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丨第03章 物质的性质 常考实验探究精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下丨第03章 物质的性质 常考实验探究精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01 23:42: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学 第03章 月考--实验探究精选
【金华月考】
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七(3)班的同学在实验室做“使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请回答:
(1)小科同学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后,调节横梁平衡螺母,出现了如图1所示的情形,此时横梁   (选填“已经”或“没有”)平衡。
(2)小科用已经调节好平衡的天平测量木块的质量,操作部分过程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小科在实验中的错误操作有                        。
(3)另一组的小宁同学也用相同的天平进行实验(砝码盒里的砝码有100g、50g、20g、20g、10g、5g),调节平衡后她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中放入了50g、20g的砝码各一个,再往右盘里放一个20g的砝码时,指针位置如图3所示;她再用10g砝码将一个20g砝码替换下来,指针位置如图4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在    之间。她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填字母编号),使天平横梁平衡。
A.调节平衡螺母
B.取下10g的砝码,再加入5g的砝码,并移动游码
C.加入5g的砝码,若指针左偏,再移动游码
D.加入5g的砝码,若指针右偏,再取下5g的砝码,并移动游码
(4)在另一次实验中,小聪需要测量10g食盐,天平调平后,他先在右盘放入10g砝码,然后向左盘不断加入食盐,此时,小聪突然发现游码位于0.2g刻度线处,意识到在调平前没有将游码归零。要继续完成称取10g食盐的任务,小聪最简洁的操作是             。
【答案】(1)已经;(2)物体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称量时调节了平衡螺母;(3)80~90g;CD;(4)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解析】(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端的“0”刻度线处后,调节横梁平衡螺母,出现了如图1所示的情形,此时指针左右偏转的角度相等,说明横梁已经平衡;
(2)小科用已经调节好平衡的天平测量木块的质量,操作部分过程如图2所示,操作中的存在的错误是物体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且称量时调节了平衡螺母;
(3)另一组的小宁同学调节平衡后他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中放入了50g、20g的砝码各一个,再往右盘里放一个20g的砝码时,指针位置如图3所示,说明砝码质量偏大了,用10g砝码将20g的砝码替换下来,指针位置如图中a所示,说明该砝码的质量偏小,则需要添加砝码的质量在10g到20g之间,所以计算可知该物体的质量在80~90g之间;
她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加入5g的砝码,若指针左偏,再移动游码,若指针右偏,说明5g砝码的质量偏大,需再取下5g的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平衡,故选CD;
(4)测量前天平已经调平,此时已将0.2g的游码平衡了,在测量过程中不会影响测量结果,所以小聪最简洁的操作是继续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
故答案为:(1)已经;(2)物体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称量时调节了平衡螺母;(3)80~90g;CD;(4)继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杭州月考】
小陈通过实验探究“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器材】200毫升烧杯、100毫升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称量其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的部分水转移至量筒中,称量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
③重复步骤②,获得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数据记录】
称量次数 1 2 3 4 5 ……
向量筒转移水的总体积(毫升) 0 20 40 60 80 ……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克) 202 182 162 142 122 ……
(1)本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为   克。
(3)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兴趣小组还应如何继续实验:              (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
(4)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托盘天平;(2)20;(3)换用其他液体多次重复实验;(4)同种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解析】(1)根据实验目的“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和体积,其中体积可由量筒直接读出,而质量则需要用托盘天平测量;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等于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即 m=202g﹣182g=20g;
(3)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应换用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实验;
(4)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答案为:(1)托盘天平;(2)20;(3)换用其他液体多次重复实验;(4)同种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杭州月考】
研究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装置测量空气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打气筒将皮球打足气,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初始质量为81.6克。
②将如图甲的量杯装满水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皮球内的空气引入量杯中。
③如图乙,量杯内空气达到量杯的最大测量值时,用夹子夹紧乳胶管暂停放气。再将量杯装满水后重新集气,如此反复共收集了10次。
④如图丙,用天平称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
(1)如表是小组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请将横线部分内容补充完整。
待测量 皮球初始质量 排出空气体积(毫升) ___________ 空气的密度(克/厘米3)
测量结果
(2)根据图中测量数据,计算所测空气的密度为   kg/m3。
(3)下列实验操作会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小的是   。
A.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
B.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
C.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
【答案】(1)放气后皮球的质量m'(克);(2)1.2;(3)C。
【解析】(1)计算空气的密度需要知道排出空气的体积和质量,则应补充的内容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m'(克);
(2)皮球打足气时的质量为:81.6g,由图丙可知,排出空气后的质量为80.4g,则排出空气的质量为:m=m球1﹣m球2=81.60g﹣80.40g=1.20g,由图乙和题意可知,排出空气的体积为:V=10×100mL=1000cm3,ρ1.2×10﹣3g/cm3=1.2kg/m3;
(3)由公式可知,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测出的体积偏小,则可能的原因为: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气体部分溶于水;而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会使排出空气的质量变小,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小。
故选:C。
故答案为:(1)放气后皮球的质量m'(克);(2)1.2;(3)C。
【金华月考】
小科在校园里捡到一块较大的矿石,其外观呈肉红色,有明显的矿物质晶体颗粒,由此初步判断为花岗岩。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小科决定通过测定该矿石的密度并与已知矿石密度做对比来鉴定矿石种类。
【实验步骤】步骤Ⅰ:测量矿石的质量
(1)如图甲为小科对托盘天平的调平操作结果,对照操作性评价表(部分内容),小科和小组成员分别进行了自评和互评,小科的得分应为   分。
实验过程 操作要求 评价标准 自评 互评
调平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左端的零刻度线上,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左右摆幅相同 天平没放在水平台上扣5分,游码没归零扣10分,指针不在分度盘中线处或左右摆幅不同扣10分
…… …… ……
(2)如图乙为小科正确完成调平操作后的称量结果,可知矿石的质量m0应为   克。
步骤Ⅱ:测量矿石的体积
①在干燥的烧杯中加入200mL的水。
②用细线系住矿石后放入烧杯中,完全浸没后,标记此时的水位。
③将矿石从水中取出。
④在量筒中装入体积为V1的水,将水倒入烧杯至标记处,量筒中的水量降至V2。
由此得出矿石的密度ρ。
【误差分析】(3)由上述方案得出的矿石密度ρ的测量值将偏   。
(4)小组成员经过合作交流后提出了修改意见:利用现有材料,仅修改原操作步骤③的内容,即可解决上述误差的问题,且矿石密度的计算公式不变。修改后的步骤③内容为           。
【结论】改进后的测量结果与一些矿石的密度对比,证明了矿石确实为花岗岩。
【答案】(1)15;(2)47.4;(3)小;(4)将矿石从水中取出并加水至200mL处。
【解析】(1)由评分标准知总分为5+10+10=25分,由图甲知调平时游码没归零,应扣10分,所以得分为:25﹣10=15分;
(2)图乙中矿石的质量为:m0=20g+20g+5g+2.4g=47.4g;
(3)由于从烧杯中取矿石,矿石会沾水,就需要用量筒来补充更多的水,使得矿石的体积偏大,由密度公式可知,测量结果偏小;
(4)将③用细线将矿石从水中取出改为:用细线将矿石从水中取出并加水至200mL处,这样量筒中减少的体积就是矿石的体积。
故答案为:(1)15;(2)47.4;(3)小;(4)将矿石从水中取出并加水至200mL处。
【嘉兴月考】
盐水制冰是使用较早的制冰方法,制作出的盐水冰坚实、不易熔化、便于贮藏和搬运。某STEAM活动小组成员猜想:水中加入盐后会使凝固点降低。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们对此展开研究,实验设计如下:将相同质量的纯净水和一定浓度的盐水放入相同的A、B玻璃杯中,再放入冰箱,每隔一定时间用电子温度计测出温度,并将温度数据记录在表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4 9 10
A中温度/℃ 6 5.1 4.3 3.4 2.6 1.7 0.9 0 0 0 ﹣2
B中温度/℃ 6 3.6 1.2 ﹣1.2 ﹣3.6 ﹣6 ﹣6 ﹣6 ﹣6 ﹣6 ﹣12.4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小明得出当盐水浓度越大其凝固点越低的结论。你觉得在本实验中能得出该结论吗?为什么?                     。
(2)水结冰的过程其实是水分子在温度降低之后运动的幅度变小,水分子间易形成有规则的空间结构的缘故。当食盐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形成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水中加盐使其凝固点下降,从微观角度你觉得以下猜想不合理的是    。
A.食盐溶于水中使水分子变小,不易形成有规则的空间结构
B.食盐溶于水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会破坏水分子间的空间结构
C.食盐溶于水中使水分子逐渐停止运动导致水无法结冰
(3)根据该STEAM活动小组的实验结果,请试着解释: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以便融雪的原因是因为盐水的凝固点    (填“低于”、“高于”)水的凝固点,所以撒盐后熔点也相应降低,使雪能在低于0℃时就熔化。
【答案】(1)不能,因为没有用不同浓度的盐水做实验;(2)AC;(3)低于。
【解析】(1)要探究盐水浓度对凝固点的影响就要用不同浓度的盐水做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2)当食盐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形成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均匀的分散到水分子中去,破坏了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导致凝固点降低,故选AC;
(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有食盐的烧杯中液体的凝固点明显降低。
故答案为:(1)不能,因为没有用不同浓度的盐水做实验;(2)AC;(3)低于。
【金华月考】
关于课本中“为什么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的问题,小金猜想: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实验过程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以及导管的体积均忽略不计)
【实验过程】
①如图所示,取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记为甲。向其中倒入一定质量的温度为t1的冷水,液面位置标记为A。
②向甲保温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此时甲杯中液面位置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l。
④另取一个完全相同的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记为乙,向其中倒入与甲质量相同的温度为t1的冷水,标记为A,然后                          ,充分振荡,测出水的温度为t3。
⑤观察现象,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回答下列问题:
(1)甲杯中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该过程是一个   (选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2)请将步骤中空白部分的操作补充完整                        。
(3)分析实验结果,若      ,则证明小金的观点是正确的。
【答案】(1)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2)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3)t3小于t2。
【解析】(1)甲杯中水面上升的原因是100℃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水增多液面上升,液化放热;
(2)(3)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应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量相同,温度为tl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若t3小于t2,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则说明小明的观点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2)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3)t3小于t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学 第03章 月考--实验探究精选
【金华月考】
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七(3)班的同学在实验室做“使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请回答:
(1)小科同学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后,调节横梁平衡螺母,出现了如图1所示的情形,此时横梁   (选填“已经”或“没有”)平衡。
(2)小科用已经调节好平衡的天平测量木块的质量,操作部分过程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小科在实验中的错误操作有                        。
(3)另一组的小宁同学也用相同的天平进行实验(砝码盒里的砝码有100g、50g、20g、20g、10g、5g),调节平衡后她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中放入了50g、20g的砝码各一个,再往右盘里放一个20g的砝码时,指针位置如图3所示;她再用10g砝码将一个20g砝码替换下来,指针位置如图4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在    之间。她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填字母编号),使天平横梁平衡。
A.调节平衡螺母
B.取下10g的砝码,再加入5g的砝码,并移动游码
C.加入5g的砝码,若指针左偏,再移动游码
D.加入5g的砝码,若指针右偏,再取下5g的砝码,并移动游码
(4)在另一次实验中,小聪需要测量10g食盐,天平调平后,他先在右盘放入10g砝码,然后向左盘不断加入食盐,此时,小聪突然发现游码位于0.2g刻度线处,意识到在调平前没有将游码归零。要继续完成称取10g食盐的任务,小聪最简洁的操作是             。
【杭州月考】
小陈通过实验探究“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器材】200毫升烧杯、100毫升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称量其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的部分水转移至量筒中,称量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
③重复步骤②,获得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数据记录】
称量次数 1 2 3 4 5 ……
向量筒转移水的总体积(毫升) 0 20 40 60 80 ……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克) 202 182 162 142 122 ……
(1)本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
(2)第2次称量时,烧杯中倒出水的质量为   克。
(3)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兴趣小组还应如何继续实验:              (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
(4)实验改进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杭州月考】
研究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装置测量空气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打气筒将皮球打足气,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初始质量为81.6克。
②将如图甲的量杯装满水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皮球内的空气引入量杯中。
③如图乙,量杯内空气达到量杯的最大测量值时,用夹子夹紧乳胶管暂停放气。再将量杯装满水后重新集气,如此反复共收集了10次。
④如图丙,用天平称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
(1)如表是小组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请将横线部分内容补充完整。
待测量 皮球初始质量 排出空气体积(毫升) ___________ 空气的密度(克/厘米3)
测量结果
(2)根据图中测量数据,计算所测空气的密度为   kg/m3。
(3)下列实验操作会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小的是   。
A.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
B.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
C.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
【金华月考】
小科在校园里捡到一块较大的矿石,其外观呈肉红色,有明显的矿物质晶体颗粒,由此初步判断为花岗岩。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小科决定通过测定该矿石的密度并与已知矿石密度做对比来鉴定矿石种类。
【实验步骤】步骤Ⅰ:测量矿石的质量
(1)如图甲为小科对托盘天平的调平操作结果,对照操作性评价表(部分内容),小科和小组成员分别进行了自评和互评,小科的得分应为   分。
实验过程 操作要求 评价标准 自评 互评
调平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左端的零刻度线上,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左右摆幅相同 天平没放在水平台上扣5分,游码没归零扣10分,指针不在分度盘中线处或左右摆幅不同扣10分
…… …… ……
(2)如图乙为小科正确完成调平操作后的称量结果,可知矿石的质量m0应为   克。
步骤Ⅱ:测量矿石的体积
①在干燥的烧杯中加入200mL的水。
②用细线系住矿石后放入烧杯中,完全浸没后,标记此时的水位。
③将矿石从水中取出。
④在量筒中装入体积为V1的水,将水倒入烧杯至标记处,量筒中的水量降至V2。
由此得出矿石的密度ρ。
【误差分析】(3)由上述方案得出的矿石密度ρ的测量值将偏   。
(4)小组成员经过合作交流后提出了修改意见:利用现有材料,仅修改原操作步骤③的内容,即可解决上述误差的问题,且矿石密度的计算公式不变。修改后的步骤③内容为           。
【结论】改进后的测量结果与一些矿石的密度对比,证明了矿石确实为花岗岩。
【嘉兴月考】
盐水制冰是使用较早的制冰方法,制作出的盐水冰坚实、不易熔化、便于贮藏和搬运。某STEAM活动小组成员猜想:水中加入盐后会使凝固点降低。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们对此展开研究,实验设计如下:将相同质量的纯净水和一定浓度的盐水放入相同的A、B玻璃杯中,再放入冰箱,每隔一定时间用电子温度计测出温度,并将温度数据记录在表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4 9 10
A中温度/℃ 6 5.1 4.3 3.4 2.6 1.7 0.9 0 0 0 ﹣2
B中温度/℃ 6 3.6 1.2 ﹣1.2 ﹣3.6 ﹣6 ﹣6 ﹣6 ﹣6 ﹣6 ﹣12.4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小明得出当盐水浓度越大其凝固点越低的结论。你觉得在本实验中能得出该结论吗?为什么?                     。
(2)水结冰的过程其实是水分子在温度降低之后运动的幅度变小,水分子间易形成有规则的空间结构的缘故。当食盐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形成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水中加盐使其凝固点下降,从微观角度你觉得以下猜想不合理的是    。
A.食盐溶于水中使水分子变小,不易形成有规则的空间结构
B.食盐溶于水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会破坏水分子间的空间结构
C.食盐溶于水中使水分子逐渐停止运动导致水无法结冰
(3)根据该STEAM活动小组的实验结果,请试着解释: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以便融雪的原因是因为盐水的凝固点    (填“低于”、“高于”)水的凝固点,所以撒盐后熔点也相应降低,使雪能在低于0℃时就熔化。
【金华月考】
关于课本中“为什么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的问题,小金猜想: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实验过程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以及导管的体积均忽略不计)
【实验过程】
①如图所示,取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记为甲。向其中倒入一定质量的温度为t1的冷水,液面位置标记为A。
②向甲保温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此时甲杯中液面位置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l。
④另取一个完全相同的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记为乙,向其中倒入与甲质量相同的温度为t1的冷水,标记为A,然后                          ,充分振荡,测出水的温度为t3。
⑤观察现象,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回答下列问题:
(1)甲杯中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该过程是一个   (选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2)请将步骤中空白部分的操作补充完整                        。
(3)分析实验结果,若      ,则证明小金的观点是正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