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基础巩固卷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基础巩固卷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1 09:5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4分)
A.憎恶(zèng)    絮说(xù)    烦躁(zào)   大庭广众(tíng)
B.土匪(fěi)     袄襟(jīn)    胸脯(pú)    微不足道(zú)
C.疮疤(chuāng)   诘问(jié)    破绽(zàn)    爬山越岭(lǐng)
D.哀悼(dào)     震悚(shù)    门槛(kǎn)   十中八九(zhòng)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奔滕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
B.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
C.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响都没动。
D.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奈烦的。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4分)
  以前当众说话都脸红的小文在参加演讲社一年之后,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已经能做到泰然自若了,精彩的表现让人赞赏不已。对此,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所有的成功都源于一件件微不足道的事!” 亲身经历让小文对老师的话不以为然。
A.大庭广众  B.语重心长
C.微不足道  D.不以为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分)
A.医保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尽管实现了全民“应保尽保”,而且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精细化和高质量的医疗保障。
B.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于笔下,这都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C.中央电视台开展的“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弘扬了社会正气,倡导了社会新风。
D.相关专家呼吁学校尽快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认识,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
5.将下列句子排列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①它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节日。
②逐渐形成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民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它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④①⑤②③  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⑤③  D.②③④⑤①
6.七年级(3)班开展以“关爱老人”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10分)
(1)为了让活动得到全班同学的积极响应,班级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请你写一段发言稿,不超过200字。(3分)
(2)活动小组准备利用周末去学校附近的敬老院慰问老人,请你设计慰问老人的具体内容并予以分工,以便同学们提前做好准备工作。(3分)
(3)慰问结束后回来的路上,张颖同学听到一位叔叔说:“照顾敬老院里的老人是居委会的事,不用学生做,学生的任务就是在学校里学习。”假设你是张颖,你会怎么对那位叔叔说 (4分)
二、阅读(2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林奶奶(节选)
杨 绛
①林奶奶小我三岁,今年七十。十七年前,她忽到我家打门,问我用不用人。我说:“不请人了,家务事自己都能干。”她叹气说:“您自己都能,可我们吃什么饭呀 ”她介绍自己是“给家家儿洗衣服的”。我就请她每星期来洗一次衣服。据我后来知道,她的“家家儿”包括很多人家。当时大家对保姆有戒心,许多人家不敢找保姆,就请林奶奶去做零工。
②我问林奶奶:“干吗帮那么多人家 集中两三家,活儿不轻省些吗 ”她说做零工“活着些”。这就是说:自由些,或主动些;干活儿瞧她高兴,不合意可以不干。比如说吧,某太太特难伺候,林奶奶白卖力气不讨好,反招了一顿没趣,气得她当场左右开弓,打了自己两个嘴巴子。这倒像旧式妇女不能打妯娌的孩子的屁股,就打自己孩子的屁股。不过林奶奶却是认真责怪自己的。据说那位太太曾在林奶奶干活儿的时候,把钟拨慢“十好几分钟”(林奶奶是论时计工资的),和这种太太打什么交道呢!林奶奶和另一位太太也闹过别扭。林奶奶在那家院子里洗衣服。雨后满院积水。那家的孩子故意把污水往林奶奶身上溅。孩子的妈正在院子里站着,林奶奶跑去告状,那位太太不耐烦,一扭脖子说:“活该!”气得林奶奶蹲下身掬起污水就往那位太太身上泼。我听了忍不住笑说:“活该了!”不过林奶奶既然干了这一行,委屈是家常便饭,她一般是吃在肚里就罢了,并不随便告诉人。她有原则:不搬嘴弄舌。
③她倒是不怕没主顾,因为她干活儿认真,衣服洗得干净;如果经手买什么东西,分文也不肯沾人家的便宜。也许她称得上“清介”“耿直”等美名,不过这种词儿一般不用在渺小的人物身上。人家只说她“人靠得住,脾气可倔”。
④她为了自卫,有时候像好斗的公鸡。一次我偶在胡同里碰见她端着一只空碗去打醋,我们俩就说着话同走。忽有个小学生闯过,把她的碗撞落地下,砸了。林奶奶一把揪住那孩子破口大骂。我说:“孩子不是故意的,碗砸了我赔你两只。”我又叫孩子向她道歉。她这才松了手,气呼呼地跟我回家。我说:“干吗生这么大气 ”她说孩子们尽跟她捣乱。
⑤虽那个孩子不是故意的,林奶奶的话却是真的。也许因为她穿得太破烂肮脏,像个叫花婆子。我猜想她年轻的时候相貌身材都不错呢。老来倒眉塌眼,有一副可怜相,可是笑起来还是和善可爱的。她天天哈着腰坐在小矮凳上洗衣,一年来,一年去,背渐渐地弯得不肯再直,不到六十已经驼背;身上虽瘦,肚皮却大,其实那是虚有其表。只要掀开她的大襟,就知道衣下鼓鼓囊囊一大嘟噜是倒垂的裤腰。她系一条红裤带,六七寸高的裤腰有几层,有的往左歪,有的往右歪,有的往下倒。一重重的衣服都有小襟,小襟上都有口袋,一个、两个或三个:上一个,下一个,反面再一个,大小不等,颜色各别。衣袋深处装着她的家当:布票,粮票,油票,一角二角或一元二元或五元十元的钱。她分别放开,当然都有计较。我若给她些什么,得在她的袋口别上一两只大别针,或三只小的,才保住东西不外掉。
(有删改)
7.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6分)
林奶奶给很多人家做零工→        →        →        →林奶奶穿着太寒酸
8.作者的家务事自己都能干,为什么还请林奶奶洗衣服 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9.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十七年前,她忽到我家打门,问我用不用人。(从描写人物方法角度)
(2)不过林奶奶既然干了这一行,委屈是家常便饭……(从修辞手法角度)
10.阅读第②段,同样是受到侮辱,为什么林奶奶对那两位太太的态度不一样 (4分)
11.综合全文,请概括杨绛笔下林奶奶的形象特点。(3分)
三、写作(50分)
12.关注生活中的小人物,挖掘人性的闪光点,以“那个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B(A“憎”应读zēng;C“绽”应读zhàn;D“悚”应读sǒng)
2.B(A“奔滕”应为“奔腾”;C“半响”应为“半晌”;D“奈烦”应为“耐烦”)
3.D(“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符合语境。这里应该用“深以为然”)
4.C(A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尽管”改为“不但”;B句式杂糅,应删去“为基础”;D语序不当,应改为“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
5.A
6.(1)同学们,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老有所养”的美好传统。老人为子女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理应得到尊敬、关心,安享晚年。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关爱老人,尊敬老人,为他们送去一份小小的温暖,让他们幸福、快乐,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一件大事。让我们行动起来,关爱老人,温暖社会!(2)环卫组为老人打扫宿舍卫生,帮助老人晒被子、洗衣服;文艺组为老人表演文艺节目;烹饪组事先了解老人的口味,为老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综合组陪老人聊天,或给老人按摩。(3)叔叔,您好!居委会照顾敬老院里的老人是应该的,但关爱老人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还包括我们学生,也包括您在内。全社会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善待老人,因为孝敬老人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您说是不是
7.林奶奶经常被雇主刁难欺负 林奶奶耿直清介 林奶奶为了自卫大骂捣乱的小学生
8.因为林奶奶的工作就是替别人洗衣服,如果不请她,她可能无法维持生计。作者出于同情,于是请她每星期来洗一次衣服。
9.(1)通过描写林奶奶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她粗鲁而直爽的性格,与人物的身份相称。(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委屈”比作“家常便饭”,化抽象为具体,形象通俗地突出了林奶奶所受的委屈之多,也表现了作者对她的同情。
10.第一位太太在林奶奶干活儿的时候,把钟拨慢“十好几分钟”,目的是少支付林奶奶的工钱,结果是林奶奶毅然辞掉了这家的零工,因为她觉得这家很小气,没办法合作。第二位太太不但不及时制止孩子的恶作剧,还骂林奶奶“活该”,分明是有意侮辱林奶奶,于是林奶奶气愤地予以报复,这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在林奶奶的眼里,虽然金钱重要,但是人格尊严比金钱更重要。
11.正直爽快,做事认真,不占人便宜,脾气倔,辛苦而贫穷。
12.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