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21 与朱元思书21 与朱元思书整 体 感 知3.第一段中哪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第一段与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解析] 抓住文中关键句,分别概括这三段的内容,分析可知这三段的关系。 [答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第一段与第二、三段之间是总分的关系。 21 与朱元思书4.文章是如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 深入理解文章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找出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景物的关键性语句,加以分析总结。 [答案] (1)从视觉上来写的有: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高气爽、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写出了峻山耸入九天的挺拔秀劲之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广阔的空间。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两句写水势自然奔放、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隐含了作者产生的一种闲适飘逸之情。 21 与朱元思书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树“寒”是因为山势高,遮蔽阳光所致。一个“寒”字,不仅点明了深秋的特征和作者的主观感受,也巧妙地写出了山势陡峭、树木遮天蔽日之态。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富春江两岸山势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 “争”二字使静态的景物具有一种动态之美,赋予它们以生命和动感,同时也突出了树之奇和山之奇。
(2)从听觉上来写的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样写,绘声绘色,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1 与朱元思书5.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二字来写水和山的? [解析] 理解文章第一段与第二、三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找出第二、三段分别表现“异”和“奇”的特点的句子加以分析总结。 合 作 交 流21 与朱元思书[答案] 第二段写水“异”。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21 与朱元思书第三段写山“奇”。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它们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空万里,山中却别有一番景象。作者笔锋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21 与朱元思书6.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答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出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解析] 重点品味“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 21 与朱元思书(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不仅从侧面衬托了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也更加反衬出富春江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21 与朱元思书7.文章最后四句的景物描写有何深意? [解析]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在深刻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基础上,体会最后四句在笔法上的妙处。 [答案] 最后四句很像电影中一个“淡出”的镜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犹言明中有暗;“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犹言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其实也是如此:
富贵中的人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却是难以比拟的。用这种方式来结束全文,余味无穷。 21 与朱元思书归 纳 总 结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厌倦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21 与朱元思书课件10张PPT。22 五柳先生转22 五柳先生传整 体 感 知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状况和志趣?刻画了他怎样的形象? [解析] 可从人物的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去了解、概括人物形象。 22 五柳先生传[答案]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现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品格。22 五柳先生传4.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答案]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是为了获得一种求知的满足,是为了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22 五柳先生传5.怎样理解课文中“赞”的部分? [解析] 赞语是对正文的进一步补充和阐发,同时也是总结。可从分析文章内容、了解人物形象入手去考虑。合 作 交 流22 五柳先生传[答案] 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说明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前一层引黔娄妻子的话,接着就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思是五柳先生跟黔娄一样,是能够安贫乐道的人。后一层先重提五柳先生之“志”,而后将他说成无怀氏和葛天氏之民,实际上是说他能够顺乎自然而生活。这样来评价五柳先生的品格,是有深刻含义的。黔娄是个不跟统治者合作的人,他拒绝齐王的千金聘用,而宁愿在贫困中死去;而无怀氏、葛天氏之治天下,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作者在“赞”中不直接评论五柳先生的品格,而是与古人作比,其实正是从侧面反映了五柳先生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厌弃态度。 22 五柳先生传6.《五柳先生传》一文的主旨是什么?文章采用传记体裁来叙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 本文主题思想明确,锋芒直指黑暗社会,艺术表现则平淡含蓄而富于独创。作者通过虚拟人物来自传自赞,其目的是大胆地申述自己的隐士情怀和志士节操,勇敢地肯定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生活道路,同时也借以反衬出东晋末年社会现实的污浊黑暗。 22 五柳先生传由于作者以自己的生活、思想体验为素材,又针对自己所熟悉而深恶的社会现实,因而能够抓住传记人物的主要特点,对准社会黑暗的症结所在。又由于假托为虚拟人物立传评赞,作者可以摆脱自我拘谨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选材剪裁,突出典型,也能够不拘地加以评论,突出主旨。因而这一构思既出于主题思想的需要,也便于表达主题思想。同时,用史传人物的体裁来写,更能显示作者在混乱年代里出淤泥而不染的志趣。虽然作者的理想陷于空想,在现实中表现得软弱而无可作为,但是在作者的时代,在封建社会,这篇拟史传散文杰作却活跃着生活气息,表现着反抗精神。 22 五柳先生传7.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并说说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解析] 抓住否定词就能准确找出否定句,理解它们的作用需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性格、了解作者的追求。 [答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
“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 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22 五柳先生传归 纳 总 结本文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和性格特点,描绘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守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情感。 五柳先生传传赞爱好生活:守破庐、缺衣食——安贫乐道好读书——志趣高雅性嗜酒——率真放达著文章——娱志自乐不慕名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高洁人格,后世垂范课件9张PPT。23 马 说23 马 说整 体 感 知3.伯乐和千里马的比喻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析] 明确了二者的比喻义,其关系不言自明。 [答案] 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人才的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23 马 说4.找出描写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解析] 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所以写千里马的遭遇,其实就是写人才不能被重用的遭遇。 [答案]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23 马 说合 作 交 流5.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说得只是“马”吗?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 不是。本文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现状。本文的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解析] 结合托物寓意的写法,明确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寓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3 马 说6.说说本文的行文思路。 [解析] 结合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答案]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23 马 说7.文章是怎样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明中心的? [解析] 抓住关键语句,联系文章的写作意图来理解。 [答案]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23 马 说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了人们的不平之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曰:‘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 23 马 说归 纳 总 结本文以千里马喻指杰出的人才,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才能的人不被当时的统治者识别和重用,以致终身被埋没,抨击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23 马 说马说 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
后有千里马 不以千
里称也托
物
寓
意伯乐不
常有 (痛惜) 分析问题:埋没原因安求其能
千里也食马者
不知 (谴责) 归纳中心:痛斥无知 其真不
知马也 其真无
马邪 (嘲讽) 课件11张PPT。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整 体 感 知3.文章是如何写作者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 解答第一问,要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解答第二问,要联系写作背景,揣测作者的写作目的。 [答案] 文章先写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之难。开头先点明“余幼
时即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但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便与“嗜学”形成突出的矛盾。于是只有常借书于人,“手自
笔录”。然后写自己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包括三个方面: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①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见作者拜师的诚恳和求学的执着。 ②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③生活之苦。粗茶淡饭一天只能吃两顿,吃饭时“无鲜肥滋味之享”,身上穿的是“缊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但这些都没能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作者最后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概括了自己求学生涯的艰难历程。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本文是长辈对晚辈的临别赠言,作者既要使晚辈有所得益,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于是就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历述自己当初得书的艰难和从师的辛苦。文中既含教诲,又怀勉励,读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4.作者说自己当年借书抄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 如果记叙中缺少细节,那么文章易流于抽象、单调,而适当地在文中穿插细节描写,往往可使文笔更为生动、形象,内容更为丰富、充实。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答案] “天大寒,砚冰坚”是说天气寒冷,已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砚上结有坚冰,书写极困难;“手指不可屈伸”写执笔抄录之艰辛。但即使如此,作者当年仍不敢懈怠,依然兢兢业业地抄写所借书籍。寥寥数笔,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寒窗苦读的图画:一个家境贫寒却又自幼嗜学的青年,在严寒季节不畏艰难伏案抄书。天寒地冻,尚且不肯放松,其余时日当可推想而知。作者正是借助这一动人的细节来表明自己一年四季抄书的艰苦,突出自己当年学习的勤奋。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合 作 交 流5.课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 文章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在记叙自己辛苦求学的生活时,以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作对比。譬如,写读书需“手自笔录”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写求师时师严而礼恭:“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写求学时不辞劳苦,困难愈大愈见其志坚;写生活方面,以同舍生的奢华打扮与自己的缊袍敝衣作对比;等等。[解析] 主要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它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上来考虑。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在对比中,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毫无单调呆板之感。通过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能够吃苦,有恒心。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6.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一个什么道理?虽然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中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解析] 结合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然后与作者作比。 [答案] 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虽然现在学习的内容和目的与以前相比已有很大的差别,但宋濂的求学精神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热情关怀、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归 纳 总 结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写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苦无名师导引,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劳动之后,作者终成饱学之士。作者现身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也寓在其中。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课件21张PPT。25 诗词曲五首25 诗词曲五首整 体 感 知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 体会每句诗的内涵,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5 诗词曲五首[答案] 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中有情语“凄凉地”“弃置身”,写出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之情;颔联借叙事抒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借景抒情,情理交融,作者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借叙话抒情,表现了作者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总之,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浓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25 诗词曲五首4.《赤壁》一诗中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结合史实以及作者的处境思考。 [答案] 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25 诗词曲五首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作者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作者自己生不逢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25 诗词曲五首5.《过零丁洋》首联回顾了作者怎样的经历?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气节? [解析] 这首诗格调慷慨,语势磅礴,纵横驰骋,每一联都字斟句酌,精心锤炼,需仔细品味。 25 诗词曲五首[答案] 首联回顾的经历:一是熟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颔联中“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颈联中,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尾联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 25 诗词曲五首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是如何理解这些词句的?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领会文章主旨,然后作答。 [答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此句的意思是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与月亮有圆也有缺一样,原是自然的规律,这两句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襟。整首词抒发了作者由内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5 诗词曲五首7.如何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解析] 站在历史的另一个角度思考,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 [答案] 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这样会加重百姓人力与赋税的负担,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句话实际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做的一个概括与评价。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25 诗词曲五首合 作 交 流8.“高处不胜寒”仅仅指高处的寒冷吗?说说它的含义。 [答案] 不是。它还含有作者不愿回朝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之情,以及作者因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感到孤单冷清之感。 [解析]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词句的含义。 25 诗词曲五首9.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对照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豪放、达观的性格的? [解析] 着重分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 25 诗词曲五首[答案] 在整首诗中,都透着淡淡的伤感。但“沉舟侧畔千帆 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一改前面低沉的情调,作者自比像一只快要沉没的破船,而身旁却有千百只帆船疾速驶过;又像一株枯老的病树,没有生气,而前面的各种树木却欣欣向荣。在“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春”的对照中,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给读者以新的意境,说明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春”字是整句乃至整首诗的亮点之一。“春”与“病树”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得整首诗于惆怅之中展现了诗人豪放、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5 诗词曲五首10.以《赤壁》一诗为例谈谈传统咏史诗在抒发情感上的特点。[答案]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一种重要的类型。许多咏史诗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又包含了诗人的认识和情感,即名为咏史,实为抒怀。在《赤壁》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诗人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比较含蓄而已。25 诗词曲五首归 纳 总 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首七律借与白居易的唱和,表达了对朋友赠诗的感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长年被贬至偏远之地的愤懑,表现了诗人对生活、世事、未来的积极乐观的精神。25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
州初逢席
上见赠 首联 长期贬谪 遭遇坎坷 颔联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颈联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尾联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25 诗词曲五首《赤壁》
这首诗以敏锐独到的眼光饶有风趣地评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故事,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赤壁 兴感之由 未销的铁戟 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抑郁不平
豪爽胸襟 25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本诗抒写了诗人对国事和自己身世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坚贞的气节。25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叙事 首联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颔联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深挚沉痛 颈联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悲愤忧惧 议论:尾联舍生取义名垂千古 激情慷慨 丹心垂史
映照千古 25 诗词曲五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因政治失意以及和其弟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上片 望月问天,抒发感慨 以明月喻清高 追求
美好
生活 下片 对月怀人,写离合之情 以圆月衬团圆 探求
人生
哲理 25 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25 诗词曲五首山坡羊
潼关怀古 凭吊写景 山:峰峦如聚(视) 水:波涛如怒(听) 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 怀古抒情 望:西都 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 主旨议论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人民疾苦 忧虑国计民生