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科:语文 年级:二年级(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会认 5 个生字,会写 4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 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 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 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齐读。师注意指导“净慈寺 ” 的读音及题目的停顿。相机解释“净慈寺 ”和“林子方 ”。从题目当 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诗题是什么意思?(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 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介绍作者杨万里。
1.杨万里这位诗人大家一定很熟悉,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 吗?你能来背一背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一首诗,是关于荷花的,你们看 过荷花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美丽的荷花荷叶图。我们一起欣赏 一下。(课件出示:荷花、荷叶、最后定格。)
3、你能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吗?能具体些 吗?(指导:你可以说它的形状、颜色,或者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很多的学生从未见过荷花,这对于学习这首古诗造 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课前,让学生花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欣赏西湖美 丽风光,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古诗的教学 步骤一般分为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部分。接下来再次 让学生欣赏定格的荷花莲叶图,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美景,必能让学
生从整体上、宏观上认识荷花,初步感受荷花之美,为下面的学习作 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杨万里看到这样的美景,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传诵至今, 它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诗题,强调“晓 ”“慈 ”的写 法。)解诗题: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指导:
从诗题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带着这样的理解你再读一读诗题。) 2.我们来看这首诗。出示全诗。初读全诗:
(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下面请 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如果有拿不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 学,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3)指读,正音。
3、诗,我们已经会读了,你还读懂了些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教师不作更多的评价。(你怎么知道 的?课前查阅工具书可是一个好习惯。语言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的。)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同学们,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诗中着重写的是荷 花和荷叶,(板书)诗中描绘了怎样迷人的风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下。(课件出示一组荷花莲叶图。)
2、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 的荷叶 () 的荷花
(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 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3)板书:无穷 碧 别样红
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是别样 红的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出示全诗。)
☆荷叶之多---“接天 ”:
(1)接天,你的感觉是?你能用几个词说一说荷叶的多吗?你 来读一读,读出荷叶之多。
(2)教师语言描述: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 仿佛与天相连。远远望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陶醉。
(3)指导朗读:读出莲叶之多,之绿、之美。 ☆阳光映照---“映日 ”:
(1)早晨什么样的太阳?在明媚的阳光下,你看到了怎样的荷 花?
(2)指导朗读:读出灿烂阳光普照下荷花之红艳。 ☆特殊时节---“六月 ”:
(1)展开想像:出示:是啊,六月的西湖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 时节,这时荷叶长得,荷花开得,六月早晨的阳光,映照在荷花上, 荷花就显得更了,也许早晨的荷叶上还有,荷花上还有----,
充分展开你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你的眼前。谁说一说。
(2)指导朗读:读出西湖六月美不胜收的风情。 ☆作者心情---体会赞美、喜爱、愉快之情。
(1)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想 一想“毕竟 ”这个词体现了作者那些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2)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写作背景--为友人升迁而高兴
(1)这是送别诗,送别应该是伤感的、依依不舍的,为什么诗 人那么的喜悦?这是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杨万里和林子方是 多年的好友,他们情投意合,交情甚佳。就是六月中的一天,林子方 连升两级,将离开杭州去上任,林子方高升了,作为好朋友杨万里能 不高兴吗?
(2)同学们,如果若干年后,你的好朋友考上大学,你去送他, 这时,你的心情如何?你的好朋友考上了博士,你的心情又如何?现 在我们更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了吧。正是在这种愉快的心情下,他看到 的莲叶,他看到的荷花。
4、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指导朗读:读出美景,读出愉悦之情。
(2)朗读评价,让诗情融入学生的朗读。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诗中的语言极其简练但却很传神, 如何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情境?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 感受诗的美,诗的纯粹,诗的境界。在教学中,我用填空的形式让学 生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让这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用填空的形式 可以降低说话的难度,在看幻灯说之后,其实也可以让好的学生不看 前面幻灯讲,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入情入境,读写结合。
1、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 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 友人的眷恋。谁来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配乐)
2、编写故事:“时光仿佛回到一千多年前,我,就是杨万里…… (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来到西子湖畔…… ”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美景。)
学生在朗读中情感得到一种升华,这时,引导学生吟诵诗句,必 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分别担任杨万里,林子方的角色来领 悟诗情,必能使课堂达到新的高潮。而故事的编写,则能让学生用自 己的语言再现诗的情境,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有效地体现了语文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没有完成故事编写的同学下课后继续完成。
2、收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送别 诗,感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这类诗的不同。
六、课堂小结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别具风格的送别诗,我们在充分感知 这一点的同时,同时也了解了送别诗的共性。教材只是一种范例,在 这个环节,努力拓展生我们的阅读面,去读诗,去品诗,进一步提升 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