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人教版(2024)生物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4.4.2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人教版(2024)生物七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02 09:2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4.4.2血流的管道—— 血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血液组成、血细胞的分类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描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以及血液在这些血管中的流动情况。这一节不仅与前面所学的血液知识紧密联系,还为后续学习心脏与血液循环、血型和输血原则等内容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这一节,学生能够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同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并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因此,“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血管作为血液循环系统核心组成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教学围绕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展开,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并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它们之中的流动情况。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的能力,还能培养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教师通常会通过实验法、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看到三种不同的血管及其血液流动特点,从而加深对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血管健康,培养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能够圆满达成教学目标,并为后续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血管的类型与分辨:学生能够准确分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并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2.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学生需要掌握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这些结构特点如何决定其功能,例如动脉管壁较厚、弹性大,适合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适合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毛细血管管壁极薄,只由一层细胞构成,且数量多、分布广,适合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难点: 1.血管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理解血管的结构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实验的组织与观察: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准确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3.镜下分辨血管:学生需要在显微镜下准确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这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前已经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的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对探究性学习有浓厚兴趣。然而,他们往往缺乏深入观察和自主分析的能力,容易停留在表面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其逐步深入探究。同时,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血管健康,珍爱生命。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 通过资料分析,概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与其相适应的功能,初步形成结构功能观。 理解血管作为血液流动的管道,在人体内的重要性及其与生命健康的密切关系。 2.科学思维: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人体某些生理现象,如中医诊脉、输液部位的选择等,培养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分析不同心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危害,理解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思考问题。 3.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并找到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尝试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提升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4.社会责任: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预防血管疾病,提高社会责任感。 关注血管健康,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为家人和朋友的健康提供科学建议。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概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与其相适应的功能,初步形成结构功能观。
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科学态度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预防血管疾病,提高社会责任感。 关注血管健康,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为家人和朋友的健康提供科学建议。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课本想一想议一议引出本节内容血液的组成,接下来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并找到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接下来依次介绍每一血管类型,包括其功能,特点等其中穿插与生活的联系,然后用表格总结。
教学流程 课本“想一想,议一议”情景导入 探究实验 依次介绍每一种血管 表格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 导入 血管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与废物的通道,据统计人体内的血管有1000多亿条,若将所有血管首尾相连,全长可达10万千米,足足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周半。 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 因为不同的血管中血流情况不同,所以当不同的血管受到创伤时,就会出现不同的出血情况。少量渗出血液的是毛细血管受创伤,缓慢流出暗红色血液的是静脉血管受创伤,喷射出鲜红血液的是动脉血管受创伤。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可以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来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实验·探究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及血液的流动 实验目的 ①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②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材料用具 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纱布、载玻片等。 方法步骤 ①用湿纱布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千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②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应等鱼安定后,再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 ③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④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⑤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在观察过程中,应时常用滴管往纱布上滴水以保持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实验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思考讨论)1. 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 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样吗 可以观察到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中流动的速度不同:在小动脉中流动快,在小静脉中流动慢,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最慢。 2.在你看到的毛细血管中,红细胞是呈单行移动的吗 这说明毛细血管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 学生认真在显微镜下观察 学生思考讨论并做出回答 考察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检查学生的实验成果 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
动脉 在毛细血管中红细胞是呈单行通过的,这说明毛细血管的内径很小。 动脉 血管中的血液主要是在心脏的驱动下流动的。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叫作动脉。 (1)功能: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2)特点:管壁较厚、弹性大, 管内血流速度快。 (3)分布:动脉一般分布较深,多数看不到也摸不着,但也有些分布较浅。例如,颈部及腕部能够触摸到搏动的血管就是分布较浅的动脉。 如果动脉损伤出血,血液可能会喷射而出,需要尽快救治。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总结动脉功能,特点,分布 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 连通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1)功能: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的进行物质交换。 (2)特点:①它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全身各处组织中;②它的内径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③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④管内的血流速度最慢。 (3)分布:分布最广,遍布全身各处组织中。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总结毛细血管功能,特点,分布 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静脉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需要通过组织液。组织液是组织细胞之间的液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从组织液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也会先进入组织液,再进入毛细血管。 静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1)功能: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2)特点:管壁较薄、弹性小,而且血液经过毛细血管汇入静脉时压力较低,管内血流速度慢。 (3)分布:有较深处、也有较浅处,例:手臂上的“青筋”。 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静脉瓣。静脉瓣就像只能朝一个方向开的门,使血液只能朝一个方向流动,以防止血液倒流。 如果静脉瓣膜老化失去功能,血流变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静脉就会膨胀,这种情形称为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多出现于老年人的腿部。中青年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也可能出现静脉曲张。 血液流动方向示意图 血流方向是: 动脉→ 毛细血管 → 静脉 比较内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血管壁结构特点管壁较厚、弹性较大管壁较薄、弹性较小;部分血管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管壁非常薄,内径很小管内血液流动的速度管内血液流动速度较快管内血液流动速度较慢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内血液流动很慢在身体内分布的位置一般分布较深,多数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有少数分布较浅(颈部、腕部)有些分布较深,有些分布较浅(手脚上的“青筋”即静脉)数量极大,分布广泛,遍布全身各处的组织中主要功能将心脏中的血液送到身体各部分将身体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脏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为什么静脉中有瓣膜而动脉中没有瓣膜呢 静脉中有瓣膜而动脉中没有,主要是因为二者功能不同。静脉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收集回心脏,压力较低,需瓣膜防止血液倒流;而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压力较高,无需瓣膜控制血流方向。 根据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分析:血液的营养在哪里最适于交给组织细胞,为什么? 在毛细血管处,因为毛细血管壁极薄,管内血液流动速度最慢,而且全身除了表皮外,各处细胞的周围都有毛细血管的分布。毛细血管有这些特点,所以它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总结静脉功能,特点,分布 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表格,学生和老师一起梳理知识点。记录重点笔记。 小组讨论 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人体内的血管系统,认识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血管在结构上的特点和功能上的差异。我们了解到,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则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回流到心脏,而毛细血管则作为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进一步理解血管的功能和特性。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体生理机制,还提醒我们要关注血管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未来的健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新知。
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