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酿(niàng) 迸溅(bìng) 苦涩(sè) 马嵬坡(wéi)
B.枯槐(huái) 宗璞(pǔ) 伫立(zhù) 绽开(zhàn)
C.伶仃(líng) 孱头(càn) 矜持(jīn) 懊丧(sàng)
D.怆然(chuàng) 琼浆(qióng) 挑逗(tiāo) 决眦(zì)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辉煌 遗撼 祸不单行 轰轰烈烈
B.嫁接 猥锁 淅淅沥沥 春红已谢
C.藤萝 服侍 忍俊不禁 垂垂暮老
D.涉足 阡悔 物我交融 盘虬卧龙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不少人驻足欣赏,那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B.夕阳像一个巨人被捆缚了手脚,使出浑身解数,憋红了脸,在天边挣扎。
C.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D.湖边的那棵柳树,依旧舒展着美丽的枝丫,随风轻轻摇曳着它妖娆的身子。
4.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中华优秀文化典籍记录了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②阅读这些典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③典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还能带给我们许多人生启迪。④在阅读中,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宽广,精神更加丰盈。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国家话剧院推出的话剧《铁流东进》,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新探索,取得了新突破。该剧用小场面、小切口的方式讲述故事,让观众倍感亲切。
B. 落实劳动教育需家校共同努力:学校要设计多样化课程,采取沉浸式教育方式:家长要制定劳动清单,采取体验式教育方式,协同育人才能形成合力。
C. 生态环境局向全市人民发出“无痕露营”倡议,该倡议与“无痕山林”的理念相通,都强调在亲近自然时,要尊重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D. 门类丰富、体系完备的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家园。人们只要走进博物馆,就能欣赏自然和人文精华,从中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获得精神享受。
6.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有追赶思维,更要有探索精神。以往我们强调“追赶思维”,为了追赶别人定下的目标,努力向前,但是,______,______,因为你会对前方的路一无所知。而探索精神可以让我们看清前方的路,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突围。
A.如果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落后
B.如果只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领先
C.只要拥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落后
D.只要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领先
7.默写填空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2)《望岳》中诗人想像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4)、《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
(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
8.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文字,出自苏联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人公____________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了一个无产阶级战士。
9.综合性学习。
2022年,北京冬奥会盛典的大幕即将拉开,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冬季项目运动员将在“鸟巢”、国家游泳中心等体育场馆,在塞外山峦间的长城边,向世界奉献一届精彩的奥运盛会。
我校为迎接冬奥会的到来,准备组织一次“强健体魄,助力冬奥”的主题活动,请你设计三项活动内容。
艾伦同学因体重超标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作为班长的你应该怎样劝说他?
如果小强同学作为中学生代表,准备电话采访冬奥组委会新闻发言人,请你为小强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甲】诗作者是______(人名),【乙】诗中“钟”的意思是______。
11.下列对两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B.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景物。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均可表现“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后俯视群山的豪迈气概。
(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⑥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俵们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⑦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最敬爱的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着这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
12.文中第②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毛竹?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文中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①今年春天,我在房前空地上,开辟出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成了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笆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增加了我的兴趣。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我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顺便也看一看丝瓜。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它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提高。每天早晨,我都要注视那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随之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的窗外,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小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坠到地上。
⑧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 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人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是人把丝瓜摆平的。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⑩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 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 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神奇的丝瓜》,有删改)
16.阅读全文,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 ”两句都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的担心和吃惊。
B.文章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丝瓜的神奇,作者越担心,就越凸显丝瓜的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
C.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感慨丝瓜有神奇的生命力,有惊人的生命智慧;懂得顾全大局,自我牺牲,具有强烈的主动精神,能极好地适应环境。
D.这篇文章作者抓住“神奇”,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展现丝瓜的生长过程 ,一是展现作者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进行,叙述、抒情、描写浑然一体。
17.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
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18.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的理解。
19.“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季羡林笔下神奇的丝瓜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 孙道荣
(1)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2)母亲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3)话题是聊不完的。儿子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像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4)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5)大家继续吃饭。儿子突然一拍脑袋,给 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笑话一点也不可笑,但我们大人们还是很配合地笑得前仰后合。
(6)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儿子 弯腰拣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
(7)大家埋头吃饭,谁夹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
(8)是啊,外面天寒地冻,这么冷的天,难怪饭菜吃着吃着,就凉掉了。
(9)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说着,端起两盆炒菜,走进了厨房。从厨房里传来“兹拉”声。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盆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餐桌旁。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盆热菜,真好吃……
(10)“叮铃铃!”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我正准备起身去接 ,母亲已经站了起来:“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11)母亲的饭碗,搁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12)母亲一次次站起来,是想让我们其他人安安心心地吃顿饭啊!(13)……
20.本文写母亲在吃饭过程中为“我们”做的事情有 、 、 接电话。
21.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22.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别写出母亲两次“笑”时的不同心理活动。
23.本文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母亲的形象?结合全文,说说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24.请在第(13)段省略号处给本文续写一个结尾,来点明文章的主旨。
三、写作训练
25.题目:我心中的宝藏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点;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
1、C 2.C 3.C 4.D 5.B 6.B 7.(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保尔)
9.(1)示例:“强健体魄,助力冬奥”的校运动会;“助力冬奥,有你有我”主题班会;“筑梦冬奥,冰雪有情”征文比赛……
(2)示例:艾伦同学,你好!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促进学习,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还能帮你有效瘦身,让我们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好吗?
(3)示例:①请问本届冬奥会同上届相比新增了哪些项目?②请问冬奥会场馆的设计有什么高科技、人性化的地方?③请问冬奥会期间如何保证运动员的健康不受疫情影响?
10、王安石 聚集
11、D
12、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句 “有的…… 有的…… 有的……” 增强了语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竹的各种形态;比喻句将毛竹比作岗哨、奇兵等,突出了毛竹的挺拔、茂密和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为下文写井冈山竹子的革命精神作铺垫。
13、因为在革命年代,井冈山的竹子被用来搭帐篷、做梭镖、当罐盛水、当碗蒸饭、做扁担和吹火筒,还摆过竹钉阵打击敌人,它与革命战士们的生活和战斗紧密相连,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它是革命的竹子。
14、(1)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描写方法,先从远处写竹子的整体形象 “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再从近处写竹子的不同姿态,如 “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 等,使读者对井冈翠竹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感受,表现了竹子的繁茂与生机勃勃。 (2)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粮食,更是精神上的革命使命,突出了井冈山毛竹扁担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革命精神,增强了语气和情感表达。
15、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通过具体的事例,如竹筒饭、毛委员和朱军长挑粮食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井冈山竹子在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突出了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这一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16、A
17.(1)“竟”有“出乎意料”“令人吃惊”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丝瓜秧一夜之间输送很多水分和养料,把丝瓜叶供养得又肥又绿,让作者感到惊讶,表达了对丝瓜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2)示例一:运用比喻,把丝瓜比作绿色牛角,生动地写出了丝瓜长得粗大弯曲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丝瓜旺盛生命力的赞美。示例二:运用拟人,把丝瓜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丝瓜把自己的躯体放在窗台上,表达了作者对丝瓜神奇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18、“奇迹”在文中指的是“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因此,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丝瓜的神奇的惊讶和赞美。同时收束全文,升华主旨。
19、道理:神奇的丝瓜展现了随遇而安而又出乎意料的生命力、与世无争而又顽强不屈的适应力、和谐合理而又智慧简单的生存力。
理解: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人对事不计较得失;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要想办法去解决,积极地面对,决不悲观。面对困难,我们要有从容不迫、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20、 取汤勺、换筷子、热菜
2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随时准备站起来为儿女服务的情形,突出了母亲对儿女的关心,为家庭的操劳与付出。
22、内疚 高兴
23、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文中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时刻关心子女的人。
24、 原文结尾:其实在我们每个家庭的饭桌上,都有这样一个人: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他(她)总是及时站起身来,去帮我们。这个人,如果不是我们的母亲,就一定是我们的父亲。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是在用一辈子呵护我们啊!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