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环境中的生物》测试基础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知识广场(每空1分,共10分)
1.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 ),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 )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2. 像蚯蚓、屎壳郎等动物以腐烂的动植物遗体为食,它们被称为( )。
3. 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 )或( )的食物关系,我们把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
4. 食物链通常从( )开始,到( )终止。
5. 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 )。
6. 生态瓶中的动物和植物形成了一个( )。
二、判断大厅(每题2分,共20分)
1. 只要有充足的阳光,植物就能生存。( )
2. 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所以它不需要特定的环境。( )
3. 生产者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
4.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可有可无。( )
5. 一种生物只能参与一条食物链的构成。( )
6. 制作生态瓶时,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
7. 人类的活动不会影响环境中的生物。( )
8. 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
9.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
10. 我们可以随意捕捉田野里的青蛙,因为青蛙的数量很多。( )
三、选择乐园(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蘑菇 B. 水稻 C. 兔子
2. 蚯蚓属于(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3.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描述的是( )。
A. 食物网 B. 食物链 C. 生态系统
4. 以下生物中,( )是消费者。
A. 草 B. 老鹰 C. 木耳
5. 食物链的正确表示方法是( )。
A. 阳光→草→兔→狼
B. 草←兔←狼
C. 草→兔→狼
6. 在生态瓶中,为动物提供氧气的是( )。
A. 植物 B. 水 C. 土壤
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只包括生物
B. 生态系统只包括非生物
C.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
8. 为了让生态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 )。
A. 把生态瓶放在黑暗的地方
B. 把生态瓶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
C. 把生态瓶放在有散射光的地方
9. 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对环境中的生物造成影响?( )
A. 大量使用农药 B. 建立自然保护区 C. 砍伐森林
10. 下列生物中,与其他两种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 牛 B. 玉米 C. 羊
11.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生产者、消费者,还应该包括( )。
A.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B. 空气和水 C. 土壤和阳光
12. 在“水稻→蝗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 )。
A. 水稻 B. 蝗虫 C. 青蛙
13. 下列动物中,( )在食物链中处于最高级。
A. 狐狸 B. 老鼠 C. 蛇
14. 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食物网由许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构成
B.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消费者
C. 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15. 制作生态瓶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先放动物,再放植物
B. 把生态瓶密封起来
C. 多放一些动物,少放一些植物
四、问题城堡(每题4分,共20分)
1. 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请分别举例说明。
3. 为什么说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
4. 简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5.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系统?请提出至少三条建议。
五、科学探究(8分)
小明想要探究植物在生态瓶中的作用,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1. 准备两个相同的透明塑料瓶,分别标记为A和B。
2. 在A瓶中放入适量的水、一些水草和一条小鱼;在B瓶中放入等量的水和一条小鱼,但不放入水草。
3. 将两个瓶子都放在有散射光的地方,观察并记录小鱼的生存情况。
(1)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分)
(2)在这个实验中,B瓶的作用是什么?(3分)
(3)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A瓶中的小鱼生存状况良好,而B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由此,小明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分)
六、拓展长廊(每题6分,共12分)
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珍稀生物的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保护它的建议。
2. 假如你是一名环保宣传大使,你将如何向身边的人宣传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请写出你的宣传方案。
答案及解析
一、知识广场
1. 环境;需要:生物的生存高度依赖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只有环境条件契合生物的各项生存需求,生物才能存活。
2. 分解者:蚯蚓、屎壳郎这类以腐烂动植物遗体为食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分解有机物的角色,被定义为分解者。
3. 吃;被吃:各种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食物关联,形成了食物链,这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
4. 绿色植物;凶猛的肉食动物:食物链起始于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终止于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凶猛肉食动物。
5. 食物网:众多食物链相互交织、彼此交叉,共同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
6. 平衡和谐的整体:生态瓶中的动物和植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和谐的整体,模拟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特征。
二、判断大厅
1. ×:植物生存不仅需要充足阳光,还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多种条件,仅阳光充足是不够的。
2. ×:青蛙虽能在水陆两栖生活,但它对生活环境仍有特定要求,如适宜的温度、湿度,清洁的水源,丰富的食物等。
3. √: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是食物链不可或缺的环节。
4.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并非可有可无。
5. ×:一种生物可能参与多条食物链的构成,例如老鼠,既可能被蛇吃,也可能被猫头鹰吃,从而处于不同的食物链中。
6. ×:制作生态瓶时,植物数量应适中。植物过多可能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过剩,打破生态瓶内的生态平衡,影响生物生存。
7. ×:人类的许多活动,如砍伐森林、污染水源、排放废气等,都会对环境中的生物产生严重影响,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
8. ×:并非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像蚯蚓等以腐烂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属于分解者。
9.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10. ×:青蛙是农田害虫的天敌,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不能随意捕捉。而且随意捕捉可能导致青蛙数量减少,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选择乐园
1. B:水稻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蘑菇是分解者;兔子是消费者。
2. C:蚯蚓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将其分解为无机物,属于分解者。
3.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描述的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是典型的食物链。
4. B:老鹰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以其他生物为食,属于消费者;草是生产者;木耳是分解者。
5. C:食物链的起始端必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且箭头指向捕食者,所以草→兔→狼是正确的表示方法。阳光不属于食物链的组成部分,A选项错误;B选项箭头方向错误。
6. 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为生态瓶中的动物提供氧气。
7. C:生态系统是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8. C:把生态瓶放在有散射光的地方,既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对光的需求,又不会因阳光直射导致水温过高,影响生物生存。放在黑暗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放在阳光直射处可能使水温过高。
9.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大量使用农药会污染环境,危害生物健康;砍伐森林会破坏生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数量减少。
10. B:玉米是植物,属于生产者;牛和羊是动物,属于消费者。
11.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组成。
12. A:在“水稻→蝗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水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产者;蝗虫和青蛙是消费者。
13. A:在食物链中,狐狸通常处于较高级位置,以老鼠、兔子等为食;老鼠处于较低位置,是许多肉食动物的食物;蛇虽然也是肉食动物,但一般狐狸能捕食蛇,所以狐狸在食物链中相对处于最高级。
14. B: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绿色植物),而不是消费者,食物网由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生物之间的关系比单纯的食物链更加复杂。
15. B:制作生态瓶时,把生态瓶密封起来可以模拟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先放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动植物数量应根据生态瓶大小等因素合理搭配,并非多放动物少放植物。
四、问题城堡
1. 答案: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例如,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它的叶子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茎肉质化可以储存大量水分,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同时,仙人掌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其死后的遗体被分解后又能为土壤增加养分,影响着周围环境。又如,蚯蚓在土壤中生活,它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而土壤的质地、湿度等环境条件又影响着蚯蚓的生存和分布。 解析:通过具体生物(仙人掌、蚯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2. 答案:生产者是指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一般是绿色植物,如草原上的草,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消费者指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的生物,其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异养生物,如兔子,以草为食。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蘑菇,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解析:分别阐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并各举一例说明。
3. 答案: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源头。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生产者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物质和能量,还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来源。如果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就失去了食物,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将无法正常进行,生态系统将崩溃。 解析: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的源头作用进行阐述。
4. 答案:食物链是指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比如“草→兔子→狼”。食物网是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的一张复杂的网状结构。食物链是构成食物网的基本单元,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食物网比食物链更复杂,它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更广泛的食物联系,使得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更加复杂多样。 解析:分别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5. 答案:保护生态系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减少污染排放: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避免对土壤、水源造成污染;工业废水、废气要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以保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存环境。
保护生物栖息地:不随意砍伐森林,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保护湿地,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肺”,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合理规划城市建设,避免过度开发破坏生物栖息地。
维护生物多样性:不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及其生存环境;开展科普宣传,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保护行动。 解析:从减少污染、保护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提出保护解析:从减少污染、保护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的建议。
五、科学探究
(1)答案:这个实验的变量是植物(水草)的有无。 解析:A瓶中有水草,B瓶中没有水草,其他条件相同,所以变量是植物的有无。
(2)答案:B瓶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通过与A瓶对比,排除其他因素对小鱼生存情况的影响,突出植物在生态瓶中的作用。如果没有B瓶作为对照,就无法确定A瓶中小鱼生存状况良好是因为植物的作用,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 解析:阐述对照组在实验中的作用,即通过对比突出变量的影响。
(3)答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植物在生态瓶中对动物的生存起着重要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小鱼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氧气,使小鱼能够更好地生存。 解析:根据A、B两瓶小鱼不同的生存情况(A瓶小鱼生存良好,B瓶小鱼很快死亡),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这一知识,得出植物对动物生存的重要作用。
六、拓展长廊
1. 答案:以大熊猫为例,大熊猫主要生活在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那里有丰富的竹子资源,海拔一般在1200 - 3500米,气候温凉潮湿。大熊猫面临的威胁主要有:
栖息地破坏:人类的大规模森林砍伐、道路建设等活动,破坏了大熊猫的栖息地,使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竹子开花:竹子周期性开花死亡,会导致大熊猫食物短缺。
繁殖困难:大熊猫繁殖率低,幼崽成活率也较低。
保护建议: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并加强管理和监测,减少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干扰。
人工繁殖与野化放归: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增加大熊猫数量,并开展野化训练,将人工繁殖的大熊猫放归自然,扩大野外种群数量。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大熊猫的保护意义,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意识,鼓励公众参与保护行动。
科学研究:加强对大熊猫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其繁殖、生态习性等,为更好地保护大熊猫提供科学依据。 解析:先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威胁,再针对这些威胁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
2. 答案:
保护生态系统宣传方案
一、宣传主题
“呵护生态系统,共创美好家园”
二、宣传目标
提高身边人对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促使人们养成保护生态系统的良好习惯。
三、宣传对象
社区居民、学校学生、企业员工等
四、宣传内容
1.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介绍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以及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2. 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讲解人类活动如污染、砍伐森林、过度捕捞等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平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