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
专题8 文学文化常识
一、单选题
1.(2024·赫章)下列中华传统习俗与寓意,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元宵节吃汤圆——平安团圆 B.中秋节吃月饼——年年有余
C.清明节缅怀——纪念先人 D.除夕夜守岁——辞旧迎新
2.(2024·常州)下列诗句与我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2024·固镇县)下列哪一首不是苏轼的诗?( )
A.《赠刘景文》 B.《饮湖上初晴后雨》
C.《江畔独步寻花》 D.《题西林壁》
4.(2024·韶关)下列选项中,李明家人的习俗与寓意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的时候,爸爸在门上倒贴“福”字,对李明说:“这代表福气到了。”
B.重阳节到了,李明全家人去爬山登高,爷爷说:“这有团结上进、庆祝丰收的吉祥寓意。”
C.春节时奶奶做年糕,边做边对李明说:“过年吃年糕,就能万事如意年年高。”
5.(2023·房山) 下面语段中的风俗美食与寓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过年时,年夜饭的餐桌上少不了美味的鱼,人们取其____之意,表达美好期许。有的家庭还会摆上一盘年糕,寓意____。汤圆也是春节期间必备的美食,寓意____。元宝状的饺子是人们的最爱,它象征着____。
A.招财进宝 团团圆圆 年年有余 步步高升
B.团团圆圆 招财进宝 步步高升 年年有余
C.步步高升 年年有余 招财进宝 团团圆圆
D.年年有余 步步高升 团团圆圆 招财进宝
6.(2024·迁西)诗人常把事物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下面的诗句没有这样写的一句是( )
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石灰吟》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7.(2024·宜昌)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采薇》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呐喊》《朝花夕拾》。
C.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常用来比喻学生超过了老师。
8.(2024·垣曲)下面关于辩论时应注意的事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方陈述时,要充分利用时间,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B.对方陈述时,要注意倾听,抓住对方的漏洞。
C.自由辩论时,语速要快,所选事例,必须引用名人名言。
D.自由辩论时,进一步强调我方观点,并针对对方观点进行有效的反驳。
9.(2024·北票)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名著里有鲜明的人物:热爱自由、爱冒险的尼尔斯,勇敢、聪明、积极向上的鲁滨逊……
B.《匆匆》中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C.卜算子、浣溪沙、清平乐都是词牌名。
D.“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写作时如果引用这句话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10.(2024·垣曲)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孟頫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
B.《两小儿辩日》中“孔子不能决也”的原因是孔子不想做判断。
C.“清平乐”“浣溪沙”“卜算子”既是词牌,也是词的题目。
D.小狐仙、刘姥姥、“星期五”分别是《骑鹅旅行记》《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
11.(2024·城厢)阅读时,同学们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作完成后要认真读几遍,不恰当的地方用修改符号仔细修改。
B.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养成勤问勤查的习惯,能学到不少知识。
C.阅读文章时,要多读名著,全文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D.阅读时边读书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把心得写下来,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2.(2024·禹州)下面对习俗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物上雕蝙蝠,寓意金榜题名事业顺
B.重阳节时登高,寓意吉祥如意步步高
C.过年时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D.家中摆放葫芦,寓意健康长寿福禄全
13.(2024·禹州)赵孟頫是____代著名的书法家,____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
A.宋《兰亭集序》 B.元《三门记》
C.唐《多宝塔碑》 D.明《玄秘塔碑》
14.(2024·平顶山)关于书法家赵孟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他的书法作品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
B.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三门记》是其行书代表作之一。
C.他的书法作品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
D.他的书法作品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15.(2024·陆丰)根据以下描述,联系你的阅读知识判断,这本书是( )
这本书又名《石头记》,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被列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16.(2024·陆丰)下列关于“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方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一本外国名著常常会有不同的译者,翻译虽略有不同,但一般不影响我们阅读。
B.大致了解写作背景和名家评价,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和深刻内涵。
C.有些名著读起来不那么通俗易懂,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代替整本书的阅读。
D.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阅读时随时查阅。
17.(2024·乐清)六年来,我们积累了不少读书的好方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读名著时,可以先大致了解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
B.书中人物关系如果比较复杂,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阅读时随时查阅。
C.有些名著的内容比较长,我们只要了解故事梗概就可以了,不需要认真读。
D.遇到特别喜欢的段落,可以在页面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触,也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
18.(2024·驻马店)《鲁滨逊漂流记》是哪位作家所著?( )
A.莎士比亚 B.马克 吐温
C.丹尼尔 笛福 D.查尔斯 狄更斯
19.(2024·泗洪)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和他的男孩》中,五只狗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归属。
B.《情真意切的“示儿书”》是女英雄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信里嘱咐儿子: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C.《毛毛》又名“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时间窃贼是灰先生。
D.高洪波的《嘹亮的歌声》中《豌豆尖》详写在北京吃豌豆尖的情景。
E.《我的老师》作者是梁晓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文章《慈母情深》。
20.(2024·威宁)下列诗句不是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项是( )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1.(2024·沈阳)下列关于习作知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习作过程中,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B.习作时,我们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
C.“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习作时,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D.习作时,我们只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即可,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不用把情感变化写清楚。
22.(2024·沈阳)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书信结尾处的署名和日期要写在右下的位置。
B.与他人交流读书感受时,引用原文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C.编排成长记录册时,所有收集的资料可以直接拿来就用,不需要筛选或修改。
D.《老师领进门》中的田老师寓教于乐,让人佩服。
23.(2024·海安)宁宁以“历险”为主题梳理课外阅读书目,以下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骑鹅旅行记》 B.《汤姆 索亚历险记》
C.《鲁滨逊漂流记》 D.《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4.(2024·袁州)下列节日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A.④③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25.(2024·灵川)下列诗句与我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6.(2024·驻马店)下列人物,不是《汤姆 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中的一项是( )
A.小茨冈 B.波莉姨妈 C.哈克 D.贝琪
27.(2024·海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马诗》《竹石》《墨梅》三首古诗都将事物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B.《匆匆》以问句结尾,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慨叹,余味悠长。
C.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收获时,应侧重于交流自己的想法,不能引用原文。
D.“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中华传统民俗里都蕴含着人情美、文化美。
28.(2024·秦安)武松这一形象出自( )
A.《三国演义》 B.《封神演义》
C.《隋唐演义》 D.《水浒传》
29.(2024·垣曲)下列习俗与其寓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
A.过年的时候在门上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B.过年的时候蒸馒头,寓意来年日子蒸蒸日上。
C.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团圆。
D.重阳节人们佩戴茱萸,避邪求吉。
30.(2024·梁山)关于写文章的梗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描写性的语言把主要情节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可以把一些与主要内容关联不是很大的“枝叶”去除。
C.通读全文,理清内容的框架,把握要点。
31.(2023·江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周易》。
B.《腊八粥》是作家沈从文创作的小说。喝粥的场景写得尤为详细。
C.《爱丽丝漫游奇境》是刘易斯 卡罗尔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是爱丽丝。
D.《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主要表达对张思德同志的沉重哀悼。
32.(2024·平邑)小红对读过的外国文学名著的主题内涵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对善良光明的向往)
B.《汤姆 索亚历险记》(向往自由)
C.《骑鹅旅行记》(勇敢面对困难)
D.《鲁滨逊漂流记》(热爱旅游)
33.(2024·平邑)学校开展了“唱经典古诗,做有志少年”的比赛活动,根据这个活动主题,下列最适合选为参赛内容的一项是( )
A.《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B.《游园不值》《泊船瓜洲》《江上渔者》
C.《马诗》《石灰吟》《竹石》
D.《游子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南春》
34.(2024·谯城)下面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A.《三门记》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行书代表作之一。
B.汤姆 索亚、桑娜都是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笔下的人物。
C.“清平乐”“浣溪沙”“卜算子”既是词牌,也是词的题目。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采薇》就是其中的一首。
35.(2024·蒙阴)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骑的那只大白鹅叫阿卡。
B.《汤姆 索亚历险记》一书中,波莉姨妈眼中的汤姆 索亚是个调皮捣蛋的顽童。
C.《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法国作家丹尼尔 笛福。
D.《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爱丽丝带走的那个孩子最后变成了猫。
36.(2024·蒙阴)下列诗句中都蕴藏着中国的节日文化,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家家乞巧望秋月,穿进红丝几万条。
④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37.(2024·沈阳)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作品内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的贝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同时还有点儿虚荣心。
B.《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以前是一个老实胆小的孩子,后来变得勇敢乐于助人。
C.《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美国小说家丹尼尔 笛福。
D.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语言风格充满了鲜明的“京味儿”。
38.(2024·泰兴)下列对名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滨逊在荒岛上所做的事情失败概率很大,是因为他不善于规划、不重视细节。
B.《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汤姆和贝琪被困山洞中的险恶处境,反映出作者对于冒险行为的批判。
C.汤姆 索亚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的孩子,同时还有点儿虚荣心。
D.对于尼尔斯来说,这场“骑鹅旅行”最大的意义,是对家庭生活的逃避和旅行过程中的同伴互助
39.(2024·滁州)下列人名、地名拼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琅琊山 LANG YASHAN B.女山湖 Nushan Hu
C.欧阳修 Ouyang Xiu D.吴敬梓 Wu JingZi
40.(2024·沈阳)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秘塔碑》——颜真卿 B.《三门记》——赵孟頫
C.《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 D.《颜勤礼碑》——王羲之
41.(2024·泗洪)在小学阶段,我们掌握了很多阅读方法。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阅读时随时查阅。
B.不管长篇作品,还是短篇作品、文言文,我们一般都先阅读梗概,再浏览精彩片段。
C.我碰到不懂的问题会随时向别人请教,或者去读书、查资料,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
D.读文章的时候,要分清文章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42.(2024·泗洪)在“难忘小学生活”单元,班级开展了系列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给自己的成长纪念册取个贴切的名字,如“亲爱的同学”“才艺荟萃”等。
B.书信由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这六个部分组成。
C.即兴发言时要提前打好腹稿,理清表达的意思,语气自然大方,还要注意说话的对象。
D.策划毕业联欢会,要写好策划书,做到主题鲜明,分工职责明确,活动流程清晰。
43.(2024·鄂尔多斯)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三门记》是赵孟頫楷书代表作之一。
B.“藏”字第六笔的笔画名称是竖折。
C.《北京的春节》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的温馨和美好。
D.《鲁滨逊漂流记》是关于主人公冒险的故事,告诉我们小时候一定要去冒险。
44.(2024·驻马店)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班级准备制作一本红色诗歌集子,浩浩同学认为《七律 长征》这首诗歌可以入选。
B.即兴发言由于时间紧迫,需要快速组织语言,所以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C.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
D.“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45.(2023·遂溪)【建筑】许多传统建筑的屋檐上都雕刻了( ),它的寓意是幸福从天而降。
A.喜鹊 B.莲花 C.蝙蝠 D.祥云
46.(2023·遂溪)【书法】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中的“颜筋”是形容( )的书法筋肉丰满,浑厚有力。
A.颜真卿 B.柳公权 C.赵孟頫 D.颜回
47.(2024·普陀) “舌战群儒”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 )
A.赵括 B.项羽 C.诸葛亮 D.关羽
48.(2024·威宁)下列名著的书名、作者等信息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罗贯中——中国——唐代
B.《三国演义》——施耐庵——中国——元末明初
C.《汤姆 索亚历险记》——马克 吐温——英国
D.《骑鹅旅行记》——塞尔玛 拉格洛芙——瑞典
49.(2024·平昌)下面故事,不是出自《西游记》的是( )
A.三顾茅庐 B.三打白骨精 C.三借芭蕉扇 D.三探无底洞
50.(2023·江安)下列关于书法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赵孟頫的楷书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
B.赵孟頫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
C.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多宝塔碑》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答案解析部分
1.B
A、正确。元宵节吃汤圆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汤圆形状圆润,寓意着家庭平安团圆,因此A项搭配正确。
B、错误。中秋节吃月饼同样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但月饼的寓意是团圆和美满,象征着家人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而非“年年有余”。年年有余通常与春节的习俗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等相关联,因此B项搭配错误。
C、正确。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习俗包括扫墓、踏青等,其中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是清明节的重要寓意,因此C项搭配正确。
D、正确。除夕夜守岁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人们在这一夜通常会守在家中,等待新年的到来,寓意着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和新的希望,因此D项搭配正确。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华传统习俗及其寓意的了解。做这道题时,需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寓意,避免混淆。同时,也需要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本题也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B
A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出自《迢迢牵牛星》,描写的是七夕节;
B项“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出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早春的景象,与传统节日没有关系;
C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王建《十五夜望月》,描述的是中秋节的景象;
D项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韩翃《寒食》,描述的是寒食节的景象。
故答案为:B
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根据诗句的意思是否与传统节日有关,做出选择判断。
3.C
《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杜甫。
故答案为: C
本题考查作家及其作品。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4.B
阅读各项,AC两项中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寓意表述正确,符合相关知识要求;
B项中重阳节“登高”习俗的寓意是健康长寿、祛病强壮,同时也是祭祖的一种活动,表达对家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这项对习俗寓意的理解和表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题目考查对传统节日寓意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5.D
本题考查节日风俗。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的谐音余代表着盈余。鱼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 步步高升 ”意味着每年都有所进步和提升,通常与事业和财运相关。这个表达常与年糕的谐音“年高”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每年都在提高或进步。“团团圆圆”的意思是亲属团聚,多指夫妻久别相聚,骨肉团圆。汤圆的形状圆润,代表着圆满和完整,寓意着家庭团聚,生活美满。春节期间,吃汤圆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同时也寄托了对来年的美好期望。“ 招财进宝 ” 饺子像元宝状, 象征着招财进宝。
故答案为:D
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6.A
A 、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出自唐代诗人韩翊的《寒食》,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表达了对朝廷官员的讽刺。
B 、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诗人借马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
C 、 ”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这句诗借梅花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明显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D 、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出自郑燮的《竹石》。这句诗表现了竹子坚韧不拔的品格,即使遭受无数打击依然挺立,象征着诗人自己的坚定意志。诗句中的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
故答案为:A
考查了诗歌情感主旨。分析时要结合诗词表达的含义,总体把握,将它放在整个诗句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把握所翻译句子的大概意思。诗歌情感主旨是一门学问,掌握到了其中的精髓,那么在阅读古诗时就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7.C
A:对《诗经》及其内容《采薇》的描述准确,《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此选项表述正确。
B:对鲁迅及其主要作品的介绍无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其作品集《呐喊》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其代表作,此选项表述正确。
C:此选项中对春节的别称及习俗描述有误。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但并非上元节。上元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被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习俗包括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而春节的习俗则包括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放鞭炮、拜年等,并不包括赏花灯和猜灯谜,这些主要是元宵节的习俗。因此,此选项表述错误。
D: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一比喻的理解准确,它常用来比喻学生超过了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理解。 对于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需要注意作品来源、作者归属、节日习俗以及成语俗语的理解与应用等方面。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
8.C
考查了辩论。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赛)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根据平时的辩论要求可知,在自由辩论时,进—步强调我方观点,并针对对方观点进行有效的反驳,而语速不能过快。故C错误。
故答案为:C
辩论技巧:1.投其所好,请君入瓮。2.以彼之矛,攻彼之盾。3.运用类比,反驳诘难。4.洞察荒谬,高点强攻。5.联类比物,由此及彼。
9.A
A.有误,尼尔斯是《骑鹅旅行记》中的人物,尼尔斯的人物形象是:尼尔斯开始不爱学习,一看到书本就会犯困;不爱牧鹅放鸭,会经常捉弄家里饲养的小动物,以至于家禽看到他就会咬他。可是同住一个小村庄里的还有一群小妖精,尼尔斯有一天戏弄了一只小妖精,受到惩罚变成一个拇指大的小人。还没等他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已经骑在家鹅马丁的脖子上,和一群野鹅飞上了天空。马丁决定和野鹅飞往北方,那是他向往已久的拉普兰。途中尼尔斯发挥人的聪明机智和狡猾的狐狸做斗争,不畏艰险和困难智取乌鸦山的盗贼。尼尔斯和野鹅群一起主持正义,扶危济困,在去往拉普兰的路上,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正是这些经历使尼尔斯从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变成一名具有正义感、真诚、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尼尔斯最终变成善良懂事的小男孩,他变回原形,回到家生活在父母身边,从此也变成一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尼尔斯并不是热爱自由、爱冒险。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阅读名著可以使人陶冶情操,在经典的名著里去探索、去挖掘那些潜在的文学风格,了解主要人物、关键情节、艺术特点是阅读名著的关键。
10.D
考查了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涵盖有关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历史典故等等。作答文学常识类题目,要求我们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
A. 赵孟頫是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著名的书法家 。故A项错误。
B.《两小儿辩日》中“孔子不能决也"的原因是孔子不能做判断。故B项错误。
C.“清平乐""浣溪沙"卜算子"都是词牌名。故C项错误。词牌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在古代诗词中还有很多常见的词牌名。如︰念奴娇、满江红、沁园春、江城子、永遇乐、贺新郎、卜算子、忆江南、水调歌头、定风波、一剪梅、虞美人、蝶恋花。
D.正确。
故答案为:D
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形成自己的知识记忆脉络并在识记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11.C
A、B、D正确。
C.有误。阅读文章时,要多读名著,可以浏览,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故答案为: C
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实践作业。读书方法有: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
12.A
考查了传统文化。认真分析选项中的内容,结合平时的学习与积累选择。 A.错误,建筑物上雕蝙蝠,寓意福从天降。B、C、D正确。
故答案为:A。
完成本题的关键是加强知识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13.B
赵孟頫是宋末元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又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代表作有:《洛神赋》《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三门记》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故答案为:B
考查作家及其作品。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理清文学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起来。
14.B
考查了书法绘画和作家作品。认真阅读所给题目,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即可。 A、C、D正确。B.有误,他是元代书法家。
故答案为:B。
平时要多练习,多总结,作答时才能得心应手。
15.D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
故答案为:D
考查了名著。名著的考核主要是中外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经典阅读中出现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中外名著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鼓励学生们多读、常读,没必要刻意去记什么,读的多了自然有收获。
16.C
A、B、D恰当。C.不恰当。有些名著读起来不那么通俗易懂,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帮助整本书的阅读。
故答案为:C
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阅读策略是把语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作业可以使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平时要多阅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7.C
结合读书方法的相关知识,ABD三项中对读书方法的表述是正确的,符合相关知识要求;
C项中对名著的阅读应该提倡采用精读,不能因为名著内容长,只了解大概,这样无法真正理解名著的作品。
故答案为:C
题目考查对名著阅读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18.C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 笛福;
故答案为:C
题目考查对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19.E
A、B、C、D正确。E.错误,《我的老师》的作者是魏巍。
故答案为: E
本题考查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
20.C
A.描写的是寒食节。
B.描写的是七夕节。
C.不是描写传统节日。
D.描写的是重阳节。
故答案为: C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了解。结合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完成。
21.D
结合习作相关知识;ABC三项中对习作知识的表述都是正确的,符合相关知识要求;
D项中习作中我们不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题目考查对习作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22.C
结合相关知识要求,AB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相关知识要求;
C项中编排成长记录册应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和分类,并做适当的修改;结合相关知识,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题目考查对书信格式、读书交流、成长记录册等古代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23.D
结合对原著的阅读理解,ABC三项中都是描写了主人公游历探险的经历;
D项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该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这部作品没有描写主人公的历险经历,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题目考查对名著阅读等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24.B
结合诗句中描述的传统节日,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王建《十五夜望月》,描述的是中秋节;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述的是重阳节;③“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韩翃《寒食》,描述的是寒食节;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王安石《元日》,描述的是春节;结合节日的习俗,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B
题目考查对诗句描述的传统节日等古代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25.C
A、错误(此处指该选项描述与题目要求不符,即该选项的诗句与传统节日有关,但为了保持模板格式,仍写为“错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述的是重阳节的景象,与传统节日有关。
B、错误(同理,为了保持模板格式,仍写为“错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春节(即农历新年)的景象,同样与传统节日有关。
C、正确。该选项的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主要描绘了早春时节的美丽景色,并没有直接涉及到任何传统节日。
D、错误(同理,为了保持模板格式,仍写为“错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描写的是乞巧节的景象,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传统节日有关。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相关诗句的理解能力。做这道题时,需要准确记忆和理解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诗句,并能够将其与选项中的诗句进行比对。同时,还需要注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是否与传统节日相关。此外,本题也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诗句,理解其含义,并结合传统节日的特点进行判断。
26.A
结合原著内容,BCD三项中人物都是《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的人物;
A项中“小茨冈”是高尔基《童年》中的人物;不是《汤姆 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中的人物;
故答案为:A
题目考查对《汤姆·索亚历险记》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27.C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相关知识,ABD三项中表述正确,符合古诗、课文以及相关知识的要求;
C项中交流读书心得时要结合原文进行交流表达,可以引用原文的内容,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题目考查对古诗、课文理解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28.D
结合原著内容,武松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行者”。
故答案为:D
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29.C
考查了文化与文学常识,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风俗寓意的了解。结合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了解的可上网或阅读相关书籍、报刊完成。
A、B、D习俗与其寓意相符合。
C.习俗与其寓意不符合,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到。
故答案为:C
文化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
30.A
考查了实践作业。认真阅读所给题目,根据平时的实践积累作答即可。
A.有误,应该用概括性的语言把主要情节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B、C正确。
故答案为:A
平时要多练习,多总结,作答时才能得心应手。
31.C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战国时期荀子的《劝学》。说法错误。
B.《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文章写了八儿“等粥”“喝粥”两件事情,其中“等粥”的部分写得详细而生动。说法错误。
C.《爱丽丝漫游奇境》是刘易斯 卡罗尔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是爱丽丝。说法正确。
D.《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这篇课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并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的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打败日本侵略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考查了文学常识、作家及其作品、经典名著、课文理解、文章结构及详略安排。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32.D
A 、 B 、 C 正确。
D 、有误,《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内涵不仅仅是热爱旅游,更侧重于生存挑战和人类的坚韧精神。
故答案为:D
考查了经典名著。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阅读名著可以使人陶冶情操,在经典的名著里去探索、去挖掘那些潜在的文学风格,了解主要人物、关键情节、艺术特点是阅读名著的关键。
33.C
A 、《寒食》是唐代韩翊创作的古诗。诗歌引用了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了讽刺。
《迢迢牵牛星》是汉末著名诗集《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诗歌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实际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全诗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B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创作的古诗。该诗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诗歌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D 、《游子吟》是唐代孟郊创作的古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杜甫创作的古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江南春》是唐代杜牧创作的古诗。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要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归纳诗歌的中心,把诗歌各部分的大意串连起来,用简洁的语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做题时要抓住诗歌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来答,用适当的词语来连接。
34.D
A.有误,《三门记》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书法作品。
B.有误,桑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
C.有误,“清平乐”“浣溪沙”“卜算子”是词牌名。
D.正确。
故答案为: D
考查了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涵盖有关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历史典故等等。作答文学常识类题目,要求我们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
35.B
本题考查经典名著。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哀,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世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
A.有误。《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骑的那只大白鹅叫莫顿。
B.正确。
C.有误。《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
D.有误。《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爱丽丝带走的那个孩子最后变成了猪。
故答案为:B
名著可以使人陶冶情操,在经典的名著里去探索、去挖掘那些潜在的文学风格。
36.A
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描写的是中秋节。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杜牧的《清明》,描写的是清明节。
③“家家乞巧望秋月,穿进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描写的是七夕节。
④"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九日登高》,描写的是重阳节。
依次应为︰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故答案为:A
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及时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37.D
阅读各项,A项《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的贝琪是个贝琪是一个活泼,善良的女孩,同时也是胆子很小的女孩。这项表述错误。
B项《骑鹅旅行记》中的尼尔斯以前生性粗野,非常顽皮,对读书毫无兴趣,专爱恶作剧,欺负小动物。这项表述错误。
C项中《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 笛福;这项表述错误;
D项中结合课文《北京的春节》语言特色,这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D
题目考查对原著人物、作家以及课文语言特色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38.C
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A.有误,根据《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鲁滨逊在荒岛上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存能力和规划能力,他能够细致地考虑每一个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B.有误,对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作者描述汤姆和贝琪被困山洞的险恶处境,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情节,但说“反映出作者对于冒险行为的批判"是不准确的。作者主要是通过这个情节来展现汤姆和贝琪的勇敢和坚持,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而不是对冒险行为的批判。
C.正确。
D.有误,尼尔斯的“骑鹅旅行"让他从一个顽皮、不爱学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是旅行的最大意义。同时,旅行过程中的同伴互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成长经历,但并不是最大的意义。
故答案为:C
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39.C
A、B、D正确。
C.有误,正确拼写方式为:Ouyang Xiu。
故答案为: C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拼音拼写规则的辨析。完成此类题目较简单,结合所学人名的拼写规则完成。在拼写人名时,姓与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40.B
结合书法作品的相关知识;A项《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
B项《三门记》是赵孟頫的代表作;这项对书法作品和作者的表述是正确的;
C项《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
D项《颜勤礼碑》是颜真卿的代表作;
故答案为:B
题目考查对书法家作品等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41.B
A、C、D正确。
B.有误,先读梗概,再浏览精彩片段,适合阅读长篇作品,不适合短篇作品和文言文。
故答案为:B
考查了阅读策略和方法。认真阅读所给句子,结合平时的阅读方法作答即可。
42.A
A.有误,成长纪念册的名字应与成长有关,“亲爱的同学”“才艺荟萃”与成长无关。
B、C、D正确。
故答案为: A
考查了实践作业、书信。所谓实践作业就是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的方式表现出来。
43.D
结合书法常识、汉字笔顺、课文理解等相关知识;AB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相关知识的要求;
D项中《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鲁滨逊探险的故事,赞美了鲁滨逊机智勇敢、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精神,但并不是让读者都去冒险。这项理解和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题目考查对书法作品、汉字笔顺以及课文理解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44.B
结合相关知识,ACD三项中对诗歌理解、文章阅读以及写作表述正确,符合相关知识要求;
B项中“即兴发言”虽然时间紧迫,需要快速组织语言,但是也要围绕发言的主题进行表述,不能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题目考查对诗歌内容、即兴发言、文章阅读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45.C
许多传统建筑的屋檐上都雕刻了蝙幅,它的寓意是幸福从天而降。
故答案为: C
考查了传统文化。认真分析选项中的内容,结合对寓意的了解选择。完成本题的关键是加强知识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46.A
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中的“颜筋”是形容颜真卿的书法筋肉丰满,浑厚有力。
故答案为:A
考查了传统文化。认真分析选项中的内容,结合对书法的了解选择。完成本题的关键是加强知识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47.C
结合相关知识,“舌战群儒”描述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服东吴联合抗击曹操的故事。
故答案为:C
题目考查对古代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48.D
A.有误,《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不是罗贯中。
B.有误,《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不是施耐庵。
C.有误,《汤姆 索亚历险记》的作者马克 吐温是美国人,不是英国人。
D.正确。
故答案为:D
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作家及其作品属于文学常识的范畴,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49.A
考查了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指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故答案为:A。
名著能给人们以警世作用和深远影响,可以使人陶冶情操。经典名著一般具有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
50.C
A、B正确。
C.有误,《多宝塔碑》是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作之一,而非赵孟頫。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有《胆巴碑》《玄妙观重修山门记》等。
故答案为: C
本题考查书法绘画,赵孟頫是中国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赵孟頫的楷书结构严谨,用笔流畅,形态端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