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情趣理趣 能力提优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情趣理趣 能力提优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1 20:0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情趣理趣 能力提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8分)
(1)李白的《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从“        ,        ”可见杜甫博大的胸襟,他舍己为人,至死不悔。
(3)《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艰难处境和反常心理的句子是“       ,      ”。
(4)中国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陆游《卜算子·咏梅》中能表现在不幸处境中依然坚贞不屈的句子是“        ,        ”。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1分)
【甲】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miè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    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 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 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 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乙】青春的活力占了上风。伤寒没能致柯察金于死地。保尔第四次越过了死亡线,回到了人间。只是又过了一个月以后,他才能起床下地。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保尔,拖着绵软的双腿站起身来,扶着墙壁,想在房间里走走。在母亲的    下,他走到了窗边,在那儿久久地望着屋外的道路。雪融化后形成的一个个小水洼,闪闪发亮。屋外是冰雪初融的早春天气了。窗户跟前的樱桃树上,    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雀儿,不时用狡黠的小眼睛偷偷地瞧保尔一眼。“怎么,我是和你一起熬过冬天的吗 ”保尔用手指敲着窗户,轻声地说。母亲惊chà地看了他一眼:“你在那儿跟谁说话 ”“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一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轻miè(  )  膝盖(  )  狡黠(  )  惊chà(  )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懦弱 扶植 天真活泼  B.软弱 扶植 神气活现
C.软弱 搀扶 天真活泼  D.懦弱 搀扶 神气活现
(3)以上两段文字均出自名著《        》,作者是苏联作家        。(2分)
(4)不少文学作品写了伟大人物的弱点,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选段甲的内容加以分析。(3分)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内篇中的《秋水》,《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B.《大道之行也》《虽有嘉肴》出自《礼记》,《礼记》是我国古代典籍“五经”之一。
C.《马说》的作者是韩愈,该文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新颖的观点。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卖炭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两文的作者都是唐朝人。
二、阅读理解(39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4~5题。(5分)
石壕吏(节选)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暮投”两句写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B.“老翁”两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说明老妇家深受抓丁之苦,已有准备。
C.“吏呼”两句通过“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在强烈对照中渲染了悍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
D.这首诗是杜甫现实主义诗篇之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以及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5.这首诗以“石壕吏”为题,却略写小吏,详写老妇人,为什么 (3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6~9题。(12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
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章②示异。异上书谢③,诏④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⑤诮大司马⑥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汉代名将。②章:奏章。③谢:谢罪。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qiào):责备。大司马:官名。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翼若垂天之云
B.骈死于槽枥之间  将军之于国家
C.策之不以其道  自以久在外
D.其真无马邪  诸将欲分其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
9.甲、乙两文都写到统治者对待人才,但态度却完全不相同。请你分别概括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4分)
(三)名著阅读。(5分)
10.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请简要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朱赫来对保尔成长路上产生的重要影响。(5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5题。(17分)
拉 大 锯
焦 波
①我第一次拉大锯是在12岁,爹说他比我还早一年。
②那是一个假期的早晨,爹给一段最好锯的梧桐木放上墨线,让我跟他一起锯。我从小见别人锯得轻轻松松、欢欢快快,但我第一次把大锯拿在手中,却不知道怎么拉下第一锯。爹在大锯另一头告诉我,两肩放平,两手端平锯梁,往怀中平拉就可以了。锯是带齿的,只要移动,自然就越拉越深。爹轻松地拉过去,轮到我拉过来时,不是锯条弹起来落不到墨线上,就是锯齿被卡住拉不动。
③爹说:“锯条弹起来,是用力小了;锯齿卡住拉不动,是用力大了。应该两手放松,不要死死攥住锯把,这样,心也会放松,锯条才能轻松地拉过来,送过去。”
④我照着他的说法试了几下,还行,锯条开始进入木头了。梧桐木木质软,好拉,但锯条也容易走墨。锯条偏右了,我就狠狠抬左臂,右臂使劲往下压,想把锯条折回来走正墨,但越用劲,越不行,锯条离墨越远。爹在另一头知道我拉走墨了,就跟我换了位置,告诉我不要心急,不要用力太大,要把锯抬起,轻飘飘地往正墨上靠,这样锯条便走正道了。另外,初拉大锯,要目不斜视,才看得准,拉得准。我按爹说的话去做,虽说拉得好了一些,但还是“飞龙走蛇”,锯条弯来弯去。这一天,把两厘米厚的板子,拉得厚薄不平。
⑤第二天再拉,我不紧张了,锯也拉好了。那时我个子矮,大人站在地上,我得站在矮凳上。到了十六七岁,我才能和爹站着平拉。但遇到长木头,两个人都须站到长凳上。我喜欢拉更长的木头,如果在两米以上,凳子就要搭得很高,站在上边,虽晃晃悠悠有些不稳,但居高临下很神气。后来,我不但学会了拉一抽锯,还学会了拉三抽锯。三抽锯就是拉过一段长的,再带两段小的,锯条的声响便由一抽锯的“嚓、嚓”变为“嚓、嚓嚓”,十分欢快。爹给拉三抽锯起了个挺有诗意的名字,叫“凤凰三点头”。爹说:“名字虽好听,拉起来也欢快,出活却少,不如一抽锯,一下是一下,送拉的锯条长,出活多。”
⑥拉大锯,拉个一天半天还耐得住劲,若拉的时间长了,就觉得音调乏味了。记得上初中时有一个暑假,我拉了20天大锯,便想打退堂鼓。
⑦爹看我不高兴,就对我说:“学木匠要先拉3年大锯,你知道为啥 不是说拉3年才能学会,是3年让你悟两个理:一是懂得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一件事,不论干啥事,都要讲合作;二是磨磨性子,干事不图虚,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这两个理悟通了,即使这辈子不干木匠,你干啥都能干好。”
⑧真没想到,在平平常常的拉大锯上,爹还讲出了这么多的道理。
⑨当然,那时我还不完全懂。等我走上社会,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以后,回过头再回味一下爹的话,才理解了其中的含意。
⑩搞摄影,干事业,还有做人,我何尝不是像拉大锯那样,目不斜视,照着墨线,一锯一锯地“拉”呢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俺爹俺娘》)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标题《拉大锯》既是文章的叙述线索,又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
B.“初拉大锯,要目不斜视,才看得准,拉得准”表现出父亲经验丰富、有智慧。
C.第⑤段写父亲给拉三抽锯起名叫“凤凰三点头”,这表现了父亲的幽默风趣。
D.第⑧段带点词“道理”在文中具体指父亲的教诲——拉大锯不要心急,要耐得住寂寞。
12.梳理文章内容,谈谈“我”在拉大锯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父亲又是如何教导“我”的,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表格的空缺处。(4分)
遇到的困难 父亲的教导
①        两手和心要放松,才能将锯条轻松地拉过来,送过去
锯条总是走墨 ②                                                        
③        ④                                                        
1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4分)
锯条偏右了,我就狠狠抬左臂,右臂使劲往下压,想把锯条折回来走正墨,但越用劲,越不行,锯条离墨越远。
1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4分)
15.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拉大锯”带给你怎样的生活启示。(3分)
三、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犹如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会先折回来,然后再伸向前去。走这条路的人需要坚持和毅力,累了就放弃的人是不会胜利的。
请以“坚持”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的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4)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1)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4)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2.(1)蔑 xī xiá 诧 (2)D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4)选段中的“他”是主人公保尔,他被疾病缠身的时候,产生了精神危机,在绝望动摇中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最终战胜了自身的软弱,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让他那种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3.A(《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
4.A(是诗人“暮投”即夜间投宿石壕村,并未写差役“急奔而来”)
5.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1)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全,都
7.A(A助词,的。B介词,在/对于;C介词,按照/动词,认为;D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他的)
8.(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等到冯异大破敌军,诸位将军想瓜分他的功劳。
9.甲文中的统治者埋没人才与摧残人才,乙文中的光武帝信任人才与保护人才。
  【附译文】
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威势权力很大,百姓归心,称他为‘咸阳王’,陛下要提防他造反。”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谢罪,光武帝下诏说:“将军对于国家,恩情好像子对父,有什么嫌隙和疑虑,使你产生害怕的想法 ”等到冯异大破敌军,诸位将军想瓜分他的功劳,皇帝下诏书责备大司马以下的官员,说冯异的功劳好像山丘一样。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然而如果不是皇帝英明,(冯异)必定遭到谗言的陷害。
10.示例:朱赫来是保尔的精神导师,每当保尔在成长中遇到问题,朱赫来便会及时地出现,为保尔排忧解难,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朱赫来的指引下,保尔百炼成钢,最终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英雄。
11.D(这个“道理”在文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懂得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一件事,不论干啥事,都要讲合作;二是磨磨性子,干事不图虚,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
12.①不知道何时使力,不是锯条弹起来落不到墨线上,就是锯齿被卡住拉不动 ②不要心急,不要用力太大,要目不斜视,才看得准、拉得准 ③拉大锯时间长了便觉得乏味想打退堂鼓 ④做事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还要学会合作
13.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拉大锯的困难,体现出“我”因不会拉大锯而内心焦急万分的心理。
14.①父亲指导“我”拉大锯时注重方法、循循善诱,可见他经验丰富,是一个富有智慧、耐心细致的人;②“我”拉大锯想打退堂鼓时,父亲告诉“我”拉大锯的意义,可见他用心良苦,关心孩子的成长。
15.示例:文中“我”学习“拉大锯”的经历和过程,启示我做事情要全神贯注、踏实认真,要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作者正是做到这些才学会了“拉大锯”,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一定会做到不急躁,一步一步地做,在失败后依然要坚定信心、继续努力,并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在合作中汲取经验。
16.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