s)Ba2+(aq)+SO(aq)”为例
图像展示
曲线可知 信息 ①曲线上任意一点(a点、c点)都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此时Qc=Ksp。在温度不变时,无论改变哪种离子的浓度,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只能在曲线上变化,不会出现在曲线以外 ②曲线上方区域的点(b点)均为过饱和溶液,此时Qc>Ksp,表示有沉淀生成 ③曲线下方区域的点(d点)均为不饱和溶液,此时Qc<Ksp,表示无沉淀生成 ④计算Ksp:由c点可以计算出Ksp
点的变化 a→c 曲线上变化,增大c(SO)
b→c 加入1×10-5 mol·L-1 Na2SO4溶液(加水不可以)
d→c 加入BaCl2固体(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
c→a 曲线上变化,增大c(Ba2+)
溶液蒸发时,离子浓度的变化 原溶液不饱和时,离子浓度都增大;原溶液饱和时,离子浓度都不变
溶度积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与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无关,在同一曲线上的点,溶度积常数相同
(2)阴阳离子浓度~温度双曲线图: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两条曲线为不同温度
BaSO4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每条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 T1曲线:a、b点都表示饱和溶液,c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T2曲线:a、b点都表示不饱和溶液,c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②计算Ksp:由a或b点可以计算出T1温度下的Ksp ③比较T1和T2大小:因沉淀溶解平衡大部分为吸热,可知:T12.对数曲线
(1)正对数[lgc(M+)~lg c(R-)]曲线: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正对数
CuS、ZnS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每条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 ZnS曲线:a点表示饱和溶液,c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CuS曲线:b点表示饱和溶液,c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②计算Ksp:由曲线上面给定数据可以计算CuS、ZnS的Ksp ③比较Ksp大小:Ksp(ZnS)>Ksp(CuS)
(2)负对数[-lgc(M+)~-lg c(R-)]曲线: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的负对数
图像展示
函数关系 函数关系:随着CO浓度增大,Ca2+浓度减小
曲线可知信息 ①横坐标数值越大,CO)越小;纵坐标数值越小,c(M)越大 ②直线上各点的意义:直线上的任何一点为饱和溶液;直线上方的点为不饱和溶液;直线下方的点为过饱和溶液,有沉淀生成 如:c点,相对于MgCO3来说,处于直线上方,为不饱和溶液;相对于CaCO3来说,处于直线下方,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CaCO3沉淀生成 ③计算Ksp:由曲线上面给定数据可以计算出相应的Ksp ④比较Ksp大小:Ksp(MgCO3)>Ksp(CaCO3)>Ksp(MnCO3)
3.pM——浓度图:纵坐标为阳离子的负对数,横坐标为滴加阴离子的溶液的体积
向 10mL 0.2 mol/L CuCl2 溶液中滴加 0.2 mol/L 的 Na2S 溶液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曲线上任一点(a、b、c点)都表示饱和溶液 ②计算Ksp:由b点恰好完全反应可知的c(Cu2+)=10-17.7,进而求出Ksp=10-17.7×10-17.7=10-35.4 ③比较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大小
技法04 典型图像的特殊点
1.中和滴定过程中的pH—V图像
以常温下,用一元强碱MaOH溶液滴定 c mol·L-1 一元弱酸HA溶液为例。
2.分布系数图像
以NaOH溶液滴定三元弱酸H3A为例。
随着碱的加入,溶液pH增大,发生H3A—→H2A-—→HA2-—→A3-的转化,据此判断δ0、δ1、δ2、δ3、分别H3A、H2A-、δ2为HA2-、δ3为A3-随pH变化的曲线。
3.酸碱滴定对数图像
以NaOH溶液滴定二元弱酸H2A为例。
4.沉淀溶解平衡对数图像
以NCO3、M(OH)2的沉淀溶解平衡为例。
技法05 溶液中微粒的浓度关系
1.大小关系
(1)电离平衡
①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微弱的,电离产生的微粒都非常少,同时还要考虑水的电离,如氨水中:NH3·H2O、NH、OH-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NH3·H2O)>c(OH-)>c(NH)。
②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其主要是第一级电离(第一级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二级电离)。如在H2S溶液中:H2S、HS-、S2-、H+的浓度大小关系是c(H2S)>c(H+)>c(HS-)>c(S2-)。
(2)水解平衡
5水解过程是微弱的。如NH4Cl溶液中:NH、Cl-、NH3·H2O、H+的浓度大小关系是c(Cl-)>c(NH)>c(H+)>c(NH3·H2O)。
②多元弱酸酸根离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其主要是第一步水解,如在Na2CO3溶液中:CO、HCO、H2CO3的浓度大小关系应是c(CO)>c(HCO)>c(H2CO3)。
2.守恒关系
(1)电荷守恒
电解质溶液必须保持电中性,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
(2)元素质量守恒
变化前后某种元素的质量守恒。
①单一元素守恒,如1 mol NH3通入水中形成氨水,就有n(NH3)+n(NH3·H2O)+n(NH)=1 mol,即氮元素质量守恒。
②两元素守恒,如NaHCO3溶液中,c(Na+)=c(H2CO3)+c(HCO)+c(CO),即钠元素与碳元素质量守恒。
(3)质子守恒
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水解等过程的发生,往往存在质子(H+)的转移,转移过程中质子数量保持不变,称为质子守恒。
质子守恒的书写技巧:
①正盐溶液,用水溶液中得失质子相等比较简便。如Na2S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情况图示如下:
由图可得Na2S水溶液中质子守恒式:c(H+)+2c(H2S)+c(HS-)=c(OH-)
②酸式盐溶液及混合缓冲溶液,可以通过元素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推出质子守恒表达式。如NaHCO3溶液中元素质量守恒:c(Na+)=c(HCO)+c(H2CO3)+c(CO)①,
电荷守恒:c(Na+)+c(H+)=c(HCO)+c(OH-)+2c(CO)②,
将①代入②中,整理得质子守恒:c(H+)+c(H2CO3)=c(OH-)+c(CO)
类型01 中和滴定图像
1.(2024·湖南卷)常温下Ka(HCOOH)=1.8×10-4,向20mL0.10mol·L-1NaOH溶液中缓慢滴入相同浓度的HCOOH溶液,混合溶液中某两种离子的浓度随加入HCOOH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的电离程度:MB.M点:2c(OH-)=c(Na+)+c(H+)
C.当V(HCOOH)=10mL时,c(OH-)=c(H+)+2c(HCOOH)+c(HCOO-)
D.N点:c(Na+)>c(HCOO-)>c(OH-)>c(H+)+c(HCOOH)
【答案】D
【第一步 明确曲线含义】
结合起点和终点,向20mL0.10mol·L-1NaOH溶液中滴入相同浓度的HCOOH溶液,发生浓度改变的微粒是OH-和HCOO-,当V(HCOOH)=0mL,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是OH-,可知随着甲酸的加入,OH-被消耗,逐渐下降,即经过M点在下降的曲线表示的是OH-浓度的改变,经过M点、N点的在上升的曲线表示的是HCOO-浓度的改变。
【第二步 分析图像】
【第三步 综合判断】
M点时,V(HCOOH)=10mL,溶液中的溶质为c(HCOOH):c(HCOO-)=1:1,仍剩余有未反应的甲酸,对水的电离是抑制的,N点HCOOH溶液与NaOH溶液恰好反应生成HCOONa,此时仅存在HCOONa的水解,此时水的电离程度最大,故A正确;
B.M点时,V(HCOOH)=10mL,溶液中的溶质为c(HCOOH):c(HCOO-)=1:1,根据电荷守恒有c(HCOO-)+c(OH-)=c(Na+)+c(H+),M点为交点可知c(HCOO-)=c(OH-),联合可得2c(OH-)=c(Na+)+c(H+),故B正确;
当V(HCOOH)=10mL时,溶液中的溶质为c(HCOOH):c(HCOONa)=1:1,根据电荷守恒有c(HCOO-)+c(OH-)=c(Na+)+c(H+),根据物料守恒c(Na+)=2c(HCOO-)+2c(HCOOH),联合可得c(OH-)=c(H+)+2c(HCOOH)+c(HCOO-),故C正确;
N点HCOOH溶液与NaOH溶液恰好反应生成HCOONa,甲酸根发生水解,因此c(Na+)>c(HCOO-)及c(OH-)>c(H+),观察图中N点可知,c(HCOO-)约等于0.05mol·L-1,根据Ka(HCOOH)==1.8×10-4 ,可知c(HCOOH)>c(H+),故D错误。
1.(2023·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联考)已知常温下,向20 mL0.1 mol/LHA溶液中滴入0.1 mol/L的Na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A为一元弱酸,其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10-5
B.b点各微粒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是:c(A-)+ 2c(H+)= 2c(OH-)+c(HA)
C.c点存在关系式:c(Na+)= c(A-)+ c(HA )
D.若d点溶液的pH=8.4,则水电离出的c(H+)=10-8.4 mol/L
【答案】A
【第一步 明确曲线含义】该曲线为NaOH溶液滴定一元弱酸HA的pH—V曲线。
【第二步 分析图像】
【第三步 综合判断】
a点的pH=3,则c(H+)=c(A-)=10-3 mol/L,而此时酸HA浓度是0.1 mol/L,c(H+)<c(HA),说明HA为一元弱酸,其电离平衡常数,故弱酸HA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10-5,A正确;
b点滴入10 mL NaOH溶液,二者的浓度相同,体积是酸的一半,说明有一半HA反应,故该点溶液为NaA和HA等物质的量浓度混合溶液,按物料守恒知,2c(Na+)= c(A-)+ c(HA );溶液呈电中性,则c(A-)+ c(OH-)=c(Na+)+ c(H+),据此得到各微粒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是:c(A-)+ 2c(OH-)=c(HA)+ 2c(H+),B错误;
c点溶液恰好呈中性,c(H+)=c(OH-),由于溶液呈电中性,则:c(A-)+ c(OH-)=c(Na+)+ c(H+),故存在关系式:c(A-)=c(Na+),C错误;
d点时,滴入20 mL的NaOH溶液,HA与NaOH恰好反应,得到NaA溶液,因该盐是强碱弱酸盐,A-水解使溶液呈碱性,促进水的电离,若d点的pH=8.4,溶液中c(H+)=10-8.4 mol/L,c(OH-)= ,则水电离出的c(H+)=c(OH-)=10-5.6 mol/L,D错误。
2.(2023·湖南卷)常温下,用浓度为0.0200mol·L-1的标准溶液滴定浓度均为的和的混合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的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约为
B.点a:
C.点b:
D.水的电离程度:
【答案】D
【分析】NaOH溶液和HCl、CH3COOH混酸反应时,先与强酸反应,然后再与弱酸反应,由滴定曲线可知,a点时NaOH溶液和HCl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Cl和水,CH3COOH未发生反应,溶质成分为NaCl和CH3COOH;b点时NaOH溶液反应掉一半的CH3COOH,溶质成分为NaCl、CH3COOH和 CH3COONa;c点时NaOH溶液与CH3COOH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成分为NaCl、CH3COONa;d点时NaOH过量,溶质成分为NaCl、CH3COONa和NaOH,据此解答。
【解析】A.由分析可知,a点时溶质成分为NaCl和CH3COOH,c(CH3COOH)=0.0100mol/L,c(H+)=10-3.38mol/L,==10-4.76,故A正确;
B.a点溶液为等浓度的NaCl和CH3COOH混合溶液,存在物料守恒关系c(Na+)=c(Cl-)=c(CH3COOH)+c(CH3COO-),故B正确;
C.点b溶液中含有NaCl及等浓度的CH3COOH和 CH3COONa,由于pH<7,溶液显酸性,说明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则c(CH3COOH)D.c点溶液中CH3COO-水解促进水的电离,d点碱过量,会抑制水的电离,则水的电离程度c>d,故D错误;
答案选D。
类型02 粒子浓度关系曲线
2.(2024·新课标卷)常温下CH2ClCOOH和CHCl2COOH的两种溶液中,分布系数δ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比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M表示δ(CHCl2COO-)—pH的变化关系
B.若酸的初始浓度为0.10mol·L-1,则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
C.的电离常数
D.时,
【答案】D
【第一步 明确曲线含义】曲线为4种微粒(CH2ClCOOH、CHCl2COOH、CH2ClCOO-、CHCl2COO-)的分布系数δ与pH的变化关系。
【第二步 分析图像】
【第三步 综合判断】
根据,初始,若溶液中溶质只有,则,但a点对应的,说明此时溶液中加入了酸性更强的酸,根据电荷守恒,,B错误。
电离度,,则=,,时,,,D正确。
1.(2024·湖北卷)CO2气氛下,Pb(ClO4)2溶液中含铅物种的分布如图。纵坐标()为组分中铅占总铅的质量分数。已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时,溶液中
B.时,
C.时,
D.时,溶液中加入少量,会溶解
【答案】C
【第一步 确定变量】纵坐标()为组分中铅占总铅的质量分数,横坐标为pH。
【第二步 分析图像】
由图可知,pH=6.5时δ(Pb2+)>50%,即c(Pb2+)>1×10-5mol/L,则c()≤=mol/L=10-7.1mol/L由图可知,δ(Pb2+)=δ(PbCO3)时,溶液中还存在Pb(OH)+,根据c0(Pb2+)=2.0×10-5mol/L和Pb守恒,溶液中c(Pb2+)<1.0×10-5mol/L,B正确。
【第三步 综合判断】
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2c(Pb2+)+c[Pb(OH)+]+c(H+)=2c()+c()+c()+2c[]+c(OH-),pH=7时溶液中c(H+)=c(OH-),则2c(Pb2+)+c[Pb(OH)+]=2c()+c()+c()+2c[],C项错误。
NaHCO3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常数为==10-7.6>Ka2(H2CO3),NaHCO3溶液呈碱性,加入少量NaHCO3固体,溶液pH增大,PbCO3转化成而溶解,D正确。
2.(2024·浙江6月卷)室温下,水溶液中各含硫微粒物质的量分数随变化关系如下图[例如]。已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度:大于
B.以酚酞为指示剂(变色的范围8.2~10.0),用标准溶液可滴定水溶液的浓度
C.忽略的第二步水解,的溶液中水解率约为
D.的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溶液,反应初始生成的沉淀是
【答案】C
【解析】在H2S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2SH++HS-、HS-H++S2-,随着pH的增大,H2S的物质的量分数逐渐减小,HS-的物质的量分数先增大后减小,S2-的物质的量分数逐渐增大,图中线①、②、③依次代表H2S、HS-、S2-的物质的量分数随pH的变化,由①和②交点的pH=7可知Ka1(H2S)=1×10-7,由②和③交点的pH=13.0可知Ka2(H2S)=1×10-13。A.FeS的溶解平衡为FeS(s)Fe2+(aq)+S2-(aq),饱和FeS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0-9mol/L,Fe(OH)2的溶解平衡为Fe(OH)2Fe2+(aq)+2OH-(aq),饱和Fe(OH)2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0-6mol/L>×10-9mol/L,故溶解度:FeS小于Fe(OH)2,A项错误;
B.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2~10,若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H2S水溶液,由图可知当酚酞发生明显颜色变化时,反应没有完全,即不能用酚酞作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B项错误;
C.Na2S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S2-+H2OHS-+OH-、HS-+H2OH2S+OH-(忽略第二步水解),第一步水解平衡常数Kh(S2-)=====0.1,设水解的S2-的浓度为x mol/L,则=0.1,解得x≈0.062,S2-的水解率约为×100%=62%,C项正确;
D.0.01mol/L FeCl2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2mol/L Na2S溶液,瞬间得到0.005mol/L FeCl2和0.1mol/L Na2S的混合液,结合C项,瞬时c(Fe2+)c(S2-)=0.005mol/L×(0.1mol/L-0.062mol/L)=1.9×10-4>Ksp(FeS),c(Fe2+)c2(OH-)=0.005mol/L×(0.062mol/L)2=1.922×10-5>Ksp[Fe(OH)2],故反应初始生成的沉淀是FeS和Fe(OH)2,D项错误;
答案选C。
类型03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
3.(2024·黑吉辽卷)下,、和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下图所示。某实验小组以为指示剂,用标准溶液分别滴定含水样、含水样。
已知:①为砖红色沉淀;
②相同条件下溶解度大于;
③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②为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B.反应的平衡常数
C.滴定时,理论上混合液中指示剂浓度不宜超过
D.滴定达终点时,溶液中
【答案】D
【第一步 确定变量】该图像为3种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对数曲线。
【第二步 分析图像】
【第三步 综合判断】
反应的平衡常数,B正确。
当Cl-恰好滴定完全时,,即,因此,指示剂的浓度不宜超过10-2mol/L,C正确。、当Br-到达滴定终点时,,即,,D错误。
1.(2024·全国甲卷)将配制成悬浊液,向其中滴加的溶液。(M代表、或)随加入溶液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交点a处:
B.
C.时,不变
D.
【答案】D
【第一步 明确曲线含义】(M代表、或)随加入溶液体积(V)的变化关系。
【第二步 分析图像】
向1.0mL含0.10molAg2CrO4的悬浊液中滴加0.10mol·L-1的NaCl溶液,发生反应:Ag2CrO4(s)+2Cl-(aq)2AgCl(s)+CrO42-(aq),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NaCl溶液的体积为v(NaCl)=。
2mL之后再加NaCl溶液,c(Cl-)增大,据,Ksp(AgCl)=c(Ag+)c(Cl-)可知,c(Ag+)会随着c(Cl-)增大而减小,所以2mL后降低的曲线,即最下方的虚线代表Ag+,升高的曲线,即中间虚线代表Cl-,则剩余最上方的实线为CrO42-曲线。
【第三步 综合判断】
2mL时与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a点时溶质为NaCl和Na2CrO4,电荷守恒:c(Na+)+c(Ag+)+c(H+)=2c(CrO42-)+c(Cl-)+c(OH-),此时c(H+)、c(OH-)、c(Ag+)可忽略不计,a点为Cl-和曲线的交点,即c(CrO42-)=c(Cl-),则溶液中c(Na+)≈3c(Cl-),A错误。
当V(NaCl)=1.0mL时,有一半的Ag2CrO4转化为AgCl,Ag2CrO4与AgCl共存,均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取图中横坐标为1.0mL的点,得Ksp(AgCl)= c(Ag+)c(Cl-)=10-5.18×10-4.57=10-9.75,Ksp(Ag2CrO4)= c2(Ag+)c(CrO42-)=(10-5.18)2×10-1.60=10-11.96,则==102.21,B错误。
V<2.0mL时,Ag+未沉淀完全,体系中Ag2CrO4和AgCl共存,则=为定值,即为定值,由图可知,在V≤2.0mL时c(Ag+)并不是定值,则的值也不是定值,即在变化,C错误。
V>2.0mL时AgCl处于饱和状态,V(NaCl)=2.4mL时,图像显示c(Cl-)=10-1.93mol/L,则c(Ag+)===10-7.82mol/L,故y1=-7.82,此时Ag2CrO4全部转化为AgCl,n()守恒,等于起始时n(Ag2CrO4),则c(CrO)===mol/L,则y2=lg c(CrO)=lg=-lg34,D正确。
2.(2024·山东卷)常温下水溶液体系中存在反应:,平衡常数为K。已初始浓度,所有含碳物种的摩尔分数与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线Ⅱ表示的变化情况
B.的电离平衡常数
C.时,
D.时,
【答案】C
【分析】在溶液中存在平衡:CH3COOHCH3COO-+H+(①)、Ag++CH3COO-CH3COOAg(aq)(②),Ag+的水解平衡Ag++H2OAgOH+H+(③),随着pH的增大,c(H+)减小,平衡①③正向移动,c(CH3COOH)、c(Ag+)减小,pH较小时(约小于7.8)CH3COO-浓度增大的影响大于Ag+浓度减小的影响,CH3COOAg浓度增大,pH较大时(约大于7.8)CH3COO-浓度增大的影响小于Ag+浓度减小的影响,CH3COOAg浓度减小,故线Ⅰ表示CH3COOH的摩尔分数随pH变化的关系,线Ⅱ表示CH3COO-的摩尔分数随pH变化的关系,线Ⅲ表示CH3COOAg随pH变化的关系。
【解析】A.根据分析,线Ⅱ表示CH3COO-的变化情况,A项错误;
B.由图可知,当c(CH3COOH)=c(CH3COO-)相等时(即线Ⅰ和线Ⅱ的交点),溶液的pH=m,则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Ka==10-m,B项错误;
C.pH=n时=10-m,c(CH3COO-)==10n-mc(CH3COOH),Ag++CH3COO-CH3COOAg(aq)的K=,c(Ag+)=,由图可知pH=n时,c(CH3COOH)=c(CH3COOAg),代入整理得c(Ag+)=mol/L,C项正确;
D.根据物料守恒,pH=10时溶液中c(Ag+)+c(CH3COOAg)+c(AgOH)=0.08mol/L,D项错误;
答案选C。
1.(2023·河北省高三模拟)常温下,向10mL0.1mol·L-1的草酸(H2C2O4)溶液中逐滴滴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至过量,用甲基橙(变色范围的pH值为3.1~4.4)作指示剂,并用pH计测定滴定过程的溶液pH值变化,其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滴入10mL标准NaOH溶液时,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橙色
B.图中①点所示溶液中:c(H2C2O4)+c(H+)=c(OH-)+c(C2O42-)
C.在①②之间的任意一点,均存在:c(Na+)>c(HC2O4-)>c(C2O42-)>c(H2C2O4)
D.图中②点所示的溶液中:2c(Na+)=c(HC2O4-)+c(C2O42-)+c(H2C2O4)
【答案】B
【分析】
【解析】A项,甲基橙变色范围的pH值为3.1~4.4,滴入10mL标准NaOH溶液时,溶液pH为4.7,颜色由红色变为黄色,A错误;B项,图中①点为第一滴定点,得到溶质为NaHC2O4,由质子守恒可知,所示溶液中:c(H2C2O4)+c(H+)=c(OH-)+c(C2O42-),B正确;C项,在①②之间的任意一点,得到溶质为NaHC2O4、Na2C2O4,如果溶质以Na2C2O4为主,则c(HC2O4-)2.(2024·湖北宜荆荆第四次适应性考试)室温,向amol/L的H2C2O4溶液中滴加等浓度的KOH溶液,测得pc(H2C2O4)、pc()、pc()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pc(H2C2O4)=-lgc(H2C2O4),其它类似。
A.曲线③表示pc()随pH的变化
B.KHC2O4溶液中c(H2C2O4)>c()
C.b点对应溶液的pH约为5.07
D.过程中c(H2C2O4)+c()+c()=amol/L
【答案】A
【分析】根据;,pH逐渐变大时,pc先减小后增大的是pc();pH越大,c(H+)越小,则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程度越大,pc增大的曲线是pc(),pc减小的曲线是pc(),即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pc()、pc()、pc();pH=1.25时,c()=c(),可求得,同理,pH=3.82时,c()=c(),可求得Ka2=10-3.82,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A.由分析得,曲线③表示pc()随pH的变化,故A正确;
B.的电离常数K=10-3.82,水解常数,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因此c()>c(H2C2O4),故B错误;
C.由图可知,b点横坐标在2和3之间,故C错误;
D.过程中溶液混合体积增大,c(H2C2O4)+c()+c() < a mol/L,故D错误;
故选A。
3.(2024·辽宁沈阳第二中模拟)常温下向的混合液中滴加溶液,混合液中与的关系如图所示,或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已知:①;
②;
③,且。
A.直线a代表与的关系
B.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
C.不易发生
D.向含相同浓度的和的溶液中滴加溶液,先生成
【答案】C
【分析】x1=K1·c4(CN-),同理x2= K2·c6(CN-),x3= K3·c6(CN-),根据斜率以及K3>K2,推出直线a代表lg与lgc(CN-)的关系,直线b代表lg与lgc(CN-)的关系,直线c代表lg与lgc(CN-)的关系,据此分析;
【解析】A.根据上述分析,直线a代表lg与lgc(CN-)的关系,A错误;
B.直线c代表lg与lgc(CN-)的关系,将p点坐标代入x1=K1·c4(CN-),推出K1==1031.3,数量级为,B错误;
C.反应平衡常数K=,平衡常数较小,C正确;
D.因为K3>K2,因此向含相同浓度的Fe2+、Fe3+的溶液中滴加KCN溶液,先生成[Fe(CN)6]3-,D错误;
选C。
4.(2024·北京海淀一模)向10mLHCOOH-NH4Cl混合溶液(浓度均为0.1mol·L 1)中滴加0.1mol·L 1NaOH溶液,并监测溶液pH变化,实验数据如图。由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A.HCOOH电离方程式为HCOOH=H++HCOO
B.由a点数据可推出电离能力:HCOOH>NH3·H2O
C.b点溶液中的OH 主要来自HCOO 水解
D.0.05mol·L 1氨水的pH<10.89
【答案】B
【解析】A.10mLHCOOH-NH4Cl混合溶液(浓度均为0.1mol·L 1)pH大于2,说明HCOOH是弱酸,则HCOOH电离方程式为HCOOHH++HCOO ,故A错误;
B.a点HCOOH全部反应完,溶质为HCOONa、NH4Cl且两者浓度相等,溶液显酸性,则铵根水解占主要,根据越弱越水解,则氨水的电离程度小,因此由a点数据可推出电离能力:HCOOH>NH3·H2O,故B正确;
C.b点溶质溶质为HCOONa、NH4Cl、NH3·H2O 、NaCl,且NH3·H2O 物质的量浓度大于NH4Cl物质的量浓度,则b点溶液中的OH 主要来自NH3·H2O电离和HCOO-的水解,故C错误;
D.c点溶质溶质为HCOONa、NH3·H2O、NaCl ,且NH3·H2O 物质的量浓度为0.033mol·L 1,此时混合溶液的pH=10.89,由于存在HCOONa和氨水浓度两个变量,无法确定0.05mol·L 1氨水的pH<10.89,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5.(2024·北京东城一模)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甘氨酸溶液与盐酸混合,发生反应:,取上述溶液(含0.04mol ),滴加NaOH溶液,pH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注:b点溶液中甘氨酸以的形式存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解离出的能力:
B.b点溶液pH<7,推测中解离出的程度大于-COO-水解的程度
C.c点溶液中存在:c()
D.由d点可知:的
【答案】C
【分析】甘氨酸溶液与盐酸混合,发生反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依次发生、。
【解析】A.甘氨酸溶液与盐酸混合,发生反应:,生成物为,再向其中加氢氧化钠溶液,继续反应,b点溶液中甘氨酸以的形式存在,即-COOH更容易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解离出H+的能力:,故A正确;
B.b点溶液中甘氨酸以的形式存在,-COO-水解使溶液有呈碱性的趋势、电离使溶液有呈酸性的趋势,b点溶液pH<7,所以中解离出的程度大于-COO-水解的程度,故B正确;
C.c点n(NaOH)>0.04mol,而溶液中n(Cl-)=0.04mol,所以n(NaOH)>n(Cl-),即c(NaOH)>c(Cl-),甘氨酸溶液与盐酸混合,发生反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b点溶液中甘氨酸以的形式存在,此时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再加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所以c点溶液中应是存在:,故C错误;
D.b点0.04molNaOH与0.04mol反应,生成0.04mol ,再加的0.02molNaOH与0.02mol反应,生成0.02mol,即d点溶液中与的物质的量相等,又pH=9.6,即c(H+)=10-9.6mol/L,所以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6.(2024·河北保定一模)25℃时,用0.2mol L-1的盐酸分别滴定20mL0.2mol L-1的氨水和MOH碱溶液(碱性:NH3 H2O大于MOH),溶液的pOH[pOH=-lgc(OH-)]与lg或lg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I对应的是滴定NH3 H2O的曲线
B.a点对应的溶液pH=11
C.b、e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e
D.b、e点溶液中的c(Cl-)大小:b<e
【答案】C
【分析】根据碱的电离平衡常数可知,以NH3·H2O为例,当时,Kb=c(OH-),故I对应的KbⅠ=1×10-4.74,Ⅱ对应的KbⅡ=1×10-6。据题意碱性:NH3 H2O大于MOH),则I对应NH3 H2O,Ⅱ对应MOH,据此分析。
【解析】A.据分析可知,曲线I对应的是滴定NH3 H2O的曲线,A正确;
B.由于曲线I对应的是滴定NH3 H2O的曲线, Kb1==1×10-4.74,a点时lg=-1.74,则=1×10-1.74,带入Kb1可知,此时c(OH)=1×10-3mol/L,25℃时,=1×10-11,故pH=11,B正确;
C.b、e点时溶液均成碱性,说明尚未完全反应,对水的电离均为抑制作用,b点的碱性更强,对水的电离的抑制作用更大,所以中水的电离程度:b<e,C错误;
D.b、e点溶液中的弱碱阳离子和弱碱分子浓度相同,假设滴入一半物质的量的盐酸,若不考虑电离和水解因素,则NH3·H2O、NH、MOH、M+的浓度均相同,但由于越弱越水解,所以对应的碱越强,需要加入的盐酸的量越少,故b、e点溶液中的c(Cl-)大小:b<e,D正确;
答案选C。
7.(2024·广东湛江第二十一中学模拟)常温下,用盐酸滴定弱碱溶液,溶液中、分布系数随滴加盐酸体积盐酸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比如的分布系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代表,曲线②代表
B.的电离平衡常数是
C.水溶液中:
D.水溶液加水稀释,降低
【答案】B
【分析】常温下,用0.1mol/L盐酸滴定25.00mL 0.1mol/L弱碱MOH溶液时,溶液中MOH的浓度减小,M+浓度增大、溶液pH增大,则曲线①代表δ(M+)、曲线②代表pH的变化。
【解析】A.由分析可知,曲线①代表δ(M+),故A错误;
B.由图可知,a点时溶液中MOH与M+浓度相等,溶液pH为9.55,则MOH的电离平衡常数为= c(OH-)=,故B正确;
C.MCl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关系,故C错误;
D.MCl是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加水稀释时,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pH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8.(2024·河北邢台一模)常温下,将溶液滴入三元酸溶液中,混合溶液中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表示随的变化关系
B.当时,混合溶液中
C.常温下,溶液中:
D.当时,
【答案】B
【解析】当,,同理,当,,当,,即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对应的氢离子浓度表示电离常数,又,故曲线I表示随的变化关系,曲线II表示随的变化关系,曲线III表示随的变化关系。
A.曲线表示随的变化关系,故A错误;
B.,当时,混合溶液中,故B正确;
C.由曲线II上的点(10,-2.8),可知,,同理,,的电离常数为,的水解常数为,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故常温下,溶液中:,故C错误;
D.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当时,,故,则,故D错误;
故选B。
9.(2024·江西吉安一中一模)25℃时,用0.1溶液滴定同浓度的溶液,被滴定分数与值、微粒分布分数,X表示、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溶液滴定0.1溶液可以用酚酞作指示剂
B.25℃时,第二步电离平衡常数
C.c点溶液中:
D.a、b、c、d四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答案】A
【解析】A.根据图示,KHA溶液呈酸性,K2A溶液的pH≈10,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10,所以用溶液滴定0.1溶液可以用酚酞作指示剂,故A正确;
B.根据图示,c()=c()时,pH=7,25℃时,第二步电离平衡常数,故B错误;
C.c点溶液中,c()=c(),pH=7,c(H+)=c(OH-),根据电荷守恒,,故C错误;
D.随滴入KOH的体积增大,H2A减少、K2A最多,H2A抑制水电离,K2A水解促进水电离,所以a、b、c、d四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故D错误;
选A。
10.(2024·福建泉州第五中学适应性检测)常温下,在封闭仪器中装有溶液,现向其中缓慢注入溶液,随着溶液注入体积增加,溶液的变化如下图所示(的电离平衡常数为),关于上述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B段主要发生的反应为
B.BC段值降低主要是因为生成强酸
C.水电离程度
D.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亚硫酸氢钠溶液体积为10mL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2NaClO+NaHSO3= NaCl+HClO+Na2SO4,反应得到等浓度的氯化钠、次氯酸和硫酸钠混合溶液;亚硫酸氢钠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HClO+NaHSO3=NaCl+H2SO4,反应得到氯化钠、硫酸钠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亚硫酸氢钠溶液体积为40mL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H2SO4+2NaHSO3=Na2SO4+2H2SO3,反应得到氯化钠、硫酸钠和亚硫酸的混合溶液。
【解析】A.由分析可知,AB段主要发生的反应为2NaClO+NaHSO3= NaCl+HClO+Na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BC段主要发生的反应为HClO+NaHSO3=NaCl+H2SO4,则溶液pH值降低主要是因为生成了完全电离的硫酸,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A点为次氯酸钠溶液,次氯酸根离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B点为等浓度的氯化钠、次氯酸和硫酸钠混合溶液,次氯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氢离子抑制水的电离,C点为氯化钠、硫酸钠和硫酸的混合溶液,硫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氢离子抑制水的电离,D点为氯化钠、硫酸钠和亚硫酸的混合溶液,亚硫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氢离子抑制水的电离,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抑制水的电离程度越大,则水电离程度大小顺序为A>B>D>C,故C正确;
D.由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可知,次氯酸钠溶液与亚硫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与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溶液pH为7时,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大于硫酸根离子浓度,故D错误;
故选D。
11.(2024·湖北武汉汉阳部分学校一模)常温下,已知溶液中含磷物质的浓度之和为,溶液中各含磷物质的lgc与pO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②表示随pOH的变化
B.pH=7.22的溶液中:
C.b点时:
D.溶液中:
【答案】C
【分析】溶液中pOH越小,溶液碱性越强,磷酸溶液中的浓度越大,因此图中曲线①②③④分别表示、、、随pOH的变化。
【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曲线②表示随pOH的变化,故A项正确;
B.c点时,pH=2.02,,则的第一级电离平衡常数;b点时,pH=4.62,,则,因此,当溶液中时,,即pH=7.22,故B项正确;
C.溶液中含磷物质的浓度之和为,即,因此;由图可知,b点时,故,则,故C项错误;
D.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因此溶液显酸性,其溶液中,故D项正确。
答案选C。
12.(2024·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学校一诊)在20℃时,用溶液滴定溶液,加入的溶液体积与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时溶液中无沉淀,之后出现白色浑浊且逐渐增多,当滴加的溶液体积为25.00mL时,溶液的pH稳定在7.20左右,整个滴定过程中未见气泡产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已知:,,。
A.a点的混合溶液,
B.a→b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不断增大
C.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D.b点的混合溶液,的数量级为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a点之前,和未发生反应,随的加入浓度增大,水解增强,溶液pH逐渐增大;过程中,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且无气体生成,说明发生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A.a点时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a点溶液显碱性,所以c(OH-)>c(H+),则可得到,A错误;
B.a点溶液中溶质有NaHCO3和CaCl2,水的电离被促进,b点溶液中溶质有NaCl 和H2CO3,水的电离被抑制,对比之下发现,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不断减小,B错误;
C.根据题干中信息,有白色浑浊生成且全程无气体生成,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l2+2NaHCO3=2NaCl+CaCO3↓+H2CO3,C错误;
D.b点的混合溶液中,Ka2(H2CO3)=,则=,代入题中给出的数据=,即的数量级为,D正确;
故选D。
13.(2024·重庆第八中学一模)常温下,分别在溶液中滴加溶液,溶液中[代表]与关系如图所示。已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表示与的关系 B.常温下,的数量级为
C.点存在 D.常温下,难溶于
【答案】D
【分析】L1随着pH的增大而减小,即代表,L2、L3均随pH的增大而增大,且pH相同时,L2更大,由于,即L2为,L3为Mn2+。
【解析】A.由分析得,表示与的关系,故A正确;
B.由b点坐标可得:,数量级为,故B正确;
C.a点纵坐标为0,即,存在电荷守恒:,,即,,,故C正确;
D.方程式:,,即,可知常温下溶于,故D错误;
故选D。
14.(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适应性考试)和HB分别为二元酸和一元酸,不发生水解,MHA可溶。常温条件下,现有含的饱和溶液,和含MB(s)的MB饱和溶液。两份溶液中随pH的变化关系,以及含A微粒的分布系数随pH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HB的电离方程式为
B.
C.pH=3时,饱和溶液中,
D.反应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
【答案】C
【分析】含A微粒的分布系数曲线只有一个交点,说明完全电离,含A微粒只有HA-和A2-,二者浓度相等时,pH=3,则HA-电离常数,则饱和溶液中随pH发生变化,即下方的曲线代表饱和溶液中,上方曲线代表MB饱和溶液中,因为不随pH发生变化,则HB为强酸,完全电离。
【解析】A.根据分析知,HB为强酸,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A正确;
B.根据图像,pH=10时,饱和溶液中,=2,则,,MB饱和溶液中,=5,则,,B正确;
C.饱和溶液中电荷守恒:,pH=3时,,如果不含其他酸溶液,则,但是pH=3时,饱和溶液中还含有酸溶液,即还含有其他酸根离子,C错误;
D.反应平衡常数,D正确;
故选C。
15.(2024·湖南岳阳第一中学6月考前强化训练)某温度下,25 mL含KX和KY的混合溶液,用0.1000 mol·L-1的硝酸银标准溶液对该混合液进行电位滴定(Y-与H+的反应可以忽略),获得电动势(E)和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V)的电位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已知:Ⅰ.Ag+与Y-反应过程为:①Ag++2Y- = [AgY2]- 、②[AgY2]- +Ag+ = 2AgY↓
Ⅱ.该温度下,Ksp(AgY)=2 ×10-16,Ksp(AgX)=2 ×10-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C段发生反应:Ag++X- = AgX↓
B.原混合溶液中c(KX)=0.02000 mol·L-1
C.若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K1,反应②的平衡常数为K2,则=Ksp2 (AgY)
D.AgX(s)+Y-(aq) AgY(s)+X-(aq)的平衡常数为106
【答案】B
【分析】Ksp(AgY)<Ksp(AgX),可知含KX和KY的混合溶液滴加硝酸银,KY先与硝酸银反应;0A段发生反应Ag++2Y- = [AgY2]-、AB段发生反应[AgY2]- +Ag+ = 2AgY↓,BC段发生反应Ag++X-= AgX↓。
【解析】A.Ksp(AgY)<Ksp(AgX),KY先与硝酸银反应,BC段发生反应:Ag++X-= AgX↓,A正确;
B.BC段发生反应 Ag++X-= AgX↓,KX和硝酸银完全反应消耗V(AgNO3)=(12.50-5.00)mL=7.50mL,则原溶液中n(X-)= 0.1000 mol·L-1×7.50×10-3L=7.5×10-4mol,c(KX )= 7.5×10-4mol ÷0.025L=0.03000 mol·L-1,B错误;
C.①的平衡常数为K1=,反应②的平衡常数为K2=,K1×K2=,Ksp(AgY)=c(Ag+)×c(Y-)=,则=Ksp2 (AgY),C正确;
D.AgX(s)+Y-(aq) AgY(s)+X-(aq)的平衡常数为===106,D正确;
故答案为:B。
16.(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考模拟)室温下,向溶液、溶液、溶液中分别滴加溶液,测得溶液[,X代表、、]随溶液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的酸性比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代表,代表
B.的数量级为
C.相同浓度的、混合溶液的
D.的
【答案】B
【分析】横坐标pH增大,c(H+)浓度减小,纵坐标,则X越大,pX越小,因此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减小,增大;向溶液、溶液中滴加溶液,,增大,减小。
【解析】A.向溶液、溶液、溶液中分别滴加溶液,当增大时,减小,增大,则代表; ,,且的酸性比强,则相同时,﹤,所以HF的越小,代表,代表,A错误;
B.从中的N点(3,1.89)可知,=3时,=1.89,即 ,所以,B正确;
C.从中的P点(2,1.45)可知,=2时,=1.45,即 ,所以,则F-的水解常数,HF的电离程度大于F-的水解程度,pH﹤7 ,C错误;
D.,则,D错误;
答案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模板04 电解质溶液图像分析
第一步:仔细审题 阅读题目获取对解题有价值的信息,排除无效信息,并作标记。
第二步:明确曲线含义 明确横、纵轴代表的物理量,明确曲线的含义。
第三步:分析图像 分析不同类型的图像选择不同的特殊点,计算平衡常数、比较微粒浓度大小关系等。 ①pH-V图像:起点、半反应点、中心点、反应终点、过量点。 ②分布系数图像:曲线交点、最高点。 ③对数图像:对数值为0的点、曲线交点、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标有具体坐标的点、曲线上方的点、曲线下方的点等。
第四步:综合判断 结合“三大守恒”(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反应原理及题干信息等进行分析判断。
技法01 酸碱滴定图像
1.强酸与强碱滴定过程中pH曲线(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盐酸为例)
2.滴定曲线特点
氢氧化钠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醋酸的滴定曲线 盐酸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氨水的滴定曲线
曲线起点不同:强碱滴定强酸、弱酸的曲线,强酸起点低;强酸滴定强碱、弱碱的曲线,强碱起点高
突跃点变化范围不同:强碱与强酸反应(强酸与强碱反应)的突跃点变化范围大于强碱与弱酸反应(强酸与弱碱反应)
室温下pH=7不一定是终点:强碱与强酸反应时,终点是pH=7;强碱与弱酸(强酸与弱碱)反应时,终点不是pH=7(强碱与弱酸反应终点是pH>7,强酸与弱碱反应终点是pH<7)
技法02 电离/水解平衡图像
1.分布系数图象,简称分布曲线,是指以pH为横坐标,分布系数即组分的平衡浓度占总浓度的分数为纵坐标,分布系数与溶液pH之间的关系曲线。
一元弱酸(以CH3COOH为例) 二元酸(以草酸为例) 三元酸(以H3PO4为例)
δ0为CH3COOH,δ1为CH3COO- δ0为H2C2O4、δ1为HC2O4-、δ2为C2O42- δ0为H3PO4、δ1为H2PO4-、δ2为HPO42-、δ3为PO43-
随着pH增大,溶质分子浓度不断减小,离子浓度逐渐增大,酸根离子增多。根据分布系数可以书写一定pH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同一pH条件下可以存在多种溶质微粒。根据在一定pH时的分布系数和酸的浓度,就可以计算出各成分在该pH时的平衡浓度
2.对数图像。将溶液中某一微粒的浓度[如c(A)]或某些微粒浓度的比值[如c(A)/c(B)]取常用对数,即lg c(A)或lg[c(A)/c(B)],与溶液中的pH或溶液的体积等关系作出的图像称为对数图像。常考对数图像的类型如下:
图像种类 具体类型 含义 变化规律
对数图像 lg 生成物与反应物离子浓度比的常用对数 lg越大,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程度越大
lg 稀释后与稀释前体积比的常用对数 lg越大,稀释程度越大
AG=lg 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比的常用对数 AG越大,酸性越强,中性时,=1,AG=0
负对数图像  pH=-lg c(H+) 氢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负值 pH越大,c(H+)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
pC=-lgc(C) C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负值 pC越大,c(C)越小
对数图像的解题策略
(1)先确定图像的类型是对数图像还是负对数图像。
(2)再弄清楚图像中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是浓度对数还是比值对数。
(3)抓住图像中特殊点:如pH=7、lg x=0,交叉点。
(4)理清图像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含义,根据含义判断线上、线下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5)将图像中数据或曲线的变化与所学知识对接,作出选项的正误判断。
技法03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
1.双曲线型
(1)阳离子~阴离子单曲线图: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
以“BaSO4(s)Ba2+(aq)+SO(aq)”为例
图像展示
曲线可知 信息 ①曲线上任意一点(a点、c点)都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此时Qc=Ksp。在温度不变时,无论改变哪种离子的浓度,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只能在曲线上变化,不会出现在曲线以外 ②曲线上方区域的点(b点)均为过饱和溶液,此时Qc>Ksp,表示有沉淀生成 ③曲线下方区域的点(d点)均为不饱和溶液,此时Qc<Ksp,表示无沉淀生成 ④计算Ksp:由c点可以计算出Ksp
点的变化 a→c 曲线上变化,增大c(SO)
b→c 加入1×10-5 mol·L-1 Na2SO4溶液(加水不可以)
d→c 加入BaCl2固体(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
c→a 曲线上变化,增大c(Ba2+)
溶液蒸发时,离子浓度的变化 原溶液不饱和时,离子浓度都增大;原溶液饱和时,离子浓度都不变
溶度积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与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无关,在同一曲线上的点,溶度积常数相同
(2)阴阳离子浓度~温度双曲线图: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两条曲线为不同温度
BaSO4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每条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 T1曲线:a、b点都表示饱和溶液,c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T2曲线:a、b点都表示不饱和溶液,c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②计算Ksp:由a或b点可以计算出T1温度下的Ksp ③比较T1和T2大小:因沉淀溶解平衡大部分为吸热,可知:T12.对数曲线
(1)正对数[lgc(M+)~lg c(R-)]曲线: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正对数
CuS、ZnS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每条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 ZnS曲线:a点表示饱和溶液,c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CuS曲线:b点表示饱和溶液,c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②计算Ksp:由曲线上面给定数据可以计算CuS、ZnS的Ksp ③比较Ksp大小:Ksp(ZnS)>Ksp(CuS)
(2)负对数[-lgc(M+)~-lg c(R-)]曲线: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的负对数
图像展示
函数关系 函数关系:随着CO浓度增大,Ca2+浓度减小
曲线可知信息 ①横坐标数值越大,CO)越小;纵坐标数值越小,c(M)越大 ②直线上各点的意义:直线上的任何一点为饱和溶液;直线上方的点为不饱和溶液;直线下方的点为过饱和溶液,有沉淀生成 如:c点,相对于MgCO3来说,处于直线上方,为不饱和溶液;相对于CaCO3来说,处于直线下方,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CaCO3沉淀生成 ③计算Ksp:由曲线上面给定数据可以计算出相应的Ksp ④比较Ksp大小:Ksp(MgCO3)>Ksp(CaCO3)>Ksp(MnCO3)
3.pM——浓度图:纵坐标为阳离子的负对数,横坐标为滴加阴离子的溶液的体积
向 10mL 0.2 mol/L CuCl2 溶液中滴加 0.2 mol/L 的 Na2S 溶液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曲线上任一点(a、b、c点)都表示饱和溶液 ②计算Ksp:由b点恰好完全反应可知的c(Cu2+)=10-17.7,进而求出Ksp=10-17.7×10-17.7=10-35.4 ③比较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大小
技法04 典型图像的特殊点
1.中和滴定过程中的pH—V图像
以常温下,用一元强碱MaOH溶液滴定 c mol·L-1 一元弱酸HA溶液为例。
2.分布系数图像
以NaOH溶液滴定三元弱酸H3A为例。
随着碱的加入,溶液pH增大,发生H3A—→H2A-—→HA2-—→A3-的转化,据此判断δ0、δ1、δ2、δ3、分别H3A、H2A-、δ2为HA2-、δ3为A3-随pH变化的曲线。
3.酸碱滴定对数图像
以NaOH溶液滴定二元弱酸H2A为例。
4.沉淀溶解平衡对数图像
以NCO3、M(OH)2的沉淀溶解平衡为例。
技法05 溶液中微粒的浓度关系
1.大小关系
(1)电离平衡
①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微弱的,电离产生的微粒都非常少,同时还要考虑水的电离,如氨水中:NH3·H2O、NH、OH-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NH3·H2O)>c(OH-)>c(NH)。
②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其主要是第一级电离(第一级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二级电离)。如在H2S溶液中:H2S、HS-、S2-、H+的浓度大小关系是c(H2S)>c(H+)>c(HS-)>c(S2-)。
(2)水解平衡
5水解过程是微弱的。如NH4Cl溶液中:NH、Cl-、NH3·H2O、H+的浓度大小关系是c(Cl-)>c(NH)>c(H+)>c(NH3·H2O)。
②多元弱酸酸根离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其主要是第一步水解,如在Na2CO3溶液中:CO、HCO、H2CO3的浓度大小关系应是c(CO)>c(HCO)>c(H2CO3)。
2.守恒关系
(1)电荷守恒
电解质溶液必须保持电中性,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
(2)元素质量守恒
变化前后某种元素的质量守恒。
①单一元素守恒,如1 mol NH3通入水中形成氨水,就有n(NH3)+n(NH3·H2O)+n(NH)=1 mol,即氮元素质量守恒。
②两元素守恒,如NaHCO3溶液中,c(Na+)=c(H2CO3)+c(HCO)+c(CO),即钠元素与碳元素质量守恒。
(3)质子守恒
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水解等过程的发生,往往存在质子(H+)的转移,转移过程中质子数量保持不变,称为质子守恒。
质子守恒的书写技巧:
①正盐溶液,用水溶液中得失质子相等比较简便。如Na2S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情况图示如下:
由图可得Na2S水溶液中质子守恒式:c(H+)+2c(H2S)+c(HS-)=c(OH-)
②酸式盐溶液及混合缓冲溶液,可以通过元素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推出质子守恒表达式。如NaHCO3溶液中元素质量守恒:c(Na+)=c(HCO)+c(H2CO3)+c(CO)①,
电荷守恒:c(Na+)+c(H+)=c(HCO)+c(OH-)+2c(CO)②,
将①代入②中,整理得质子守恒:c(H+)+c(H2CO3)=c(OH-)+c(CO)
类型01 中和滴定图像
1.(2024·湖南卷)常温下Ka(HCOOH)=1.8×10-4,向20mL0.10mol·L-1NaOH溶液中缓慢滴入相同浓度的HCOOH溶液,混合溶液中某两种离子的浓度随加入HCOOH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的电离程度:MB.M点:2c(OH-)=c(Na+)+c(H+)
C.当V(HCOOH)=10mL时,c(OH-)=c(H+)+2c(HCOOH)+c(HCOO-)
D.N点:c(Na+)>c(HCOO-)>c(OH-)>c(H+)+c(HCOOH)
【答案】D
【第一步 明确曲线含义】
结合起点和终点,向20mL0.10mol·L-1NaOH溶液中滴入相同浓度的HCOOH溶液,发生浓度改变的微粒是OH-和HCOO-,当V(HCOOH)=0mL,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是OH-,可知随着甲酸的加入,OH-被消耗,逐渐下降,即经过M点在下降的曲线表示的是OH-浓度的改变,经过M点、N点的在上升的曲线表示的是HCOO-浓度的改变。
【第二步 分析图像】
【第三步 综合判断】
M点时,V(HCOOH)=10mL,溶液中的溶质为c(HCOOH):c(HCOO-)=1:1,仍剩余有未反应的甲酸,对水的电离是抑制的,N点HCOOH溶液与NaOH溶液恰好反应生成HCOONa,此时仅存在HCOONa的水解,此时水的电离程度最大,故A正确;
B.M点时,V(HCOOH)=10mL,溶液中的溶质为c(HCOOH):c(HCOO-)=1:1,根据电荷守恒有c(HCOO-)+c(OH-)=c(Na+)+c(H+),M点为交点可知c(HCOO-)=c(OH-),联合可得2c(OH-)=c(Na+)+c(H+),故B正确;
当V(HCOOH)=10mL时,溶液中的溶质为c(HCOOH):c(HCOONa)=1:1,根据电荷守恒有c(HCOO-)+c(OH-)=c(Na+)+c(H+),根据物料守恒c(Na+)=2c(HCOO-)+2c(HCOOH),联合可得c(OH-)=c(H+)+2c(HCOOH)+c(HCOO-),故C正确;
N点HCOOH溶液与NaOH溶液恰好反应生成HCOONa,甲酸根发生水解,因此c(Na+)>c(HCOO-)及c(OH-)>c(H+),观察图中N点可知,c(HCOO-)约等于0.05mol·L-1,根据Ka(HCOOH)==1.8×10-4 ,可知c(HCOOH)>c(H+),故D错误。
1.(2023·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联考)已知常温下,向20 mL0.1 mol/LHA溶液中滴入0.1 mol/L的Na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A为一元弱酸,其电离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10-5
B.b点各微粒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是:c(A-)+ 2c(H+)= 2c(OH-)+c(HA)
C.c点存在关系式:c(Na+)= c(A-)+ c(HA )
D.若d点溶液的pH=8.4,则水电离出的c(H+)=10-8.4 mol/L
2.(2023·湖南卷)常温下,用浓度为0.0200mol·L-1的标准溶液滴定浓度均为的和的混合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的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约为
B.点a:
C.点b:
D.水的电离程度:
类型02 粒子浓度关系曲线
2.(2024·新课标卷)常温下CH2ClCOOH和CHCl2COOH的两种溶液中,分布系数δ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比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M表示δ(CHCl2COO-)—pH的变化关系
B.若酸的初始浓度为0.10mol·L-1,则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
C.的电离常数
D.时,
【答案】D
【第一步 明确曲线含义】曲线为4种微粒(CH2ClCOOH、CHCl2COOH、CH2ClCOO-、CHCl2COO-)的分布系数δ与pH的变化关系。
【第二步 分析图像】
【第三步 综合判断】
根据,初始,若溶液中溶质只有,则,但a点对应的,说明此时溶液中加入了酸性更强的酸,根据电荷守恒,,B错误。
电离度,,则=,,时,,,D正确。
1.(2024·湖北卷)CO2气氛下,Pb(ClO4)2溶液中含铅物种的分布如图。纵坐标()为组分中铅占总铅的质量分数。已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时,溶液中
B.时,
C.时,
D.时,溶液中加入少量,会溶解
2.(2024·浙江6月卷)室温下,水溶液中各含硫微粒物质的量分数随变化关系如下图[例如]。已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度:大于
B.以酚酞为指示剂(变色的范围8.2~10.0),用标准溶液可滴定水溶液的浓度
C.忽略的第二步水解,的溶液中水解率约为
D.的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溶液,反应初始生成的沉淀是
类型03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
3.(2024·黑吉辽卷)下,、和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下图所示。某实验小组以为指示剂,用标准溶液分别滴定含水样、含水样。
已知:①为砖红色沉淀;
②相同条件下溶解度大于;
③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②为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B.反应的平衡常数
C.滴定时,理论上混合液中指示剂浓度不宜超过
D.滴定达终点时,溶液中
【答案】D
【第一步 确定变量】该图像为3种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对数曲线。
【第二步 分析图像】
【第三步 综合判断】
反应的平衡常数,B正确。
当Cl-恰好滴定完全时,,即,因此,指示剂的浓度不宜超过10-2mol/L,C正确。、当Br-到达滴定终点时,,即,,D错误。
1.(2024·全国甲卷)将配制成悬浊液,向其中滴加的溶液。(M代表、或)随加入溶液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交点a处:
B.
C.时,不变
D.
2.(2024·山东卷)常温下水溶液体系中存在反应:,平衡常数为K。已初始浓度,所有含碳物种的摩尔分数与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线Ⅱ表示的变化情况
B.的电离平衡常数
C.时,
D.时,
1.(2023·河北省高三模拟)常温下,向10mL0.1mol·L-1的草酸(H2C2O4)溶液中逐滴滴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至过量,用甲基橙(变色范围的pH值为3.1~4.4)作指示剂,并用pH计测定滴定过程的溶液pH值变化,其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滴入10mL标准NaOH溶液时,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橙色
B.图中①点所示溶液中:c(H2C2O4)+c(H+)=c(OH-)+c(C2O42-)
C.在①②之间的任意一点,均存在:c(Na+)>c(HC2O4-)>c(C2O42-)>c(H2C2O4)
D.图中②点所示的溶液中:2c(Na+)=c(HC2O4-)+c(C2O42-)+c(H2C2O4)
2.(2024·湖北宜荆荆第四次适应性考试)室温,向amol/L的H2C2O4溶液中滴加等浓度的KOH溶液,测得pc(H2C2O4)、pc()、pc()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pc(H2C2O4)=-lgc(H2C2O4),其它类似。
A.曲线③表示pc()随pH的变化
B.KHC2O4溶液中c(H2C2O4)>c()
C.b点对应溶液的pH约为5.07
D.过程中c(H2C2O4)+c()+c()=amol/L
3.(2024·辽宁沈阳第二中模拟)常温下向的混合液中滴加溶液,混合液中与的关系如图所示,或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已知:①;
②;
③,且。
A.直线a代表与的关系
B.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
C.不易发生
D.向含相同浓度的和的溶液中滴加溶液,先生成
4.(2024·北京海淀一模)向10mLHCOOH-NH4Cl混合溶液(浓度均为0.1mol·L 1)中滴加0.1mol·L 1NaOH溶液,并监测溶液pH变化,实验数据如图。由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A.HCOOH电离方程式为HCOOH=H++HCOO
B.由a点数据可推出电离能力:HCOOH>NH3·H2O
C.b点溶液中的OH 主要来自HCOO 水解
D.0.05mol·L 1氨水的pH<10.89
5.(2024·北京东城一模)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甘氨酸溶液与盐酸混合,发生反应:,取上述溶液(含0.04mol ),滴加NaOH溶液,pH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注:b点溶液中甘氨酸以的形式存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解离出的能力:
B.b点溶液pH<7,推测中解离出的程度大于-COO-水解的程度
C.c点溶液中存在:c()
D.由d点可知:的
6.(2024·河北保定一模)25℃时,用0.2mol L-1的盐酸分别滴定20mL0.2mol L-1的氨水和MOH碱溶液(碱性:NH3 H2O大于MOH),溶液的pOH[pOH=-lgc(OH-)]与lg或lg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I对应的是滴定NH3 H2O的曲线
B.a点对应的溶液pH=11
C.b、e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e
D.b、e点溶液中的c(Cl-)大小:b<e
7.(2024·广东湛江第二十一中学模拟)常温下,用盐酸滴定弱碱溶液,溶液中、分布系数随滴加盐酸体积盐酸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比如的分布系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代表,曲线②代表
B.的电离平衡常数是
C.水溶液中:
D.水溶液加水稀释,降低
8.(2024·河北邢台一模)常温下,将溶液滴入三元酸溶液中,混合溶液中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表示随的变化关系
B.当时,混合溶液中
C.常温下,溶液中:
D.当时,
9.(2024·江西吉安一中一模)25℃时,用0.1溶液滴定同浓度的溶液,被滴定分数与值、微粒分布分数,X表示、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溶液滴定0.1溶液可以用酚酞作指示剂
B.25℃时,第二步电离平衡常数
C.c点溶液中:
D.a、b、c、d四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10.(2024·福建泉州第五中学适应性检测)常温下,在封闭仪器中装有溶液,现向其中缓慢注入溶液,随着溶液注入体积增加,溶液的变化如下图所示(的电离平衡常数为),关于上述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B段主要发生的反应为
B.BC段值降低主要是因为生成强酸
C.水电离程度
D.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
11.(2024·湖北武汉汉阳部分学校一模)常温下,已知溶液中含磷物质的浓度之和为,溶液中各含磷物质的lgc与pO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②表示随pOH的变化
B.pH=7.22的溶液中:
C.b点时:
D.溶液中:
12.(2024·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学校一诊)在20℃时,用溶液滴定溶液,加入的溶液体积与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时溶液中无沉淀,之后出现白色浑浊且逐渐增多,当滴加的溶液体积为25.00mL时,溶液的pH稳定在7.20左右,整个滴定过程中未见气泡产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已知:,,。
A.a点的混合溶液,
B.a→b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不断增大
C.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D.b点的混合溶液,的数量级为
13.(2024·重庆第八中学一模)常温下,分别在溶液中滴加溶液,溶液中[代表]与关系如图所示。已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表示与的关系 B.常温下,的数量级为
C.点存在 D.常温下,难溶于
14.(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适应性考试)和HB分别为二元酸和一元酸,不发生水解,MHA可溶。常温条件下,现有含的饱和溶液,和含MB(s)的MB饱和溶液。两份溶液中随pH的变化关系,以及含A微粒的分布系数随pH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HB的电离方程式为
B.
C.pH=3时,饱和溶液中,
D.反应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
15.(2024·湖南岳阳第一中学6月考前强化训练)某温度下,25 mL含KX和KY的混合溶液,用0.1000 mol·L-1的硝酸银标准溶液对该混合液进行电位滴定(Y-与H+的反应可以忽略),获得电动势(E)和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V)的电位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已知:Ⅰ.Ag+与Y-反应过程为:①Ag++2Y- = [AgY2]- 、②[AgY2]- +Ag+ = 2AgY↓
Ⅱ.该温度下,Ksp(AgY)=2 ×10-16,Ksp(AgX)=2 ×10-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C段发生反应:Ag++X- = AgX↓
B.原混合溶液中c(KX)=0.02000 mol·L-1
C.若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K1,反应②的平衡常数为K2,则=Ksp2 (AgY)
D.AgX(s)+Y-(aq) AgY(s)+X-(aq)的平衡常数为106
16.(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考模拟)室温下,向溶液、溶液、溶液中分别滴加溶液,测得溶液[,X代表、、]随溶液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的酸性比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代表,代表
B.的数量级为
C.相同浓度的、混合溶液的
D.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