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 太阳 月亮》测试基础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 太阳 月亮》测试基础卷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07 13:4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地球 太阳 月亮》测试基础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知识广场(每空 1 分,共 10 分)
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 ),它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 )。
2. 太阳是一颗( ),它能够发光发热,给地球带来( )和( )。
3.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 ),它在不停地围绕着地球( )。
4. 地球表面大约( )%被海洋覆盖,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的( )%左右。
5. 我们可以通过( )、( )等方式了解地球、太阳和月亮的相关知识。
二、判断大厅(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太阳和月亮都是会发光的球体。( )
2.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 )
3. 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的形状在不断改变。( )
4. 太阳的直径约为 140 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 109 倍。( )
5. 月球表面有很多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
6.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天。( )
7. 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
8.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所有的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 )
9. 月食现象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
10. 为了更清楚地观察月相,我们应该在每月的农历初一进行观察。( )
三、选择乐园(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千米。
A. 40000 B. 6400 C. 12742
2. 下列关于太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是一颗行星 B.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 6000℃ C. 太阳距离地球约 1.5 亿千米
3. 月球的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 )。
A. 四分之一 B. 二分之一 C. 三分之一
4. 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大约是( )。
A. 一天 B. 一个月 C. 一年
5.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自南向北
6. 下列现象中,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 四季变化 B. 昼夜交替 C. 昼夜长短的变化
7.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陨石撞击 B.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8. 当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满月时,此时大约是农历的( )。
A. 初一 B. 十五 C. 三十
9. 下列关于地球、太阳和月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B.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
C. 月球上有空气和水
10. 太阳的能量来源于( )。
A. 内部的核裂变 B. 内部的核聚变 C. 燃烧煤炭
11.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 )。
A. 12 小时 B. 24 小时 C. 365 天
12. 月食一般发生在( )。
A. 农历初一 B. 农历十五左右 C. 农历初七、初八
13. 下列关于月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
B. 月相变化是由于地球的遮挡造成的
C.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月相
14.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 )。
A. 固体球 B. 液体球 C. 气体球
15. 为了保护地球,我们应该( )。
A. 随意砍伐树木 B.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C. 大量排放污水
四、问题城堡(每题 4 分,共 20 分)
1. 请简要描述地球、太阳和月亮的主要特点。
2. 什么是月相?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会产生哪些自然现象?
4. 为什么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如此之多?
5.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这颗蓝色星球?请提出至少三条建议。
五、科学探究(8 分)
小明想要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他在一个月内每天晚上观察月相,并记录下来。
1. 小明在观察月相时,应该选择在( )进行观察。(2 分)
A. 室内 B. 室外开阔且没有灯光干扰的地方 C. 路灯下
2. 通过观察,小明发现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请你帮他总结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3 分)
3. 在探究月相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发现有时候看不到月亮,这一天大约是农历的( )。(3 分)
六、拓展长廊(每题 6 分,共 12 分)
1. 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并简单描述一下。
2. 请你设计一个关于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科普手抄报,写出手抄报的板块内容和大致布局。
答案及解析
一、知识广场
1. 行星;公转:地球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围绕太阳做周期性的公转运动。
2. 恒星;光;热:太阳是恒星,通过内部核聚变反应产生光和热,为地球带来了适宜的光照和热量,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3. 天然卫星;公转: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始终围绕地球进行公转运动。
4. 71;29: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海洋面积广阔,约占地球表面的 71%,陆地面积约占 29%。
5. 查阅资料;观看科普视频:查阅资料和观看科普视频是获取地球、太阳和月亮相关知识的常见且有效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途径了解。
二、判断大厅
1. ×:太阳是恒星,能够自行发光发热;而月亮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2. ×: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 ×: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导致我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光照亮部分的形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并非月球形状改变。
4. √:太阳直径约为 140 万千米,约是地球直径的 109 倍,这是科学测量得出的基本数据。
5.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主要是由于陨石撞击形成的,虽然月球上曾经可能有火山活动,但不是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
6.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约是一年(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天(24 小时)。
7. √: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8. √:太阳质量巨大,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围绕其公转。
9. √:月食是一种天文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会发生月食现象。
10. ×:农历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与太阳同时升起和降落,此时看不到月亮,不利于观察月相。观察月相一般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相为满月,月亮又大又圆,便于观察。
三、选择乐园
1. B: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6400 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选项 A 是赤道周长,C 选项数据不准确。
2. C:太阳是一颗恒星,不是行星,A 选项错误;太阳表面温度约为 5500℃,B 选项不准确;太阳距离地球约 1.5 亿千米,C 选项正确。
3. A:月球直径约为 3476 千米,约为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
4. B: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大约是一个月(29.53 天),称为朔望月。
5. B: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这是地球运动的基本方向。
6. B: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7. A: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保护,陨石撞击频繁,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在月球上几乎不存在,因为月球没有空气和液态水。
8. B:农历十五左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此时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满月,月亮又圆又亮。农历初一为新月,看不到月亮;农历三十与初一情况类似。
9. C: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A 选项正确;太阳是太阳系中质量最大、体积最大的天体,B 选项正确;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和水,C 选项错误。
10. B: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氢原子核在高温高压下聚变成氦原子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核裂变一般用于核电站等,太阳内部不是核裂变;太阳也不是通过燃烧煤炭获取能量。
11. B: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24 小时,也就是一天。12 小时不准确;365 天是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
12. B: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太阳、地球、月球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农历初一容易发生日食;农历初七、初八的月相是上弦月,一般不会发生月食。
13. A: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它随着月球绕地球运动,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而有规律地改变,A 选项正确;月相变化不是由于地球的遮挡,而是三者相对位置变化导致的,B 选项错误;由于天气等原因,我们并不是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月相,C 选项错误。
14. C: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气体球,主要由氢和氦等气体组成,内部不断进行核聚变反应。
15. B: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保护地球环境。随意砍伐树木会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排放污水会污染水资源,都不利于地球的保护。
四、问题城堡
1. 答案: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表面大约 71%被海洋覆盖,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大气层,是人类及众多生物生存的家园。太阳是一颗巨大的恒星,直径约为 140 万千米,表面温度约 5500℃,通过内部核聚变反应发光发热,为地球带来光和热,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表面布满环形山,没有空气和水,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 解析:分别从形状、组成、与其他天体的关系、自身特性等方面描述地球、太阳和月亮的主要特点。
2. 答案:月相是指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相变化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随着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光照亮部分的形状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 解析:先明确月相的定义,再从月球的运动以及光的反射原理阐述月相变化的原因。
3. 答案: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有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时,面向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不断交替;还产生地方时差异,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较早,西边地点的时刻较晚。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有四季变化,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从而产生四季变化;另外,地球公转还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等长,南半球情况相反。 解析:分别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并简单解释原因。
4. 答案: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如此之多,主要原因是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在太空中,有大量的小行星、陨石等天体在运动,当这些天体撞击月球表面时,由于没有大气层的缓冲,它们会直接撞击月球,形成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在月球表面留下众多的环形山。此外,月球早期可能存在火山活动,部分环形山也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但相比之下,陨石撞击是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从月球没有大气层这一关键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火山活动等方面解释环形山众多的原因。
5. 答案:为了保护地球这颗蓝色星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节约资源: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循环利用水资源;节约用电,离开房间随手关灯,合理使用电器,减少能源消耗。
- 减少污染: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出门自带环保袋和水杯;做好垃圾分类,便于回收利用,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倡导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 保护生态: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保护森林资源;不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保护建议。
五、科学探究
1. B:观察月相时,应选择在室外开阔且没有灯光干扰的地方,这样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月相,避免室内视线受阻和灯光干扰影响观察效果1. B:观察月相时,应选择在室外开阔且没有灯光干扰的地方,这样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月相,避免室内视线受阻和灯光干扰影响观察效果,路灯下的灯光也会干扰对月相的观察。
2. 答案:月相变化的规律是:农历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与太阳同时升起和降落,此时看不到月亮,称为新月;之后,月球亮面逐渐增大,到农历初七、初八,我们可以看到月球亮面的一半,称为上弦月;到农历十五左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满月之后,月球亮面逐渐减小,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只能看到月球亮面的一半,称为下弦月;到农历月底,月球亮面越来越小,最后又回到新月的状态。 解析:按照农历时间顺序,描述月相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过程。
3. 初一:农历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与太阳同时升起和降落,此时看不到月亮,这一天称为新月。
六、拓展长廊
1. 答案: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如下:
- 早期观测阶段:古代人们通过肉眼观察月球,对月球的形状、月相变化等有了初步认识,还创造了许多与月球有关的神话传说。
- 望远镜观测阶段:17 世纪,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后,人们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发现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等地形。
- 无人探测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各国陆续发射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进行近距离探测。例如,苏联发射了一系列月球探测器,首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美国的“徘徊者号”“勘测者号”等探测器为后续载人登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 载人登月阶段:1969 年,美国“阿波罗 11 号”飞船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此后美国又进行了多次载人登月任务,宇航员在月球上进行了科学考察,带回了月球岩石和土壤样本。
- 现代探测阶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再次掀起月球探测热潮。中国的“嫦娥”系列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软着陆、月球样品采集返回等任务,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解析: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期观测、望远镜观测、无人探测、载人登月以及现代探测等阶段介绍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2. 答案
板块一:三大天体概览(约占手抄报三分之一版面,位于上方)
- 内容:
- 地球:介绍地球是太阳系中的行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描述地球的基本数据,如平均半径约 6371 千米,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以及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海洋约占 71%,陆地约占 29%。配上地球卫星图片,展示地球的整体外观。
- 太阳:阐述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恒星。说明太阳的直径约为 139.2 万千米,表面温度约 6000℃,以及太阳对地球生命的重要性,如提供光和热,驱动地球的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等。画一个简单的太阳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 月球:讲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围绕地球公转。介绍月球的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表面布满陨石坑,引力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等特点。附上月球表面的照片,展示其独特地貌。
- 布局:将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介绍分三栏排列,每个天体的文字介绍与相应图片紧密结合。
- 板块二:天体运动奥秘(约占手抄报四分之一版面,位于左下方)
- 内容:
- 地球自转与公转:解释地球自转一圈约 24 小时,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公转一圈约一年,导致四季变化。用简单的示意图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
- 月球公转与月相变化:说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约为一个月,以及月相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绘制月相变化图,标注出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不同月相出现的大致农历时间。
- 布局: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介绍地球运动,下部分介绍月球运动,每个部分都配有相应的示意图。
- 板块三:人类探索历程(约占手抄报四分之一版面,位于右下方)
- 内容:
- 探索地球:简要提及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到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再到现代通过卫星等技术对地球的深入了解。
- 探索太阳:介绍人类利用各种观测设备,如太阳望远镜,对太阳进行观测和研究,以了解太阳的活动规律,如太阳黑子、耀斑等现象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 探索月球:重点讲述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任务取得的成就(如前文所述嫦娥一号至五号的主要成果),以及国外一些重要的月球探测活动,如美国阿波罗计划实现人类首次登月。
- 布局:以时间轴的形式,按照人类探索的大致时间顺序,分区域介绍对地球、太阳和月球的探索历程,每个区域配以相关的图片或图标。
- 板块四:互动小知识(约占手抄报六分之一版面,位于右下角剩余部分)
- 内容:设置一些有趣的小问题,如“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变成什么样?”等,并在旁边给出简要答案。还可以添加一些与地球、太阳和月球相关的小知识,如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等。
- 布局:以问答和小贴士的形式呈现,使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同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线条或图案将这个板块与其他板块区分开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