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卷(一)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6分)
(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分)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其写景尤有独到之处。请你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洞庭湖的特点。(2分)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简要赏析。(2分)
(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4.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分)
5.请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3分)
(三)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 。(2分)
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写了士兵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C.《关雎》中“君子好逑”“寤寐求之”“寤寐思服”“钟鼓乐之”等诗句是男子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直接表白。
D.在写作手法上,《采薇》运用了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的手法,《关雎》则是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4分)
(一)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①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②记》)
【注释】①与可:文与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擅长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②筼筜(yún dāng)谷偃竹:文与可画的一幅画卷,以竹子为题材,后来送给了苏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罔不因势象形( ) (2)其两膝相比者( )
(3)执笔熟视( ) (4)少纵则逝矣( )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什么 意在突出什么 (4分)
11.从乙文看,艺术作品想要达到甲文所说的“技亦灵怪矣哉”的成就,需要哪些条件 (4分)
(二)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任末好学
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至道/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不知其善也/择其善者而从之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其此之谓乎/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3.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4.语段甲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2分)
15.甲、乙两个语段都谈到了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2.汪洋浩大(烟波浩渺、浩浩汤汤、一碧万顷) 气势雄伟(澎湃动荡、汹涌澎湃)
3.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4.孤独凄清的心境。
5.运用了象征(或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表达了作者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不同流俗、清高自许)的人生态度。
6.善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的配偶。
7.C
8.(1)模拟 (2)靠近 (3)仔细地 (4)消失
9.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0.主要说明了核舟的体积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
11.①胸有成竹(对表现对象有整体的把握);②心手相应(将心之所想用娴熟的技巧表现出来)。
【附译文】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节、叶却都有了。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地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 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12.B
13.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14.示例:运用类比论证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申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自然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15.示例: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贵在勤奋。
【附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 ”(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黑夜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他)便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