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7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1 10:1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高一语文(人教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8 页,全卷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
答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将意象从诗歌中剥离出来,代之以符号化的事物名称,将诗歌
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是不妥当的。
名词有具体和抽象之分,用作名物之词的,大多是具体名词,它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亦常能在人们心
中引发表象,例如我们在提及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时,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图像
来,但这种表象并不等同于意象,它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而意象是作者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它是诗人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长久而深沉的积淀形成的,内中包孕着诗人对生活的各种活生生的感受。即使转型为诗
歌文本,显现为语言文字符号,这些符号所提供的信息也都指向了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意。这正是意象
之为意象,不能等同于诗中名物之象(表象)的重要原因。
譬如:我们都熟悉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一联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问这里
包含了几个意象?恐怕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这其实就
是将表象混同于意象的结果。这些意象单个拆开来看,只能指称名物,是很难把握其内在的情意体验的。
而只有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画面,我们才能体会到那种空阔、荒凉、寂静、壮美的氛围。而也只有将
它们组合起来,才能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借此传达出来。这样看来,单一的表象通常是很难构成意象的,
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引发,即通过意象组合在一起所生发出来的互补、互衬、互渗、互动的功效来传
达,这也是诗中名物不能等同于意象的缘由。
第 1页/共 10页
那么我们平时习惯将各类名物从具体诗作中抽取出来,以形成系列性的考察,如专题研究的杨柳意象
系列、桃花意象系列等,究竟是否恰当?应该说,按照上面对“表意之象”的理解,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
一个”,它在诗歌语境的特定文本中生成,承载着表达诗人特定情意体验的职能,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
语境,孤立的名物便不复称其为意象了。即便排成系列,也只能算作名物的“类象”。
还有一个问题,在给诗歌意象和名物之象作区分时,怎样看待那些因历史承传而在自身内部积淀着某
些特定意蕴的名物,如人们常提及的“南浦”之类的词语。众所周知,“南浦”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但
由于大诗人屈原在《九歌·河伯》篇里写下“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被后人袭用来表现送别场景和惜别
之意,这个词语便有了比较固定的感彩,不同于普通的地名了。这类名物就好比文章里常用的典故、
成语,一般都有自身的特殊蕴涵,就它们而言,能不能撇开文本,直接归入“意象”的范畴呢?还是不能。
诚然,这类词语在其历史承传的过程中,确实积淀了某种意蕴,有其情感生命的痕迹在,但在抽离了具体
作品的语境后,其感彩必然趋于固态化和定型化,并不能构成特定的“这一个”。只有当它们返回作
品,再度与具体语境结合,直接参与诗人情意体验的艺术创造,才有可能重新被激活而转化为诗歌意象的
有机构成。
(摘编自任世珍《浅谈意象》)
材料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壮阔唯美的画面:一片无垠的
沙漠,一缕孤淡的青烟笔直升起,夕阳西下,一轮红日西沉欲坠,静静地映照着东去的黄河。那真切明晰
的景象,那朦胧浑厚的意境,那悲壮苍凉的意识,只有当我们沉浸在对这联文字的想象中,凭借我们的直
觉才能体会,而一旦要我们以具体的文字来描绘,它又不是那样明晰、具体了。作者只是陈列了大漠、孤
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却没有对这些意象进行精细地描绘,句末的“直”和“圆”二字,通过词性的
活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领略到比具体形象要丰富、朦胧得多的东西,这就是意象的“朦胧美”。这种“朦
胧”给文学意象乃至文学作品营造出无限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的审美过程造就了它特有的朦胧美,可以说,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象,在它的周围都有一个模糊的
客观空间,在这个客观空间里涵容着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思索、宇宙的奥妙。意象的朦胧美意味着意象是
丰富的、多义的、不可穷尽的,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如果所有的文学意象都是那么清楚明晰,让人一眼
看到底,这样的作品必定是浅薄的,不会有多少审美价值。
同时,正是因为审美者对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一方面探索的结局使他获得了独特的美感,同时,在
这个探索过程中,审美者的“存在感”得到确证,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推断力,
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呈现,使人能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意象应该不确定,只有不确定的朦胧才能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但这样朦胧介于阴晦、艰涩与明晰、
精确的中间地带,稍有偏颇就会坠入晦涩的深渊,这样就会丧失其能动的效应。所以审美者在欣赏时,每
第 2页/共 10页
一种新的感受发现只有在意象开拓的结构框架内时才有意义,倘与之无关,而是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那
就算不上对意象的感受和发现,同样感受到的也不是意象的美感。
(摘编自万巍《文学意象的朦胧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诗歌中 “意象”,如果脱离了诗歌本身就不能称之为意象,而是孤立的表象,表象很难
体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
B. 材料一认为,那些因历史承传而积淀着某些特定意蕴、脱离具体语境后具有固化定型 特点的名物也不
能称作意象。
C. 材料一认为“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强调了意象只能随语境而生成,突出其在特定语境下表
意的独特性。
D. 材料二认为,研究意象的朦胧美,要靠我们的直觉,而不能用文字去表述或描绘,这是由意象的多义性、
丰富性决定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和表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诗人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而后者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
B. 离开具体语境对“意象”做系列考察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也没有真正的研究推广价值。
C. 那些具有特定历史意蕴的名物,只有被植入具体的作品语境,才有可能转化为意象。
D. 审美者对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既能感受美感,也能体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一举两得。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文学意象朦胧美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以“蜡炬”自比,与闻一多笔下 “红烛”相同。
B. 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气质、神韵,完全可以从影视作品中获取一个直观的印象。
C.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借助庐山的意象,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耐人寻味。
D. 柳宗元《江雪》中的意象,既表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也传达热爱自然的人生追求。
4. 构成意象 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请以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例,结合材料二的内
容,从意象朦胧美的角度,谈一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
贠靖
每年入了伏,秦岭终南山下的千亩荷塘就碧波荡漾,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第 3页/共 10页
这都是荷花的功劳。老支书说,这女子可了不得哩,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这一点还真随了她
奶奶。老支书嘴里的荷花是颜奶奶家的孙女颜碧荷,大家都叫她荷花。怎么个了不得?当年颜奶奶当妇女
队长那阵,带着村里的娘子军在终南山下开挖了一片鱼塘,让周围村庄的老乡很是羡慕了一阵,县里还来
开了现场会。如今她孙女荷花从奶奶手里接过接力棒,领着村里的留守妇女将一片干涸的烂泥塘变成了千
亩荷塘,你说厉害不厉害?
为建这千亩荷塘,荷花可是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想起来,当初也是为了赌一口气。荷花丈夫玉军看到
村里的后生都搭伙一拨拨地出去打工,就动了心思,荷花却不愿意他走。荷花说,非得出去呀?咱奶,咱
爹,咱娘一辈子没出去,不过得好好的?
玉军见说服不了荷花就躺下了,赌气给她个脊背。荷花也躺下给他个脊背。荷花一觉醒来,睁开眼,
玉军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跑了。荷花一下子就来了气。她给丫丫穿上鞋子,拧过脸去对着墙壁,吧嗒吧嗒
掉起眼泪来。丫丫仰起脸问:“妈妈怎么哭啦?”她擦擦眼说:“没事!”
她生气的是,丈夫竟然和她的心隔着一层,不声不响地便走了。她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非拦挡着不
让你去。这不是想着爹妈年纪大了,丫丫还小。说穿了,人家还不是担心你没出过远门,在外头吃苦头么?
荷花静下心来想,我不信在村里就活不成了,我荷花一定要活出个样儿来给你瞧瞧,在村里日子照样能过
得风生水起。
荷花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她从小就爱美。这一片干涸的臭水塘要都栽种了荷花,那该有多
美呀!
爹听了荷花的想法,放下碗,抹抹嘴,第一个站起来表态说:“媳妇儿,爹支持你,就咱们家那些地,
你想种啥就种啥!”娘也表态说:“我跟你爹意见一样,都支持你!”荷花说:“光你们支持不行。爹,您得
去做村里人的工作,把大伙都发动起来种荷花,只有连成了片,才能成气候哩!”
爹面带难色道:“荷花你是知道的,就咱村那些人,都是些死脑筋,只惦记着眼前的那点利益,都一窝
蜂地出去给人打工。出门在外,那钱是好挣的?”荷花虽然生气,但说到底还是刀子嘴豆腐心,心里头一
个劲祈祷着,巴望他们在外边能顺顺当当的。
娘说:“老头子,你就给个准话,动员大伙种荷花的事能不能做通工作?”爹踅着眉头说:“我看悬。”
爹刚出马,在大伯那里就碰了钉子。大伯鼻孔里哼哼地冷笑着:“老二,你得管管你家这媳妇儿,不能任由
着她的性子胡来。她也不想想,那荷花是能吃呀,还是能当钱花?”
爹就站在那一遍遍地解释,大伯说:“你就是说破大天我也不种!”
晚上,荷花说:“爹,明天您在屋歇着,我去找大伙商量!”
“去了好好说啊!”娘叮咛。
荷花没去找那些死脑筋的大老爷们儿,而是一家一家去找那些留守在家的姐妹们,给大伙摊开来说了
第 4页/共 10页
她想种荷花发展观光旅游的想法。她们中有人将信将疑。荷花就问:“你们想不想你们的男人都早点回来?
”这句话戳到了姐妹们的心坎上。她们都使劲地点着头。这就对了,荷花把握十足地说:“只要你们听我的,
咱把这一大片荷塘种起来,成了气候,也学着周边的村子,把观光旅游做起来,不是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了?那他们还在外头瞎折腾啥哩?!”“也是哩。”姐妹们说,“荷花,还是你想得长远。”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累倒也罢了,让荷花感到委屈的是,这事遭到了长辈们的一片骂声:这媳妇儿真
是个害人精哩,好端端地唆使媳妇儿们种啥荷花,净出幺蛾子哩!
夜里,荷花打来一盆水,撩起来一下一下地洗着脸上、胳膊上、腿上的泥巴。洗完了一个人躺进被窝
里,浑身酸痛。她悄悄地咬着被角流着泪。
早起爹和娘都不在屋,荷花心里有些慌,忙出屋去寻。拉开门她一下子愣住了。门前的泥塘里叽叽喳
喳站满了人,爹和娘跑在最前面,大伯也在人群里,他们都绾起裤腿,在弯腰把破壳而出的荷苗栽种到淤
泥里。老支书抬起手擦着额颅上的汗说:“荷花,还愣着干啥呀,快下来瞧瞧行不行?”荷花使劲点着头,
两眼一热,背过脸去。
上千亩荷塘连成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游客们就蜂拥而至,一拨一拨地走进画一般的荷塘里来。媳妇
儿们把各人的看家本事都使了出来,荷包鱼,荷包鸡,荷包饭、野菜疙瘩,吃得那些来观光游玩的城里人
赞不绝口。他们挤在荷塘间的田埂上,拿出手机、照相机,横着拍,竖着拍,恨不得把荷塘的美景一股脑
全装进相机里带回去。
荷花又把姐妹们组织起来,将地头堆成山的玉米杆收集起来,把玉米皮里面的那几层揭下来,洗净晾
干,用硫磺熏白了,染上颜色,编成一件件别致的手包、杯垫、坐垫和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
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姐妹们
在筹划着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她们要学着城里人,把村子发展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家乐、手工艺品生产
销售为一体的大“公司”。荷花说,这回人手可咋够呀?有姐妹试探着问一句:“要不要打电话把那些外出
的死鬼们叫回来呀?”荷花说:“谁稀罕他们哩!咱姐妹们不照样把荷塘弄成了!”
“这是说谁呢?”黑暗中有人问了一句:“你们的手工艺品卖不卖呀,这些小物件在广东那边可抢手哩,
有多少收多少!”有人很快就听出音来,荷花反应过来立马回敬了一句:“谁稀罕哩!”人却站起来跑了过去,
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着。玉军笑嘻嘻躲避着,一群人起着哄从荷塘边的树荫里钻了出
来。
这一夜千亩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摘编自《贠靖作品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到了颜奶奶的事迹,意在衬托荷花不服输,能吃苦,坚毅的性格和精神,表现了农村妇女坚
第 5页/共 10页
贞不屈,勇敢的品质。
B. 结尾处“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暗示在荷花这个成功案例的鼓舞下,外出打工的丈夫们纷纷回来共
同把农村建设发展起来。
C.“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这一细节,表明荷花心中的怨气没有消除,并觉得自己也
可以把事业搞好,不需要帮忙。
D. 小说中三次描写荷花落泪,第一次是因为对丈夫行为的恼怒,第二次是因为不被理解和艰辛,第三次是
终于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感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荷花的有限视角讲述了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故事,让读者跟随着她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去欣赏小
说,这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和亲切性。
B. 小说善于塑造女性形象,其中荷花这一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女性的
聪慧和坚韧。
C. 文章内容安排得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荷花劝说亲人和村民们建设荷塘的过程,而描
述如何动手建设的过程则较为简略。
D.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先写当前千里荷塘繁盛的场景,再回顾荷花如何带动乡里建设千亩荷塘,增强了阅
读效果。
8.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主人公荷花展开,她是一位生活在秦岭终南山下的女性。请分析荷花的这一形象在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9. 有人认为,“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如何体现这种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
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
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
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
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 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第 6页/共 10页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材料二:
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其小试于彭泽,以世家而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终不可而
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多诡其辞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诡词者,非畏祸也。晋
未亡,刘裕未篡,而先发其未然之隐,固不可也。万一裕死于三年之前,义符辈不足以篡,一如桓温死而
谢安可保晋以复兴,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诸再造晋宣之元勋,而为已甚之辞哉?此君子之厚也。故其归也,
但曰“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如是而已矣。
虽然,此言出而长无礼者之傲,不揣而乐称之,则斯言过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
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
由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少长也,贤不肖也,皆非所问也。言不可不慎诵古人之言不可
以昧其志而徇其词有如是夫!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不可 A 不慎 B诵古 C 人之言 D 不可以昧 E其志 F 而徇其词 G有如 H 是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堪,受得住,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可堪回首”的“堪”意思相同。
B. 折腰,弯腰。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折腰”意思相同。
C.“陶靖节之不仕”的“之”与《琵琶行并序》中“歌以赠之”的“之”用法不相同。
D. 故,所以,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的“故”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情趣,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曾写《五柳
先生传》来自况。
B. 材料一中提到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大司马,这一史实是王夫之所说陶渊明“以世家而为仕”的
重要依据。
C. 陶渊明用“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作为辞官的理由、王夫之认为这只是托词,不是他辞官的
真正原因。
D. 王夫之指出,县令必须装束整齐去见督邮,这是法礼的要求,陶渊明却不愿意这样做,显示出无礼者的
傲慢。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第 7页/共 10页
(2)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
14. 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隐田园?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①
苏 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释】①写作此诗时,宋神宗决定进攻西夏,动用了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积攒的所有财富,试图一击
荡平西夏。两年后战事惨败。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
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5. 下列对这首诗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开篇,所写之事与《赤壁赋》中“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 第三句借战船横布长江写出曹军的雄壮气势,第四句则用反问强调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
C. 颈联从曹操角度突显曹军作战的决心,并强调通过此战最终确定了他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
D. 尾联卒章显志,指出“观衅”的重要性。表现了诗人清醒独到的政治眼光以及对国事的担忧。
16. 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哪位古人,在这两篇作品中写到这位古人的用意相同
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要持之以
恒。
(2)苏轼《赤壁赋》中,苏子在抒发了对“水”与“月”的感慨之后,从“变”的角度看待天地所说
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
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在 20世纪 20年代的乡土小说
中,②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③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④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⑤作家
第 8页/共 10页
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
如梦;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痍的现状,“乡愁”原来只是不可逼视
的幻象。
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
美。
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
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甲 );历
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密密
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
覆盖了秋的金黄,( 乙 )。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
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
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去认识中国;从村落开始,我们也慢慢能
够从一个农民、一座村庄、一条河流等视角出发,去领悟这片博大的土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埋
藏着中华民族 A 的遗传信息。
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
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
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 B ,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炼
出有益的精神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
18. 请就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渡船”为本体。要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喻修
辞特征,依照画横线的句子的结构进行仿写。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
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种植喜怒哀乐”,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理由。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 9页/共 10页
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
②子曰:“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老子强调,“无为”“无执”才能“无败”“无失”,体现了“退”的智慧;而孔子却强调“进”,认
为即使进一小步,也是自己的收获。老子的“退”和孔子的“进”,对新时代的个人、社会都有着积极作
用。
请结合材料,联系社会人生,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10页/共 10页
1. D
2. B
3. D
4.①意象需要包含作者的生命体验,且要经历长久而深沉的积淀。
②意象需要和特定的语境相结合,表达作者特定的情意体验。
5.①从意象营造的意境看,词句中对“万山”“层林”两个意象,只用“红遍”“尽染”来粗勒勾画,给
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可以领略到比具体形象更丰富、朦胧的内容。
②从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看,词句涵容着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思索,这些意象融入了词人对革命形势的思
考,包含了对革命的憧憬和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等内容。
6. B
7. A
8.①荷花象征着坚韧和毅力。她继承了奶奶的遗志,带领村里的留守妇女将一片干涸的烂泥塘变成了千亩
荷塘,这一过程体现了她不服输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②荷花象征着对家庭和乡土的深厚情感。她不愿意让丈夫玉军外出打工,反映了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传
统生活方式的坚守。即使面临困境和挑战,荷花依然选择留在村里,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还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环境改善的渴望。她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不仅是为了美化环境,
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改善生活条件。
9.①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如:“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
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将主人公的欣喜之情寄寓在抒情上,体现诗意的语言之美。
②意境营造的诗情画意。文中描写荷塘的环境,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呈现出温柔宁静的民俗之
美。
③本文以独特的视角来写改革开放对百姓的影响。小说没有写改革开放中波澜壮阔的场面,而是写了一个
生活在乡村的普通百姓荷花改造荷塘,发展农村经济的故事,表达情感含蓄。
10. BDG
11. D
12. D
13. (1)州里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去任职。亲自耕种来供养自己,最后身体变得衰弱多病。
(2)陶渊明做官之后,知道自己最终还是不可以做官,于是就弃官而去,他的用意很深远。
14.①陶渊明志在隐居,不在为官,不能适应官场生活。②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刘裕有篡夺东晋政权的苗头,
他不愿意在这样的朝廷做官。
15. C
16.①都写了曹操,但两篇作品写到此人的用意却不同。②苏辙借古讽今,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
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委婉批评宋神宗讨伐西夏之举。③苏轼旨在用典抒情,借客的
口吻写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尚且淹没在历史洪流,来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苦闷。
17.①. 骐骥一跃 ②. 不能十步 ③.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④.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⑤.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⑥. 潦倒新停浊酒杯
18. 一: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翠翠的守候,一端牵系傩送的归期。
二: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此岸的期盼,一端通向彼岸的希望。
19. A: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B: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标新立异
20.③ 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
④ 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
21. 甲:船摆渡的是生活
乙:又开始酝酿春的黎明/希望/期盼
22. 观点一:可以使用,属于超常搭配,理由是:
①“种植”本义是指在土地上培植植物,使其生长和繁殖,在这里和“喜怒哀乐”搭配,突破习惯的修饰
与搭配,语言新颖生动。
②化抽象为具体,“喜怒哀乐”本是无形的,在这里与“种植”搭配显得具体可感,表现了人们从容坦荡的
胸怀和冷静的态度。
③与后文照应,语意衔接紧密,符合语言逻辑。
观点二:不合语言逻辑,理由是:
①“种植”一词后面一般与表示“实物”的名词搭配,如种植树木、种植蔬菜等,这里与抽象性词语搭配,
不符合“种植”一词的搭配习惯。
②“种植”虽是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动词,在生活里有意种植“喜乐”尚可,但种植“怒哀”背离了人的
主观意图,不符合人的情感真实。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