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10.1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关于“序“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 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乐 痛 悲
1-2
3
4
(1-2)点叙宴集盛况(乐)
(3)抒发人生感慨(痛)
(4)交代作序目的(悲)
听录音,正字音,并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1、朗诵,解决学案重点字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所以游目骋怀
毕:都,全部
少:年少的;长:年长的;咸:都
修:长、高
以为:而成为
列:依次排列;次:水边
一:或
所以:用来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贤
景美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良辰
观宇宙之大 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赏心
信
可
乐
也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结合全文分析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情感?
背诵指导
理清背诵思路:
①按照集会的 时间“永和…岁在…暮春…”、地点“会于……”、事由“修禊事也”、人物“群贤…少长…” ;
②接着到四周环境“此地有…..又有….引以为….”和
场面的铺叙“虽无…亦足以…”;
③最后由“是日也”引起,点明当时的天气“天朗…惠风…”
再描写游人的心境“仰观…俯察…足以…,抒发集会的心情“信可…”。
第一部分依次叙述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描写了聚会的盛况,突出欢乐的基调。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 毕:全部、都
B、少长咸集 咸:都
C、引以为流觞曲水 以为:认为
D、 不霁何虹 霁:雨雪后初晴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流觞曲水图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问题二: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容抗拒
(终期于尽)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遇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
(所欣已陈)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问题三:
第三段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周国平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序》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乐 痛 悲
聚会之
死生之
千古同
俯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抬头、低头的动作。
一俯一仰之间
表示时间很短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表凭借)
是以极视听之娱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所以
使动,使眼睛舒展,使胸怀开畅
穷尽
一
样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
虽然
纵然,尽管
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的标志
后之视今 取独
形骸之外 结构助词“的”
往,到达
之
代词,它
俯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之
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后之视今
形骸之外
抬头、低头的动作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用来……,表凭借
……的原因
虽然
纵然,尽管
往,到达
代词,它
定语后置的标志
取独
结构助词“的”
使动,使眼睛舒展,使胸怀开畅
穷尽
一样
一词多义——信
信可乐也
苟余情其信芳
今行而无信,则秦王未可亲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今以蔣氏观之,犹信
信手拈来/闲庭信步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实在
确实
信物
信用
相信
随
信使,媒人
一词多义——引
秦王自引而起
引匕首提秦王
相如引车避匿
引以为流觞曲水
身子向上起
举起
掉转车头
引来
一词多义——是
是日也
吾祖死于是,无父死于是
各行其是/自以为是
不知木兰是女郎
今夕是何年
这
这件事
对,正确
判断动词
判断动词
一词多义——因
或因寄所托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击沛公于坐
依、随着
经由,通过
趁此,趁机
翻译文句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写景状物
记会 乐
畅叙幽情
所遇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所欣已陈 痛
终期于尽
昔感合一
明意 虚诞妄作 悲
重温名篇
问题一: 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问题二: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问题三:
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俯
仰
《世说新语·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逸事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逸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练习:
每人写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悟,一起交流。
示例:
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作业:
请将你写的一句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随笔。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