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卷(三) 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4分)
名 片 溯 源
础 德
①现代社会的交际,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已经习惯于互留手机号码或社交账号,但在庄重、正规的场合,还是少不了互赠名片。那么,名片起源于何时呢
②史书记载,中国早在2000年前就出现了名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于是联系情感成为一件很方便的事情。秦末汉初时,人们创造了“谒”。《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即拜会者把名字和其他推荐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拜谒者的身份象征。这就是目前有史料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名片。“谒”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通报姓名时用的名片。
③汉墓中出土的木简长22.5厘米,宽7厘米,上有执名刺者的名字、籍贯等,与今天的名片差不多。
④在东汉时,“谒”之名称被“刺”所取代,其材质仍为竹木之类。有人还在“刺”上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之用,名曰“爵里刺”。这种官场名片有专门的书写格式,要把所有的内容在“刺”的中央写成一行,不能拆分,故而也叫“长刺”。这种新的名片兴起于汉末,流行于六朝,在魏晋盛行。有故事说,汉末郭泰为士林所仰慕,他游洛阳时,路人投刺,他常常“载刺盈车”。南朝夏侯叔,以孝闻乡里,人争与相交,家中“积刺盈案”。有趣的是,还有以投刺为嗜好的。南朝梁人何思澄,每晚都削木书刺,天明即驾车外出投刺访友,晚上归来,一大把刺也就投光了。
⑤那个时代,人们不仅生前用谒、刺,死后也用谒、刺随葬,供其在阴间使用。人们若是“拜见”神仙,则不用竹简木刺,而用“金简玉刺”。
⑥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于是纸质“名刺”开始出现。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名片技术的一大飞跃。但当时纸质名片并没有得到推广,因为纸质名片小且薄,不易保存,而且价格很昂贵,所以当时比较流行的名片还是竹木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得到了推广,纸被广泛运用,纸质名片也逐渐流行起来。
⑦唐宋时期,纸质名片已经很普遍了。那时科举制度流行,新科及第的进士都要四处拜访前科及第和位高权重的人,拜其为师,以便将来被提携。人们拜访老师,必须先递“门状”,这时“名刺”的名称也就被“门状”代替,且“门状”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
⑧明朝时,名片又有了新的称呼——“名帖”。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14厘米,宽6厘米。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字小则会被视为狂傲。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
⑨“名片”的称呼出现于清代后期。清朝末年的老式名片,长约6寸,是请名人或书法家写了字,刻成木戳,然后印在大红纸上的。名片的作用在于“通名”,但那时名片并不用于两人见面时交换,而是通常用在介绍他人去办事或拜访某人没有碰上等情况,或由他人带去,或留下名片而返。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运用了 顺序。(2分)
2.阅读选文,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6分)
时间 称呼 特点或用途
秦末汉初 谒 材质为竹木之类;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通报姓名时用的名片;把名字和其他推荐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
东汉、六朝、魏晋 ① 材质为竹木之类;官场名片;在上面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之用
② 纸质名刺 ③
唐宋元 ④ 拜访前科及第和位高权重的人或老师
⑤ 名帖 长方形,一般长14厘米,宽6厘米
清代后期 名片 ⑥
3.选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试举一例解释其作用。(3分)
4.第⑨段中加点的“约”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8题。(16分)
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生活
材料一 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碳达峰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节能减排是最经济、最直接的路径,包括提高能效和减少能源需求。发展低碳和非碳能源,降低高碳能源比重,可有效减少碳排放。低碳能源主要是天然气,非碳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降低高碳能源和碳排放的主力。我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的态势,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粗放型的资源消耗带动,经济增长未实现与碳排放的脱钩。2000年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基本稳定于5%左右,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幅上升。2001~201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和GDP一样保持高速增长,其增速一度高达18%。200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2011年以后,中国开始实行较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再加上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以及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碳排放增速开始下降,基本保持在5%以下。预计“十四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基本维持在100亿吨左右。
材料三 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生活新风尚,既是时尚,也传承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简约生活、绿色低碳,是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其深层意义在于贯彻落实节约资源这一基本国策。从这一角度出发,倡导简约生活、推行绿色低碳、提升全民节约意识,同样也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并做到从自己做起,注意节约电、节约水、节约油、节约气、节约钱,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低碳经济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B.节能减排要发展低碳和非碳能源,办法主要是多使用天然气,可有效减少碳排放。
C.预计我国“十四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基本维持在100亿吨左右。
D.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做到从自己做起,注意节约,从点滴做起。
6.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2001~201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和GDP一样保持高速增长,一度高达18%。
7.我国为了节能减排采取了哪些措施 请分条概括作答。(4分)
8.同学林清的爸爸在外地,回来后经常带着全家上饭馆吃饭,林清认为这样做与低碳生活相悖。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以林清的口吻对其爸爸进行劝说。(5分)
参考答案
1.名片 时间
2.①刺、爵里刺、长刺 ②东汉时期
③小且薄,不易保存,价格昂贵 ④门状 ⑤明朝 ⑥长约六寸,起“通名”的作用
3.运用了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示例一:“《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这里引用文献资料,说明“谒”的历史悠久与用途,真实可信。示例二:“南朝梁人何思澄,每晚都削木书刺,天明即驾车外出投刺访友,晚上归来,一大把刺也就投光了”,这里举南朝梁人何思澄“以投刺为嗜好”的例子,说明“刺”这种新的名片在魏晋十分流行。示例三:“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14厘米,宽6厘米”,这里作者列举“14”“6”等数字,具体地介绍了“名帖”的规格。
4.不能。“约”表示“估计、大概”的意思,说明清朝末年老式名片的长度大概是六寸;如果去掉“约”字,就表明长度就是“六寸”,与事实不符。“约”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B(“主要是多使用天然气”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可知,发展低碳和非碳能源都可有效减少碳排放,但天然气是低碳能源,减少碳排放的主力是非碳可再生能源)
6.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18%这一数据,把2001~201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和GDP的增速加以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幅上升,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7.①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②将减少化石能源比例,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③2011年后开始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发展及应用节能减排技术;④提倡绿色低碳环保生活新风尚,鼓励人们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8.示例:爸爸,现在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下次您回来,我们就在家吃团圆饭。这样既符合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一家人动手做饭,也更热闹亲切,其乐融融。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