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素养测评】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地球 太阳 月亮》测试提升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知识广场(每空 1 分,共 10 分)
1.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 )形,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 )。
2. 太阳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其内部持续进行的( )反应,它以( )和热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
3.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 ),这使得在月球上行走会感觉( )。
4. 月食分为( )和月偏食两种类型,其形成原因是( )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遮挡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
5.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 )、( )和地核。
6.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一种相对较( )的区域,其活动周期约为( )年。
二、判断大厅(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地球的公转速度是均匀不变的。( )
2.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是色球层、光球层和日冕层。( )
3. 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所以月球上昼夜温差极小。( )
4. 日食现象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形成的。( )
5. 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地球更应该被称为“水球”。( )
6. 月相的变化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无关。( )
7. 太阳活动会对地球的通信、电力系统等产生影响。( )
8.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主要是为了寻找外星生命。( )
9.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
10. 月球上的环形山都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
三、选择乐园(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以下关于地球公转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B. 公转一圈的时间约为 24 小时
C. 公转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形成
2. 太阳黑子活动强烈时,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
B. 干扰地球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C. 引发地震
3. 月球表面环形山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 风蚀作用
B. 陨石撞击
C. 流水侵蚀
4. 在月食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月全食
B. 月环食
C. 月偏食
5. 地球内部最厚的一层是(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6. 以下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A. 昼夜长短的变化
B. 昼夜交替
C. 四季的更替
7. 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直径的( )倍。
A. 400
B. 800
C. 1200
8. 农历初七、初八左右的月相是( )。
A. 上弦月
B. 下弦月
C. 满月
9. 以下关于月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
B. 月球是一颗行星
C. 月球对地球的潮汐现象有重要影响
10. 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是( )。
A.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B. 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 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大致相等
11. 太阳表面经常出现的剧烈爆发活动是( )。
A. 太阳黑子
B. 耀斑
C. 日珥
12. 人类首次登月的探测器是( )。
A. 嫦娥一号
B. 阿波罗 11 号
C. 好奇号
13. 月相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约为( )。
A. 27.3 天
B. 29.5 天
C. 365 天
14.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自南向北
15. 以下关于地球、太阳和月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
B.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C. 月球自身能发出微弱的光
四、问题城堡(每题 4 分,共 20 分)
1. 请分析地球公转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了哪些影响?
2. 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3. 为什么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如此之多?
4.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样形成的?
5. 对比地球、太阳和月球的内部结构特点。
五、科学探究(8 分)
同学们想要探究月食的形成原因,设计了如下模拟实验:
1. 准备一个手电筒模拟太阳,一个较大的球模拟地球,一个较小的球模拟月球。
2. 将手电筒固定在桌子一端,代表太阳的位置不变。
3. 手持模拟地球的球,让模拟月球的球围绕模拟地球的球转动,同时观察模拟月球的球被手电筒光照亮的情况。
(1)该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 分)
(2)在模拟月食发生时,应该如何摆放三个物体的位置?(3 分)
(3)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出月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 分)
六、拓展长廊(每题 6 分,共 12 分)
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对月球的认识和相关传说,并简要阐述这些传说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2. 假设你是一名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进行科学考察,请你设计一份简单的考察计划,包括考察目的、考察内容和可能用到的工具。
答案及解析
一、知识广场
1. 椭圆;保持不变: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轴倾斜方向在公转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地球四季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核聚变;光: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高温高压下聚变成氦原子核,发生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外释放。
3. 六分之一;轻飘飘的:月球质量小,其表面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人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小,行走会感觉轻飘飘。
4. 月全食;地球:月食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是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光被地球遮挡,月球进入被地球遮挡的阴影区域形成的。
5. 地壳;地幔:地球内部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层在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6. 暗;11: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相对较低、看起来较暗的区域,其活动呈现周期性,周期约为 11 年。
二、判断大厅
1. ×:地球公转速度不是均匀不变的,在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2.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3.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直接照射,温度可高达 127℃,夜晚热量迅速散失,温度可降至 -183℃,昼夜温差极大。
4. √: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且三者正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而形成的。
5. √: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占 71%,陆地面积约占 29%,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从这个角度地球更应被称为“水球”。
6. ×:月相变化正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而形成的。
7. √:太阳活动如耀斑、太阳黑子等会释放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和电磁辐射,干扰地球的通信、电力系统等。
8.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目的是多方面的,包括科学研究(如了解月球起源、演化等)、资源开发、技术发展以及为未来深空探索做准备等,寻找外星生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并非主要目的。
9.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地核部分温度极高。
10. ×: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虽然也有部分可能与火山喷发有关,但不是主要成因。
三、选择乐园
1. C: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圈时间约一年(365 天左右),公转导致地球上四季形成。A、B 选项描述错误。
2. B:太阳黑子活动强烈时,会释放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和电磁辐射,干扰地球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有关,地震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与太阳黑子活动无直接关联。
3. B: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陨石能直接撞击月球表面形成环形山,风蚀和流水侵蚀需要大气和水的参与,月球上缺乏这些条件。
4. B:月食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不会出现月环食。因为地球体积比月球大很多,地球的本影区可以完全覆盖月球,不存在月球在地球的伪本影区从而形成月环食的情况。
5. C:地球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大,约为 3400 千米,地幔厚度约为 2865 千米,地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
6. B: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7. A:太阳直径约为 139.2 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 3476 千米,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直径的 400 倍。
8. A:农历初七、初八左右,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半朝向地球,此时月相是上弦月。
9. C:月球上没有液态水,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不是行星;月球对地球的潮汐现象有重要影响,月球的引力作用引发海洋潮汐。
10. A: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占 71%,陆地面积约占 29%,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11. B:耀斑是太阳表面经常出现的剧烈爆发活动,释放出巨大能量;太阳黑子是相对较暗的区域,日珥是在色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剧烈太阳活动,但耀斑爆发更为剧烈。
12. B:1969 年,美国阿波罗 11 号实现人类首次登月;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好奇号是美国用于火星科学探测的探测器。
13. B:月相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约为 29.5 天,这被称为朔望月。27.3 天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恒星月周期。
14. B: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15. C:地球、太阳和月球都在不停地运动,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
四、问题城堡
1. 答案: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四季变化。例如,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是夏季;而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是冬季。其次,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这种昼夜长短的差异也会影响气温和气候。此外,公转还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进而影响降水分布,如地中海气候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解析:从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等方面分析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2. 答案: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在通信方面,太阳耀斑等活动释放的高能粒子和电磁辐射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导致信号中断或干扰。在电力系统方面,太阳活动引发的地磁暴可能会在输电线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影响电力传输,甚至可能损坏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对气候也有影响,虽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存在一定关联,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与地球气候的冷暖变化有相关性。在航空航天领域,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会威胁宇航员和航天器的安全,影响卫星的正常运行。 解析:从通信、电力系统、气候、航空航天等方面阐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 答案:月球表面环形山如此之多,主要原因是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在宇宙中,存在大量的小行星和陨石,当它们接近月球时,由于月球引力作用,会撞击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的缓冲,这些天体直接撞击月球,形成大小不一的环形山。此外,月球地质活动相对不活跃,环形山形成后不易被地质运动(如火山活动、板块运动等)破坏或改变,所以能长时间保留下来,导致月球表面布满了环形山。 解析:从月球缺乏大气层保护以及地质活动特点等方面解释环形山多的原因。
4. 答案:月相变化规律的形成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公转。在这个过程中,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当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黑暗的一面朝向地球,此时是新月;随着月球绕地球公转,被太阳照亮的部分逐渐朝向地球,月相从蛾眉月、上弦月逐渐变化到满月,此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之后,月球继续公转,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又逐渐减少,从凸月、下弦月到蛾眉月,最后又回到新月。由于这种相对位置变化具有周期性,所以月相变化也呈现出周期性规律,周期约为 29.5 天。 解析:从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及周期性方面说明月相变化规律的形成原因。
5. 答案:地球内部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由岩石组成,是地球表面各种地质活动的场所。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 2865 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地幔的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的半熔融状态,存在热对流现象,对地壳运动产生影响。地核位于地球最内部,半径约 3400 千米,温度极高,压力极大,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太阳内部从内到外分为核心区、辐射区和对流区。核心区是太阳产生核聚变反应的地方,温度极高,压力极大,是太阳能量的发源地。辐射区通过辐射方式传递能量。对流区则通过对流运动传递能量,将核心区产生的能量向外传输。月球内部结构与地球类似,也分为月壳、月幔和月核,但月球的内部结构相对简单。月壳平均厚度约 60 - 70 千米,月幔富含铁和镁,月核可能是一个由铁、镍等金属组成的小核心,但其具体情况还存在许多未知,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解析:分别阐述地球、太阳和月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各部分的位置、组成、特点等。
五、科学探究
(1)答案:该实验的变量是模拟月球的球、模拟地球的球和手电筒(模拟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 解析:实验通过改变三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来模拟月食发生的情况,所以相对位置是变量。
(2)答案:模拟月食发生时,应将模拟地球的球放在手电筒(模拟太阳)和模拟月球的球之间,且三个物体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析:月食形成是因为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所以实验中要模拟这种位置关系。
(3)答案: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出月食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的影子遮挡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使得月球进入被地球遮挡的阴影区域,从而形成月食现象。 解析:依据实验模拟的情况,得出月食形成的科学原因。
六、拓展长廊
1.
我国古代对月球的认识与传说
古代对月球的认识
我国古代很早就对月球进行了观测,并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古人通过肉眼观察,发现月球有阴晴圆缺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具有周期性,由此制定了与月相变化相关的农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例如,初一为朔日,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与太阳同时升起和降落,此时看不到月亮;十五为望日,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呈现满月状态。
古代的天文学家还对月球表面的阴影进行了观察和猜测,认为月球表面有类似山川、河流的地形,虽然这种认识与现代科学的认知有偏差,但反映了古人对月球的探索精神。
相关传说
嫦娥奔月:这是最为著名的月球传说之一。后羿射下九日,拯救了苍生,西王母赐其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为避免不死药落入坏人之手,无奈之下吞药奔月,从此长居月宫。这个传说塑造了嫦娥这一美丽、善良且孤独的形象,成为了人们对月球浪漫想象的代表。
玉兔捣药:传说中玉兔在月宫陪伴嫦娥,终日捣制长生不老之药。玉兔的形象温顺可爱,为月宫增添了几分祥和与神秘的氛围。
吴刚伐桂:吴刚因犯错被天帝惩罚,在月宫砍伐桂树。然而,桂树随砍随合,吴刚只能无休止地劳作。这个传说为月球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悲壮的色彩。
这些传说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文学创作方面: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以这些传说为蓝本,创作出了大量优美的诗词、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借嫦娥奔月的传说,抒发了孤独寂寞之情。在小说方面,如《西游记》中也有关于嫦娥和玉兔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也使月球传说得以广泛流传。
艺术表现方面:在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形式中频繁出现。古代绘画中常以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为题材,画家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神秘的月宫景象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在现代舞蹈创作中,也有以嫦娥奔月为灵感编排的舞蹈,通过舞者优美的身姿,展现这一传说的浪漫与神秘,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传说的魅力。
民族精神与价值观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嫦娥奔月体现了嫦娥为保护他人而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玉兔捣药象征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吴刚伐桂则传达了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传统节日方面:与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紧密相连。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与嫦娥奔月等传说相结合,使中秋节充满了浪漫的神话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中秋佳节团聚一堂,赏月谈月,传承着这些古老的传说,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解析
古代对月球认识解析:古人对月相变化的观察和利用,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敏锐捕捉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月相制定农历,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天文现象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深刻理解。而对月球表面阴影的猜测,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展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是古代天文学发展的萌芽。
传说解析:嫦娥奔月传说塑造的嫦娥形象,融合了女性的柔美、善良以及在困境中的抉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经典的符号。玉兔捣药和吴刚伐桂传说,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月球增添了神秘色彩,玉兔的可爱与吴刚的坚韧,丰富了人们对月球的想象空间。这些传说以故事的形式传承,易于被大众接受和传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化影响解析:
文学创作: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文人墨客通过对传说的演绎和再创作,将个人情感、社会现象与传说相结合,使传说在文学作品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不仅丰富了文学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也使得传说在文学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艺术表现:艺术形式对传说的呈现,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将传说中的形象和情节展现在人们面前。绘画通过色彩和线条勾勒出传说的场景,舞蹈通过肢体语言诠释传说的情感,这些艺术表现形式让传说更具感染力和观赏性,进一步推动了传说在民间的传播。
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传说中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观,通过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们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美好、善良的品质。
传统节日:传说与传统节日的结合,使节日更具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节日,与月球传说相融合,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传承着民族文化,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
考察计划
考察目的
研究月球地质结构与演化:通过对月球岩石、土壤的分析,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比地球与月球地质特征的差异,为太阳系天体演化研究提供更多数据。
探索月球资源:寻找可能存在的水冰、稀有金属等资源,评估其分布和储量,为未来月球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研究月球空间环境:测量月球表面辐射剂量、微流星体撞击频率等,了解月球空间环境对人类活动和设备的影响,为后续月球基地建设和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做准备。
考察内容
地质考察
岩石与土壤采样:在不同地形区域,如环形山、月海、高地等,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和土壤样本。记录采样地点的位置、地形特征等信息。
地质构造观测:观察月球表面的山脉、峡谷、断层等地质构造,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演化历史。利用摄影设备记录地质构造的形态和分布。
资源探测
水冰探测:使用专门的探测仪器,对月球两极等可能存在水冰的区域进行详细探测,确定水冰的存在形式、分布范围和储量。
稀有金属探测:通过光谱分析等手段,探测月球土壤和岩石中稀有金属(如钛、铁、稀土元素等)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空间环境监测
辐射剂量测量:在不同时间段和地点,测量月球表面的辐射剂量,分析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和设备的潜在影响。
微流星体监测:利用微流星体探测器,记录微流星体的撞击频率、速度和方向等数据,评估其对月球基地和航天器的威胁。
可能用到的工具
采样工具
月球采样钻:用于钻取深层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样本。
铲子和刷子:用于采集表层的土壤样本,并清理岩石表面杂质。
样本储存容器:具备密封、保温、防震等功能,确保采集的样本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不受损坏。
观测与分析仪器
地质显微镜:用于现场对岩石样本进行微观结构观察和分析。
便携式光谱分析仪:对岩石和土壤样本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高分辨率相机:拍摄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照片,记录考察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资源探测设备
探冰雷达:用于探测月球地下是否存在水冰及其分布情况。
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一步精确分析岩石和土壤中的元素成分,特别是稀有金属的含量。
环境监测仪器
辐射剂量计:测量月球表面的辐射剂量。
微流星体探测器:安装在月球车或固定位置,监测微流星体的相关数据。
其他工具
月球车:用于在月球表面移动,运输设备和样本,扩大考察范围。
通信设备:确保与地球控制中心及其他宇航员之间的实时通信。
防护装备:包括航天服、头盔等,保障宇航员在月球恶劣环境下的生命安全。
解析
考察目的解析
研究月球地质结构与演化: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其地质演化历史与地球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月球地质,有助于深入理解太阳系早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填补天文学研究的空白。
探索月球资源:随着地球资源的逐渐短缺,月球可能存在的丰富资源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了解月球资源状况,对于规划未来的资源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月球空间环境: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保护,直接暴露在宇宙辐射和微流星体撞击之下。了解这种特殊的空间环境,对于保障未来月球基地的人员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至关重要,是实现人类长期驻留月球的必要前提。
考察内容解析
地质考察:岩石和土壤是记录月球地质历史的“史书”,通过对不同区域样本的采集和分析,可以揭示月球不同时期的地质活动。同时,观察地质构造能帮助我们了解月球内部力量的作用方式和历史变迁。
资源探测:水冰是未来月球基地建设和长期载人航天任务的关键资源,可为生命支持系统和火箭燃料生产提供水源。稀有金属在现代科技和工业中具有重要价值,探测其在月球的分布情况,有助于评估月球资源的开发潜力。
空间环境监测:辐射剂量和微流星体撞击是月球空间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两个重要因素。准确测量辐射剂量,能为宇航员制定合理的辐射防护措施;监测微流星体,可提前做好防护准备,保障月球基地和航天器的安全。
工具解析
采样工具:不同的采样工具针对不同类型和深度的样本采集需求设计。样本储存容器的特殊功能是为了确保样本在返回地球途中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保证样本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以便后续在地球上进行准确分析。
观测与分析仪器:地质显微镜、便携式光谱分析仪和高分辨率相机是地质考察的常用工具。地质显微镜用于微观结构观察,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便携式光谱分析仪快速确定样本成分;高分辨率相机记录宏观地质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直观资料。
资源探测设备:探冰雷达利用雷达波的反射原理探测地下冰层;X射线荧光光谱仪通过分析元素受激发射的荧光,精确测定元素成分,两者结合能更全面地了解月球资源状况。
环境监测仪器:辐射剂量计和微流星体探测器是专门用于测量月球空间环境参数的设备。它们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辐射剂量和微流星体相关数据,为后续的环境评估和防护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其他工具:月球车扩大了考察范围,提高了考察效率;通信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使考察活动能在地球控制中心的指导下顺利进行;防护装备则是保障宇航员生命安全的关键,使其能够在月球恶劣环境下执行任务。和归属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