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交大附中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
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
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
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
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
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
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
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
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
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
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
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
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
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
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
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
第 1页/共 9页
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
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
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
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
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
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
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
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
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
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
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
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 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
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
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
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
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
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
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三者不一样,因为这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 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 全球化 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2页/共 9页
A. 《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 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 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
代性。
D. 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
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
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
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
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一树桃花
刘诗伟
我在七岁的冬天看见过祖母心中的桃花。
那个冬天的温暖是真实的。全家人围坐在堂屋的柴火边,房子依旧在兜斗湾南端。屋外大雪覆盖。要
过年了,在外地做医生的祖父和父亲已回到家里。柴火是一个大树蔸,由引火柴点燃,树蔸下多处冒出微
小的火苗,地上渐渐聚集了火炭,一团鲜活的红光散发着暖人的热气。祖母、祖父、母亲、父亲以及我们
五兄妹,一家九口一个也不少地向着火红的温暖团圆。树蔸切面上搁有茶水、烟缸和零食。祖母如泥土一
样宁静,但脸颊映着柴火的红光,那红光在灰黄的面容上闪烁。
祖母说,她梦见了大姑奶奶和小姑奶奶。
她俩不是在奔逃,是在先前的一个春天。
祖母是在那个春天见到大姑奶奶的。上年秋,祖母嫁来时,知道家里除了祖父和曾祖母,还有两个小
姑子:大的叫春梅,十七,小的叫春桃,八岁。但迎接祖母进家门的人群中没有大的那个,她在武昌念书。
后来,一个晴朗的下午,祖母夹着一盆衣服,牵着春桃的手,去湾子前面的水潭洗衣。刚下台坡,对面站
着一个短发、白净、穿新式学生装的姑娘,两眼亮晶晶的冲她招呼:“你是嫂子吧!”祖母就见到了她的另
第 3页/共 9页
一个姑子。
那是祖母来到兜斗湾的第一个春天。
春天带着新鲜的美好。洋学生大姑奶奶陪祖母去水潭边洗衣,她知道祖母怀孕了,自己端起衣服盆,
只让祖母牵着小姑奶奶的手。水潭北岸有一片小树林,树林外花草蓬勃,一棵桃树立在树林和水潭之间,
岸上和水中各有一树粉红的桃花。
洗完衣服,姑嫂三人站在桃树下说话。祖母喜欢看大姑奶奶,看着看着,忍不住说,春梅你真漂亮!
大姑奶奶就笑,一口白净的糯米牙,指着桃树回应,看,嫂子才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咧。九岁的小姑奶
奶受了冷落,攀一枝桃花贴在脸上,问,我呢?祖母说,你是一朵小桃花。大姑奶奶为她念出另外两句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之后,大姑奶奶让祖母和小姑奶奶在桃树前并肩站立,自己后退几步,双手
搭起一个方框,在框里看她们。小姑奶奶问,姐姐你在做什么?大姑奶奶说,照相呀——这么好看,留下
来当纪念。祖母说,听你哥讲,药房老板的少爷有照相机,过两天他回家看你,我跟他提一提。大姑奶奶
说,不必为难哥,今天的照片记在我心里了。
那些天,大姑奶奶换上曾祖母的旧衣裳,穿着祖父的大脚鞋,每天帮忙做事,洗衣、做饭、捡柴、泥
墙、扎篱笆、下地翻土、外出打猪草,样样抢先。看着大姑奶奶提着篮子出门,曾祖母笑她,大丫头是回
来还债的。大姑奶奶也笑说,所以家里不能再让我背债了。当天晚上,大姑奶奶搂着曾祖母说,姆妈,对
不起呀,家里那点儿积蓄都被我花光了,现在我已经毕业,回去后就有工作和薪水,您和哥不要再为我操
心。曾祖母叹道,傻丫头,姆妈跟你说笑话咧。大姑奶奶用手给曾祖母梳头,不小心抽泣了。
大姑奶奶是对曾祖母撒了谎。次日,祖母带她和小姑奶奶去野外捡柴,半路上,她挥着拳头哼起“打
倒列强、打倒军阀”。小姑奶奶问这是什么歌,她说是她工作时唱的歌。祖母转头看她,她调皮地一笑,
把嘴送到祖母耳边说,我参加了革命,是共产党的人。祖母晓得革命危险,问为什么。她说,为了姆妈、
哥嫂和妹妹,为了劳苦大众和下一代。祖母要她在外面要好好的,她点点头。那天,她一边捡柴一边讲:
劳动人民为什么劳苦?因为这个制度不公平,恶人和剥削者当道。必须推翻它,重建新制度,让所有人平
等自由,让社会进步文明……农村耕者有其田,城里人尽其才,女子不用裹脚,年轻人读书恋爱。她指向湾
子南面的芦苇林说:“今后革命成功了,用机器耕种,那里就是一片良田。”但回家的路上,她再三叮嘱祖
母和小姑奶奶:“不要把我说的话告诉姆妈。”小姑奶奶说:“我也要跟着你去干革命。”她说好啊,即刻哈
哈大笑。
进家门时,小姑奶奶威胁大姑奶奶:“你不带我干革命,我就跟姆妈讲你在外面闹革命。”大姑奶奶反
问:“那样,你长大了不是也干不成革命?”以后几天,大姑奶奶时常教小姑奶奶认字、背诗和作文。还帮
她跟曾祖母吵了一架。曾祖母要小姑奶奶裹脚,小姑奶奶不干,大姑奶奶也反对。曾祖母喊:“我不能让两
个丫头都大着脚满世界跑。”大姑奶奶说:“不跑世界哪来幸福呢?”曾祖母瞪大眼睛看大姑奶奶:“你是
第 4页/共 9页
说我和你嫂子都在受罪?”转头寻求祖母支持,不料祖母讪讪地笑:“春梅说得有理。”曾祖母气得回到房
里,扯上被子蒙头大睡,中午不吃饭,晚上也不吃。姑嫂三人端饭端菜站在床边轮番喊姆妈,曾祖母坐起
来,让大姑奶奶喂她吃。之后不再提裹脚的事。
大姑奶奶走的那天上午,最后一次跟祖母和小姑奶奶去水塘边洗衣服。岸上的那一树桃花还没有谢。
我七岁时,祖母六十五岁。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已牺牲了好多年,往事中的大姑奶奶、小姑奶奶永远
凝固在了那段时空……
(节选自刘诗伟的短篇小说《桃花蝴蝶》,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祖母喜欢看大姑奶奶并夸赞她漂亮等情节,表明她对大姑奶奶充满了羡慕之意。
B. 大姑奶奶给曾祖母梳头时不小心哭泣,此处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内心复杂的情感。
C. 祖母赞成大姑奶奶的主张,表明她也是一个思想开明、追求进步的农村妇女。
D. 大姑奶奶教导小姑奶奶认字、背诗和作文,反对小姑奶奶裹脚,就是为充分表现她俩姊妹情深。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交替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使叙事灵活自由,而且营造了跨时代的艺术时空。
B. 文中综合运用动作、语言、心理和侧面烘托等手法,塑造了大姑奶奶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C. 文中频频出现“上年秋”“那些天”“次日”等标示时间的语句,使文章情节脉络清楚。
D. 文中将革命与人民、革命与生活和革命与生命的深广意蕴相结合,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7. 文中多次写到“桃花”,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深沉意蕴。
8.“天下之本在家”。本文小中见大,做到了将“天下革命”与“家革命”书写的有机统一,请结合文本
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
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③,
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
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④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第 5页/共 9页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
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
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
之不及。献俘行在⑤,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签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
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
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
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
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注】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
方。③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④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
犀牛一类的野兽。⑤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9.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锐意 A 恢复 B弃疾 C 因论 D南北形势 E 及三国 F 晋 G 汉人才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疾间与之游”中的“游”与《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游”意思相同,都
是“游玩”的意思。
B.“京益壮之”的“益”与《师说》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意思相同,都是“更加”的意
思。
C.“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中的“以”是“用”的意思,和《登泰山记》中“余始遁以入”中的“以”意思
不同。
D. 迁,古文中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本文的“迁”是“晋升”的意思。古代表示升迁的词还有“擢”“拔”
“进”“陟”等。
11. 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年轻时与党怀英是同学,二人因占卜 结果不同,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B. 辛弃疾在耿京军中时,因追捕并斩杀了叛徒义端,被耿京大加赞赏。
C. 在恢复中原问题上,辛弃疾态度坚决,但因当时宋金和谈已定,最终建议不被采纳。
D. 辛弃疾在滁州任职时,能安抚百姓,加强地方治安,铲平了大盗赖文政,造福一方。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 6页/共 9页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①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写作此诗时,宋神宗决定进攻西夏,动用了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积攒的所有财富,试图一击荡
平西夏。两年后战事惨败。②觜(zī)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
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比喻修辞,写曹军虽然新得水军,实则如云般军心离散,不堪一击
B. 颔联“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与前文百胜之威形成反差。
C. 前两联以记叙为主,颈联用议论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D. 本诗借古讽今,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
14. 本诗所刻画的曹操与《短歌行》中呈现的曹操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描写日出前,天边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慨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
“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写遥忆金陵宫廷,慨叹物是人非,充满无限怅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_______”,即使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也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_______”,即使有“六跪”“二螯”,也只能是“非蛇鳝之穴
无可寄托”。
第 7页/共 9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1 小题,3 分)
16. 下面是振华中学文学社社长草拟给一位《乡土中国》研究专家的邀请函。其中有三处表达不符合书面语
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李教授:
您好!
我是振华中学文学社社长赵明,久闻您大名,听说您在《乡土中国》研究方面造诣深厚,1 月 13 日上
午我校将举行读书节开幕式,诚邀您来校作专题汇报,恳请莅临指导。随函附寄我校同学《乡土中国》读
后感拙作 10篇,敬请坦诚赐教,不胜感激。
此致
敬礼!
振华中学文学社
2025年 1 月 1 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干燥症指的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
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又称角结膜干燥症。 ① ,如干涩、容易疲倦、异物感、
刺痛、灼热感、畏光、迎风流泪、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更严重的患者,眼睛会充血、红肿,角膜上皮出现
损伤,形成丝状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
② ,做到以下几点可以预防眼干燥症的发生:第一、避免长时间对着电脑和手机屏幕,调整座位使
电脑屏幕处于平行视线以下:第二、 ③ ,保持眼表湿润,可以在工作间隙练一练“眨眼操”;第三、避
免长时间戴角膜接触镜,建议交替使用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第四、尽量少在湿度较低的房间里,空调
房间可以放置一台加湿器,保持房间湿度在 30%至 50%。对于已经患眼干燥症的患者而言,通过规范治疗可
以达到临床治愈或缓解。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
字。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于已经患眼干燥症的患者而言,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达到临床缓解或治愈。
B. 对于已经患眼干燥症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或缓解的效果。
第 8页/共 9页
C. 对已经患眼干燥症的患者而言,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或缓解。
D. 已经患眼干燥症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达到临床缓解或治愈的效果。
四、整本书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19. 下列关于《乡土中国》各篇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本色》是全书的总论,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层特点是“乡土性”,它有离不开土地、不流动、熟
人社会三方面的特点。
B. 在《文字下乡》中,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有其特殊的语言体系,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是多余的,因此文字下
乡的必要性不大。
C. 根据《差序格局》里的观点,可以解释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结构不同的原因,因为中国家庭不是人员固
定的团体,而是一个大小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的范围。
D. 《差序格局》中,作者以“一捆柴”比喻西方的团体格局,以“扔石头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比喻中国
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20. 下列选项与《乡土中国》选段内涵最为贴合的一项是( )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
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A.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游子吟》)
B.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刘邦《大风歌》)
C.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D.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五、写作(40 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停在港口的小船最安全,但这不是造船的目的;船更享受激起一个个浪花,越过一道道湾,沿着灯塔
的方向,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9页/共 9页
1. C
2. D
3. D
4.①文章首先提出“新诗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的观点;
②接着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
③然后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
④最后详细阐述新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
5. D
6. B
7.①象征两位姑奶奶正值青春年华,生命格外的娇美明艳。祖母说“春梅你真漂亮”,说小姑奶奶“是一
朵小桃花”,大姑奶奶为她念出“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正表现出两位姑奶奶如桃花般的美好生命。
②暗喻姑嫂三人相处的温暖美好,真挚动人。大姑奶奶“让祖母和小姑奶奶在桃树前并肩站立”,为她们
“照相”,记在心里的正是姑嫂三人相知的温馨动人。
③暗喻两位姑奶奶的革命精神永存,我们心中永远而深挚的缅怀。大姑奶奶、小姑奶奶虽已牺牲,但她们
的美丽青春与革命精神如“岸上的那一树桃花还没有谢”,在心中永远凝固定格。
8.①小说写家里的革命主要是实写、“小”写——家里面的四位女性在裹脚事件上阵营分明,以一敌三,最
后以“革命胜利”而结束;
②天下的革命是虚写、大写,它大量留白,小说中的大小姑奶奶对话,其背后就是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
波澜壮阔;
③小说双线并进、虚实相间,在家庭这个特殊场合里交叉重叠,小家的斗争、胜利与幸福,也暗示着大家
的斗争、胜利与幸福。
9. BFG
10. A
11. D
12. (1)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预料发生变故,凭什么复命呢?
(2)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
13. A
14.①本诗中曹操意气用事,好大喜功,缺乏理智,最终惨败。他在破刑州后充满高昂的
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但胜利让他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危险的警惕,最终输给了对方。②《短歌行》
中的曹操求贤若渴,有雄心壮志,他感慨人生苦短,盼贤才来归,借贤才之力,助自己一统天下。
15. ①. 极天云一线异色 ②. 须臾成五采 ③. 寄蜉蝣于天地 ④. 渺沧海之一粟
⑤.雕栏玉砌应犹在 ⑥. 只是朱颜改 ⑦. 道之所存 ⑧. 师之所存也 ⑨. 用心一也
⑩. 用心躁也
16. “听说”改为“获悉”;“作专题汇报”改为“作专题报告”;“坦诚”删掉。
17.①眼干燥症会造成眼睛不适;②对于没有眼干燥症的人群;③增加眨眼次数。
18. D
19. B
20. D
21.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