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
专题过关检测练
题组一
1.蛋白复合体种类较多,其中核孔复合体是由多个蛋白质镶嵌在核膜上的一种双向亲水核质运输通道;易位子是一种位于内质网膜上的蛋白复合体,其中心有一个直径大约2 nm的通道,能与信号肽结合并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若多肽链在内质网中未正确折叠,则会通过易位子运回细胞质基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核孔的数目因细胞种类及代谢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别
B.核孔复合体的双向性是指物质均可以双向进出核孔
C.易位子和核孔相似,既能进行物质运输又具有识别能力
D.易位子进行物质运输时具有识别能力,体现了内质网膜的选择性
2.根据膜蛋白在细胞膜中的分布及其分离的难易程度,将膜蛋白分为3种基本类型:外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和脂锚定膜蛋白,如图所示。据图推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脂锚定膜蛋白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B.膜蛋白可以自由运动,以行使信号转导、细胞识别及物质运输等功能
C.相比内在膜蛋白,外在膜蛋白易于从细胞膜上分离
D.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属于内在膜蛋白
3.真核细胞中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割开来,如同一个个小的区室。各区室之间物质的输送通常是以膜泡的方式进行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移向高尔基体并与之融合
B.在动物、真菌细胞中,高尔基体可以断裂产生由膜包被的小泡形成溶酶体
C.植物有丝分裂时,核膜解体形成的小泡会聚集到赤道板位置形成新的细胞壁
D.成熟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是由分散的小液泡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的
4.蛋白质糖基化是在酶的控制下,蛋白质附加上糖类的过程,起始于内质网,结束于高尔基体。在糖基转移酶作用下将糖转移至蛋白质,和蛋白质上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糖苷键,蛋白质经过糖基化作用,形成糖蛋白。下列关于糖基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据题干信息推断,糖基转移酶主要分布在粗面内质网内
B.为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推测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
C.若内质网功能发生障碍,将影响细胞膜对信息分子的识别
D.糖基化的结果使不同的蛋白质打上不同的标记,不改变蛋白质的构象,但有利于蛋白质的分选
5.研究者在果蝇的肠吸收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器——PXo小体。PXo蛋白分布在PXo小体膜上,可将Pi转运进PXo小体,并转化为磷脂进行储存。PXo小体具有多层膜,膜的结构与细胞膜类似;当饮食中磷酸盐不足时,膜层数减少,最终被降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Xo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
B.PXo小体降解产生的Pi是腺苷、核苷酸等物质的组成单元
C.细胞内磷酸盐充足时,PXo小体膜层数可能增多
D.肠道中磷酸盐不足时,PXo小体的降解可能需要溶酶体的参与
6.研究发现,RAB7蛋白与HPO-27蛋白共存于溶酶体膜上,当RAB7活性丧失时会抑制HPO-27在溶酶体膜上的富集,导致溶酶体内pH改变,结构异常。HPO-27与溶酶体分裂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溶酶体的分裂过程体现膜的流动性
B.RAB7活性丧失会导致管状溶酶体出现
C.增加细胞中HPO-27的表达量会抑制溶酶体的分裂
D.HPO-27功能缺失的巨噬细胞,溶酶体内水解酶活性降低
7.细胞中的大液泡是在细胞增大过程中由许多小液泡融合而成的,液泡可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且含有水解酶的小泡融合,在植物细胞自噬过程中,水解酶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大液泡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在植物细胞自噬过程中,液泡合成的水解酶可将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分解
C.当植物细胞缺乏营养物质时,细胞自噬过程可能会增强
D.水解酶进入液泡前需要经过内质网加工
8.研究发现,真核生物中有部分外分泌蛋白(统称为M蛋白)并不依赖内质网—高尔基体途径(经典分泌途径),称为非经典分泌途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蛋白最先合成场所为游离的核糖体
B.M蛋白结构简单,无需翻译后的加工修饰
C.M蛋白不依赖经典分泌途径的原因可能是不含信号肽序列
D.非经典分泌途径可以弥补经典分泌途径的不足,共同完成蛋白质的分泌过程
题组二
1.膜蛋白是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器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它们在生物膜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上的部分糖类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B.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的中间一层明带由蛋白质分子组成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结合并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D.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可参与细胞中ATP的形成
2.核被膜主要由外核膜、内核膜、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构成。核纤层蛋白是紧贴内核膜的一层蛋白网络结构,向外与内核膜上的蛋白结合,向内与染色质的特定区段结合。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核纤层蛋白磷酸化引起核膜崩解,去磷酸化介导核膜围绕染色体重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核孔复合体是核质之间DNA、RNA和蛋白质交流的通道,并介导核质之间的信息交流
B.抑制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会将细胞分裂阻断在有丝分裂末期
C.核纤层蛋白形成骨架结构支撑于内、外核膜之间,维持细胞核的正常形态和核孔结构
D.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骨架与核纤层均与细胞分裂有关
3.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淬灭(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淬灭部位荧光再现时间。实验过程如图甲,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技术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有力反驳了罗伯特森的模型假说
B.应用该技术可以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速率
C.降低实验温度,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可能延长
D.理论分析,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后荧光强度F2仍小于F1
4.如图为酵母菌细胞模式图,关于酵母菌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的磷脂和蛋白质可以转移到细胞膜
B.②参与构成了酵母菌的生物膜系统
C.③的内外膜上都有嵴以促进呼吸作用
D.④上的核孔是染色体DNA进出的通道
5.近期,研究人员在果蝇细胞内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器——PXo小体,并将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PXo小体是储存磷酸盐的具膜结构。当磷酸盐充足时,该结构可以储存磷酸盐;当缺乏磷酸盐时,该结构分解并将储存的磷酸盐释放到细胞中,这表明它们的功能就像磷酸盐储存库。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可以采用差速离心法将该细胞器和其他细胞器分离
B.该细胞器储存的磷酸盐不仅可以用于构成各种膜结构,还可以参与核糖体的构成
C.该细胞器获取信息与其他细胞器融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该细胞器可能在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6.研究发现,信号肽(一种短肽链)与信号识别颗粒的结合是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进行加工的前提,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蛋白质均不含信号肽。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人体内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合成信号肽
B.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某种蛋白质的去向是确定的
C.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D.离开内质网的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中加工时信号肽会被切掉
7.质体是一类能合成或储存糖类的双层膜细胞器。根据其色素不同,可将质体分成叶绿体、除叶绿体外的有色体(含有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分布在花和果实中)和白色体(不含色素,分布在植物体不见光的部位)三种类型,三者的形成和相互关系见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推测线粒体属于质体中的白色体
B.常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质体和其他细胞器
C.推测除叶绿体外的有色体可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以进行光合作用
D.对叶肉进行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叶绿体可能会转化为白色体
8.过氧化物酶体是一种内含过氧化氢酶等氧化酶类的单层膜细胞器,发生过程为内质网出芽形成前体膜泡,然后过氧化物酶体的膜蛋白掺入;具有特定分选信号的基质蛋白借助信号序列与膜受体结合后进入形成成熟的过氧化物酶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氧化物酶体与溶酶体均能水解有机物
B.膜蛋白的掺入为基质蛋白输入提供基础
C.分选信号与基质蛋白在过氧化物酶体中行使功能无关
D.过氧化物酶体膜上的脂质和蛋白质分别在内质网、核糖体上合成
9.研究发现,线粒体内膜的嵴会因氧化受损释放氧化性分子,局部激活线粒体附近溶酶体上的Ca2+通道,导致线粒体外膜上的膜蛋白寡聚,在外膜中形成一个孔,受损的内膜片段包裹着被氧化的线粒体DNA形成囊泡(VDIMs)通过这个孔运出,并被紧密相连的溶酶体以膜内陷形式消化吸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线粒体的结构和VDIMs的形态
B.使用抗氧化剂会让线粒体内膜与外膜面积比值降低,不利于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
C.使用32P标记造血干细胞中的VDIMs,最终可能在该细胞染色体中检测到放射性
D.VDIMs从线粒体进入溶酶体共穿过6层磷脂分子
10.迁移体是在细胞迁移过程中由其尾部产生的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可被释放至细胞外或直接被邻近细胞摄取,而细胞迁移依赖于细胞外基质蛋白(ECM)的黏附作用,不同ECM蛋白与不同跨膜受体结合可能是迁移体形成的关键因素。细胞迁移速度的增加可以形成更多的迁移体,与细胞直线迁移相比,细胞迁移方向的改变能导致迁移体形成明显减少。另有实验数据(图1和图2)表明迁移体数量受T蛋白和胆固醇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迁移体膜属于生物膜,由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
B.迁移体被周围细胞摄取后最有可能被溶酶体降解,这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C.由题分析,影响迁移体形成的因素为不同ECM蛋白与不同跨膜受体结合、细胞迁移方向和迁移速度
D.由图可知:T蛋白和胆固醇均能促进迁移体形成
11.(不定项)科学家在酵母菌细胞中发现了内质网和线粒体外膜之间的衔接点,该结构由四种关键蛋白构成,去除任何一种蛋白质都将导致衔接点分解,并引发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磷脂、Ca2+等物质的交换速率下降,这表明内质网和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线粒体的真核细胞中也能完成有氧呼吸
B.游离核糖体合成的肽链可能需进入内质网进一步加工
C.衔接点可正确引导内质网中的葡萄糖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
D.用高倍镜才能清楚观察到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的衔接点
12.(不定项)溶酶体的作用存在胞吞和自噬两种途径,如图表示细胞内溶酶体的产生和作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溶酶体、自噬体的产生直接相关的细胞器分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
B.溶酶体内水解酶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后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而成
C.衰老的线粒体在自噬溶酶体内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被细胞利用
D.推测环境中缺乏营养物质时,癌细胞仍能存活与其自噬作用强有关
专题过关检测练
题组一
1.蛋白复合体种类较多,其中核孔复合体是由多个蛋白质镶嵌在核膜上的一种双向亲水核质运输通道;易位子是一种位于内质网膜上的蛋白复合体,其中心有一个直径大约2 nm的通道,能与信号肽结合并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若多肽链在内质网中未正确折叠,则会通过易位子运回细胞质基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核孔的数目因细胞种类及代谢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别
B.核孔复合体的双向性是指物质均可以双向进出核孔
C.易位子和核孔相似,既能进行物质运输又具有识别能力
D.易位子进行物质运输时具有识别能力,体现了内质网膜的选择性
答案 B
2.根据膜蛋白在细胞膜中的分布及其分离的难易程度,将膜蛋白分为3种基本类型:外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和脂锚定膜蛋白,如图所示。据图推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脂锚定膜蛋白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B.膜蛋白可以自由运动,以行使信号转导、细胞识别及物质运输等功能
C.相比内在膜蛋白,外在膜蛋白易于从细胞膜上分离
D.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属于内在膜蛋白
答案 B
3.真核细胞中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割开来,如同一个个小的区室。各区室之间物质的输送通常是以膜泡的方式进行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移向高尔基体并与之融合
B.在动物、真菌细胞中,高尔基体可以断裂产生由膜包被的小泡形成溶酶体
C.植物有丝分裂时,核膜解体形成的小泡会聚集到赤道板位置形成新的细胞壁
D.成熟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是由分散的小液泡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的
答案 C
4.蛋白质糖基化是在酶的控制下,蛋白质附加上糖类的过程,起始于内质网,结束于高尔基体。在糖基转移酶作用下将糖转移至蛋白质,和蛋白质上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糖苷键,蛋白质经过糖基化作用,形成糖蛋白。下列关于糖基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据题干信息推断,糖基转移酶主要分布在粗面内质网内
B.为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推测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
C.若内质网功能发生障碍,将影响细胞膜对信息分子的识别
D.糖基化的结果使不同的蛋白质打上不同的标记,不改变蛋白质的构象,但有利于蛋白质的分选
答案 D
5.研究者在果蝇的肠吸收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器——PXo小体。PXo蛋白分布在PXo小体膜上,可将Pi转运进PXo小体,并转化为磷脂进行储存。PXo小体具有多层膜,膜的结构与细胞膜类似;当饮食中磷酸盐不足时,膜层数减少,最终被降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Xo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
B.PXo小体降解产生的Pi是腺苷、核苷酸等物质的组成单元
C.细胞内磷酸盐充足时,PXo小体膜层数可能增多
D.肠道中磷酸盐不足时,PXo小体的降解可能需要溶酶体的参与
答案 B
6.研究发现,RAB7蛋白与HPO-27蛋白共存于溶酶体膜上,当RAB7活性丧失时会抑制HPO-27在溶酶体膜上的富集,导致溶酶体内pH改变,结构异常。HPO-27与溶酶体分裂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溶酶体的分裂过程体现膜的流动性
B.RAB7活性丧失会导致管状溶酶体出现
C.增加细胞中HPO-27的表达量会抑制溶酶体的分裂
D.HPO-27功能缺失的巨噬细胞,溶酶体内水解酶活性降低
答案 C
7.细胞中的大液泡是在细胞增大过程中由许多小液泡融合而成的,液泡可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且含有水解酶的小泡融合,在植物细胞自噬过程中,水解酶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大液泡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在植物细胞自噬过程中,液泡合成的水解酶可将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分解
C.当植物细胞缺乏营养物质时,细胞自噬过程可能会增强
D.水解酶进入液泡前需要经过内质网加工
答案 B
8.研究发现,真核生物中有部分外分泌蛋白(统称为M蛋白)并不依赖内质网—高尔基体途径(经典分泌途径),称为非经典分泌途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蛋白最先合成场所为游离的核糖体
B.M蛋白结构简单,无需翻译后的加工修饰
C.M蛋白不依赖经典分泌途径的原因可能是不含信号肽序列
D.非经典分泌途径可以弥补经典分泌途径的不足,共同完成蛋白质的分泌过程
答案 B
题组二
1.膜蛋白是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器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它们在生物膜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上的部分糖类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B.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的中间一层明带由蛋白质分子组成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结合并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D.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可参与细胞中ATP的形成
答案 B
2.核被膜主要由外核膜、内核膜、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构成。核纤层蛋白是紧贴内核膜的一层蛋白网络结构,向外与内核膜上的蛋白结合,向内与染色质的特定区段结合。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核纤层蛋白磷酸化引起核膜崩解,去磷酸化介导核膜围绕染色体重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核孔复合体是核质之间DNA、RNA和蛋白质交流的通道,并介导核质之间的信息交流
B.抑制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会将细胞分裂阻断在有丝分裂末期
C.核纤层蛋白形成骨架结构支撑于内、外核膜之间,维持细胞核的正常形态和核孔结构
D.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骨架与核纤层均与细胞分裂有关
答案 B
3.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淬灭(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淬灭部位荧光再现时间。实验过程如图甲,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技术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有力反驳了罗伯特森的模型假说
B.应用该技术可以测定膜上单个蛋白质的流动速率
C.降低实验温度,漂白区域荧光强度恢复到F2的时间可能延长
D.理论分析,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后荧光强度F2仍小于F1
答案 B
4.如图为酵母菌细胞模式图,关于酵母菌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的磷脂和蛋白质可以转移到细胞膜
B.②参与构成了酵母菌的生物膜系统
C.③的内外膜上都有嵴以促进呼吸作用
D.④上的核孔是染色体DNA进出的通道
答案 A
5.近期,研究人员在果蝇细胞内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器——PXo小体,并将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PXo小体是储存磷酸盐的具膜结构。当磷酸盐充足时,该结构可以储存磷酸盐;当缺乏磷酸盐时,该结构分解并将储存的磷酸盐释放到细胞中,这表明它们的功能就像磷酸盐储存库。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可以采用差速离心法将该细胞器和其他细胞器分离
B.该细胞器储存的磷酸盐不仅可以用于构成各种膜结构,还可以参与核糖体的构成
C.该细胞器获取信息与其他细胞器融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该细胞器可能在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 C
6.研究发现,信号肽(一种短肽链)与信号识别颗粒的结合是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进行加工的前提,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蛋白质均不含信号肽。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人体内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合成信号肽
B.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某种蛋白质的去向是确定的
C.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D.离开内质网的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中加工时信号肽会被切掉
答案 C
7.质体是一类能合成或储存糖类的双层膜细胞器。根据其色素不同,可将质体分成叶绿体、除叶绿体外的有色体(含有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分布在花和果实中)和白色体(不含色素,分布在植物体不见光的部位)三种类型,三者的形成和相互关系见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推测线粒体属于质体中的白色体
B.常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质体和其他细胞器
C.推测除叶绿体外的有色体可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以进行光合作用
D.对叶肉进行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叶绿体可能会转化为白色体
答案 D
8.过氧化物酶体是一种内含过氧化氢酶等氧化酶类的单层膜细胞器,发生过程为内质网出芽形成前体膜泡,然后过氧化物酶体的膜蛋白掺入;具有特定分选信号的基质蛋白借助信号序列与膜受体结合后进入形成成熟的过氧化物酶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氧化物酶体与溶酶体均能水解有机物
B.膜蛋白的掺入为基质蛋白输入提供基础
C.分选信号与基质蛋白在过氧化物酶体中行使功能无关
D.过氧化物酶体膜上的脂质和蛋白质分别在内质网、核糖体上合成
答案 A
9.研究发现,线粒体内膜的嵴会因氧化受损释放氧化性分子,局部激活线粒体附近溶酶体上的Ca2+通道,导致线粒体外膜上的膜蛋白寡聚,在外膜中形成一个孔,受损的内膜片段包裹着被氧化的线粒体DNA形成囊泡(VDIMs)通过这个孔运出,并被紧密相连的溶酶体以膜内陷形式消化吸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线粒体的结构和VDIMs的形态
B.使用抗氧化剂会让线粒体内膜与外膜面积比值降低,不利于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
C.使用32P标记造血干细胞中的VDIMs,最终可能在该细胞染色体中检测到放射性
D.VDIMs从线粒体进入溶酶体共穿过6层磷脂分子
答案 C
10.迁移体是在细胞迁移过程中由其尾部产生的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可被释放至细胞外或直接被邻近细胞摄取,而细胞迁移依赖于细胞外基质蛋白(ECM)的黏附作用,不同ECM蛋白与不同跨膜受体结合可能是迁移体形成的关键因素。细胞迁移速度的增加可以形成更多的迁移体,与细胞直线迁移相比,细胞迁移方向的改变能导致迁移体形成明显减少。另有实验数据(图1和图2)表明迁移体数量受T蛋白和胆固醇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迁移体膜属于生物膜,由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
B.迁移体被周围细胞摄取后最有可能被溶酶体降解,这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C.由题分析,影响迁移体形成的因素为不同ECM蛋白与不同跨膜受体结合、细胞迁移方向和迁移速度
D.由图可知:T蛋白和胆固醇均能促进迁移体形成
答案 C
11.(不定项)科学家在酵母菌细胞中发现了内质网和线粒体外膜之间的衔接点,该结构由四种关键蛋白构成,去除任何一种蛋白质都将导致衔接点分解,并引发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磷脂、Ca2+等物质的交换速率下降,这表明内质网和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线粒体的真核细胞中也能完成有氧呼吸
B.游离核糖体合成的肽链可能需进入内质网进一步加工
C.衔接点可正确引导内质网中的葡萄糖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
D.用高倍镜才能清楚观察到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的衔接点
答案 ACD
12.(不定项)溶酶体的作用存在胞吞和自噬两种途径,如图表示细胞内溶酶体的产生和作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溶酶体、自噬体的产生直接相关的细胞器分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
B.溶酶体内水解酶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后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而成
C.衰老的线粒体在自噬溶酶体内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被细胞利用
D.推测环境中缺乏营养物质时,癌细胞仍能存活与其自噬作用强有关
答案 A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