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月考闯关测试卷(二) (第4-5单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月考闯关测试卷(二) (第4-5单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1 20:0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考测试卷(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考试范围:八年级下册第四、五单元
一、积累运用(2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6分)
黄山的烟云,也是黄山一绝。人们在高峰之上,如登仙界云宵,轻盈(yíng)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瞬(sùn)息万变,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难舍难分。黄山在一年中,竟有两百多天是沉浸(jìn)在云雾的怀抱里。淡淡云雾,烟海千里,使黄山的千条泉流和万道山谷    在虚幻之中。云雾的飘舞,云雾的皎洁,特别是云雾的柔美,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云雾使黄山成了梦幻的艺术之宫。谁能设想亿万年前,那些岩浆,竟给我们    成这么一个琼瑶仙境!
然而,黄山的这一切,    在旭日东升的时候,才显得格外妩(wǔ)媚。清晨,当四周还是一片漆黑的时候,游人们就起身,踏着晨露去看日出。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幸运地看到日出,    。有不少人遇上了阴晦天气,就不无遗憾了。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盈(yíng)   B.瞬(sùn)   C.浸(jìn)   D.妩(wǔ)
2.文中加点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云宵  B.琼瑶仙境  C.漆黑  D.遗憾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隐藏  凝结  只要  如愿以偿
B.隐现  凝固  只有  如愿以偿
C.隐藏  凝固  只有  志得意满
D.隐现  凝结  只要  志得意满
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云雾的飘舞,云雾的皎洁,特别是云雾的柔美,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B.云雾的飘舞,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皎洁,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C.云雾的皎洁,云雾的飘舞,特别是云雾的柔美,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D.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鸬鹚岛没有一只黑色鸬鹚,褐色的岛真像一个坚硬的馒头。
②下午五时,我们登上了鸟岛的荒原,整个荒原荒草蓠蓠。我们沿着铁围栏来到著名的鸬鹚岛前。
③傍晚的寒风紧紧地拥抱着我们,那渐渐落下的夕阳,给荒原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
④清晨,小车离开湿地,穿过泉吉乡,在藏传佛教沙陀寺向南一折就直奔鸟岛了。
⑤西山上的云朵被映照得五彩斑斓,一道金黄的光柱深深地打在荡漾的湖面上,使湖水也涌动着金子与银子的碎光。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④②①③⑤  D.④②⑤③①
6.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下面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2分)
A.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
B.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
C.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
D.敬请届时光临。
7.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10分)
(1)窈窕淑女,        。(《关雎》)
(2)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3)凄神寒骨,        。(柳宗元《小石潭记》)
(4)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胡为乎中露 (《式微》)
(6)青青子衿,        。(《子衿》)
(7)《蒹葭》以“        ,        ”起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形象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她既是美丽的女子,又指对理想的追求。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借用典故,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        ,        ”。
8.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其中有一幅丰子恺的画(如下图)特别引人注目。请欣赏这幅画,并按要求作答。(8分)
(1)请描述画面主要内容。(4分)
(2)请说说你对这幅画主题的理解。(4分)
二、阅读理解(22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1题。(7分)
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删改)
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10.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分)
11.“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2分)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2~15题。(15分)
大 红 灯 笼
李国明
①我们三个跑到槐树岭,很快进入状态。一玩游戏,总是忘记时间。
②妈妈站在远处喊我回家,星期六也不让我多玩一会儿。
③我和妈妈走在田间的路上。我的额头浸润着汗珠。太阳已转到南面的天空了,一群小鸟在河对岸的柳树上,扑棱棱地飞起来,又安静地落到树丛里去了。我的目光总是被那些小鸟吸引,它们的妈妈也和我妈妈一样,假期也会布置很多作业吗
④“可馨,你要做一个有理想的好孩子。”妈妈突然说。
⑤“理想是什么东西呀 ”
⑥“理想不是什么东西,但为了理想,你要牺牲很多东西,比如玩耍,比如游戏,比如看儿童剧等,如果非把它比喻成东西的话,理想就是一个大红灯笼,它每时每刻都在你眼前晃来晃去。”
⑦“你是说,我眼前挂了一个大红灯笼 妈,你哄我吧,我咋看不见呢。”
⑧“有一天,你看见了再告诉妈妈。妈妈相信你一定能看见。”
⑨我和雪琪、许浩是最要好的朋友,每天我们都一起玩耍,快乐极了。可我一次也没见过妈妈说的大红灯笼。
那个卖煎饼馃子的奶奶,被几个同学围着。她手里的木铲在那块圆铁板四周转来转去,也看不见铁板下面的炉火。铁板上空,呼呼冒着热气,面饼上的鸡蛋泛着迷人的香气,抹一层甜面酱,撒一层葱花,再放一根油条卷起来,那香味挤进我鼻孔里,赶都赶不走……可妈妈不让我吃这些,她会回家亲手给我做鸡蛋饼,并跟我说吃起来的感觉是一样的,可我一直认为,妈妈做的和买来的,不是一个味道。
今天星期六,卖煎饼馃子的奶奶忙得不亦乐乎,她是我同学月月的奶奶。月月的作业她从来不看。月月说,她奶奶不识字,爸爸妈妈识字,可他们都不在家,去了很远的地方挣钱。
这个夏天,干热风在田野的麦穗上吹来荡去,把麦穗吹得由绿变黄。爸爸每天拉着化肥送去农户家。春节后,爸爸的头上又添了许多白发,这让我心里沉沉的,不是滋味。
爸爸每天晚上看书看到深夜。他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打麻将。他写的那些小说发表在杂志上,杂志堆放在爸爸工作台的右手边,像小山一样高。
周叔叔看到了,问爸爸:“你发表这些小说,能赚几万块稿费吧 ”
爸爸笑了,说:“要能赚这么多,我就不用扛化肥了。”
不挣钱还坚持这么多年 大人的事让我费解。饭桌上,爸爸说:“我写小说纯粹是一种爱好,单纯靠稿费活着,全家早就喝西北风了。”爸爸看着我说,“可我心里的梦想是真诚的,只要活着就写下去。和你一样大的时候,我心里只有一个理想——当作家。”
“爸爸,你眼前也有一个大红灯笼吗 ”
“是啊,我那个大红灯笼,又大又圆又亮,夜晚看得见,白天也看得见。”
我的嘴又噘起来了,“爸爸,我怎么看不见我眼前的大红灯笼呢 ”
爸爸用柳枝编了一个圆圆的灯笼,又特意买来大红纸,裁开,用胶水粘贴在灯笼上。爸爸提着蘸了墨水的毛笔,问我:“可馨,你的理想是什么 ”
我说:“上北大。”
他大笔一挥,“北大”两个字就写在了灯笼上。
“看,这就是你的大红灯笼。”
晚上,大红灯笼挂在我床头的墙上,那是我躺在枕头上能注视到的角度。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大红灯笼不见了。
爸爸把大红灯笼从屋里拎出来,说:“可馨,你要学会把现实中的大红灯笼,变成理想中的大红灯笼,再把理想中的那个大红灯笼,变成现实中的大红灯笼。”
我从爸爸手里接过打火机,将纸糊的大红灯笼点燃。
从那天起,我心中挂起了一个大红灯笼。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22年第6期)
12.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①                →放学回家,“我”常被卖煎饼馃子的小吃摊吸引
②                →吃饭时,爸爸讲他的文学理想暗示“我”为理想努力
③                →爸爸启发“我”把理想变成现实,“我”烧了大红灯笼
13.请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太阳已转到南面的天空了,一群小鸟在河对岸的柳树上,扑棱棱地飞起来,又安静地落到树丛里去了。(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品析)
(2)如果非把它比喻成东西的话,理想就是一个大红灯笼,它每时每刻都在你眼前晃来晃去。(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品析)
14.为什么爸爸眼前的“大红灯笼”,他能“夜晚看得见,白天也看得见”,而“我”看不见 (4分)
15.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三、名著阅读(10分)
16.填空。(3分)
人们提出“在新时代,要做保尔还是比尔”的新命题。和比尔·盖茨相提并论的保尔,就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受      、      等人物的影响很大,经过艰苦的锻炼,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17.阅读选段,回答问题。(7分)
有一次巴扎诺娃到莫斯科出差,前来探望保尔。他们谈了很久。保尔热情洋溢地告诉她,他选择了一条道路,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
巴扎诺娃注意到保尔两鬓已经出现了白发,她低声对他说:“我看得出,您经受了不少痛苦。您仍然没有失去那永不熄灭的热情,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呢 您做了五年准备,现在决定动笔了,这很好。不过,您怎么写呢 ”
(1)请结合原著,说说保尔所受的“不少痛苦”。(3分)
(2)保尔选择的“一条道路”是什么 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4分)
四、写作(60分)
18.成语“分内之事”的意思是“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 请以“这也是我的分内之事”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B(“瞬”应读shùn)
2.A(“云宵”应为“云霄”)
3.B(隐藏:隐蔽躲藏,不让别人发现。隐现:不清晰地显现,隐隐约约显现出来。根据语境“千条泉流和万道山谷”“在虚幻之中”可知,第一空应选择“隐现”。凝结: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凝固:由液体变为固体。根据语境“那些岩浆”可知,第二空选择“凝固”更恰当。第三空根据“才显得格外妩媚”可知,应选择“只有”。如愿以偿:按照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志得意满:志向实现,心满意足。根据语境“每一个人都能幸运地看到日出”可知,第四空应选择“如愿以偿”。故选B)
4.D(画线句中“静中有动”决定“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云雾的飘舞”的顺序,应先写静景“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再写动景“云雾的飘舞”)
5.C(根据“清晨”可知,④排首位;根据“下午五时”可知,④后面紧跟②;由②中“我们沿着铁围栏来到著名的鸬鹚岛前”可知,后面是①“鸬鹚岛没有一只黑色鸬鹚,褐色的岛真像一个坚硬的馒头”;再到③“傍晚的寒风紧紧地拥抱着我们,那渐渐落下的夕阳,给荒原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最后是⑤。所以顺序为④②①③⑤)
6.C(C邀请对方指导,却提出“认真”的要求,显然不得体,可以把“做出认真的指导”改为“提出宝贵的意见”)
7.(1)君子好逑 (2)黄发垂髫 (3)悄怆幽邃 (4)城阙辅三秦 (5)微君之故 (6)悠悠我心 (7)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8)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8.(1)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在田岸旁两棵杨柳静静伫立,柳条随风飘荡,两个农人,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在图画的右边,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题名和作者丰子恺的署名。(2)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为题,但作者不画古装而画现代装,通过描绘残月夜,杨柳岸农民的田间劳作,体现了农民的辛劳,表达了作者对普通民众的关心。
9.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0.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11.示例: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也就是实验检验、探索求证的精神。
12.①星期六“我”在外面玩,妈妈教育“我”要做一个有理想的孩子 ②夏天到了,爸爸白天忙着送化肥,晚上看书写作到深夜 ③爸爸给“我”做了一个大红灯笼,并在上面写上“我”的理想
13.(1)运用环境(景物)描写,描写小鸟在阳光下树林中自由飞翔的景象,反衬“我”对妈妈叫“我”回家做作业的不情愿。(2)运用比喻,把理想比作大红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理想的火热颜色和耀眼光芒,突出了理想对人的引领作用。
14.爸爸白天劳动,夜晚看书写作,作家梦明确而坚定,所以能“夜晚看得见,白天也看得见”。 “我”年幼贪玩,对理想目标毫无所知,所以“看不见”。
15.①年幼天真,爱玩好动。“我”周末爱和朋友跑到野外玩游戏,不愿做作业,放学后仔细观察同学月月的奶奶做煎饼馃子,嘴馋想吃。②善良懂事,聪明机灵。“我”贪玩但会听妈妈的话,看爸爸添了白发心里不是滋味,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确定学习的理想。
1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朱赫来 冬妮亚
17.(1)①在筑路工作中得了伤寒引发肺炎;②在战斗中,被炸弹炸伤,头部重伤;③忘我工作,体质越来越差,导致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只有右手还能活动。(2)“一条道路”是指他打算写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科托夫斯基的英勇的骑兵师。 他最后成功发表了他创作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18.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