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月考闯关测试卷(一) (第1、2单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月考闯关测试卷(一) (第1、2单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1 19:5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考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考试范围:八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①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②软如一床新番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树都会yín出一则则白芒芒、③虚飘飘的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讲逻辑,④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旷神怡。
1.请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内敛(  )    yín  出
2.两段文字中分别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    ”改为“    ”   “    ”改为“    ”
3.文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内敛    B.软溶溶    C.混沌无涯    D.心旷神怡
4.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6分)
A窗,具有审美功能,最能表达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对于人,“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对于房屋,窗户则是建筑灵魂的眼睛。B是会说话的,有表情的,它所流露出的人情味也特别令人回味。C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窗是人们吟咏不尽的题材,自然景物是窗中永恒的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些名诗佳句,至今还广为传诵。
窗的艺术性在中国园林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它本身是景,又可窗内窗外双向“借景”,极尽“漏”之能事。不装窗扇的窗称为“空窗”。空窗有长方形、圆形、六角形、扇形、葫芦形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白粉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典雅优美。空窗本身不作景象,只在组景中起景框作用,窗的后面多置石峰,植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图画,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窗的这些特点为古代那些能工巧匠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于是,窗的设计更加活泼,造型更加丰富,且流露出更多的真性情。D然而现在,我们房屋窗户的造型几乎大约100%着眼于实用,窗的魅力在现代建筑中日益衰退。学者赵鑫珊在他的《建筑是首哲理诗》中感叹道:“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窗仅仅是生存的窗,原先的生命窗消失了,……然而,只有生命窗才富有诗意。”作者的感慨带给人们一种尴尬,同时也带给人们许多思考。
5.文段画线句子A、B、C、D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6.在文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图案内容多为花鸟、山水或几何图形。
②窗在园林中的妙用,主要通过漏窗和空窗来体现其“借景”功能。
③开在圆墙上的漏窗,又称为“花窗”,多用砖瓦空砌而成。
④框中构图,形式多样,千变万化。
A.①③④②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①②③
7.八年级某班开展了以“热爱环保,崇尚绿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共11分)
(1)张诺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三则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这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30字左右。(3分)
材料一 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我们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据悉,2020年,河南有5个县市入选2020年度“中国天然氧吧”,创历史新高。
材料二 人们都知道灵宝苹果好吃,“生态镀金”让灵宝苹果升值成“金苹果”。近年来,该市投资2.5亿元开发建设寺河山苹果小镇,打造灵宝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开展果树认养、学生研学游、举办苹果花节、灵宝苹果采摘季等活动,建成了露营观星基地、银苹果广场等游览景点,有力推动三产融合,带动旅游、交通、包装加工、食用菌等产业发展。
材料三 近年来,三门峡市生态环境总体实现了“两增三提”,即湿地增加、鸟类增加,水质提升、森林覆盖率提高、负氧离子含量提高。来三门峡栖息越冬的白天鹅由2015年的8100只增长到今年的1.4万只,创历年之最;野生鸟类从175种增加到300种左右。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8.7%提升到目前的50.7%,年负氧离子平均浓度由原来的每立方厘米不足1000个提升到4000个以上。
(2)下图是“中国天然氧吧”标志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其设计理念。(4分)
(注:图片核心部分是蓝色天空下的青山绿水,外围及“中国天然氧吧”底纹皆为绿色)
(3)此次活动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热议。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几个词写一句话,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4分)
责任 文明 发展 自然 美好
二、阅读(43分)
(一)名著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
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
(1)以上文段选自文学名著《    》,作者是    。(2分)
(2)请你结合上面文段,谈谈你对这部名著语言特色的评价。(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共20分)
织  布
刘贤春
父亲端坐在织布机上,双脚踩动着踏板,两排纵纱绕过一个横梁垂直落下,插在固定地面的沙锥上。随着踏板的律动,一上一下交替“咬”成45度纱口。
父亲右手拽动着“溜子”(插纱的木制钻子),让它来回横穿于“纱口”;左手则前后有节奏地拉动着底部长同织出布宽的木梳子(俗称“创子”)……随着“咔嚓,咔嚓”的一曲曲“乐章”,一匹匹厚薄匀称、宽窄统一的漂亮手工制布就诞生了。
母亲端坐在纺车一角,一边纺着棉纱,一边不时抬头瞄一眼织布机,似乎在检查父亲织出的布有无瑕疵。父亲则全神贯注,嘴里哼着小曲而全然不知。母亲莞尔一笑,使劲摇动着纺车,捏着棉絮条的左手如春蚕一样吐出洁白的纱线来。
于是,纺车的“呜啦呜啦”声和着织布机的“咔嚓咔嚓”声,演奏成一曲“男织女纺”的幸福生活交响乐。
织得好布,需种得好棉。
早春,太阳刚刚探头,农家就要为来年的棉花忙乎开了。父母提着棉种下地套种棉花,这边撸着麦苗、菜苗,那边打凼下种,一墒墒一行行,露水很快打湿了衣裳。
套种茬口会影响棉花的幼苗生长,为了避开茬口,农人发明了育苗移栽。再后来,又用旧书报糊纸筒育苗,把育苗时间大大提前,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种棉质量。再遇上个好雨水,任棉花“噗噗”地一个劲儿疯长。
收得好棉,还得有锄功。
“秧薅三遍涨破壳,棉锄三焦白似雪。”勤锄地,不仅是为了去除杂草,不让它与棉苗争养分,关键是能保持土壤松软,促进根系发达,让棉核结得丰、棉朵开得大、棉丝长而棉质好。
经过由春到夏的孕育,笑开口的棉桃实在按捺不住,争先恐后地开放了。一朵朵棉花像白云飘落,一块块棉田宛若雪被铺就,十分壮观。棉花的主人们挎着竹篮,满心欢喜下地采棉,只听见大姑娘小媳妇那银铃般的笑声歌声,随着朵朵白云飘向远方。
织得好布,还需纺得好纱。
母亲纺纱如线,抽纱如丝,是我们那一带出了名的纺纱能手。还记得当时村里人为了跟母亲学纺纱,把纺车搬到家门前的大槐树下一溜摆开,像是井然有序的学堂。
纺车一齐发出“呜啦呜啦”的响声,惊得枝头上的鸟儿四下飞蹿,乐得树下的纺姑纺娘们忍俊不禁。
织布要经过绞棉、弹棉、纺纱、浆纱、打纱管等多道工序,并非人人都拿得起放得下的活计,加之一台木制织布机价格不菲,故十里八乡没几户人家具备织布能力。
因此,每当刀镰入库、雪花飞舞的时节,便是父亲母亲最忙碌的日子。因为父亲有织得一手好布的技艺,母亲有纺得一手好纱的本领;此外,还有祖辈传下的一台好织布机和天生的一副热心肠,故而登门求织者络绎不绝。
父母亲替人织布纺纱从不收工钱,过意不去的乡亲就送两尺粗布作为酬劳或帮干个农活。母亲总说,乡里乡亲的,谁家还没个求人的时候。
早些年,穿得起洋布的农家人不多,几乎都是自种、自纺、自织、自做,纯天然棉花,不着一染,生态纺织,倒也穿得舒适、温暖。
现代化机械织就的布匹,虽然精细、漂亮,一应俱全,却无法取代人工纺纱织布的乡情、乡味、乡韵,缺少了那种原生态的质朴与美感。
如今,农家的纺纱织布手艺已被岁月封尘,但封尘不了的,是那段“织进”我灵魂深处的乡愁。
9.作者以父亲织布的具体情形开头,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4分)
10.文中引用了谚语“秧薅三遍涨破壳,棉锄三焦白似雪”,试分析引用的好处。(4分)
11.文中多次运用修辞手法。请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随着“咔嚓,咔嚓”的一曲曲“乐章”,一匹匹厚薄匀称、宽窄统一的漂亮手工制布就诞生了。
(2)经过由春到夏的孕育,笑开口的棉桃实在按捺不住,争先恐后地开放了。
12.作者说“农家的纺纱织布手艺已被岁月封尘”,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织布这种手艺是否需要传承下去。(6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7分)
对称元素激发绘画之美
刘夕庆
①我们的身体、树上的叶子、宇宙中的星球……人类发现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对称观念大量应用于科学领域。而艺术与科学在一些根本的观念上是一致的,对称元素的介入也会让绘画作品产生更加诱人的美感。
②对称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地位,科学家在研究中自然而然地会加以运用,画家也不例外,因为这会让画面更加美妙。在自然科学领域,对称意味着某种变换下的不变性,通常的形式有镜像对称(即左右对称或双侧对称)、平移对称、转动对称和伸缩对称等。科学中的一些守恒定律都与某种对称性相联系,如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等。
③对称观念由来已久。远在上古时代,人类可能就已经有了对称思想,但对称观念到底起源于哪里却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设想,人类的祖先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对许多自然现象的不断归纳,渐渐形成对称观念的。比如,人脸、身体以及许多植物叶片的两侧对称,就是常见的左右对称形式;再如,人们通过显微镜发现雪花有非常漂亮的六角形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具有双侧对称性,还具有旋转对称性。
④1935年左右,自发运用科学思想指导作画的荷兰人埃舍尔在尝试描摹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的平面镶嵌图案时,风格开始了转变。坚实的木刻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作品多以平面镶嵌、不可能的结构、悖论、循环等为特点,从中可以看到对分形、对称、双曲几何、多面体、拓扑学等数学概念的形象表达,画作兼具了艺术性与科学性,尤其是对称元素的介入比比皆是。而在对称中,圆形又是唯一具有完美对称性的图形。可以说,在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圆存在,我们所看到的太阳、月球,包括我们的地球以及宇宙中所有恒星、行星的形状都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全对称的圆。完美无缺的圆可能只存在于人类的圆规之下,或者是处于纳米级别下的巴基球——它是人工构建的奇异的碳分子,用60个碳原子按照足球的结构组成一个完美的球体。
⑤对称的观念可能一开始就是从艺术创作上发展而来的,和上古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比如,4500多年前(即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人中的艺术家就已经画出了一个主体对称而整体又不完全对称的作品;中国在商朝则有非常对称而美妙的“觚”等一类铜器……商朝或周朝所产的“盂”(一种盛液体的器皿)的表面,有一些对称的图案,这些图案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家对羊犄角对称形式的关注——显然那时候的艺术家已会用这样的方法将对称的元素凸显出来。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
13.在自然科学领域,对称有哪些表现形式 (4分)
1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4分)
15.文中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6.文中谈到“在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圆存在”,请结合文中所讲的对称知识加以解释。(5分)
三、作文(50分)
17.作文。
推开门,我们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但也可能遭受到沙尘的袭击;推开门,我们拥有了沟通的快乐,但也可能丢失掉内心的宁静……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去推开那扇门,了解一个新的世界。
请以“推开那扇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liǎn  吟
2.番 翻 芒芒 茫茫
3.D (“心旷神怡”是指心情愉悦、心境开阔,让人感觉很放松。此处应该用“心平气和”)
4.A(①处的逗号改为冒号)
5.C(A“表达”改为“表现”;B缺少主语,“是会说话的”前面加“窗户”;D删去“大约”)
6.B(②句承上句“窗的艺术性”,③句列举“花窗”的艺术功能,④句承接 ③句写花窗的构图形式,①句承接④句写花窗图案的内容)
7.(1)示例:河南各地响应国家号召,打造“天然氧吧”,创建宜居城市。(2)示例:图片的核心部分是蓝色天空下的青山绿水,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外围和“中国天然氧吧”底纹的绿色,体现了发掘高质量的旅游憩息资源,倡导绿色、生态的生活理念。(3)示例: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是崇尚美好、敬畏自然的科学发展观,唯有坚持才能让环保理念根植人心。
8.(1)经典常谈 朱自清 (2)示例:文段是对儒家所推崇的政治制度的描述。尽管这些话的内容都有古代典籍的依据,但作者决不拘泥于古籍,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生动、形象、轻松、幽默,使学术著作减却了书卷气,而增添了生活味。
9.开头简练,以具体描绘把读者带入织布的具体情境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突出了“我”对父亲织布情景的印象之深,渗透着对往事的怀恋之情,蕴含着对父亲精湛织布技艺的赞叹。
10.引用谚语丰富了文章内容,更好地表现了锄地对棉花的好处,有利于表现农民的智慧和父母的勤劳。
11.(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织布的声音比作“乐章”,写出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收获感。(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棉桃写得富有情趣,表现了农人对其辛勤侍弄的棉桃的喜爱之情与对棉花开放的期待。
12.示例:快捷的现代化生活节奏中,人们大多选择直接购买纺织类成品,但传统的织布技艺也不该失去传承。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手工织布,我们可以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专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懂得纺织技艺。
13.镜像对称(即左右对称或双侧对称)、平移对称、转动对称和伸缩对称等。
14.对称元素在绘画艺术中的运用;逻辑顺序。
15.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脸、身体、植物叶片的对称和显微镜下雪花的六角形结构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人类的祖先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对许多自然现象的不断归纳,渐渐形成对称观念的”,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6.在对称中,圆形是唯一具有完美对称性的图形。我们所看到的太阳、月球,包括我们的地球以及宇宙中所有恒星、行星的形状都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全对称的圆。完美无缺的圆可能只存在于人类的圆规之下,或者是处于纳米级别下的巴基球——它是人工构建的奇异的碳分子,用60个碳原子按照足球的结构组成一个完美的球体。所以说,在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圆存在。
17.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