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7课《爱莲说》课时练习
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香远益清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陶后鲜有闻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蕃:
鲜: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是哪句?
7.下列对课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昧。
8.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爱慕之情。
9.《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班级黑板报有一个根据名家作品对对子的内容。现在请你根据所给的周敦颐《爱莲说》有关的上联,请你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周敦颐独爱莲花说品格高洁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刘禹锡谪居陋室铭德行馨香 B.毛泽东纵观古今数风流人物
C.陶渊明偶得桃源叹古今变迁 D.苏东坡夜游承天遣闲情逸致
10.根据《爱莲说》课文理解填空。
(1)作者从 、风度气质、 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 、 、 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 和 ,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亭亭净植 植:竖立
C.香远益清 益:好处 D.宜乎众矣 宜:应当
1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何陋之有 B.徐以杓酌油沥之
C.无丝竹之乱耳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3.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莲的生长环境这一角度赞美了莲的美好品质,表明了作者喜爱莲的原因。
B.文中的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菊花象征高洁,莲花象征隐逸,牡丹象征富贵。
C.文中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的美好形象,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明了当时人们对国色天香的牡丹的喜爱。
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②。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⑤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①任:推荐。②主簿:官名。文中龙图阁学士、军司理参军、转运使皆为官名。③狱:案件。④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⑤仕:指做官。
1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屡见不鲜
B.香远益清 两袖清风 濯清涟而不妖
C.有仙则名 金榜题名 莫名其妙
D.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一年之计在于春
1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且不显得妖艳。
【乙】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翻译: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
18.甲文运用① (写作手法),借“莲”表述自己② 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写人叙事,通过“快速判决案件”和③ 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④ 、为官正直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
(三)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晋书·陶潜传》)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濯清涟而不妖。濯:
②吏白应束带见之。白: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21.【乙】文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可用【甲】文中“ ”的语句来表述。
答案
1.更加;亲近而不庄重;少
2.①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②对于牡丹的爱,人应当很多了。
3.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启示: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随波逐流。
4.多;少
5.①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就很多人了!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A
8.C
9.A
10.(1)生长环境;体形香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正衬;反衬
11.C
12.C
13.D
14.B
15.①(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②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6.D
17.【甲】
18.托物言志;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勇敢与悍官争辩,救下囚犯(勇辩救囚);富有才能(雷厉风行)
19.濯:洗;白:禀告,报告。
20.①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②(陶潜)向来简朴自爱,不私下侍奉长官。
2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