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材版本】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代表人物,认识科技发展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培养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核心素养渗透】
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中国科技文化成就取得的原因,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 时空观念:运用时间轴梳理重大科技事件,建立历史时序意识。
3.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政府文件、科学家手稿等原始材料,培养证据意识。
4. 历史解释:多角度探讨"两弹一星"研制的历史意义。
5. 家国情怀:感悟科学家精神,树立科技报国志向。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突破:
通过情景模拟、数据对比等方式,具象化呈现"两弹一星"等核心成就。例如:用3D动态演示原子弹与氢弹原理差异;展示1970年东方红卫星音频原件。
难点突破:
采用"问题链教学法"逐步剖析科技发展动因。设置阶梯式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基础如何?
(2)面对西方封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3)科学家群体的精神特质有哪些?
(4)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促成突破?
【教学资源准备】
1. 多媒体资源:钱学森归国纪录片片段(3分钟)、神舟五号发射实况录像(2分钟)、袁隆平田间工作照片组图。
2. 文献材料:1956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原件图片、邓稼先工作笔记影印件。
3. 实物教具:籼型杂交水稻与常规稻穗标本对比展示。
4. 数据可视化:1949-2020年中国科研经费投入动态曲线图。
【创新导入设计】(8分钟)
情境创设:呈现两组对比素材
第一组:1894年黄海海战场景绘画(经远舰沉没)与2022年福建舰下水仪式照片
第二组:1949年中美钢铁产量对比数据与2023年中国空间站全景照
启发性提问:从甲午惨败到星辰大海,是什么让中国实现惊天逆转?当科学家们面对西方"核讹诈"时,他们手中最强大的武器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强烈视觉对比制造认知冲突,引出"科技自立自强"主题,奠定情感基调。
【教学过程详案】
一、砺剑苍穹——国防科技突破篇(15分钟)
(一)"两弹一星"攻坚历程
1. 时空定位:发放1950年代国际形势图,学生标注美苏核试验地点及中国主要工业基地。
案例呈现:展示美国1953年"大规模报复战略"文件节选,结合地图分析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
2. 概念辨析: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区分原子弹、氢弹、导弹的不同原理。特别说明"两弹元勋"称谓的演变:邓稼先团队如何实现从原子弹(1964)到氢弹(1967)的快速突破。
3. 史料探究:分组研读三则材料
材料一:王淦昌放弃诺贝尔奖提名毅然归国的书信原件
材料二:新疆罗布泊基地后勤人员口述史(讲述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供应)
材料三:1964年原子弹爆炸后《人民日报》号外版面
思考题:这些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成功因素?科学家精神如何体现?
(二)航天工程跨越发展
1. 动态演示:神舟系列飞船发展时间轴(1999-2022),重点标注2003年杨利伟太空首航与2021年空间站核心舱对接。
2. 情境模拟:假如你是2003年央视记者,拟写神舟五号发射现场报道提纲。要求包含技术参数、历史意义、人物特写三个要素。
二、稻济天下——民生科技造福篇(12分钟)
(一)杂交水稻研发故事
1. 实验观察:学生对比观察常规稻穗与杂交稻穗标本,测量千粒重差异。计算袁隆平团队最新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亩产量(1600斤)相当于养活多少人口。
2. 案例研讨:呈现1970年代海南南繁基地工作日志片段,分析袁隆平如何突破"自花授粉作物无杂种优势"的传统理论。播放2021年长沙市民悼念袁隆平实况视频,感受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
(二)青蒿素发现历程
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模拟1970年代科研团队,根据古代医书线索设计抗疟药物研发方案。提供《肘后备急方》原文:"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2. 创新启示:通过屠呦呦诺贝尔奖颁奖词,总结"中医药宝库"对现代科技的启示。展示青蒿素分子结构模型,说明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结合方式。
三、百花齐放——文化事业繁荣篇(10分钟)
(一)"双百方针"实施探究
1. 政策溯源:对比1956年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讲话与苏联文艺政策差异,理解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
2. 经典赏析:播放话剧《茶馆》经典片段(3分钟),分析老舍作品如何体现"用艺术反映社会变迁"的创作理念。
(二)新时期文化成就
1. 数据可视化:展示2012-2022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曲线、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地图、TikTok文化输出案例。
2. 思辨讨论: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蛙》中的计划生育题材,反映文艺创作与时代进程的何种关系?
【深度探究活动】(5分钟)
议题辩论:科技发展是否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正方:集中力量突破关键领域(如芯片制造)
反方:全面推进避免技术短板
提供参考案例:北斗系统与GPS的竞争、光刻机研发困境
【课堂小结与升华】(3分钟)
思维导图构建:师生共同完成多维关系图,呈现"制度保障-人才奉献-技术突破-民生改善"的互动关系。最后齐诵《功勋》主题词:"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层:制作"新中国科技大事记"手抄报(1949-2022)
拓展层:访谈祖辈记录"粮票年代"生活记忆,撰写口述史报告
创新层:设计"未来科技馆"展区方案,需包含历史传承与创新展望
【教学评估设计】
1. 课堂即时检测:判断题5道(如"我国是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 素养评价量表:从史料运用、时空表述、价值判断三个维度进行小组互评
3. 创意成果展示:择优展示学生设计的"未来科技馆"方案模型
【板书设计】
科技文化成就
一、砺剑苍穹
1. 两弹一星(1964原子弹/1967氢弹/1970卫星)
2. 航天工程(2003神舟五号/2022空间站)
二、稻济天下
1. 杂交水稻(袁隆平/叁优一号)
2. 青蒿素(屠呦呦/传统医药创新)
三、百花齐放
1. 双百方针(1956/文艺繁荣)
2. 文化自信(莫言文学/数字传播)
四、发展之钥
党的领导+制度优势+科学家精神+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