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
第21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年高考
1.★(2024黑、吉、辽,4,2分)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2.★(2022辽宁,2,2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
①光盘行动 ②自驾旅游 ③高效农业
④桑基鱼塘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 ⑥秸秆焚烧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3.★★新教材·生态承载力(2024湖北,3,2分)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三年模拟
4.★★(2025届广东六校联考,1)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使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人们采用生态足迹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达到碳中和时,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呼吸释放的CO2等于CO2的吸收量
B.湿地保护可有效实现碳中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D.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
5.★★★新教材·生态赤字(2025届福建泉州开学考,8)如表为福建省2010~2019年期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情况调查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2010~2019年福建省总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
年份/年 生态足迹/ hm2 生态承载力/ hm2 生态赤字/ hm2
2010 2.177 6 0.378 3 1.799 3
2011 2.246 4 0.394 2 1.852 2
2012 2.163 1 0.384 5 1.778 6
2013 2.278 8 0.389 8 1.889
2014 2.503 4 1.145 6 1.357 8
2015 2.440 1 1.056 8 1.383 3
2016 2.347 9 0.976 7 1.371 2
2017 1.774 5 0.880 7 0.893 8
2018 1.916 1 1.000 0.916 1
2019 2.182 8 1.322 4 0.860 4
A.调查期间该省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处于生态赤字状态
B.调查期间该省生态赤字有所降低,主要和生态承载力的提高有关
C.居民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主要通过提升生态承载力,以减少生态赤字
D.通过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以提高生态承载力,可以减少生态赤字
五年高考
1.★★(2024贵州,12,3分)孑遗植物桫椤,在贵州数量多、分布面积大。调查发现,常有害虫啃食桫椤嫩叶,影响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桫椤的植株高度不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B.建立孑遗植物桫椤的基因库属于易地保护
C.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能量从桫椤流向害虫的最大传递效率为20%
2.★★(2024湖北,2,2分)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3.★★(2022湖北,3,2分)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长江中下游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10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
B.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
C.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D.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
4.★★★(2022辽宁,13,2分)采用样线法(以一定的速度沿样线前进,同时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距离内鸟类的种类及数量)对某地城市公园中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城市公园 类型 植物 园 森林 公园 湿地 公园 山体 公园
物种数量 41 52 63 38
A.植物园为鸟类提供易地保护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鸟类物种多样性
B.森林公园群落结构复杂,能够满足多种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鸟类种类较多
C.湿地公园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及相对隐蔽的栖息场所,鸟类种类最多
D.山体公园由于生境碎片化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干扰,鸟类物种数量最少
5.★★★(2021河北,12,2分)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 湿地 季节性 湿地 中度退 化湿地 严重退 化湿地
湿地 特征 常年 积水 季节性 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 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 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 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6.★★★(2024河北,21,2分)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 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 。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 和 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 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 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 。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
7.★★★(2023辽宁,23,11分)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迁徙鸟类对迁徙途中停歇、觅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 和 。
(2)每年春季,数量巨大的迁徙水鸟在辽宁滨海湿地停歇、觅食,形成“鸟浪”奇观。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 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 。
(3)该地区迁徙水鸟还停歇、觅食于由自然滩涂改造形成的水田和养殖塘等人工环境,这说明保护迁徙的候鸟,并不意味禁止 自然滩涂,适度的人类生产活动会 (填“提高”或“降低”)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在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影响各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生物因素是湿地中的 。
(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 (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三年模拟
8.★(2025届河南新乡一模,1)生态好不好,鸟儿来“投票”。雄安新区白洋淀的淀区水质优良且保持稳定,使野生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增加,重现淀水清澈、鸥鸟翔集的美丽画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白洋淀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可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调查白洋淀中鸟类的物种丰富度
C.鸟类迁入不仅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能加速物质循环
D.将濒危野生鸟类迁入动物园集中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9.★★(2025届黑龙江大庆质检,6)202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与人类福祉”。龙凤湿地为维持大庆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能蓄洪防旱和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控制湿地中生活污水的排放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10.★★(2025届湖北名校联考,6)生活在山涧瀑布下的凹耳蛙由于其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无法离开水源,且需要通过声信号进行求偶繁殖和保证种群安全。为了防止噪音的影响,凹耳蛙进化出了高度复杂的超声通讯行为。研究发现雌雄个体在对高频声的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凹耳蛙之间通过声信号形成信息流,凹耳蛙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B.凹耳蛙成为重要的科研模式动物,这体现出了其直接价值
C.凹耳蛙的超声通讯方式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强环境噪声适应的结果
D.凹耳蛙雌雄个体在对高频声的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11.★★(2024届大湾区一模,1)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于202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景观的村民在原始森林中间砍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古茶林,形成独特的“林下茶种植”模式。该模式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砍伐少量高大乔木能为茶树创造理想的光照条件
B.“林下茶种植”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物种的生态位
C.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该项目成功申遗有利于保护古茶林的生物多样性
12.★★★(2025届湘豫名校联考,9)小天鹅是长途迁徙鸟类,一年中会有往返于越冬栖息地和繁殖栖息地的迁徙行为,鄱阳湖区域是小天鹅重要的越冬栖息地。2003~2015年冬季鄱阳湖区域超过10年记录到有小天鹅分布的湖泊中小天鹅被记录次数(利用频次)及其平均数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鄱阳湖区域,决定小天鹅越冬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有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据图可知,青岚湖是小天鹅最青睐的越冬地
C.通过建立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小天鹅实施保护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D.小天鹅的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的生态学问题可供研究,这属于潜在价值
13.★★★(2025届湖北名校二联,19)神农架林区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湿润宜人的气候,为众多野生生物和珍稀物种提供栖息繁衍的条件。每年夏季还吸引大量游客来此避暑纳凉、休闲观光,还可以品尝到鲜美的野生蘑菇,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1)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野生蘑菇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
(2)为了对珍稀物种进行有效保护,1986年神农架林区被设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 。神农架林区物种丰富、植被茂密,对于维持长江流域重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水土保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神农架的四大珍稀药材名扬天下,其中“鬼臼”和“七叶一枝花”均为喜阴植物,但却分布在林区不同海拔区域。用样方法分别调查林区鬼臼和七叶一枝花的种群密度,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答出两点)。两种植物发生了生态位的分化,其意义是 。只有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七叶一枝花才能开花,这表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14.★★★(2025届山东德州开学考,24)2022北京冬奥会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和谐。延庆冬奥森林公园,作为延庆赛区建设过程中的迁地保护基地,保护了部分小海陀山植物,尽显“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气象。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延庆冬奥森林公园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如图,数字①②③分别表示 、 、 。
(2)延庆冬奥森林公园能够固碳释氧、改善周边的生活环境,这里有儿童游乐场、水边栈道、健身园、椴树景观道、丁香园等公园“标配”设施,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延庆冬奥森林公园在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即 。
(4)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延庆赛区在奥运村的建设过程中就地保留了100多棵大树,对无法避让的保护植物在生态环境相近的地域进行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 。
第3节 生态工程
五年高考
1.★★(2024湖南,3,2分)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
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2.★★(2024黑、吉、辽,5,2分)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3.★★(2023辽宁,5,2分)人工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等作用,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防护林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可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新情境·“草方格”固沙技术★★★(2024甘肃,14,3分)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三年模拟
5.★★(2025届陕西西安二测,19)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以下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遵循生态学规律,各地可选择不同模式建设
C.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
D.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需要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
6.★★(2025届江西重点中学联盟联考,4)农户开展“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模式,虾能除去稻田中的害虫、杂草和有机废弃物,还能松动田泥,稻田能为虾提供饵料和良好的生活环境,稻在水中长,虾在稻边游,实现了粮渔双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虾清除田中的杂草、害虫及有机废弃物,属于消费者
B.稻田中的水稻长势有高有低,构成了稻田的垂直结构
C.虾的排泄物可以肥田,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这种模式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7.★★(2025届河北邯郸期中,17)某地在桑基鱼塘发展过程中坚持“塘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循环农业模式,既支持乡村农业发展,又自觉参与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同时逐渐发展成为一场具有水乡特色的休闲农业盛宴,游客们来到这里体会独特的鱼桑文化、农耕文明,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中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实现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蚕沙、塘泥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为该系统提供无机营养
C.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桑基鱼塘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8.★★(2025届山西运城摸底,9)我国南方某地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14%~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稻田中养殖的鱼全部位于第二营养级
B.鱼的粪便提供了有机肥,水稻可以利用有机肥中的物质和能量
C.通过合理布设生物种类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主要体现了协调原理
D.稻田养鱼可以减少鱼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降低人类生态足迹
9.★★★(2025届陕西学业考,20)为建设美丽新家园,我国政府采取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使黄土高原在过去几十年由黄变绿,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如图展示了1999年至2015年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该指数越接近1,表示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侵蚀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过程中,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 (填“降低”“不变”或“升高”)。水土保持功能增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若在人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早期大量种植单一树种,会导致病虫害暴发,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这启示我们在开展生态工程建设时应遵循 原理。
(3)开展退耕还林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4)据图分析,可以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的依据是 。
(5)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植物群落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土壤无机养分含量升高。从分解者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第21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年高考
1.★(2024黑、吉、辽,4,2分)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答案 B
2.★(2022辽宁,2,2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
①光盘行动 ②自驾旅游 ③高效农业
④桑基鱼塘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 ⑥秸秆焚烧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答案 A
3.★★新教材·生态承载力(2024湖北,3,2分)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答案 B
三年模拟
4.★★(2025届广东六校联考,1)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使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人们采用生态足迹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达到碳中和时,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呼吸释放的CO2等于CO2的吸收量
B.湿地保护可有效实现碳中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D.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
答案 A
5.★★★新教材·生态赤字(2025届福建泉州开学考,8)如表为福建省2010~2019年期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情况调查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2010~2019年福建省总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
年份/年 生态足迹/ hm2 生态承载力/ hm2 生态赤字/ hm2
2010 2.177 6 0.378 3 1.799 3
2011 2.246 4 0.394 2 1.852 2
2012 2.163 1 0.384 5 1.778 6
2013 2.278 8 0.389 8 1.889
2014 2.503 4 1.145 6 1.357 8
2015 2.440 1 1.056 8 1.383 3
2016 2.347 9 0.976 7 1.371 2
2017 1.774 5 0.880 7 0.893 8
2018 1.916 1 1.000 0.916 1
2019 2.182 8 1.322 4 0.860 4
A.调查期间该省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处于生态赤字状态
B.调查期间该省生态赤字有所降低,主要和生态承载力的提高有关
C.居民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主要通过提升生态承载力,以减少生态赤字
D.通过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以提高生态承载力,可以减少生态赤字
答案 C 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五年高考
1.★★(2024贵州,12,3分)孑遗植物桫椤,在贵州数量多、分布面积大。调查发现,常有害虫啃食桫椤嫩叶,影响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桫椤的植株高度不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B.建立孑遗植物桫椤的基因库属于易地保护
C.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能量从桫椤流向害虫的最大传递效率为20%
答案 B
2.★★(2024湖北,2,2分)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答案 B
3.★★(2022湖北,3,2分)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长江中下游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10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
B.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
C.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D.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
答案 B
4.★★★(2022辽宁,13,2分)采用样线法(以一定的速度沿样线前进,同时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距离内鸟类的种类及数量)对某地城市公园中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城市公园 类型 植物 园 森林 公园 湿地 公园 山体 公园
物种数量 41 52 63 38
A.植物园为鸟类提供易地保护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鸟类物种多样性
B.森林公园群落结构复杂,能够满足多种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鸟类种类较多
C.湿地公园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及相对隐蔽的栖息场所,鸟类种类最多
D.山体公园由于生境碎片化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干扰,鸟类物种数量最少
答案 A
5.★★★(2021河北,12,2分)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 湿地 季节性 湿地 中度退 化湿地 严重退 化湿地
湿地 特征 常年 积水 季节性 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 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 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 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答案 D
6.★★★(2024河北,21,2分)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回答下列问题:
(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 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 。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 和 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 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 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
(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 。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
答案 (1)生物(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 (2)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 食物 碎片化 (3)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栖息空间利于大熊猫的繁殖,增加出生率,也可以降低种内竞争,减少死亡率,从而提高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 (4)建立大熊猫繁育中心,人工繁育大熊猫,繁育的大熊猫达到一定数量可放归野外;建立精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大熊猫的基因进行保护;利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对大熊猫的保护,提高出生率;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从而加大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对非法捕猎、贩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大熊猫的生存权益
7.★★★(2023辽宁,23,11分)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迁徙鸟类对迁徙途中停歇、觅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 和 。
(2)每年春季,数量巨大的迁徙水鸟在辽宁滨海湿地停歇、觅食,形成“鸟浪”奇观。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 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 。
(3)该地区迁徙水鸟还停歇、觅食于由自然滩涂改造形成的水田和养殖塘等人工环境,这说明保护迁徙的候鸟,并不意味禁止 自然滩涂,适度的人类生产活动会 (填“提高”或“降低”)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在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影响各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生物因素是湿地中的 。
(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 (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答案 (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2)季节 物种组成 (3)开发和利用 提高 (4)食物和天敌 (5)建立自然保护区及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三年模拟
8.★(2025届河南新乡一模,1)生态好不好,鸟儿来“投票”。雄安新区白洋淀的淀区水质优良且保持稳定,使野生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增加,重现淀水清澈、鸥鸟翔集的美丽画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白洋淀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可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调查白洋淀中鸟类的物种丰富度
C.鸟类迁入不仅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能加速物质循环
D.将濒危野生鸟类迁入动物园集中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答案 D
9.★★(2025届黑龙江大庆质检,6)202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与人类福祉”。龙凤湿地为维持大庆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能蓄洪防旱和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控制湿地中生活污水的排放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答案 D
10.★★(2025届湖北名校联考,6)生活在山涧瀑布下的凹耳蛙由于其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无法离开水源,且需要通过声信号进行求偶繁殖和保证种群安全。为了防止噪音的影响,凹耳蛙进化出了高度复杂的超声通讯行为。研究发现雌雄个体在对高频声的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凹耳蛙之间通过声信号形成信息流,凹耳蛙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B.凹耳蛙成为重要的科研模式动物,这体现出了其直接价值
C.凹耳蛙的超声通讯方式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强环境噪声适应的结果
D.凹耳蛙雌雄个体在对高频声的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答案 D
11.★★(2024届大湾区一模,1)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于202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景观的村民在原始森林中间砍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古茶林,形成独特的“林下茶种植”模式。该模式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砍伐少量高大乔木能为茶树创造理想的光照条件
B.“林下茶种植”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物种的生态位
C.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该项目成功申遗有利于保护古茶林的生物多样性
答案 C
12.★★★(2025届湘豫名校联考,9)小天鹅是长途迁徙鸟类,一年中会有往返于越冬栖息地和繁殖栖息地的迁徙行为,鄱阳湖区域是小天鹅重要的越冬栖息地。2003~2015年冬季鄱阳湖区域超过10年记录到有小天鹅分布的湖泊中小天鹅被记录次数(利用频次)及其平均数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鄱阳湖区域,决定小天鹅越冬种群密度的种群数量特征有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据图可知,青岚湖是小天鹅最青睐的越冬地
C.通过建立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小天鹅实施保护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D.小天鹅的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的生态学问题可供研究,这属于潜在价值
答案 A
13.★★★(2025届湖北名校二联,19)神农架林区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湿润宜人的气候,为众多野生生物和珍稀物种提供栖息繁衍的条件。每年夏季还吸引大量游客来此避暑纳凉、休闲观光,还可以品尝到鲜美的野生蘑菇,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1)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野生蘑菇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
(2)为了对珍稀物种进行有效保护,1986年神农架林区被设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 。神农架林区物种丰富、植被茂密,对于维持长江流域重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水土保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神农架的四大珍稀药材名扬天下,其中“鬼臼”和“七叶一枝花”均为喜阴植物,但却分布在林区不同海拔区域。用样方法分别调查林区鬼臼和七叶一枝花的种群密度,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答出两点)。两种植物发生了生态位的分化,其意义是 。只有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七叶一枝花才能开花,这表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答案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解者 (2)就地保护 间接 (3)随机取样、样方面积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等 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14.★★★(2025届山东德州开学考,24)2022北京冬奥会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和谐。延庆冬奥森林公园,作为延庆赛区建设过程中的迁地保护基地,保护了部分小海陀山植物,尽显“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气象。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延庆冬奥森林公园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如图,数字①②③分别表示 、 、 。
(2)延庆冬奥森林公园能够固碳释氧、改善周边的生活环境,这里有儿童游乐场、水边栈道、健身园、椴树景观道、丁香园等公园“标配”设施,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延庆冬奥森林公园在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即 。
(4)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延庆赛区在奥运村的建设过程中就地保留了100多棵大树,对无法避让的保护植物在生态环境相近的地域进行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 。
答案 (1)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2)间接价值和直接 (3)生态足迹 (4)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第3节 生态工程
五年高考
1.★★(2024湖南,3,2分)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
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答案 D
2.★★(2024黑、吉、辽,5,2分)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
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答案 B
3.★★(2023辽宁,5,2分)人工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等作用,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防护林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可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 A
4.新情境·“草方格”固沙技术★★★(2024甘肃,14,3分)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
答案 C
三年模拟
5.★★(2025届陕西西安二测,19)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以下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遵循生态学规律,各地可选择不同模式建设
C.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
D.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需要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
答案 A
6.★★(2025届江西重点中学联盟联考,4)农户开展“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模式,虾能除去稻田中的害虫、杂草和有机废弃物,还能松动田泥,稻田能为虾提供饵料和良好的生活环境,稻在水中长,虾在稻边游,实现了粮渔双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虾清除田中的杂草、害虫及有机废弃物,属于消费者
B.稻田中的水稻长势有高有低,构成了稻田的垂直结构
C.虾的排泄物可以肥田,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这种模式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 C
7.★★(2025届河北邯郸期中,17)某地在桑基鱼塘发展过程中坚持“塘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循环农业模式,既支持乡村农业发展,又自觉参与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同时逐渐发展成为一场具有水乡特色的休闲农业盛宴,游客们来到这里体会独特的鱼桑文化、农耕文明,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中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实现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蚕沙、塘泥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为该系统提供无机营养
C.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桑基鱼塘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运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答案 C
8.★★(2025届山西运城摸底,9)我国南方某地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14%~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稻田中养殖的鱼全部位于第二营养级
B.鱼的粪便提供了有机肥,水稻可以利用有机肥中的物质和能量
C.通过合理布设生物种类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主要体现了协调原理
D.稻田养鱼可以减少鱼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降低人类生态足迹
答案 D
9.★★★(2025届陕西学业考,20)为建设美丽新家园,我国政府采取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使黄土高原在过去几十年由黄变绿,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如图展示了1999年至2015年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该指数越接近1,表示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侵蚀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过程中,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 (填“降低”“不变”或“升高”)。水土保持功能增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若在人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早期大量种植单一树种,会导致病虫害暴发,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这启示我们在开展生态工程建设时应遵循 原理。
(3)开展退耕还林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4)据图分析,可以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的依据是 。
(5)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植物群落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土壤无机养分含量升高。从分解者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升高 间接 (2)物种多样性低,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抵抗力稳定性弱 自生 (3)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4)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土壤侵蚀量和输沙量(或水土流失程度)呈下降趋势 (5)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分解能力可能发生了变化,或者微生物个体数量增加,加快物质循环,使土壤无机养分增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