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2 10:1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定位
本课隶属《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聚焦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及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发展。教材内容呈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三大核心事件,揭示国际地位提升与外交政策调整的辩证关系。
(二)学情基础
学生已掌握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对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缺乏直观感受。需通过对比冷战时期与当今中美关系,建立历史发展的时空坐标,理解外交政策随国力变化而调整的规律。
二、核心素养渗透
1. 时空观念:构建197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演变时间轴
2. 史料实证:解析《中美联合公报》原始文本
3. 历史解释:探究多国对华建交热潮的深层动因
4. 家国情怀:感受乔冠华"仰天大笑"背后的民族自豪
5. 国际理解:分析APEC会议体现的中国方案智慧
三、教学重难点解析
(一)重点突破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采用"情景还原+档案解密"策略,组织学生模拟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前的决策会议,分别从中国外交部门、美国国务院、苏联克格勃三方视角准备预案。
(二)难点突破
外交成就的深层动因:设计"外交密码破解"活动,将经济数据(1970年GDP对比)、军事成就(两弹一星时间轴)、政治文件(三个世界理论)转化为密码线索,引导学生建立综合国力与外交话语权的关联模型。
四、创新教学导入
(一)悬念创设
呈现2023年中美高层互访新闻片段,设问:"为何五十年前的对手需要跨越太平洋握手?"展示1972年毛泽东书房会晤尼克松的全息投影,制造时空穿越的认知冲突。
(二)实物启思
分发"外交盲盒",内含未注明时间的五件物品:联合国代表牌、熊猫玩偶、APEC会标胸章、《上海公报》影印件、万隆会议旧照。要求学生根据历史知识进行断代排序,引出本课核心事件。
五、教学过程实施
(一)重返联合国——全球治理的中国席位
1. 史料研习坊
展示三组原始档案:
台湾代表1965年在联大发言视频
1971年表决现场统计屏幕照片
非洲代表欢呼场景速写
设问:"哪些细节印证'这是发展中国家集体的胜利'?"
2. 多维视角辩论
正方:恢复席位主要依靠亚非拉兄弟支持
反方:根本原因是中美战略格局变动
教师总结:综合国力提升与国际力量重组双重作用
(二)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中美关系破冰
1. 秘密外交情景剧
学生分组扮演:
中国外交智囊团(研判美苏争霸态势)
白宫幕僚团队(评估联华制苏可行性)
日本外务省官员(预判中日关系走向)
通过角色立场陈述,揭示大国博弈的复杂考量
2. 公报文本对比实验室
对比《上海公报》与《建交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的表述演变:
1972年版本:"美国认识到(acknowledges)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1979年版本:"美利坚合众国承认(recognizes)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通过英文词义辨析,理解外交措辞的精准性
(三)东方风来——新时期外交全景
1. 外交成就图谱绘制
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数字地图上标注:
蓝色标记:1970年代建交国
红色标记:改革开放后新建交国
金色标记:一带一路重点合作伙伴
动态展示建交国数量从1971年64个到2023年182个的扩张轨迹
2. 多边外交案例库
分组研究典型案例:
A组:2001年APEC上海峰会服装秀的文化密码
B组: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的国际传播
C组:2023年沙特伊朗北京和解对话的创新模式
各组汇报后提炼中国方案的特点:和而不同、务实创新
六、深度探究活动
(一)历史听证会
议题:"如果没有1972年中美破冰,中国能否在20世纪取得同等国际地位?"
设置四类证人席:
1. 地缘政治专家(提供美苏中三角关系数据)
2. 经济史学者(分析1970年代外贸依存度曲线)
3. 军事研究员(解读核威慑与外交话语权关系)
4. 文化传播教授(展示同时期国际媒体倾向性报告)
(二)未来外交官实训
模拟2049年建国百年外交预案设计:
1. 台海统一后的国际应对方案
2. 月球科研站国际合作章程草案
3. 人工智能时代外交新范式构想
通过"提案展示-质询答辩-投票表决"流程,培养战略思维
七、教学资源整合
(一)数字化资源包
1. 虚拟展厅:中美建交数字化纪念馆三维导览
2. 动态图谱:联合国投票国家立场实时演变图
3. 口述历史:基辛格、黄华等当事人访谈片段
(二)文献资料箱
1. 《毛泽东外交文选》关键章节摘编
2. 尼克松《改变世界的七天》手稿影印件
3. 日本《中日联合声明》不同版本比对
八、教学评估设计
(一)分层检测
基础题:绘制1970-2000年中国外交大事件数轴
进阶题:对比《开罗宣言》与《中美联合公报》对台湾地位的表述
开放题:为"一带一路"十周年纪念展设计主题板块
(二)表现性评价
外交谈判模拟:设置"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报磋商"情景,从立场阐述、危机处理、文化沟通三个维度评分
九、板书架构
外交事业的发展全景图
一、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1.1 联合国2758号决议的三重意义
法律意义:恢复合法权利
政治意义:打破外交孤立
象征意义:国际格局重组
二、大国关系的战略突破
2.1 中美破冰四部曲
乒乓外交→基辛格密访→尼克松访华→正式建交
2.2 中日关系正常化双引擎
民间推动(备忘录贸易)+ 官方决策(田中角荣访华)
三、全方位外交新格局
3.1 三大支柱体系
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多边机制深度参与
热点问题建设性介入
3.2 特色大国外交特征
主动运筹、底线思维、创新引领
十、课后拓展延伸
(一)口述史采编
访谈祖辈关于"见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集体记忆,形成《我家与联合国》主题报告
(二)外交微调研
统计所在城市国际友城数量及合作项目,制作《身边的国际交往》数字故事集
(三)未来趋势研判
基于ChatGPT技术模拟2049年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生成人工智能时代的"外交蓝皮书"预测报告
本教学设计通过构建"历史现场—当代实践—未来展望"三维立体学习空间,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情境探究活动。运用混合式教学策略,实现从史实记忆到战略思维的认知升级,引导学生在解构大国外交密码的过程中,形成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现代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