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适用学段:初中历史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标分析
本课对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国现代史”主题,要求“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认识新中国为争取有利国际环境作出的努力”。课程内容需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唯物史观:分析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国际环境的关系。
2. 时空观念:梳理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的时序与空间背景。
3. 史料实证:通过文献、图片等史料理解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实践。
4. 历史解释:辩证评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
5. 家国情怀:感悟周恩来等外交家的智慧与爱国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实践,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为核心,展现中国打破外交孤立、提升国际地位的过程。教材内容逻辑清晰,但需补充历史细节(如日内瓦会议)和现实关联(如五项原则的当代价值)。
三、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生已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基本史实,但对国际关系背景(如冷战格局)了解较浅。
认知特点:初中生对直观案例(如外交故事)和互动活动(如角色扮演)兴趣较高。
学习难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国际影响。
2. 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与作用。
难点
1.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必然性。
2. 冷战背景下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与策略性。
突破策略
案例对比:对比近代屈辱外交与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凸显政策转变。
情境模拟:设计“亚非会议辩论”活动,体验“求同存异”的智慧。
五、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核心素养 培育措施
唯物史观 结合国际格局变化,分析中国选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必然性。
时空观念 制作“新中国初期外交大事时间轴”,梳理外交成就的时间脉络与地理分布。
史料实证 研读《共同纲领》原文、周恩来讲话稿等,提炼外交政策的核心思想。
历史解释 分组讨论“五项原则为何能赢得国际认同”,形成多角度解释。
家国情怀 通过周恩来外交风范的影视片段,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情怀与外交智慧。
六、教学过程
(一)创新导入:外交官初体验
1. 情境创设(3分钟)
播放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黑白影像片段(无声),提问:“视频中的场景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外交氛围?”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补充:“这是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场景。作为新中国首任外交部长,他如何带领中国打破外交孤立?今天我们将化身‘外交官’,探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智慧。”
2. 任务驱动
分发“外交档案袋”(内含1950年代世界地图、美国对华封锁文件摘录、苏联援华协议等),学生分组分析: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
如果你是外交官,会优先与哪些国家建交?
(二)新课探究
环节1:独立自主——破冰之路
1. 政策溯源(8分钟)
展示《共同纲领》第54条原文(附白话翻译),学生归纳外交政策三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反对霸权。
案例对比:对比清政府《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与新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政策,理解“独立自主”的历史意义。
2. 突破封锁
呈现19491950年建交国家数据图,提问:“为何社会主义国家率先与新中国建交?”
补充“毛泽东访苏”故事:1950年毛泽东在莫斯科谈判两个月,最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外交博弈的艰辛。
环节2:五项原则——中国智慧的全球表达
1. 原则诞生(10分钟)
时空定位:展示1953年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播放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的原声录音:“中印两国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学生归纳五项原则内容,并讨论其内在逻辑(递进关系:主权→安全→平等→合作)。
2. 国际认同
史料实证:对比1954年中缅联合声明与1955年亚非会议公报,找出五项原则的表述差异,理解其从“中国主张”到“国际准则”的演变。
现实关联:列举2023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南海行为准则》中引用五项原则的条款,说明其当代价值。
环节3: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典范
1. 危机再现(12分钟)
角色扮演:
分组扮演伊拉克代表(质疑共产主义)、菲律宾代表(担忧中国扩张)、中国代表团。
根据原始会议记录(节选),模拟“是否应谴责殖民主义”的辩论。
教师点评后,播放周恩来即兴演讲视频片段:“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
2. 精神传承
展示2023年“全球文明倡议”中“尊重文明多样性”的表述,引导学生思考“求同存异”方针的当代延伸。
(三)巩固提升:外交智慧辩论赛
辩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21世纪是否过时?”
正反方引用历史案例(如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一带一路”合作原则)展开辩论,教师总结:“五项原则的核心是平等与尊重,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四)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共建:学生用关键词(如“独立自主”“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补充周恩来名言:“外交无小事,细节见精神。”
七、板书设计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破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 背景:冷战格局与封锁孤立
2. 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二、立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提出:中印、中缅联合声明(19531954)
2. 内核:主权→安全→平等→合作
三、升华: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
1. 危机:意识形态分歧
2. 智慧:求同存异促团结
八、教学资源
1. 文献史料:《共同纲领》原文、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讲话稿。
2. 影音素材: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万隆会议历史影像。
3. 实物教具:仿制1950年代外交文件、亚非会议参会国国旗卡片。
九、教学反思(预设)
1. 成功之处:角色扮演和辩论赛有效提升了课堂参与度,核心素养目标基本达成。
2. 改进方向:对“五项原则理论深度”的讲解可增加哲学思辨(如与西方“霸权稳定论”对比)。
3. 拓展建议:组织学生采访本地外事部门,撰写“家乡的外交故事”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