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08 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
B.两首诗的风格不同,前者豪放豁达,后者悲伤愁苦。
C.刘长卿在《饯别王十一南游》中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意。
D.“风烟望五津”中,一“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
2.【甲】【乙】两首诗歌都是送别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请赏析颔联“撼”字的表达效果。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使诗歌开篇境界开阔。
B.颔联中“宦游人”的意思是出外做官的人。
C.尾联点明“送”的主旨。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难分,纷纷留下不舍的泪水。
D.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5.请解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首联的景象。
(2)诗的颈联是千古诗句,请结合诗句内容对此联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湖
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①竟安在,轩乐②讵③曾过。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注释】①虞巡:舜帝南巡,相传舜曾经巡游至此。②轩乐:轩指黄帝,相传黄帝曾经来洞庭湖行乐。③讵:难道。
7.赏析“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句中“驾浪”“吞空”两词。
8.本诗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都暗含了诗人对仕途的态度,遭遇贬谪的元稹以“(1) ”(引用诗句作答,限五字)喻指官场的险恶,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则表达孟浩然(2) 的愿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交代了时令和环境:写梅子成熟时节,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B.后两句意为从漫长夏日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只是看着儿童追逐柳絮。
C.诗人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意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D.“无情思”意为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写出了诗人孤苦无依的状态。
10.诗中的“闲”字用得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峡口①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③翻: 同“反”, 反而。
11.阅读两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峡口送友人》,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赏析说法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了壮阔的地理背景,突显了诗人对友人赴任的重视。
B.《峡口送友人》中的“峡口花飞欲尽春”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惋惜之情。
C.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衬托离别之情。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和对距离的超越。
12.司空曙诗歌中“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诗歌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硕鼠
《诗经》
硕鼠硕鼠,无①食我黍!三岁②贯③女④,莫我肯顾⑤。逝⑥将去女,适⑦彼乐土。乐土乐土,爰⑧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①无:毋,不要。②三岁:多年。③贯:侍奉。④女:同“汝”,你。⑤莫我肯顾:“莫肯顾我”的倒装。⑥逝:通“誓”。 ⑦适:往。⑧爰:在那里。
13.《诗经》常用“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文中“硕鼠”比喻什么?
14.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什么形式,有何有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②,士甘焚死不公侯③。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③士:指介子推,春秋时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5.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16.诗歌颈联用典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17.请分析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点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隐含送别情意,对仗严整。
B.乙诗首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 ,“横”写出了山的静态 ,“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
C.乙诗借“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不舍之意,表现了诗人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D.两首送别诗都写得情深意切,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19.这两首都是唐人送别诗的经典之作,试分析甲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在表现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诗句 表现手法 表达情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直接抒情 ①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 ② 以“浮云”“落日”作比,表达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
20.欣赏图片,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渔舟唱晚
水畔疏影恋斜阳,微波漾舟驮霞光。
弦月笑看运河景,渔舟唱晚非沧桑。
注:图片和诗均诞生于2018年10月12日,图片摄于淮安里运河大堤,2018年为改革开放40周年。
(1)赏析“微波漾舟驮霞光”中“驮”的妙处。
(2)诗歌《渔舟唱晚》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用 、 、 的艺术表现手法。
2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3.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从 和 的角度展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
24.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5.颔联中“同是宦游人”心意蕴丰厚,请简要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
26.有同学不明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何会成为千古名句。请你为他解惑。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7.对这首诗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8.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内容递进,情感加深,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B.“宛在水中央”的“宛”字,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因思念“伊人”而如痴如醉的神态。
C.诗歌每节末句都指出了“伊人”的位置,抒发了主人公即将追寻成功的喜悦之情。
D.诗歌虚实结合,实写河流,虚写“伊人”,把实景与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
30.这首诗没有直接述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请你说说诗歌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甲】
横江词(其四) 唐·李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①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
【乙】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②溪水出前村。
【注释】①浙江:此指钱塘江。②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31.甲诗写江水凶狠、波涛翻滚、气势壮阔;乙诗写 。
32.甲、乙两首诗分别用“天门石壁”“万山不许”描写了大自然对流水的阻挡,但最后流水还是“喷雪来”“出前村”。两首诗含义深刻,请作简要分析。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①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释】①觇(chān): 察看。
33.作者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34.第四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②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③。
【注】①这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友人的一首诗。②建德;这里指桐庐江流域。③海西头:指扬州,古称广陵,也称维扬。
3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天色已晚,山中猿声哀鸣,沧江急流奔涌。“急”字不仅写江流之急,还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急切愉快。
B.诗人用朴质淡雅的笔调,以日暮、深山、猿啼、江水、孤舟等一系列意象描绘了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宿江图。
C.月夜宿孤舟的诗人愁苦顿生,既有羁旅异乡的孤独,又有思乡怀友的深情,还有仕途失意的苦楚,一时热泪横流。
D.诗歌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景与情完美融合,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36.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借景抒情,请先描绘景物,概括特点再说说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①,芰荷②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③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④。爱杀⑤江南!
【注】①画檐:绘有花纹、图案的屋檐。②芰(jì)荷:菱叶与荷叶。③卷香风:化用杜牧《赠别》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④飐(zhǎn):风吹物使之颤动。⑤杀:同“煞”,非常、甚,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
3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景物描写层次分明,展现烟水晴岚、芰荷秋光和酒旗飘扬、画檐相连的画面。
B.“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从视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所见之景,令人心旷神怡。
C.诗歌以“爱杀江南”作结,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D.作者描写江南水乡风光,在明丽秀美的自然景色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38.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再以“垂钓者”“羡鱼情”设喻作结。
40.本诗和杜甫的《望岳》同样都写“望”,但所望之下触发的感情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诗人对友谊的看法和对好友的希冀,抒发了诗人壮别的情感;“相思愁白蘋”是诗人对朋友的思念,表现出送别的伤感。
【导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豪放豁达的笔调表达离别之情,强调即使天涯海角,知己依旧如邻,情感积极向上。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直抒胸臆,流露出深切的悲伤与相思,情感更为沉重哀婉。两诗虽同为送别,但情感基调迥异,前者乐观,后者愁苦。
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饯别王十一南游》并非直抒胸臆。诗中作者通过 “望君烟水阔”“飞鸟没何处”“长江一帆远” 等对景物的描写,以及想象友人旅途的情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相思之情,而非直接抒发情感。 故选C。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认为只要彼此相知,即使远隔天涯,也如同近在咫尺。这两句诗抛开了一般送别诗常有的伤感缠绵,以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看待友情和离别,表达出对友情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友人的劝慰和鼓励,抒发的是一种豪迈壮阔的壮别之情 ,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和旷达的胸怀。
而在《饯别王十一南游》里,“相思愁白蘋”一句,“相思”直接点明对友人的思念,“愁”字则凸显出这种思念带来的愁苦。诗人想象自己在汀洲之上,因思念友人而满心忧愁,连白蘋似乎也沾染了这份哀愁。这句诗通过对自身状态的描写,真切地展现出送别友人后的孤独和伤感,将送别时的不舍与别后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而深沉。
3.(1)“撼”本意为撼动,本句意思为波涛汹涌似乎要撼动岳阳城,或夸张手法“撼”字表现出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
(2)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或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心愿。
【导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绘洞庭湖磅礴壮阔之景,尽显自然伟力。后四句委婉抒情,借“羡鱼情”表露渴望出仕心愿,融景与情,既显洞庭雄浑,又含诗人求荐之切,情韵悠长。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诗句“波撼岳阳城”意为: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撼”字在这里是“撼动”的意思。此句描绘的是洞庭湖的波涛仿佛要撼动岳阳城的景象。 由此可知,“撼”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洞庭湖湖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特点,凸显出洞庭湖的浩阔激荡,让人感受到其强大的力量和宏大的气势,使诗句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为: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诗人以“垂钓者”暗指张丞相,以“羡鱼情”表明自己对“垂钓者”的羡慕。“垂钓”在这里象征着出仕为官,参与政事。由此可知,诗人借此表达了希望张丞相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得到引荐,从而能够出仕,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成就一番事业的心愿。
4.C 5.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身边。
【导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经典。开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意境开阔,点明送别的地点与友人的去处。颔联将心比心,同叹宦游之苦。颈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更是千古名句,以豁达之语慰藉友人。尾联劝勉友人莫作小儿女态。全诗情感真挚,又尽显乐观豪迈。
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C.有误,尾联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岔路口上,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得泪湿佩巾。诗人在此是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离人那样悲伤落泪,体现出诗人的乐观豁达,并非是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难分,纷纷留下不舍的泪水,该选项对诗歌内容理解错误;
故选C。
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是作者对即将分别的友人的劝慰:知心朋友,情深意重,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是近在咫尺。它运用夸张的手法,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有哲理,告诉人们真诚的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给人以积极的影响。
6.(1)我送外出做官的友人到都城外,回望长安城,它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护卫,遥望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州,风烟迷蒙,路途遥远,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2)示例一:这首诗的颈联蕴含了真挚的友谊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和苦闷的哲理。示例二:这首诗的颈联一改过去送别诗中悲苦缠绵的情调,表达出诗人乐观、开朗、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导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送别友人之作。开篇勾勒雄浑壮阔之景,点明送别情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境界高远,打破送别诗的悲戚窠臼,尽显豁达乐观,饱含真挚情谊与对友情的坚定信念。
【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画面。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眼中的景象,这意味着要将诗句中的意象组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想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富有壮阔感的画面,同时要体现出诗人是通过想象来构建这幅景象的。在“城阙辅三秦”中,“城阙”是长安的城郭宫阙,是送别之地,代表着都城的雄伟与庄严;“三秦”是指关中地区,这里点明了长安所处的地域,“辅”字使长安与三秦大地形成一种拱卫与被拱卫的关系,展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布局。“风烟望五津”中的“风烟”是一种朦胧、弥漫的景象,给画面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五津”是岷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地,代表友人的目的地。描绘画面时可按照空间顺序,先从眼前长安的城郭宫阙写起,展现其雄伟,再写向远处眺望蜀州方向,看到风烟弥漫的画面。增添修饰与联想:适当添加形容词,如用“雄伟”修饰城阙,“广袤”形容三秦大地;还可加入合理联想,想象风烟的动态,使画面更生动。组织语言表述:将上述内容连贯起来,用通顺、优美的语言表达,展现出诗句描绘的壮阔又略带苍茫的景象。
例如:在雄伟的长安城郭旁,广袤的三秦大地护卫着它。此时,我遥望友人即将赴任的蜀州,只见风烟弥漫,那五个渡口在迷蒙中若隐若现 ,仿佛被一层轻纱笼罩着。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身边。这是一种对友情超越空间距离的表达。它一改以往送别诗的伤感基调,表达出一种积极乐观、豁达豪迈的情感,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友情能够跨越距离的坚信。此联中的“海内”与“天涯”形成空间上的巨大反差,强调距离之远,而又以“存知己”“若比邻”将距离拉近,突出了心灵的相通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它揭示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具有永恒的价值和强大的力量这一哲理。
7.“驾浪”“吞空”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波涛汹涌、水势浩大的特点。 8. 狂风万古多 渴望得到张丞相引荐(或:希望出仕为官)
【导语】这首《洞庭湖》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元稹对仕途的看法和人生感悟。诗中“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两句,通过“驾浪”与“吞空”这两个动词,不仅把洞庭湖的波澜壮阔描绘得淋漓尽致,还寄寓了诗人心中的奔腾不息与广阔胸襟。全诗反映出诗人对于官场险恶的感叹,同时也传达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历史人物的追怀。元稹的诗句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都借景抒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7.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意思是:西边的太阳驾着洞庭湖的大浪就此沉没,东边却又连接着拂晓的银河。“驾浪”写出湖面上浪涛汹涌的壮观场景,仿佛驾驭着浪涛;“吞空”表现洞庭湖的浩瀚之势,仿佛吞噬了整个天空,与银河相接。这两个词汇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的波涛汹涌和无垠广阔,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壮丽。表达诗人对洞庭湖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以及自身渺小的感受。
8.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
“狂风万古多”意思是:狂风怒号、浊浪滔天,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形容洞庭湖的狂风险恶,暗喻官场中的变幻莫测和险恶环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同时以“欲济无舟楫”表达了孟浩然希望获得张丞相推荐、出仕为官的愿望。
9.D 10.“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悠闲自得。
【导语】这首《闲居初夏午睡起》通过描绘初夏午睡后的清闲时光,展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前两句以梅子、芭蕉营造出初夏的氛围,后两句写醒后无事可做,只闲看儿童捉柳花,表现了宁静悠闲的生活情趣。整首诗没有深沉忧虑,只有淡淡的闲适和生活的美好。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此诗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现出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诗中选用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心情舒畅,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并不是“写出了诗人孤苦无依的状态”;
故选D。
10.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闲看儿童捉柳花”意为: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闲”字表现的不仅是眼前无事做的状态,更是指内心的安适状态,这个字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情。乡村生活处处充满着美惑,在此能吃到酸酸的梅子,能看到绿意盎然的芭蕉,能享受充足的午睡,能看到无忧无虑的儿童嬉戏玩闹,这一切都体现着生活的美好,处处体现着“闲”的味道,让人心生喜爱之情。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了出来,而且巧妙地呼应了诗题“闲居”。
11.A 12.不同,司空曙诗歌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惆怅伤感之情,王勃诗歌表达了乐观旷达的胸怀。(“惆怅伤感”答出一词即可,写成“悲苦”“愁苦”等也算对;“乐观旷达”答出一词即可。)
【导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描绘壮阔的地理背景,强调友谊超越空间的永恒,以豪迈达观的语调抒发送别之情。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映射出离别的伤感,用含蓄婉转的笔触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关切。两诗风格迥异,情感真挚。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A.“突显了诗人对友人赴任的重视”有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的赴任之处,描绘了“三秦”与“五津”的地势和风貌,包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与牵挂;
故选A。
1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对比分析。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观点,再结合具体诗句对比分析作者的情感即可。
司空曙的“天涯去住泪沾巾”意为: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惆怅伤感之情。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不必在分别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泪沾手巾。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诚恳的劝慰之情,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壮。故二者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3.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 14.结构上采用重章复句的形式。在内容上,更有力地揭露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的痛恨厌恶之情,表现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形式上,回环往复,又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导语】这首《硕鼠》通过对硕鼠这一形象的描绘,比喻贪婪无度的剥削者。全诗重复运用劝诫的形式和层层递进的结构,表达了百姓对剥削者不满和弃之而去、寻找乐土的愿望,展示了民众对公平与安定生活的追求。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硕鼠硕鼠,无食我”意思是: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硕鼠”比喻贪婪的剥削者。
14.本题考查诗歌手法分析。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也叫复沓,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硕鼠》一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的形式抒发情感,采用更换关键词语的方式深化主题。重章的开头都是运用比的手法:“硕鼠硕鼠”,重章中的重言蕴含着对危害人的大老鼠极大的厌憎。接着,作者用命令的口吻、愤慨的语气写道:“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首章由硕鼠的性贪而食黍,第二章因食黍不足而食麦,到第三章食麦未足而食苗,层层逼进,连未成熟的庄稼竟也吞食了。”运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使得气氛越来越浓烈感情越来越激越,不仅深刻有力地揭示剥削者贪婪、残暴的本质,还充分表现农民对剥削阶级的深恶痛绝的感情。
15.“笑”运用了拟人(或者乐景衬哀情)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16.颈联借助典故,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奸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 17.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蓬蒿草,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以及对社会不平的愤激(或者被贬的愤懑)。
【解析】15.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意思是清明佳节时分,桃红李白,竞相绽放,犹如笑脸。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其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竞相绽放、争妍斗艳的景象,仿佛它们也在为这美好的春光而欢笑。然而,这一片繁花似锦的乐景,却与后文中“野田荒芜自生愁”的哀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笑”与后文的“愁”相互映衬,乐景反衬哀情,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诗人通过这一对比,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欣赏,更深刻揭示了人世间的种种不平与无常。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如今却与蓬蒿共一丘,成为了历史的尘埃。诗人不禁发出“贤愚千载知谁是”的感慨,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深深叹息。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与不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意思是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绝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从表达手法上看,颈联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人乞祭余骄妾妇”的卑劣行径与“士甘焚死不公侯”的高洁品行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从内容上看,这两个典故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前者讽刺了那些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尊严的小人,他们的行为令人不齿;而后者则颂扬了那些坚守节操、宁死不屈的高尚之士,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仰。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奸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和唾弃,同时也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和赞许。
从诗歌的主旨上看,颈联的典故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和对比不同人物的行为选择,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颈联的典故运用正是这一主旨思想的集中体现,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据此简要概括作答。
17.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把握。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意思是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诗人通过“贤愚千载知谁是”这一问句,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和疑问。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贤能之士还是愚昧之徒,最终都难逃时间的侵蚀,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或许会被遗忘,他们的贤愚也难以被后人准确评判。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透露出诗人对生命短暂和历史无情的深刻认识。“满眼蓬蒿共一丘”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慨。诗人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那些曾经辉煌或卑微的生命,最终都归于尘土,与蓬蒿共葬一丘。这种景象不仅令人感到悲凉和无奈,更引发了对社会不平的愤激。诗人或许在暗指,无论生前如何努力或堕落,死后都将化为乌有,这种社会现实无疑是对正义和公平的极大讽刺。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8.C 19.①安慰鼓励友人:诚挚的友谊可以跨越时空、缩短距离,因此不必悲伤;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②即景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解析】18.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乙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意思是: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挥手”告别之时,“班马”似乎也懂人的别离,不禁萧萧长鸣,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表现了诗人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表述有误;
故选C。
1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写送友人杜少府到蜀州任职,即将与友人分别。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运用直接抒情,意在表达真挚的友谊可以超越事件、空间的限制,满含诗人的宽慰之意,意境旷达。表达的情感是: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分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是真挚的友谊不会因距离的遥远而变淡,心永远是在一起的。
乙诗写送别友人。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意思是: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将浮云的漂泊无定比作游子之意,将落日对山的依恋比作故人之情,在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的背景下依依惜别。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满是离愁别绪。
20.(1)“驮”字在“微波漾舟驮霞光”中用得巧妙,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小舟生命力和动感,使画面生动鲜活,传达出温馨和谐的氛围。
(2)《渔舟唱晚》通过情景交融、拟人化、象征与隐喻等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渔村晚景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微波漾舟驮霞光”的意思,在水波中行驶的小船背着晚霞的霞光。其中“驮”字将舟与霞光的关系形象地展现出来,赋予舟以人的动作,仿佛舟主动承载着霞光,一方面突出了舟在霞光中的状态,暗示舟的负载,另一方面也强调了霞光的丰富和浓郁,让人感受到景色的绚烂。“驮”字使画面充满动感和活力。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情感。
“水畔疏影恋斜阳,微波漾舟驮霞光”的意思是,河畔边有些稀疏的树影好像留恋着西下的夕阳,在水波中行驶的小船背着晚霞的霞光。“恋”“驮”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水面波光粼粼、舟影摇曳的美丽景象,给人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感觉。
“弦月笑看运河景,渔舟唱晚非沧桑”的意思,晚上弯弯的月亮微笑看着运河大堤,现在的渔舟唱晚的景象并非沧桑,此句的“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使画面更加生动。“渔舟唱晚非沧桑”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渔舟唱晚的景象并非沧桑,而是充满了生机和美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运河边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的美丽景象,突出了夕阳下水面和小舟的美丽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整首诗通过描绘运河美景,表达了对改革开放以来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时代进步的赞颂之情。
21. 赋 比 兴 22.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解析】2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2.本题考查诗歌的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关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与追求,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3. 视觉 听觉 24.用典故;这是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或: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解析】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意思是: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此句描写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广袤大地,显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是视觉所见。
(2)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思是: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此联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细致地描摹了洞庭湖的恢弘气势,境界开阔,撼人心魄。其中“波撼”运用了听觉描写。
2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
最后两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此句中的“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诗人巧妙地翻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流露出诗人要求援引的心情。
25.作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既有惜别之意,又显现出诗人阔大的胸襟。 26.一般送别诗大多表达悲伤的情感,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安慰和鼓励;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写出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意思对即可)
【解析】2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思想感情。
“同是宦游人”句意是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出外做官,在宦海中浮沉的人。诗人通过两人都处于在外做官的相同处境, 一方面旨在宽慰友人, 减轻其因离别而产生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彼此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
2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内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意是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我们知道,在古代文学中, 一般送别的时候,常常伴随着悲伤和不舍。但王勃的这两句诗却一反常态, 它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 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 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表现出诗人开朗、 乐观、 豪放的情怀, 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 使得这两句诗成为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27.B 28.①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
②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③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④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
【解析】2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有误,“表达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错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故选B。
28.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写出诗句成为千古传诵名句原因。
诗意:四海之内只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一样。
修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字数相等,词性相对,运用对偶修辞,“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情感:通过距离的夸张,写即使远在天涯,心灵却永远在一起,抒发了自己与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哲理: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此句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29.C 30.诗歌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时间之长;诗歌通过“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凸显了主人公对“伊人”思念极深、追求不舍的感情。
【解析】2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诗歌每节末句指出“伊人”的位置,如“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并非抒发主人公即将追寻成功的喜悦之情,而是表现出主人公追寻“伊人”的艰难以及求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故选C。
3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鉴赏。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从人物活动的轨迹分析: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故诗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通过景物描写和诗中主人公不停地追寻伊人的过程,可以间接反映出伊人的美丽动人。“伊人”虽音容体貌均无,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故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主人公的思念绵远悠长。
31.溪水曲折流淌,冲破阻挡 32.两首诗都描写了流水的真实景致:流水奔腾向前,冲破群山阻隔,最后汇聚成大的溪流,流到平坦开阔的地方。这两首诗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借任何事物都阻挡不了流水一路向前,来表达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的深刻含义,体现出无可阻挡的进取精神。
【解析】3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乙诗大意:溪水向前奔流群山阻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等到它终于来到前边的山脚尽头,蜿蜒小溪已汇聚成大的溪流流出了前方的村庄。诗歌前两句“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形象地描绘了万山阻挡溪水前进,而溪水不屈不挠,发出日夜喧闹的声响;后两句“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则描述了当溪水到达山前尽头时,终于堂堂正正地流出了前村。这体现了溪水最终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胜利姿态。据此可知,乙诗描绘出溪水曲折流淌,冲破阻挡的情形。
3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诗“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描绘了海神经过带来恶风,海浪冲击天门石壁。随后以“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展现了即使有天门石壁的阻挡,海浪依旧汹涌澎湃,喷雪而来。这里的流水冲破阻碍,象征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和不可阻挡的气势。比如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改革者面临着旧势力的重重阻挠,但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如同这汹涌的海浪一般,冲破阻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乙】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生动地写出了万山阻挡溪水,溪水却日夜喧闹抗议。“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表明溪水最终成功流出前村。这首诗中的溪水象征着那些虽遭遇重重困难却坚持不懈的人们。就像许多出身贫寒的学子,尽管求学路上困难重重,但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走出困境。由此可知,这两首诗都通过流水冲破阻挡的描写,传达出了面对困难和阻碍时应有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33.作者笔下的春天有着明媚、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特点。 34.第四句写作者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或亲或友,表达出作者对远人的思念。
【解析】3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歌大意:屋上有一只喜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诗中通过“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写出了春天充满生机和色彩明艳的特点。春鸠欢鸣,杏花洁白,展现出春天的活泼与美丽。“归燕识故巢”体现了春天的温暖,使得归燕能找到熟悉的巢穴。“旧人看新历”则暗示了春天是一个充满新希望、新开始的季节。据此可知,作者笔下的春天是生机盎然、色彩缤纷、充满希望且温暖的。
34.本题考查情感分析。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意为: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此句语意平淡朴素,诗人见欣欣向荣的春天美景,充满着生活之美,又忽然想起那些离乡之人,无缘享受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抒发诗人对远行之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35.A 36.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着江畔上的一叶孤舟。诗人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的心绪
【解析】3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A.“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的意思是:山色昏暗,猿啼声声,听来忧愁。夜色之中,大江急流。“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这里极写环境的凄凉,突出了诗人旅途的孤寂情怀,选项“内心的急切愉快”表述不正确;
故选A。
36.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赏析。描绘诗歌景物及概括特点时可借助诗句的意思来发挥想象,作答感受时可结合诗句渲染的氛围、作者的处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来分析。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意思是: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景物描绘如:秋风吹得两岸的树叶簌簌作响,清冷的月色笼罩在孤舟上。景物特点:“鸣”字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树叶被秋风吹着发出的响声,让人感受到树叶摇晃的声音,顿感秋意的萧瑟;用“孤”字来形容“舟”,而且还是在月夜,由此体现了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
感受:这里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上句“风鸣两岸叶”整体氛围萧瑟清寂、给人以悲凉之感。下句“月照一孤舟”从视觉的角度,从上至下,立体地展现出月夜在风中飘瑟的小舟,体现出辽阔天地中凄落的凄清气氛,这两句展现出了一种凄苦之情。作者借景抒情,以风的凄凉,月的落寞,孤舟的飘荡,体现出诗人羁旅的苦闷,迷惘惆怅和失落之情。
37.B 38.流水生烟,山岚耸翠,动静相映,显出烟水迷茫的韵致;画檐相连,残荷丛生,安静恬淡;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给画面增添了几许摇曳之姿;画船驰来,酒旗招展,宁静之中显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江南的美丽可爱。
【解析】3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B.“卷香风十里珠帘”诗句意思是:微风轻轻吹拂,带着阵阵花香,这股香气仿佛能够飘散到十里之远。此句从触觉、嗅觉的角度进行描写,没有视觉;
故选B。
3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
“一江烟水照晴岚”:阳光照耀在江面上,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与晴空中山林间的雾气相映成趣。流水生烟,山岚耸翠,动静相映,显出烟水迷茫的韵致,这是静态的描写;“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江岸两边,人家密集,彩绘的屋檐相连,画梁相接,菱叶与荷叶,它们在水中亭亭玉立,为江南水乡增添了几分清新与雅致。以静态的方式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建筑美和自然美,画檐相连、残荷丛生,构成了一幅宁静恬淡的画面。“看沙鸥舞再三”:沙鸥在江面上翩翩起舞,一次次地飞舞盘旋。沙鸥的飞舞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卷香风十里珠帘”:香风从珠帘中透出,弥漫在十里江岸。“卷”字却赋予了香风以动态美,仿佛能随风而动,吹拂着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美丽的船只仿佛从天边驶来,酒家的旗帜在风中招展。更是直接描绘了画船驶来、酒旗招展的动态场景,使得整个画面瞬间生动起来。这样,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江南的美丽可爱。
39.C 40.本诗描绘波澜壮阔的洞庭湖,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渴望有人引荐的心愿。《望岳》诗人描绘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泰山,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3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
C.颈联、尾联的意思是: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这是作者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并无“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之情;
故选C。
40.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分析。
本诗是一首干谒诗,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目的是想得到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集中表达作者情感的是最后两句。其中,“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两句意思是: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两句话巧妙地运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古语,另翻新意,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表示作者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荐。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