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
第19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五年高考
1.★★(2024河北,10,2分)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
C.“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D.“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禾奄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2.★★★(2024河北,11,2分)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3.★★★(2024河北,12,2分)天然林可分为单种乔木的纯林和包含多种乔木的混交林。人工林通常是在栽培某树种后,经多年持续去除自然长出的其他树木进行抚育,形成单种乔木的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混交林的多种乔木可为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创造复杂的生物环境
B.人工林经过抚育,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更高效地流向栽培树种
C.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都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群落结构相同
D.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更复杂
4.★★★(2023福建,12,4分)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某地近海主要生活着两种底栖植物海藻甲和乙。2001—2015年间,它们在海底礁石上的覆盖率变化趋势如图所示,2010年后该海域海水平均温度有一定上升。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
B.升温改变乙生态位,甲数量骤降后应实施就地保护
C.升温改变能量输入,该海底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D.升温改变底栖环境,群落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
5.★★★★(2021重庆,19,2分)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6.★★★(2024贵州,19,9分)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孕育着森林、湿地、高山草甸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海拔的升高,生态系统的类型发生相应改变,导致这种改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
。
(2)除了非生物环境外,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别是群落的 不同(答出2点即可)。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
(3)一般情况下,与非交错区相比,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 (选填“较强”或“较弱”),原因是
。
7.★★★(2023河北,21,10分)天鹅洲长江故道现为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是可人为调控的半封闭水域,丰水期能通过闸口将长江干流江水引入。2017年,评估认为该水域最多可保障89头长江江豚健康、稳定地生存。当年该水域开始禁渔。2019—2021年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各类型鱼类的生物量调查结果如图、表所示。2021年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01头,但其平均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调查时间 生物量(kg·hm-2)
小型鱼类 大中型鱼类
2019年 30.4 30.8
2020年 22.8 47.9
2021年 5.8 547.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群落中分层分布的各种水生生物形成一定的 结构。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与短颌鲚等小型鱼类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存在 重叠,表现为 关系。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通过 使小型鱼类生物量降低,导致长江江豚食物资源减少。
(2)在此生态系统中,长江江豚占据 个营养级,其能量根本上来自该食物网中的 。
(3)为实现对长江江豚的良好保护,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据表分析,从该水域适度去除 ,使能量更多流向长江江豚;其二,在丰水期打开闸口,使长江江豚饵料鱼类从干流 天鹅洲长江故道,增加长江江豚食物资源。以上措施可提高该水域对长江江豚的 。
三年模拟
8.★★(2025届江西南昌摸底,7)中华穿山甲一般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乔木郁闭度适中,林下灌草层覆盖程度高,食物(如蚂蚁等)丰富。人们常强调中华穿山甲成为濒危物种是由过度经济利用导致的,却忽略了其栖息地丧失、碎片化严重等主要原因,这不利于科学有效地制定保护策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栖息地中的乔木、灌木与草本之间对土壤、阳光的利用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研究中华穿山甲的生态位时通常也要研究其与蚂蚁的关系等
C.栖息地的碎片化会形成许多小种群,有利于提高中华穿山甲的遗传多样性
D.科学制定对中华穿山甲的就地保护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
9.★★(2025届山西运城摸底,11)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合理利用这些地区发展生产、缩小洪灾是十分必要的。雨季洪泛区成为湖的一部分,给鱼类繁殖生长提供栖息地,旱季平原可以种植水稻,人们可根据当地情况开展系列化稻鱼种养模式。如图为某洪泛区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偶然洪泛区植物地下部分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无机盐有关
C.区别季节性和偶然洪泛区两个区域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
D.为提高经济效益,可通过加大鱼苗投放量来增大鱼的环境容纳量
10.★★(2024届四川南充二模,4)捕食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种间关系,若捕食者以多种猎物为食,则该捕食者为泛化物种,反之特化物种仅以特定猎物为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捕食关系属于种群层次的研究内容
B.泛化物种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灭绝风险更高
C.泛化物种的捕食作用会降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D.若特化物种捕食的猎物为优势种,则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能会提高
11.★★★(2025届安徽亳州摸底,11)为调查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中鸟类的丰富度,科研人员借助样线法开展了调查。样线法首先要划定几条样线,然后沿样线行走时记录样线范围内看到的鸟类的种类及数量。调查中使用的工具为望远镜、测距仪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样线法调查鸟类丰富度可以避免捕捉对鸟类造成伤害
B.调查时,迎面而来的需要记录,身后飞来的不需要记录
C.一般来说,夏季调查的鸟类丰富度比冬季调查的结果大
D.调查结果中个体数量最多的鸟类为该湿地公园的优势种
12.★★★新情境·基层遇见率及生态位宽度(2025届陕西学业考,13)研究人员对某森林群落部分鸟类基层遇见率(调查者在森林各个分层遇见某一物种的频率)及其生态位宽度(鸟类在群落中利用的资源越多样且越均衡,其生态位宽度越大)的研究结果如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物种 基层遇见率 生态位宽度
冠上层 冠中层 冠下层 小乔木层 灌丛 草丛 地面
黑短脚鹎 0.765 1 0.215 9 0.015 9 — 0.003 1 — — 0.097 0
白头鹎 0.873 8 0.039 5 0.079 1 — 0.007 6 — — 0.046 9
栗背短脚鹎 0.302 9 0.533 0 0.142 8 0.015 6 0.005 7 — — 0.253 6
灰眶雀鹛 0.005 0 0.093 0 0.071 0 0.117 6 0.678 5 0.014 6 0.020 3 0.174 0
红头长尾山雀 0.157 9 0.327 6 0.157 4 0.153 8 0.203 3 — — 0.581 3
A.该群落结构有利于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B.鸟类的分布呈现垂直分层结构,栖息地和食物是主要影响因素
C.黑短脚鹎与白头鹎在冠上层生态位重叠度高,种间竞争激烈
D.相较于其他鸟类,红头长尾山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弱
13.★★★(2024届辽宁鞍山一模,8)一个物种按生理要求及所需资源占据的生态位称为基本生态位,由于物种相互作用而实际占据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某水域生活着两种藤壶,藤壶A生活在浅水区,藤壶B生活在深水区。将藤壶B清除后藤壶A很容易占据深水区,将藤壶A清除后藤壶B仍只生活在深水区。若只考虑两种藤壶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空间位置
B.藤壶A的实际生态位比基本生态位要宽
C.藤壶B的实际生态位和基本生态位相同
D.藤壶A、B的实际生态位是固定不变的
14.★★★(2024届广东珠海金湾四校联考,10)如表为不同环境中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A、B相互作用(甲、乙、丙)对彼此所造成的影响,其中“+”表示正面影响,“-”表示负面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相互作用类别 生物A 生物B
甲 + +
乙 - -
丙 + -
A.甲可能表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
B.发生乙类相互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低
C.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或丙
D.自然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均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15.★★★(2025届云南昆明期中,19)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推进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草过程中,草原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如下变化:1~2年,狗尾草等;3~6年,羊草等;7~8年,贝加尔针茅。10~15年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草原上的动物一般有 的特征;该群落不适合乔木生长的原因是 。
(2)退耕还草的第7~8年,退耕区域的贝加尔针茅的年龄结构属于 。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影响该结构的因素有 (写出两点即可)。
(3)部分地区退耕还草后拟发展畜牧业,但为避免草场退化,需合理控制草场的载畜量,不得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限度,这体现了生态工程所遵循的 原理。
题型突破 生态位重叠和分化
五年高考
1.★★(2023江苏,14,2分)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2.★★★新情境·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2024甘肃,19,11分)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 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 (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 (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 和物种 。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 。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 和物种 ,判断依据是 。
三年模拟
3.★★★(2024届河北石家庄三模,12)升金湖是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科研人员将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集团(每个集团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觅食行为和生境利用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集团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G1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 泥滩(15.4%)
G2 间歇型啄食(86.5%)、 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 泥滩(39.1%)
G3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 深水区(30.4%)
G4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 中水区(17.1%)
A.冬天食物缺乏时,集团间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可能增大
B.与集团间相比,集团内水鸟对资源的竞争可能更大
C.群落中生态位重叠的水鸟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了生态位分化,最终达到共存状态
D.越冬水鸟的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五年高考
1.★(2024黑、吉、辽,3,2分)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
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2.★★(2024江西,8,2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
3.★★(2023海南,5,3分)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采伐迹地杂草群落灌丛马尾松林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青冈栎林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4.★★★(2024湖北,19,16分)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
(2)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 ,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3)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 。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 (填序号)。
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
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
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
(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 ,其原理是
。
(5)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 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
三年模拟
5.★★(2025届安徽江南十校联考,11)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群落演替对于该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
B.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C.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6.★★(2024届四川成都三模,4)生物群落的演替,按其演替方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进展演替指群落向结构复杂化的方向进行的演替,逆行演替则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终点分别是森林和荒漠
B.初生演替属于进展演替,次生演替属于逆行演替
C.人类活动对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速度都有影响
D.两种演替过程中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都会增强
7.★★★(2025届重庆开学考,6)九段沙是长江口一个新生沙洲,形成之初,仅有水蔗草和海三棱藨草生长。慢慢地,在一些高潮时露出水平面的地方生长出芦苇种群。1997年,岛上开始出现外来物种互花米草。表中列出了1998年、2002年、2004年三个时期九段沙的岛屿面积以及三种植被面积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变化 情况 1998年 2002年 2004年
面积 (hm2) 比例 (%) 面积 (hm2) 比例 (%) 面积 (hm2) 比例 (%)
芦苇 156.50 9.68 910.22 23.17 1 516.42 22.76
互花 米草 15.76 0.97 427.37 10.87 1 458.08 21.88
水蔗草/ 海三棱 藨草 1 445.30 89.35 2 591.47 65.96 3 688.37 55.36
岛屿 面积 1 617.56 3 929.06 6 662.87
A.岛上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水蔗草、海三棱藨草群落正在向以芦苇和互花米草作为优势物种的群落演替
C.互花米草和芦苇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D.互花米草的生态习性与芦苇相似,互花米草入侵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8.★★★(2025届江西重点中学联考,18)相对多度是群落野外调查的一种估测指标,是指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
(2)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该群落演替与在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的演替 (答出2点区别即可)。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
(4)有同学认为物种丙的加入会使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该同学的观点 (填“一定正确”或“不一定正确”),理由是 。
第19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五年高考
1.★★(2024河北,10,2分)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
C.“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D.“六月雨后种绿豆,八月中,犁禾奄杀之……十月中种瓜”描述了可用犁将绿豆植株翻埋到土中肥田后种瓜,体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答案 C
2.★★★(2024河北,11,2分)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答案 D
3.★★★(2024河北,12,2分)天然林可分为单种乔木的纯林和包含多种乔木的混交林。人工林通常是在栽培某树种后,经多年持续去除自然长出的其他树木进行抚育,形成单种乔木的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混交林的多种乔木可为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创造复杂的生物环境
B.人工林经过抚育,环境中的能量和物质更高效地流向栽培树种
C.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都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群落结构相同
D.与人工林相比,混交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更复杂
答案 C
4.★★★(2023福建,12,4分)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某地近海主要生活着两种底栖植物海藻甲和乙。2001—2015年间,它们在海底礁石上的覆盖率变化趋势如图所示,2010年后该海域海水平均温度有一定上升。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
B.升温改变乙生态位,甲数量骤降后应实施就地保护
C.升温改变能量输入,该海底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D.升温改变底栖环境,群落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
答案 B
5.★★★★(2021重庆,19,2分)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答案 C
6.★★★(2024贵州,19,9分)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孕育着森林、湿地、高山草甸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海拔的升高,生态系统的类型发生相应改变,导致这种改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
。
(2)除了非生物环境外,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别是群落的 不同(答出2点即可)。在不同的群落中,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
(3)一般情况下,与非交错区相比,两种生态系统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 (选填“较强”或“较弱”),原因是
。
答案 (1)温度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 (2)物种组成、优势种、物种丰富度、空间结构、季节性(答出其中2点即可) 水平 (3)较强 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种类较多,对有限的食物或栖息空间等的竞争比较强
7.★★★(2023河北,21,10分)天鹅洲长江故道现为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是可人为调控的半封闭水域,丰水期能通过闸口将长江干流江水引入。2017年,评估认为该水域最多可保障89头长江江豚健康、稳定地生存。当年该水域开始禁渔。2019—2021年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各类型鱼类的生物量调查结果如图、表所示。2021年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01头,但其平均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调查时间 生物量(kg·hm-2)
小型鱼类 大中型鱼类
2019年 30.4 30.8
2020年 22.8 47.9
2021年 5.8 547.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群落中分层分布的各种水生生物形成一定的 结构。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与短颌鲚等小型鱼类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存在 重叠,表现为 关系。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通过 使小型鱼类生物量降低,导致长江江豚食物资源减少。
(2)在此生态系统中,长江江豚占据 个营养级,其能量根本上来自该食物网中的 。
(3)为实现对长江江豚的良好保护,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据表分析,从该水域适度去除 ,使能量更多流向长江江豚;其二,在丰水期打开闸口,使长江江豚饵料鱼类从干流 天鹅洲长江故道,增加长江江豚食物资源。以上措施可提高该水域对长江江豚的 。
答案 (1)垂直 生态位 种间竞争 捕食 (2)3 浮游植物(或“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3)大中型鱼类(或“鲢、鳙和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 迁入 环境容纳量(或“K值”)
三年模拟
8.★★(2025届江西南昌摸底,7)中华穿山甲一般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乔木郁闭度适中,林下灌草层覆盖程度高,食物(如蚂蚁等)丰富。人们常强调中华穿山甲成为濒危物种是由过度经济利用导致的,却忽略了其栖息地丧失、碎片化严重等主要原因,这不利于科学有效地制定保护策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栖息地中的乔木、灌木与草本之间对土壤、阳光的利用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研究中华穿山甲的生态位时通常也要研究其与蚂蚁的关系等
C.栖息地的碎片化会形成许多小种群,有利于提高中华穿山甲的遗传多样性
D.科学制定对中华穿山甲的就地保护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
答案 C
9.★★(2025届山西运城摸底,11)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合理利用这些地区发展生产、缩小洪灾是十分必要的。雨季洪泛区成为湖的一部分,给鱼类繁殖生长提供栖息地,旱季平原可以种植水稻,人们可根据当地情况开展系列化稻鱼种养模式。如图为某洪泛区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偶然洪泛区植物地下部分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无机盐有关
C.区别季节性和偶然洪泛区两个区域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
D.为提高经济效益,可通过加大鱼苗投放量来增大鱼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 D
10.★★(2024届四川南充二模,4)捕食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种间关系,若捕食者以多种猎物为食,则该捕食者为泛化物种,反之特化物种仅以特定猎物为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捕食关系属于种群层次的研究内容
B.泛化物种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灭绝风险更高
C.泛化物种的捕食作用会降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D.若特化物种捕食的猎物为优势种,则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能会提高
答案 D
11.★★★(2025届安徽亳州摸底,11)为调查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中鸟类的丰富度,科研人员借助样线法开展了调查。样线法首先要划定几条样线,然后沿样线行走时记录样线范围内看到的鸟类的种类及数量。调查中使用的工具为望远镜、测距仪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样线法调查鸟类丰富度可以避免捕捉对鸟类造成伤害
B.调查时,迎面而来的需要记录,身后飞来的不需要记录
C.一般来说,夏季调查的鸟类丰富度比冬季调查的结果大
D.调查结果中个体数量最多的鸟类为该湿地公园的优势种
答案 D
12.★★★新情境·基层遇见率及生态位宽度(2025届陕西学业考,13)研究人员对某森林群落部分鸟类基层遇见率(调查者在森林各个分层遇见某一物种的频率)及其生态位宽度(鸟类在群落中利用的资源越多样且越均衡,其生态位宽度越大)的研究结果如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物种 基层遇见率 生态位宽度
冠上层 冠中层 冠下层 小乔木层 灌丛 草丛 地面
黑短脚鹎 0.765 1 0.215 9 0.015 9 — 0.003 1 — — 0.097 0
白头鹎 0.873 8 0.039 5 0.079 1 — 0.007 6 — — 0.046 9
栗背短脚鹎 0.302 9 0.533 0 0.142 8 0.015 6 0.005 7 — — 0.253 6
灰眶雀鹛 0.005 0 0.093 0 0.071 0 0.117 6 0.678 5 0.014 6 0.020 3 0.174 0
红头长尾山雀 0.157 9 0.327 6 0.157 4 0.153 8 0.203 3 — — 0.581 3
A.该群落结构有利于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B.鸟类的分布呈现垂直分层结构,栖息地和食物是主要影响因素
C.黑短脚鹎与白头鹎在冠上层生态位重叠度高,种间竞争激烈
D.相较于其他鸟类,红头长尾山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弱
答案 D
13.★★★(2024届辽宁鞍山一模,8)一个物种按生理要求及所需资源占据的生态位称为基本生态位,由于物种相互作用而实际占据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某水域生活着两种藤壶,藤壶A生活在浅水区,藤壶B生活在深水区。将藤壶B清除后藤壶A很容易占据深水区,将藤壶A清除后藤壶B仍只生活在深水区。若只考虑两种藤壶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空间位置
B.藤壶A的实际生态位比基本生态位要宽
C.藤壶B的实际生态位和基本生态位相同
D.藤壶A、B的实际生态位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 C
14.★★★(2024届广东珠海金湾四校联考,10)如表为不同环境中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A、B相互作用(甲、乙、丙)对彼此所造成的影响,其中“+”表示正面影响,“-”表示负面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相互作用类别 生物A 生物B
甲 + +
乙 - -
丙 + -
A.甲可能表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
B.发生乙类相互作用的两种生物生态位相似程度较低
C.人体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和人的相互作用类别可能属于甲或丙
D.自然状态下,甲、乙、丙三种相互作用类别均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答案 B
15.★★★(2025届云南昆明期中,19)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推进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草过程中,草原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如下变化:1~2年,狗尾草等;3~6年,羊草等;7~8年,贝加尔针茅。10~15年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草原上的动物一般有 的特征;该群落不适合乔木生长的原因是 。
(2)退耕还草的第7~8年,退耕区域的贝加尔针茅的年龄结构属于 。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影响该结构的因素有 (写出两点即可)。
(3)部分地区退耕还草后拟发展畜牧业,但为避免草场退化,需合理控制草场的载畜量,不得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限度,这体现了生态工程所遵循的 原理。
答案 (1)物种组成 挖洞或快速奔跑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存 (2)增长型 水平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 (3)协调
题型突破 生态位重叠和分化
五年高考
1.★★(2023江苏,14,2分)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 A
2.★★★新情境·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2024甘肃,19,11分)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S1 S2 S3 S4 S5 S6
S1 1
S2 0.36 1
S3 0.40 0.02 1
S4 0.37 0.00 0.93 1
S5 0.73 0.39 0.38 0.36 1
S6 0.70 0.47 0.48 0.46 0.71 1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 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 (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
(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 (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 和物种 。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 。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 和物种 ,判断依据是 。
答案 (1)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触发相机 (2)大 S5 S6(以上两空可调换) (3)物种S3和物种S4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 (4)S3 S4(以上两空可调换) S2与S3、S4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非常小
三年模拟
3.★★★(2024届河北石家庄三模,12)升金湖是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科研人员将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集团(每个集团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觅食行为和生境利用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集团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G1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 泥滩(15.4%)
G2 间歇型啄食(86.5%)、 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 泥滩(39.1%)
G3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 深水区(30.4%)
G4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 中水区(17.1%)
A.冬天食物缺乏时,集团间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可能增大
B.与集团间相比,集团内水鸟对资源的竞争可能更大
C.群落中生态位重叠的水鸟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了生态位分化,最终达到共存状态
D.越冬水鸟的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答案 D
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
五年高考
1.★(2024黑、吉、辽,3,2分)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
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
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答案 C
2.★★(2024江西,8,2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
答案 D
3.★★(2023海南,5,3分)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采伐迹地杂草群落灌丛马尾松林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青冈栎林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答案 D
4.★★★(2024湖北,19,16分)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
(2)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 ,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3)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 。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 (填序号)。
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
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
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
(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 ,其原理是
。
(5)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 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
答案 (1)标记重捕法 (2)生态位(或“空间”或“资源”) (3)荒漠(生态系统) ① (4)引入天敌或引入鼢鼠的捕食者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5)生物的迁入、迁出或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三年模拟
5.★★(2025届安徽江南十校联考,11)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群落演替对于该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
B.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C.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答案 D
6.★★(2024届四川成都三模,4)生物群落的演替,按其演替方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进展演替指群落向结构复杂化的方向进行的演替,逆行演替则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终点分别是森林和荒漠
B.初生演替属于进展演替,次生演替属于逆行演替
C.人类活动对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速度都有影响
D.两种演替过程中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都会增强
答案 C
7.★★★(2025届重庆开学考,6)九段沙是长江口一个新生沙洲,形成之初,仅有水蔗草和海三棱藨草生长。慢慢地,在一些高潮时露出水平面的地方生长出芦苇种群。1997年,岛上开始出现外来物种互花米草。表中列出了1998年、2002年、2004年三个时期九段沙的岛屿面积以及三种植被面积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变化 情况 1998年 2002年 2004年
面积 (hm2) 比例 (%) 面积 (hm2) 比例 (%) 面积 (hm2) 比例 (%)
芦苇 156.50 9.68 910.22 23.17 1 516.42 22.76
互花 米草 15.76 0.97 427.37 10.87 1 458.08 21.88
水蔗草/ 海三棱 藨草 1 445.30 89.35 2 591.47 65.96 3 688.37 55.36
岛屿 面积 1 617.56 3 929.06 6 662.87
A.岛上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水蔗草、海三棱藨草群落正在向以芦苇和互花米草作为优势物种的群落演替
C.互花米草和芦苇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D.互花米草的生态习性与芦苇相似,互花米草入侵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答案 D
8.★★★(2025届江西重点中学联考,18)相对多度是群落野外调查的一种估测指标,是指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
(2)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该群落演替与在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的演替 (答出2点区别即可)。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
(4)有同学认为物种丙的加入会使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该同学的观点 (填“一定正确”或“不一定正确”),理由是 。
答案 (1)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2)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3)不能确定 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 (4)不一定正确 物种丙可能是外来物种,进入该群落后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和空间,可能导致本地物种无法生存,从而使物种丰富度下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