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上课时间:2025年4月1日
丘吉尔与罗斯福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对英国首相丘吉尔谈起,应该给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一个名字,丘吉尔脱口而出:“The Unnecessary War(不必要的战争)!”
他认为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决策者们处置不当,致使德、意、日侵略势力迅速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何会发生,又为何没能避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17课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阅读教材,概括法西斯主义的特点及其在德意日法西斯运动的过程。
特点: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是帝国主义的变种与极端形式。
1920年,希特勒组建“纳粹党”。
1921年,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法西斯主义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29年经济危机
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
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
亚洲:1931日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
欧洲:1933年,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意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两国结成轴心国。
为什么法西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国际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教材P103-104,说出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绥靖政策:是指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目的)祸水东引的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1.09.18
1939.09
1942.01
1937.07.07
1945.05.08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对日宣战(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德国投降
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1941.06
1941.12
1945.09.0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35
1938
意入侵埃塞俄比亚
德吞并奥地利,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占领苏台德地区(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转折点)
1936
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在左图标出列宁格勒(彼得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在右图标注太平洋战争的发生地--瓦胡岛。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经济危机
主要原因
诱导因素
苏联的 政策 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导致祸水西引,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德、日经济发展,它们急于打破
原来体系的束缚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最终促成欧、亚两个战
争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
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
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
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
1945年2月
德黑兰会议
1943年冬
雅尔塔会议
1945年7月
波茨坦会议
1.含义: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兰黑、雅尔塔、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大国的强权与妥协)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四国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独占;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⑦成立联合国;等等。
2.内容
材料2:该体系同样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
——摘编自徐蓝《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材料1:雅尔塔体系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双方的决策者都认为要尽力避免冲突,要争取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于是和平共处便实际成为他们指导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
雅尔塔体系所倡导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决定了世界战后的和平发展 。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合作探究】根据以下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应该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
(1)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对战后世界和平、民主、独立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2)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二)联合国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
2.性质:
3.宗旨:
4.意义:
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材料1: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
材料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破了三百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美国则凭借在战争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它野心勃勃,狂妄地宣布要控制全世界。
——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材料3:苏联是经历了战火的考验而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大国。在战争中,苏联不仅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且由于它违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大大地提高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与地位。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三)国际格局
战争的统计数据背后,是平民、战俘、女性、儿童及弱势群体承受了最深重的苦难,他们的牺牲往往被宏观叙事掩盖,但却是战争残酷性最真实的体现。
二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
反思——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材料一:2015年,习近平访美时在欢迎晚宴上表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 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他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第七十届联大讲话
思考:请同学根据材料思考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大道行思:从“修昔底德陷阱”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识小结
1.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在 1928 年的德国国会中的席位只有 12 人,但到了 1930 年则有 107人,1932 年更是达到 230 人,并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其党魁希特勒也因此在 1933 年被任命为总理。纳粹党在国会席位的变化说明 ( )
A. 纳粹党的上台有深厚群众基础 B. 大危机激化德国民族主义情绪
C. 大危机为纳粹党上台提供契机 D. 德国是民主化程度很高的国家
2. 1938 年,英、法、德、意四国召开慕尼黑会议,会议满足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换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签字。这一结果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英国首相张伯伦被称赞为和平的使者。这主要说明 ( )
A. 德国意在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 B. 维护世界和平成为英法首要目标
C. 英法与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 D. 英法缺乏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心
练习:
C
D
3.当今世界,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构成了威胁。那么,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危机的连续打击 B. 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
C. 国际恐怖活动的频繁发生 D. 民族复仇主义的打击报复
4. 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
A.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B.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
C.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
D.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