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2 10:1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生活的变迁——八年级历史第19课教学设计
学科:初中历史
年级:八年级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1. 唯物史观: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理解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
2. 时空观念:建立1949年、1978年等关键时间节点与社会生活变迁的对应关系。
3. 史料实证:运用粮票、布票等实物史料,家庭老照片等图像史料进行历史论证。
4. 历史解释:能够辩证分析"票证时代"的历史合理性及局限性。
5. 家国情怀: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进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解析
(一)重点突破: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具体变化的表现
突破策略:构建"四维时空档案"
1. 物质维度:实物展示区(粮票、布票、老式收音机)
2. 影像维度:家庭相册墙(不同年代的服饰、住房、交通工具照片)
3. 数据维度:统计图表台(1978-2020年人均肉类消费量曲线图)
4. 口述维度:采访录音站(祖辈讲述凭票购物的经历)
(二)难点突破:社会变迁的深层原因分析
破解路径:"剥洋葱"式探究法
第一层:现象感知(对比今昔生活差异)
第二层:政策解读(改革开放具体措施)
第三层:经济规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第四层:科技推动(杂交水稻技术、纺织工业革新)
第五层:国际视野(全球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教学资源准备
1. 实物教具:1975年北京市粮票(复制品)、1980年代的确良布料样本
2. 数字资源: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片段(1978年上海弄堂生活场景)
3. 文献资料:1983年人民日报《北京市民用上液化气》报道原文
4. 数据图表:2000-202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动态增长图
5. 教具模型:改革开放初期"三转一响"微缩模型(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四、创新教学导入设计
情境创设:"时光快递站"角色扮演
教师活动:
(1)在教室前布置"时光快递站"信箱,内置不同年代的生活物品卡片
(2)随机发放"时空快递单"给各小组,单据包含:
收件年代:1980/1990/2000/2010
物品清单:的确良衬衫、大哥大手机、MP3播放器、智能手机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指定年代的典型生活物品
(2)派代表到"快递站"领取对应年代包裹
(3)拆封验证是否匹配,说明判断依据
设计意图:
通过跨时空的物流游戏,激发探究兴趣,建立历史时序概念,自然引出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
五、教学过程实施
(一)民生万象:衣食住行的时空穿越
1. 服饰变迁探秘
教师示范:
(1)展示1978年中山装工作照与2023年汉服文化节照片
(2)播放口述史视频:纺织厂退休工人讲述"的确良"布料革命
学生实践:
(1)触摸不同年代布料样本,填写《衣料变革记录表》
(2)小组辩论:服饰变化是否等同于审美进步?
2. 餐桌上的革命
案例教学:
(1)实物观察:比较1960年代粮票与当代电子粮仓数据
(2)数据分析:解读1978-2020年人均肉类消费折线图
(3)情境模拟:分组设计不同年代的"年夜饭"菜单
思维碰撞:
讨论"窝头重返餐桌"现象的历史内涵,理解从生存需求到健康追求的转变。
(二)流动中国:交通通信的进化图谱
1. 车轮上的国家
多媒体辅助:
(1)动态演示:1952-2020年全国铁路网扩展动画
(2)VR体验:1978年绿皮火车与2023年复兴号乘车对比
探究活动:
(1)绘制"我家出行方式演变树状图"
(2)计算分析:北京到上海不同年代所需时间成本对比
2. 从驿站到5G
史料研读:
(1)解读1987年广州首个移动电话用户的入网协议
(2)分析2003年"非典"期间与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通信方式差异
实践任务:
(1)设计"通信工具发展时间轴"
(2)模拟编写不同年代的家书/短信/微信消息
(三)变革解码: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
1. 政策驱动力场
文献探究:
(1)分组解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键条款
(2)角色扮演:模拟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
2. 科技赋能生活
实验演示:
(1)展示袁隆平杂交水稻对粮食供给的影响数据
(2)操作模拟:纺织机械自动化程度对比实验
3. 全球化的双面镜
案例研讨:
(1)肯德基1987年北京前门店开业影像分析
(2)讨论"双十一"购物节背后的全球供应链
六、深度学习活动
(一)历史会客厅:三代人的对话
活动设计:
邀请学生家长代表(50后、70后、00后)组成访谈小组
讨论议题:
(1)记忆中最深刻的年货采购经历
(2)通信方式变革对亲情维系的影响
(3)对"美好生活"定义的时代演变
(二)未来生活馆:2035年畅想
创作任务:
(1)设计智能家居概念图
(2)撰写《致未来子孙的一封信》畅想百年后的生活方式
(3)举办微型博览会展示创作成果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过程性评价:
(1)《时空观察笔记》记录课堂探究过程
(2)小组合作能力量规表
2. 终结性评价:
(1)撰写《我家的小康之路》口述史报告
(2)设计"改革开放45周年生活变迁"主题手抄报
八、教学反思提升
1. 生成性问题处理预案:
(1)若学生提出下岗职工生活变化问题,可引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内容
(2)针对区域差异质疑,补充展示西部农村脱贫攻坚影像资料
2. 差异化指导策略:
(1)为历史基础薄弱学生提供《时代关键词手册》
(2)为学有余力者推荐《改革开放口述史》扩展阅读
九、板书架构设计
社会生活的立体变迁
一、民生维度
衣:布票限制→个性表达
食:定量供给→营养追求
住:三代同堂→智能家居
行:自行车流→立体交通
二、动力系统
政策引擎: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科技加速:三次产业革命浪潮
全球共振: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未来图景
数字赋能:5G智慧城市
绿色转型:碳中和生活
文化自信:传统现代交融
十、课后拓展实践
1. 社区调查:
走访周边超市,记录商品种类变化,撰写《从副食本到生鲜电商》调查报告
2. 家庭档案:
整理祖辈衣物、家电购买凭证,制作《我家改革开放物证集》
3. 跨界创作:
用历史变迁主题改编流行歌曲,如《改革春风吹满地》创意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