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群星闪耀 能力提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 zhì yǒu。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乙】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 (置之度外 心不在焉),bào qiàn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丙】闻一多先生,是 (卓著 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丁】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
(1)根据上面甲、乙两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zhì yǒu ②bào qiàn
(2)给上面丙、丁两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①澎湃( ) ②禁锢( )
(3)从乙、丙两段文字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乙、丙两段文字的空缺处。
2.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6分)
(1)岑参《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句子是“ , ”。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3)韩愈《晚春》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 , ”。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言文中的称谓语有自称,也有他称。他称中,除一般他称外,又有爱称、敬称等。
B.闻一多的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享有盛誉。
D.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4.你所在的班级开展“生活中的语文”的实践活动。请你帮助同学解决下列问题。(共6分)
(1)请你写出下列两副对联适用于哪一场合。(2分)
①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
②并蒂花开四季 比翼鸟伴百年( )
(2)优秀的广告不仅能深深地吸引你,更能给你带来审美感受。请说说下面这则张贴在图书馆的公益广告的妙处。(2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妙处:
(3)南京瞻园工作人员在整理文物时把一副对联的下联弄乱了,请你对照上联将下联复原。(2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①树边红雨 ②此间有尧天舜日 ③莺唤起一庭佳丽 ④小苑西回 ⑤看池边绿树
下联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8题。(14分)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①,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②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选自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注释】①嗟来之食:在《礼记·檀弓》里本作“嗟!来食(喂!来吃吧)”,是富人叫饿肚子的人来吃饭时说的,有鄙夷饿者的意思。②捐:丢弃,舍弃。③亡:同“无”,不足。④懿:美好。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B.以污其行乎 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C.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D.以就懿德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7.选文中乐羊子之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 请简要概括。(3分)
8.选文中乐羊子之妻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题。(13分)
故乡的草垛
杨丽丽
①在乡村,草垛的存在就像炊烟一样普遍,是最自然、最淳朴的乡村标志。故乡的草垛是由麦秸秆堆积而成的,每一个乡村的孩子对它都像亲人一样熟悉。
②我的童年也有着和草垛分不开的记忆。麦秋时节,放学归来,我总能看到父母拿着扬叉,在打麦场上忙碌着。一层一层的麦秸被碌碡压得绵软而扁平,母亲负责用扬叉把麦秸一层层起出来,父亲则负责把麦秸一层层摞起来。这是一个技术活,只有打好了草垛的地基,草垛才能越垒越高而不会坍塌。父亲是垒草垛的个中好手,地基打得牢,草垛堆得好。细身子,大盖头,草垛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个大蘑菇。空气中飞扬着麦子的清香,草垛越摞越高,父母脸上流着大颗的汗珠却洋溢着满足而欣慰的微笑。
③农家的生活离不开草垛,它既是牛羊过冬的料草,也是农家做饭的“引火儿”,还可以和泥和在一起抹墙面,被铡刀铡碎了拌上黏性土做土砖坯子。那时候家家户户院墙外或打麦场上都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草垛。做饭前,人们扯几把,扔进灶膛,不一会儿炊烟就带着饭菜的香味飘上了天际。冬天它还可以做牛羊的料草,整整一个冬天,耕牛就在麦秸的清香里咀嚼着,反刍着,连同农家的日子都散发出一种踏实和惬意。
④故乡的草垛还是孩童的乐园。放学后我们不会急着回家,而是在打麦场的草垛群里玩游戏。有时候是“爬山坡”,几个男孩子各自选好一个草垛,手脚并用地爬草垛,谁先爬上草垛,谁就是这一天的“大王”。有时候是捉迷藏,我们偷偷地在草垛上掏一个洞,钻进去再用掏出来的麦秸堵上洞口,任外面的人找翻了天。有时候玩的时间长了,还有小伙伴会在洞里睡着了。直到星星爬上了天空,远处传来了母亲一声长一声短的呼唤声,藏起的小伙伴才惊醒,顺着母亲的吆喝声回家,免不了被揪着耳朵一顿臭骂,但是草垛里捉迷藏的乐趣却是时光无论如何都抹不去的快乐记忆。
⑤到了冬天,草垛就变成了一个个休闲场所。阳光晴好的日子里,男人们三三两两地依着草垛晒着太阳,妇女们则围着草垛边聊家常边做针线活,孩子们则围着草垛捉迷藏,斗鸡,跳房子。还有悠闲的老母鸡叼着草垛的根部,寻找遗漏的一颗或几颗小麦粒。有雪的日子,草垛就变成了一个个雪蘑菇,顶着一个个白帽子。孩子们会不安分地打雪仗,随手捋一把草垛上的积雪,团成团,你来我往,弄得浑身脏兮兮的,但那嘻嘻哈哈的笑声却响彻了整个打麦场,也响彻了整个快乐的童年。
⑥记忆中的草垛,是贫穷日子里的心理慰藉,是乡村少年成长岁月里的欢乐场。想起故乡的草垛,就想起了舒适惬意的田园生活,想起了炊烟缭绕里母亲的笑脸;想起故乡的草垛,就想起了难忘的童年,想起了那些可亲可爱的父老乡亲,想起了那种简单却快乐的生活……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9.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草垛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10.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作用。(3分)
有时候是捉迷藏,我们偷偷地在草垛上掏一个洞,钻进去再用掏出来的麦秸堵上洞口,任外面的人找翻了天。
11.如何理解文中第⑤段“但那嘻嘻哈哈的笑声却响彻了整个打麦场,也响彻了整个快乐的童年” (3分)
12.文中作者借“故乡的草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3分)
我的外婆桥
戴 健
①“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这首童谣是对我童年记忆的描述。外婆家在江都小纪,里下河地区的水乡,河网密布,港汊交错,桥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外婆是我最早的人生导师,如同一座座或拱或坦的桥梁,引领我走过人生的很多渡口。
②我的母亲在娘家排行老三,由于两位姨妈都跨省出嫁,母亲实际上承担了长女的责任。外公过世时,母亲未满二十岁,失怙之痛催其成熟,她自觉扛起了帮助寡母、抚养弟妹的责任。由于我的父母对外婆家不计得失地付出,我们姐弟三人也得到了外婆的关爱照拂。
③母亲二十岁时从上海学了缝纫手艺,在小纪镇上开了个家庭小作坊。她是极聪慧的,从上海学得了许多衣服样式裁剪的技术,在那个非黑即灰的年代偷偷帮助乡人实现追求美的梦想。这也让外婆家的生活不至于太差,小舅与小姨的成长都得到了一些保障。
④初为人母的喜悦未及多尝,母亲就一头扎进日夜赶工的操劳中。我是在外婆的看护下长大的。在我之后有了妹妹,又有了弟弟,都是外婆照顾的。外婆极擅长调教。我四五岁刚识路时,老人家就安排我给各家各户送衣服。据长辈们后来回忆,那时我“工作”从不出错,并且常常因为嘴甜获得小费——仨瓜俩枣之属。至我十岁,外婆又将做全家人早饭的工作交给了我,她的话我至今难忘:“晓勤啊,你也不小了,该学着做做早饭了。外婆也年纪大了,不可能给你烧一辈子早饭,所以你自己要把责任领过去。”立志要做外婆眼里好宝宝的我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从此总管全家七口人的早饭,无论寒暑都6点起床,开炉门,淘米,烧水,买早点。我知道了柴米油盐的奥妙,知道了厨房的神奇与神圣,再以后,任何家务事都难不倒我了。
⑤外婆为人刚毅,训哭别人是常事,自己洒泪是罕事。唯有一次,我考上大学,出行之前,老人家嘱咐我注意事项时眼中有晶莹之物。那一刻,我未敢与其对视。
⑥她的身上少有旧式女子的故步自封与低眉顺眼,而有世事洞达、言语澄明。老人家也有柔和的时候,比如五六月间,栀子花、白兰花是她衣襟上的常客;而混杂着梳头油与花香的馥郁气味,则是外婆留给我的嗅觉记忆。只是这份柔和不太多见,夫主缺位多年的生活重压早已将刚毅锻造为她性格的主调,唯有如此,她才能更好地履行“母亲”的职责。
⑦外婆离开是在2011年的10月2日。那天全家照常环侍左右,临近中午,老人家气喘、烦躁的症状减轻,我们以为这是挺过一关的表现,于是商量着让痛心不已的母亲吃顿消停饭。可仅仅一顿饭的工夫,外婆就走了。母亲自责了很久,说不该吃这顿饭,未及送老人家最后一程。我反复对她说,这应该是老人家的善意。我的外婆就是这样不拖泥带水,纵有留恋也不会低首告饶、露出怯意:生命既然已经走到尽头,那就认赌服输,潇洒作别。
⑧外婆在世时我未曾问及她对我的评价,但我一直都在往她期待的方向靠拢。独立无畏——这份“童子之训”是她给我的人生上的底色。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3.第①段引用童谣的作用是什么 (3分)
1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15.请简述“我的外婆桥”在文中的意思。(3分)
16.文中的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40分)
17.请以“别样的美好”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1)①挚友 ②抱歉 (2)①péng pài ②jìn gù (3)心不在焉 卓越
2.(1)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2)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3)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3.C(编年体通史)
4.(1)①店铺开张 ②婚礼(婚宴) (2)广告语巧妙地引用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委婉含蓄地告诉读书人和借书人:图书馆是阅读的地方,来去的脚步一定要轻轻的。(3)④③⑤①②
5.B(B品行,德行。A听说/使听到;C取,拿/拉;D完成,成就/从事)
6.(1)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2)如果(没有学成就)中途回来了,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
7.示例: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
8.示例:品行高洁,有毅力,明白事理,聪慧善教。
【附译文】
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羊子曾经在路上行走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牟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行呢!”羊子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坐着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就拿起刀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的。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延误荒废了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没有学成就)中途回来了,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 ”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于是七年没有回来。
9.①父亲垒草垛;②农家的生活离不开草垛;③故乡的草垛是孩童的乐园;④冬天的草垛是休闲场所。(意近即可)
10.示例:“掏”“钻”“堵”这几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们玩捉迷藏游戏时动作的熟练。
11.示例:草垛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打麦场是孩子们自由的天堂,他们在这里无拘无束,尽情玩耍;草垛是孩子们美好的童年记忆,伴随着他们快乐地成长。
12.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父老乡亲和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13.①点明写作的对象是外婆;②引出“我”对外婆的回忆。
1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栀子花、白兰花”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五六月间“栀子花、白兰花”经常出现在外婆的衣襟上,突出外婆柔和的一面。
15.①表层意思:现实中的桥,外婆家江都小纪的桥。②深层意思:外婆是“我”最早的人生导师,如同一座座或拱或坦的桥梁,引领“我”走过人生的很多渡口。(意近即可)
16.①外婆是有责任心、关爱后辈的人。母亲日夜赶工时,外婆关爱照拂“我们”姐弟三人。②外婆极擅长调教小辈。如“我”四五岁刚识路时,老人家就安排“我”给各家各户送衣服。③外婆世事洞达,言语澄明,性格刚毅,即使面对死亡也不拖泥带水。(意近即可)
17.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