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2 10:0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教学设计: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时:1课时(45分钟)
教材版本: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渗透: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济规律与人为因素的关系,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时空观念:梳理1956—1976年重大事件的时间脉络,构建历史阶段框架。
史料实证:运用壁画、统计数据等史料,辨析“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历史解释:多角度评价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等事件的历史意义与教训。
家国情怀:通过模范人物事迹,感悟艰苦奋斗精神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表现与历史教训。
3. 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破坏性影响。
4.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的时代价值。
教学难点:
1. 辩证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成就与失误并存的历史复杂性。
2. 理解“左”倾错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发展逻辑及社会根源。
3. 引导学生从历史教训中提炼对国家治理的现实启示。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含时间轴、历史图片、纪录片片段)。
史料素材:1958年“大跃进”壁画、人民公社化运动文件摘录、刘少奇冤案档案材料。
学生活动材料:角色扮演卡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视角)。
2. 学生预习任务:
查阅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人物事迹,准备课堂分享。
绘制1956—1976年重大事件简表。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历史的十字路口
活动设计:
1. 时间轴对比:展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与1978年改革开放的节点图片,提问:“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改革开放,中间20年经历了什么?”
2. 问题链引导:
“如果你是1956年的国家领导人,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你会优先发展什么?”
“探索道路是否可能一帆风顺?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与设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环节二:探索的起步——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 历史背景分析
史料呈现:1956年《论十大关系》节选、苏联工业化成就数据。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中共八大召开时国内外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2. 八大的核心内容
任务归纳:学生阅读教材,提炼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核心问题:“为何说八大是良好开端?其决策与后来的失误有何不同?”
3. 成就展示
案例辅助:播放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录片片段,说明八大后经济稳步发展。
板书要点:
中共八大(1956)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国际竞争加剧。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工业。
意义:符合国情,探索开端。
环节三:探索的曲折——“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 总路线的提出
情境模拟:学生分角色扮演工人、农民,讨论“多快好省”总路线的现实可行性。
问题引导:“总路线强调‘速度’可能带来哪些隐患?”
2. 失误表现
史料实证:展示1958年“亩产万斤”壁画、土法炼钢照片,分析浮夸风危害。
数据对比:1959—1961年粮食产量统计表,说明经济严重困难。
3. 教训总结
小组辩论:正方“快速发展是唯一目标” vs 反方“经济需遵循客观规律”。
教师总结:经济建设需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板书要点: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后果:经济困难,民生凋敝。
教训:尊重规律,稳步发展。
环节四:动乱与灾难——文化大革命十年
1. 文革的发动
史料辨析:阅读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分析发动背景。
概念解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内涵与历史局限性。
2. 社会乱象
案例探究:刘少奇冤案档案材料,讨论民主法制被践踏的后果。
情境体验:播放红卫兵批斗场景片段,学生撰写“假如我在1966年”日记。
3. 历史反思
数据呈现:1966—1976年GDP增长率对比表,说明经济停滞。
核心问题:“文革是否为一场‘革命’?如何评价其性质?”
板书要点: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性质:领导者错误发动的内乱。
危害:民主法制破坏,经济倒退。
教训:健全法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环节五:黑暗中的光芒——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
1. 经济与科技成就
图表展示: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70年东方红卫星发射图片。
数据对比:1956—1976年工业总产值增长数据,说明局部领域突破。
2. 模范人物精神
学生分享:分组汇报王进喜(铁人精神)、邓稼先(两弹一星)、焦裕禄(公仆情怀)的事迹。
情感升华:书写“致敬模范”明信片,感悟奉献精神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板书要点:
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
工业:大庆油田、武汉钢铁。
科技: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
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环节六:总结升华——历史的镜鉴
活动设计:
1. 时空连线:学生用关键词总结1956—1976年的历史阶段特征(如“探索”“曲折”“成就”)。
2. 现实启示:分组讨论“从20年探索中,我们能汲取哪些治国理政的经验?”
3. 教师寄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的中国,正站在前辈探索的基础上走向复兴。愿同学们以史为鉴,勇担时代使命!”
板书框架:
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
正确决策:中共八大。
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
建设成就:工业科技突破,模范精神永存。
历史启示:尊重规律,健全法制,以民为本。
五、教学评价与拓展
1. 课堂检测:
选择题:中共八大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材料分析:解析1958年壁画反映的历史现象。
2. 课后作业:
撰写小论文《从1956—1976年历史看国家治理的得失》。
搜集家庭长辈对“文革”的口述史,形成访谈记录。
六、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956—1976)
一、探索起步:中共八大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国际竞争
任务:农业国→工业国
意义:符合国情,良好开端
二、曲折历程
1.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
表现:浮夸风、共产风
教训:尊重经济规律
2. 文化大革命
性质:内乱
危害:民主法制破坏
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成就与精神
工业:大庆油田、两弹一星
模范: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黑板右侧)
历史启示
1. 治国需遵循客观规律。
2. 民主法制是发展保障。
3.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七、教学反思
(课后填写,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情况及教学策略优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