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卷(二) 记叙文阅读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卷(二) 记叙文阅读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1 20:0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项训练卷(二) 记叙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18分)
那年,那灯
①闲时帮母亲收拾旧物,在一口木箱里,我看到一个用牛皮纸紧紧包裹着的物件。原来这是一盏厚重的煤油灯。恍惚间,我眼前似乎摇曳着煤油灯那柔和的光。
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差不多都是油灯。一节带松脂的树结,一个空墨水瓶装点柴油,这就是最简易的油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算是比较高档的,它燃烧稳定,灯光明亮。我从小怕黑,天没黑就嚷着点灯,母亲燃起煤油灯,屋内霎时弥漫着一片橘黄的光,朦胧、柔和、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觉得踏实。
③那时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下放到农村,不久身染重病。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后会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了希望的灯。
④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她每穿过去一针,手臂扬起,拉紧线索,又钻进去一针,针索来来回回中,“呲啦”的声音富有节奏感。看到母亲熟练自如的样子,有一次我央求她让我试试。我左手拿鞋底,右手捏针,可厚厚的鞋底哪里钻得进针去。母亲教我用顶针帮忙,结果针鼻一歪,针扎进我中指的皮肉里。从此,我再也不敢用顶针。
⑤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她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给我借书买书。多少个夜晚,我做完作业,在那橘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对书籍的痴迷,对文字的喜爱,或许那时就随着灯光,一起深深浅浅地印入了年少的心里。
⑥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记得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给我出了一个字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作困字猜,也没好文才。”我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就猜出了“束”字,母亲高兴地表扬了我,我自然很受鼓舞。后来,一些难度更大、有一定技巧的谜语,我也能猜出来。有一次,母亲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炮马士象一盘棋,老帅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 ”想了半天,拆字、重组、另解,都猜不出。吃饭也想,睡觉也想,突然眼前一亮:这盘棋没有“车”──欠车 那就是“软”字啊!
⑦今天,煤油灯早已成了“历史文物”,但一盏煤油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我轻轻摩挲着这盏煤油灯,用牛皮纸把它重新包好放回原处,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躺着吧。岁月深处,灯影摇曳,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选自《中国教师报》)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内容。(3分)
2.根据语境,赏析第②段加点词“弥漫”的表达效果。(3分)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4.选文第⑦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分)
5.读了选文之后,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22分)
老 魏 其 人
①阳光很好的午后,楼群里的人,像吮吸到花香的蜜蜂,三三两两拥到楼下的休闲区。老魏的临时理发摊尤其醒目。几个邻居袖手、插兜看老魏给一个老人理发。
②身着鲜红冲锋衣的老魏,像稳住地球仪一样,一手稳住老人的脑袋,一手持电推,自下往上推了一下又一下。电推发出“嗡嗡”的低鸣,像一架无人机在头顶盘旋。
③推好头,老魏将在开水里荡过的毛巾,左右手一番倒腾叠得四方,随即用食指和中指夹着毛巾两角,“啪啪”在手里击了两掌,抖得温度适宜,用毛巾把老人仰着的脸温柔地擦拭了一遍。
④然后弓下身,食指中指拿着剃刀,用大拇指顶住,通过手腕转动,凝神屏息,从额头开始,上眼皮、眼角、脸颊……刮刀贴着皮肤往下,留下一路“沙沙”声,轻音乐一样。
⑤完了,又往老人脸上抹了点雪花膏,点开手机自拍功能递给老人,嘴里不无调侃地说:“你看看,可以当新郎官了。”
⑥老人变得眉清目爽,乐得合不拢嘴,说“魏老板你不但人长得俊,手里的活儿更是一流。”
⑦60多岁的老魏俏皮地扬了扬眉,用京剧的念白甩出一句:“虽毫末技艺,乃顶上功夫。”众人听得哄笑。
⑧有人打趣:“老魏,你当初肯定是使噱头骗到老婆的。”
⑨老魏娇小的老婆,捧着他的茶杯站在一旁,听到这话双眼笑得水弯弯,说起了往事。
⑩还是姑娘家的她当初是幼儿园老师。
班里有个女孩家庭条件很不好,母亲是个智力障碍者,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
有次,她给小女孩扎头发,令她汗毛直竖的是,小女孩的头上竟长了虱。
家长肯定指望不上,她就带孩子找上了老魏的理发店,想先剪短头发,再灭虱。
老魏听到原委,二话没说,给女孩剪了个薄薄的童花,又用篦子一缕缕地篦虱卵,还说:“小囡用药不太好,老师你隔天再带来店里弄,连着几天,肯定能断根。”
末了,她要付钱,老魏说:“又不是你的孩子,哪能收钱 ”钱没收,结果把姑娘的心给收了。
老魏对待小孩真有一套。
那天,两个进理发店会发出“杀猪”一样的号叫的男孩,在老魏手里很配合地理了发。
老魏用灌了温水的喷水壶,往孩子的头发上喷了几阵水雾,捏起嗓子跟孩子柔声道:“宝宝和鲜花一样也要洒洒水的,是不是呀 ”手里一阵“咔嚓咔嚓”,剪起发落,一刻钟就搞定了。
开理发店的时候,有一次老魏接待了一个来自南通水泥厂的采购员,在与对方的攀谈中,知道对方急于找承运矿山到码头的运输车,老魏很热心地帮他找了几个当地的拖拉机手。
后来,供销员每次来谈业务,都会到老魏店里理个发,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老魏在朋友的帮带下,不但跑上供销,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还买过两条运输船。60岁那年,他买下了一栋别墅,颐养天年。
那天,老魏在住户群里看到有老人在打听,哪儿有给老人剃头、修面的店。大家七嘴八舌回复,都是家人解决。孩子不在身边的,说自己对着镜子胡乱剪。
老魏见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人老也要面子,就开始重操旧技,自己又不差那点钱,免费算了。
剃头匠,还是富翁,老魏其人,一直不失善良本色。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打动人心的是对细节生动细腻的描绘。
B.第③段中的“叠”“夹”“击”“抖”等动词写出老魏的技艺娴熟,热情体贴。
C.第⑥段中的老人“眉清目爽,乐得合不拢嘴”,仅仅是因为老魏技艺高超。
D.“钱没收,结果把姑娘的心给收了”写明老魏的热心善良感动了姑娘,而姑娘最终也成为他的妻子。
7.根据选文内容,把下面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①                    。
②                    。
③老魏对小孩有一套。
④老魏成为富翁。
8.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1)阳光很好的午后,楼群里的人,像吮吸到花香的蜜蜂,三三两两拥到楼下的休闲区。(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然后弓下身,食指中指拿着剃刀,用大拇指顶住,通过手腕转动,凝神屏息,从额头开始,上眼皮、眼角、脸颊……刮刀贴着皮肤往下,留下一路“沙沙”声,轻音乐一样。(赏析加点词语)
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魏的人物形象。(4分)
10.选文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作者在记叙顺序的运用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文中运用了倒叙、插叙和补叙,请任选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参考答案
1.母亲培养“我”猜谜语的兴趣。
2.“弥漫”是充满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朦胧柔和的灯光充满了屋子,表达了母亲带给“我”温暖,让“我”踏实。(意思接近酌情给分)
3.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母亲纳鞋底熟练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勤劳、心灵手巧的品质。
4.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深化)中心,写出了母亲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对“我”影响深远。(意近即可)
5.示例:是母亲把我们带到人间,又把我们哺育成人,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对于母亲,每个人都应心怀感恩,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母亲享受到幸福。(联系实际谈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6.C(C表述不完整,不仅因为老魏技艺高超,还因为老魏热情体贴、心地善良)
7.①老魏给老人剃头、刮脸 ②老魏帮小女孩灭虱子
8.(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楼群里的人比作蜜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在楼下休闲区聚集的情景,为下文写老魏理发做铺垫。(2)作者运用“弓”“拿”“顶”“转动”等一系列动词,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老魏刮脸时的动作,突出了老魏的技艺娴熟、热情体贴。
9.①从老魏给老人理发可以看出他热情体贴。②从老魏给小女孩灭虱可以看出他细心善良。③从老魏俏皮扬眉,用京剧念白可以看出他活泼开朗。④从老魏帮助南通的销售员找车可以看出他乐于助人。
10.示例一:第①~⑥段运用倒叙的写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平铺直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示例二:第⑨~段运用插叙的写法,插入老魏和妻子当年相识的过程,交代妻子和老魏结婚的原因,使老魏的形象更加丰满,更突出老魏的善良,推动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示例三:第~段运用补叙的写法,补充交代老魏免费给老人理发的原因;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