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花語知多少?
世界上花草树木种类繁多,然而每种植物都有它们的特性,人们往往根据这些物性,加上自己的价值判断,把自己主观的看法加入其中,使得这些植物仿佛沾有人类的道德思想与情感,“花语”也因而产生。
莲 :荷花 芙蓉 芙蕖
含莲的诗句有哪些?
小池(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爱莲说
1.了解“说”的 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派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周敦颐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得到人们的赞赏。该文是他在南康(今江西星子县)做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亭亭玉立。微风过处,荷叶轻摇,颔首,馨香扑鼻。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
背景资料
文体知识——说
知识链接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者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甚蕃( ) 淤( )泥
濯( )清涟( ) 亵( )玩
隐逸( )者 噫( )
鲜( )有闻
读准字音
fán
yū
zhuó
xiè
yì
yī
xiǎn
lián
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多
唐朝
只
疏通文意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沾染(污秽)
洗
水波
艳丽
横生藤蔓
旁生枝茎
耸立的样子
亲近而不庄重
竖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语气词
人称代词,我
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转折,但是,却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挺直。
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赏玩(玩弄)。
认为
隐居避世
叹词,表示感慨。
对于菊花的喜爱
少
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品德高尚的人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赏玩(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整体感知
1. 思考·探究·积累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与同学讨论,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2. 《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2010河北)
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花、牡丹?
1.生长环境:
2.外形
(体态):
3.香气:
4.品性(气质、风度):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令人敬重不敢玩弄。
(洁身自好)
(庄重质朴)
(正直豁达)
(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
君子应该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即具备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应该像莲一样“濯清涟而不妖”,即具备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品质;应该像莲一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即具备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应该像莲样“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即具备美好的姿态与气质。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用周敦颐的这句话是对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诠释,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保持己身;无论风风雨雨,依然纯洁如初。
1、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我赞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指做人要庄重、质朴,不受世俗的影响;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自控能力差的人会被好或坏的现象改变,说法绝对。在生活中,环境只是外部因素,重要的是自身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就能“出淤泥而不染”。
2. 《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菊——
莲——
牡丹——
“花之隐逸者也”,
爱菊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
“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代表的人生态度是洁身自好
(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花之富贵者也”,
爱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花、牡丹?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
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正衬
反衬
菊、牡丹的作用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用菊来正面衬托莲,用牡丹来反面衬托莲,突出莲花的高洁品质,点明文章的主旨,表达了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表明作者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以“菊之爱”衬托“莲之爱”,表明作者也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进而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简要分析衬托手法在《爱莲说》中的运用。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的什么品质?
品味赏析
莲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洁身自好、质朴庄重)的品质。
2.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
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菊”“牡丹”“莲”拟人化,既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又表现出自己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摒bìng弃。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①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很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也很少。
5.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和批判,深化文章主旨。
②既明确写出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人的厌恶,表明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6. 《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7.人们爱莲,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精神价值中你更看中莲的哪种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
①我更看中莲花的精神价值,莲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中神圣洁净的象征。莲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作者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把莲花比喻为君子,给人以圣洁的形象。
③我更看中莲花的观赏价值,莲花,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它不仅花大色艳、清香远溢、凌波翠盖,而且还有着极强的适应性,既可广植湖泊,蔚为壮观,又能盆栽瓶插,别有情趣。自古以来,就是宫廷苑yuàn囿yòu和私家庭园的珍贵水生花卉,在今天的现代风景园林中,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lài,应用也更加广泛。
②我更看中莲花的实用价值,中国莲食文化丰富多彩。莲叶、莲花、莲蕊、莲藕、莲子等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莲叶蒸肉、莲叶粥等不胜枚举。莲花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8.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③喜欢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①喜欢兰花,兰花无论何处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②喜欢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托物
——
言志
莲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不慕名利,鄙视趋炎附势
不愿和统治者同
流合污而隐居
菊
贪图富贵,
趋炎附势
牡丹
反衬
正衬
结构图示
总 结
《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贵品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风厌恶。
1.托物言志,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本文借赞美莲的品质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世风的批评,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态度。文中赋予菊、莲、牡丹不同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的世风做了精辟的概括,有力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开篇记叙世态人情,既而描写莲的高洁、雅致的形象,最后议论莲的君子风范,整篇文章贯穿抒情,表明志向。
写法探究
2.巧用衬托手法。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通过描绘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为陪衬,使被描写的事物的特征更突出,形象更鲜明的一种表达技巧。
作者在文中先后用菊花、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喜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花陪衬,突出了莲的品格。
思考·探究·积累一 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根据提示理解填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课堂练习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陋室铭》一文中,陋室之景是幽雅的,陋室之人是文雅的,陋室之生活是高雅的,你说作者所居陋室陋吗 《爱莲说》一文中,作者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向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一个正直的人。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