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课时练
历史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3九上·福田开学考)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3月18日,离开了延安 3月25日,在高家岭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 7月1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 8月3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 9月23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
A.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答案】C
【知识点】转战陕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离开了延安”“青化砭战役”“《中国土地法大纲》“并结合所学可知,延安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指挥中枢所在地;青化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争,时间为1947年3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通过于1947年9月。综上,可判断出材料强调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共产党撤离延安后的一系列事件,C项正确;
长征的时间是1934年到1936年,而材料时间为解放战争后,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解放战争后,B是抗战时期,排除B项;
材料发生的年份为1947年,而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的决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
2.(2023·莱芜)“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陈毅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是(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旌旗南指大江边”指的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指的是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垮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毅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故D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并非是“辽沈战役”,排除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并非是“淮海战役”,排除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并非是“平津战役”,排除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渡江战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渡江战役的相关史实。
3.(2023·长春)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均田免赋 B.减租减息
C.耕者有其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赋”,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4.(2023·益阳)以下是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①处应该填写( )
争取和平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胜利
重庆谈判 转战陕北 跃进大别山 ① 渡江战役
A.孟良崮战役 B.展开运动战
C.三大战役 D.北平和平解放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展开了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故①处应该填写三大战役,C项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5.(2023八下·新抚期末)在这里,中国大门被打开;在这里;在这里,结束了中国的近代史。这座见证中国近代进程的城市是( )
A.北京 B.西安 C.南京 D.上海
【答案】C
【知识点】渡江战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随后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史结束。分析可知,A、B、D不符合题意,错误;C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分析材料领会其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6.(2023·张家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解放 B.挺进大别山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百万雄狮过大江”,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开始了渡江战役,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颠覆,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大规模的进攻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知识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渡江战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渡江战役的相关历史知识。
7.(2023·株洲)下图所示战役的作用是( )
A.解放东北全境
B.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C.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答案】C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提取图片信息“图示战役作战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分三路大军行动”,结合所学可知,图示战役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渡江战役,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秋,解放了东北全境是辽沈战役的胜利,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初,平津战役胜利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夏,毛泽东、朱德命令向全国进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江苏江阴到江西九江两千多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迅速解放南京, 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渡江战役的相关知识。
8.(2023·吉林模拟)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图示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过程
【答案】C
【知识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全面进攻后,国民党军队开始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时党中央“转战陕北”粉碎了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时,人民解放军通过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对山东的重点进攻,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组织了与国民党主力战略决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解放战争第四年,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题干所给战役均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也说明了解放战争的逐步胜利。仔细观察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C符合题意;ABD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9.(2023·新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 )
A.国民党统治陷于孤立的状态
B.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
C.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D.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夺取全国胜利阶段
【答案】B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开展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农民利益的坚决维护者,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统治陷于孤立的状态,与材料土地改革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
抗战胜利后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秋大决战开始,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夺取全国胜利阶段,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知识理解能力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10.(2023·绥化)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上甘岭战役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词“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关内解放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月,平津战役胜利,解放了华北全境,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上甘岭战役,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气焰,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辽沈战役,试题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答题关键要掌握大决战的三大战役。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11.(2022八下·泾阳月考)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 (地点),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9年1月, 战役胜利结束,该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答案】大别山;淮海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 大别山 (地点),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9年1月,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该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故答案为:
1、大别山
2、淮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它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极大缓解了陕北和山东的军事压力,形成品字形军事态势。建立了鄂豫皖解放区,缓解了解放区的经济压力,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这一战略举措迫使国民党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扭转了全国的战局。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12.(【细解】部编版五四制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南京解放:
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 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答案】1949;南京;大陆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故答案为:1949;南京;大陆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材料分析题
得分
13.(2023·河北)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朵黄河浪花,就是一段中国故事;一条泱泱大河,承载了一部中华春秋。
材料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发出通电提出,我全体“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此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渡黄河东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进入山西境内,开始指挥八路军各部队展开新的战斗。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此后,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山东、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将侵华战争的重心指向华北敌后战场,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军。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材料二: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陈谢大军完成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9月,陈粟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完成了豫皖苏的战略展开。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问,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有哪些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的历史任务。
【答案】(1)日本侵略者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2)战争形势有了革命性力量变化
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有利于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前沿阵地,为全国胜利打下基础。
(3)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民族独立;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取得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知识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发出通电提出,我全体‘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此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渡黄河东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进入山西境内,开始指挥八路军各部队展开新的战斗。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此后,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山东、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将侵华战争的重心指向华北敌后战场,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军“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了。故材料中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是日本侵略者。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有: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0年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2)根据材料二“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陈谢大军完成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9月,陈粟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完成了豫皖苏的战略展开。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可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是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有利于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前沿阵地,为全国胜利打下基础。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民族独立;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取得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故答案为:(1)日本侵略者;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2)战争形势有了革命性力量变化。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有利于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前沿阵地,为全国胜利打下基础。
(3)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民族独立;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取得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的历史任务等知识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的历史任务等知识。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课时练
历史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3九上·福田开学考)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3月18日,离开了延安 3月25日,在高家岭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 7月1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 8月3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 9月23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
A.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2.(2023·莱芜)“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陈毅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是(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3.(2023·长春)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均田免赋 B.减租减息
C.耕者有其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023·益阳)以下是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①处应该填写( )
争取和平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胜利
重庆谈判 转战陕北 跃进大别山 ① 渡江战役
A.孟良崮战役 B.展开运动战
C.三大战役 D.北平和平解放
5.(2023八下·新抚期末)在这里,中国大门被打开;在这里;在这里,结束了中国的近代史。这座见证中国近代进程的城市是( )
A.北京 B.西安 C.南京 D.上海
6.(2023·张家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解放 B.挺进大别山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7.(2023·株洲)下图所示战役的作用是( )
A.解放东北全境
B.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C.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8.(2023·吉林模拟)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图示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过程
9.(2023·新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 )
A.国民党统治陷于孤立的状态
B.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
C.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D.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夺取全国胜利阶段
10.(2023·绥化)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上甘岭战役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11.(2022八下·泾阳月考)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 (地点),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9年1月, 战役胜利结束,该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12.(【细解】部编版五四制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南京解放:
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 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材料分析题
得分
13.(2023·河北)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朵黄河浪花,就是一段中国故事;一条泱泱大河,承载了一部中华春秋。
材料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发出通电提出,我全体“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此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渡黄河东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进入山西境内,开始指挥八路军各部队展开新的战斗。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此后,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山东、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将侵华战争的重心指向华北敌后战场,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军。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材料二: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陈谢大军完成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9月,陈粟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完成了豫皖苏的战略展开。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问,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有哪些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的历史任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转战陕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离开了延安”“青化砭战役”“《中国土地法大纲》“并结合所学可知,延安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指挥中枢所在地;青化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争,时间为1947年3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通过于1947年9月。综上,可判断出材料强调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共产党撤离延安后的一系列事件,C项正确;
长征的时间是1934年到1936年,而材料时间为解放战争后,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解放战争后,B是抗战时期,排除B项;
材料发生的年份为1947年,而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的决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旌旗南指大江边”指的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指的是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垮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毅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故D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并非是“辽沈战役”,排除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并非是“淮海战役”,排除项。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渡江战役,并非是“平津战役”,排除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渡江战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渡江战役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赋”,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展开了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故①处应该填写三大战役,C项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5.【答案】C
【知识点】渡江战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随后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史结束。分析可知,A、B、D不符合题意,错误;C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分析材料领会其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6.【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百万雄狮过大江”,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开始了渡江战役,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颠覆,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大规模的进攻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8月,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历史基础知识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渡江战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渡江战役的相关历史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提取图片信息“图示战役作战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分三路大军行动”,结合所学可知,图示战役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渡江战役,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秋,解放了东北全境是辽沈战役的胜利,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初,平津战役胜利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夏,毛泽东、朱德命令向全国进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江苏江阴到江西九江两千多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迅速解放南京, 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渡江战役的相关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全面进攻后,国民党军队开始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时党中央“转战陕北”粉碎了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时,人民解放军通过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对山东的重点进攻,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组织了与国民党主力战略决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解放战争第四年,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题干所给战役均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也说明了解放战争的逐步胜利。仔细观察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C符合题意;ABD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开展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农民利益的坚决维护者,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统治陷于孤立的状态,与材料土地改革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
抗战胜利后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秋大决战开始,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夺取全国胜利阶段,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知识理解能力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材料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词“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关内解放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月,平津战役胜利,解放了华北全境,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上甘岭战役,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气焰,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辽沈战役,试题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答题关键要掌握大决战的三大战役。
11.【答案】大别山;淮海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 大别山 (地点),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9年1月,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该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故答案为:
1、大别山
2、淮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它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极大缓解了陕北和山东的军事压力,形成品字形军事态势。建立了鄂豫皖解放区,缓解了解放区的经济压力,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这一战略举措迫使国民党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扭转了全国的战局。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12.【答案】1949;南京;大陆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故答案为:1949;南京;大陆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3.【答案】(1)日本侵略者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2)战争形势有了革命性力量变化
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有利于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前沿阵地,为全国胜利打下基础。
(3)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民族独立;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取得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知识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发出通电提出,我全体‘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此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渡黄河东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进入山西境内,开始指挥八路军各部队展开新的战斗。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此后,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山东、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将侵华战争的重心指向华北敌后战场,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军“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了。故材料中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是日本侵略者。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有: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0年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2)根据材料二“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陈谢大军完成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9月,陈粟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完成了豫皖苏的战略展开。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可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是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有利于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前沿阵地,为全国胜利打下基础。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民族独立;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取得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故答案为:(1)日本侵略者;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2)战争形势有了革命性力量变化。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有利于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前沿阵地,为全国胜利打下基础。
(3)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民族独立;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取得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的历史任务等知识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的历史任务等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