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能力提优卷 (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能力提优卷 (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1 09:5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能力提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线上学习模式”不仅     (考验 考证)学生的自律,还给一些学生带来了负面情绪,如难以静心学习的fán zào、无法完成学习计划的焦虑、拒绝不了电子产品诱惑的伤感等。
  【乙】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    (笼罩 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丙】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pī lì,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丁】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底层劳动者。他本是农民,进城后以拉洋车为生。虎妞是祥子的妻子,也是车厂的主人刘四爷的女儿。
(1)根据上面【甲】【丙】两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fán zào       ②pī lì    
(2)给上面【乙】 【丁】两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①门槛(    )   ②侮辱(    )
(3)从【甲】【乙】两段文字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两段文字的空缺处。
2.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5分)
(1)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3)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4)韩愈在《晚春》中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思想感情,以“        ,        ”写出了它们知春归去而争奇斗艳、尽情舒展的生命本色。
3.鲁迅先生是修改文章的典范,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每小题2分,共4分)
题号 原稿 改定稿
(1) 题目:吾师藤野先生 题目:藤野先生
(2)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总是养不过夜的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4.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如今,劳动课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为此,学校决定开展“劳动光荣”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5分)
(1)为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2)请根据下图的内容和示例,提炼出关于劳动课程的相关信息。(3分)
  示例:劳动课程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
二、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4分)
逢 入 京 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自己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龙钟”在这里是“老态龙钟”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
C.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经过诗人的提炼概括,使它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D.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加雕琢,好似信手拈来,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6.请从内容的角度赏析“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表达效果。(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0题。(12分)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释】①弇(yǎn):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剧谈而去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B.乃复问东坡所从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东坡亦嘉其才气    汝亦知射乎
D.公徐应曰       徐以杓酌油沥之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刘伟明弇少以才学自负。
(2)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谈而去。
9.从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的不同回答中,可见刘弇与东坡各有何特点 (3分)
10.请结合原文分析,面对“意气自得”“欲以折服之”的刘弇,苏轼的哪些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3题。(10分)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小学时在一篇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纯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在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地操劳着,做家务、农活,喂牲口,养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又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总感觉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母亲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的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的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吗 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贺州日报》,有删改)
1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4分)
1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13.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 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3分)
(四)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4~15题。(4分)
他的心要跳出来!这些日子,他的血似乎全流到四肢上去;这一刻,仿佛全归到心上来;心中发热,四肢反倒冷起来;热望使他混身发颤!
一直到半夜,他还合不上眼。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他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着。什么响动也没有,只有天上的星伴着自己的心跳。骆驼忽然哀叫了两声,离他不远。他喜欢这个声音,像夜间忽然听到鸡鸣那样使人悲哀,又觉得有些安慰。
远处有了炮声,很远,但清清楚楚的是炮声。他不敢动,可是马上营里乱起来。他闭住了气,机会到了!他准知道,兵们又得退却,而且一定是往山中去。这些日子的经验使他知道,这些兵的打仗方法和困在屋中的蜜蜂一样,只会到处乱撞。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点了。他慢慢地,闭着气,在地上爬,目的是在找到那几匹骆驼。他明知道骆驼不会帮助他什么,但他和它们既同是俘虏,好像必须有些同情。军营里更乱了,他找到了骆驼——几块土岗似的在黑暗中趴伏着,除了粗大的呼吸,一点动静也没有,似乎天下都很太平。这个,教他壮起点胆子来。他伏在骆驼旁边,像兵丁藏在沙口袋后面那样。极快的他想出个道理来:炮声是由南边来的,即使不是真心作战,至少也是个“此路不通”的警告。那么,这些兵还得逃回山中去。真要是上山,他们不能带着骆驼。这样,骆驼的命运也就是他的命运。他们要是不放弃这几个牲口呢,他也跟着完事;他们忘记了骆驼,他就可以逃走。把耳朵贴在地上,他听着有没有脚步声儿来,心跳得极快。
不知等了多久,始终没人来拉骆驼。他大着胆子坐起来,从骆驼的双峰间望过去,什么也看不见,四外极黑。
14.选文中的“他”是    ,本选段出自《    》。(2分)
15.选文开头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2分)
三、写作(50分)
16.请以“我在    中成长”为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1)①烦躁 ②霹雳 (2)①mén kǎn ②wǔ rǔ (3)考验 缭绕
2.(1)朔气传金柝 (2)明月来相照 (3)赏赐百千强 (4)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3.(1)吾师已经是先生了,再称先生就重复了。此外,鲁迅的老师不止一位,如果称吾师,似乎只有一位老师,所以改成“藤野先生”更好。(2)“总是”二字强调无一例外,说得太“过”,并不符合科学精神。删掉这两个字,表现出作者作文之严谨,用语之准确。
4.(1)示例一:劳动创造世界。示例二: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要靠劳动来创造!(2)①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②日常生活劳动中的清洁与卫生任务要求小学生在中低年级学段完成并达标。(或: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适合在高年级学段开展)
5.B
6.示例:诗人选取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马上相逢”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场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替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7.A(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于是、就;C也;D慢慢地)
8.(1)刘伟明,字弇,年轻时因为颇有才华而自负。(2)苏东坡也夸赞他的才气,与他痛快地交谈之后才离去。
9.刘弇高傲自负,苏轼谦虚低调。
10.苏轼用“罪人苏轼”趣对得意扬扬、目中无人的刘弇,语言幽默风趣;最终苏轼又夸赞他的才气,与他畅谈,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
【附译文】
刘伟明,字弇,年轻时因为颇有才华而自负,科举考试得甲等,中了词科,更洋洋自得,看不起同辈。绍圣初年,因游一座禅刹,当时东坡被贬到岭南,路过庐陵,也来这里游玩,(两人)正好遇上,相互询问爵位、故乡、姓氏。刘伟明立即回答说:“我是庐陵刘弇。”伟明起初不知道他就是东坡。自以为名声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别人,(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东坡慢慢地回答说:“(我是)罪人苏轼。”伟明刚开始很吃惊,犹豫了一会儿,上前致敬说:“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苏东坡也夸赞他的才气,与他痛快地交谈之后才离去。
11.①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槁了自己。标题揭示了母爱无私的主旨。
12.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层层烘托,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为下文盛赞母爱做铺垫。
13.示例: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我们这个家转。(表述完整,言之成理,写出人与花的相似之处即可)
14.祥子 骆驼祥子
15.心理描写。生动形象而又真切地体现了祥子有希望逃脱的兴奋与担心逃出后再被捕的恐慌。
16.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